我们生活在一个对气候变化充满恐惧的时代。孩子们排着队上街抗议,成年人则在反思生养后代是否合乎道德。环保活动家警告我们,地球正在面临 屠杀、死亡和饥饿 ,媒体则反复告诫读者,对于人类的未来 要担忧,要非常担忧 。 气候变化是真实存在的,但它并不像过去数十年间媒体、政客和气候活动家所极力告知我们的那样,是世界末日般的威胁。在人为煽动的巨大恐慌中,人们背离了科学的立场,在错误的应对之路上盲目前行。普通人被迫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世界各国领导人则承诺实施耗资巨大的减排政策,但这些政策不仅无法解决气候变化问题,还挤占了从温饱、医疗到教育等其他方面的紧迫投资,压缩了后发国家以廉价化石能源实现经济繁荣的发展空间,加剧了世界范围内的不公。 我们当然需要解决全球变暖,但气候变化并非事关人类未来的唯一
本书分为气象、天气和气候三篇,内容包括大气结构、辐射、大气运动、大气降水、天气系统和天气过程、气候形成因子、气候分类与区划、气候变化以及5个实习。本书结合国内外现代大气科学的最新发展成果,采用了较多的图表、公式和权威数据来详细阐明本学科的基本原理、方法,略去了繁琐的公式推导,突出基本定理、基本公式的物理意义及应用,描述了当前最引人注目的天气、气候现象。
本书较系统地探讨了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国内外韧性城市的发展概念、理论方法、经验启发等。并以上海为例,评估了气候变化背景下,城市基础设施、社会系统、绿地与湿地系统的韧性状态,提出了综合性的韧性城市发展对策。
《现代气候学基础(大气科学专业系列教材)》编著者陈星、马开玉、黄樱。 本教材共分九章,包括章绪论、第二章气候系统理论概述、第三章气候监测和全球气候、第四章气候诊断分析、第五章气候系统中的平衡与循环过程、第六章气候变化、第七章气候模拟与预测、第八章季风气候概述和第九章气候资源。其中第四章中有关诊断的统计方法和第九章气候资源可根据需要作为选讲内容。各章节编写的具体分工是:、第二、第四章由陈星和马开玉撰写,第三、第五、第六、第七和第八章由陈星撰写,第九章由黄樱撰写,全书由陈星统稿。
黑碳气溶胶是大气污染物的重要组成部分,参与大气物理、大气化学、大气光化学过程,对气候、环境及人体健康等方面产生影响。本书基于WRF-CMAQ模型的运算结果,分析黑碳气溶胶的分布规律。首先介绍CMAQ模型、WRF模型,确定排放源清单的概况,然后介绍基于WRF-CMAQ气象化学耦合模型的参数设置,运行此模型得到武汉地区黑碳气溶胶的质量浓度,后以武汉市一年期的黑碳气溶胶实测数据作为实例进行验证,确定耦合模型的精度。
唐 伊德是一位美国技术哲学家。他继承并反思 了胡塞尔、海德格尔等人开辟的先验现象学方法,开 创了后现象学的反思路径,这一路径在世界范围内得 到了赞誉。后现象学已然成为应用现象学领域中的黑 马。杨庆峰编的这本《翱翔的信天翁--唐 伊德技术 现象学研究》以美国式的比喻 信天翁 为起点,来 展开他的研究理念、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等问题的内 在逻辑,并从图像体验、物的意向性等角度反思其理 论的内在缺陷,试图从技术体验角度克服上述缺陷。
本书围绕江苏沿海地区,运用长时段视角与学科交叉方法,结合历史文献分析与田野调查,揭示10世纪以来江苏海岸百年尺度上气候变化适应实践的演变过程及其机制;主要通过梳理历史海堤、海岸开发及历史潮灾的相互关系,并比较不同岸段对海岸环境变化的适应方式,揭示中世纪暖期与小冰期背景下江苏海岸历史适应格局的差异化过程及发展机制。本书有助于揭示江苏海岸历史适应的特殊性与复杂性,深化对中国沿海低地环境变迁及人地关系演变的理解,为探索沿海可持续适应的理论与方法、促进形成具有本地特色的适应格局提供了区域研究案例。
随着海峡西岸建设的全面提速,作为海峡西岸重要港口风景城市的厦门,肩负着“先行先试”的重大而艰巨的历史使命。“生态厦门”、“平安厦门”、“科技厦门”已成为新世纪厦门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目标。作为政府公共服务重要组成部分的厦门气象事业,必须紧紧围绕厦门经济建设、社会发展、人民安居乐业等方面,在应对气候变化、有效防御气象灾害、服务民生和促进海峡两岸气象科技交流合作等方面作出更大贡献。为了做好以上工作,需要回顾历史、记录当代,需要整理和保护前人的智慧与成果,需要系统总结厦门(包括原同安县)观天活动的经验与教训,需要继承和弘扬先辈的拼搏奋斗、严谨科学的精神,需要承传和遵循“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
《动力气象学(大气科学专业系列教材)》编著者 吕克利、徐银梓、谈哲敏。 《动力气象学(大气科学专业系列教材)》是作者 在动力气象学多年教学基础上编写的,同时包含了作 者的部分研究成果。全书共分十三章,前八章是动力 气象学的基础部分,适合于气象院校本科生教学,后 五章反映了动力气象学较为近代的部分研究内容,可 作为本科生的教学补充材料和研究生的教学参考材料 。本书也可供气象科技工作者阅读。
本手册以地面气象观测台站应用的观测设备为背景,结合地面气象观测自动化的业务要求和技术特点编写而成。本手册共两篇八章,篇为地面气象观测系统基础知识,第二篇为地面气象观测系统实用技术。本手册主要内容包括传感器、综合集成硬件控制器、新型自动气象站和气象辐射观测系统等设备的组成结构、主要功能、工作原理、技术参数、安装要求、检测维护和日常维护等技术内容。
在人类文明的发展进程中,人们往往忽视了气候的决定性作用。本书作者尝试沿着历史轴线,阐述8万年间气候变化跟人类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在剧烈变化的气候中,人类为了生存战斗至今,很多以往看似无关紧要的历史转折点,在了解了当时的气候状况之后变得无比关键。作者通过古气候学的研究发现,美索不达米亚文明和赫梯文明的衰落、埃及古王国的萧条,以及东方世界从殷商到周朝的 替,都与当时出现了异常的气候相关。在这部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相结合的文明通史中,我们不仅看到了气候、文明和历史之间的关系,同时也看到了人类文明在气候因素的影响下所表现出来的脆弱与坚韧。
闪电击中未被保护的物体或系统会导致灾难性的后果、在美国,所有电力系统故障中的30%以上都是由闪电造成的,闪电导致的财产损失保险索赔可达几十亿美元;闪电每年平均导致85起死亡和可能几十倍于此的伤残事件、本书描述了雷电防护的各方面,并配以插图和照片。 Martin A.Uman等编著的《防雷技术与科学》前面的章节介绍了闪电的物理性状、闪电危害的不同类型、防护的基本原则 随后的章节介绍了有关建筑物、电器和电子设备、电力和通讯线路、人员、动物、飞机、运载火箭、船只和树禾的雷电特殊防护 讨论了2004年美国雷电防护标准NFPA780和2006年国际IEC雷电防护标准的主要部分,也讨论了一些雷电防护的非标准及未获批准的方法 同时强调了雷电探测和预警在雷电有效防护方而所发挥的作用 最后介绍了有关使雷电转向和消除的观点。 《防
《国际电气工程先进技术译丛:风能气象学》意在介绍陆上和海上风力发电的气象学边界层条件,为这一重要的可再生能源形式的规划和运营提供可靠的气象学信息,包括风法则的推导和对风轮廓线的描述等;同时论述了复杂地形和海上风场的风况研究,以及夜晚低空急流;还有一章专门讲述了大型风电场和效率及其尾流问题。 《国际电气工程先进技术译丛:风能气象学》的理论性很强,具有一定的开创性和总结性,参考价值很高。《《国际电气工程先进技术译丛:风能气象学》》适合对风资源评估的气象学理论感兴趣的读者,是风资源评估知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书系统地介绍了晴天大气过程、云雾降水电过程和云雾中的起电机制,重点介绍了雷暴云闪电、雷电的物理效应、雷电的监测原理和方法、雷电的气候特征和全球大气电输送。全书共分十章,章讲述静电学基础知识;第二至四章主要叙述晴天大气带电粒子(离子)、大气电场、大气电流、大气电导率等大气的基本电特性知识;第五、六章讲述云雾粒子的带电特征,各类云、特别是雷暴云荷电结构和雷暴云起电的理论;第七章为闪电的结构、类型、闪电的电场、电流参数和形成机制,闪电与雷暴云等;第八章为雷电的物理效应,主要讲述闪电的电磁辐射理论,雷闪的光谱;第九章是雷电的监测方法,介绍大气电场、磁场和电流的观测方法,特别是雷电的定位方法,卫星监测雷电的介绍;第十章为雷电的气候特征,着重介绍我国雷电的分布规律,全球雷电分布和全球
本肆耋擒述了全球气候的构成成分和有史以来影响气候的自然有的是,还解释了多种因素的相互作用对气候的影响;回顾了气候变化的测量方法,强调了在寻找观溅结果和可能自然原因之间的关系时统计分析的羹窭性;讨论了包括人类活动在内的气候变化的原因如何与气候变化的证据相联系,以及如何模拟这些原因以预测未来的气候变化;后讲述了这些模式对围绕气候变化、预防和减缓的经济与政治争论产生的影响。 本书适用范围广,可用于与气候变化对地球和生活在地球上的所有生命所带来影响的相关的初级课程,如气象学、海洋学、环境科学、地理学、农学和社会科学等学科都可以参考此书。对于希望更进一步了解气候变化并且仔细研究其细节的广大读者来讲,本书也非常具有吸引力。
大气辐射 含典型案例的入门教程
本书主要介绍了气象学中有关天气统计分析与预报方面的基本理论及计算方法,系统地阅述了目前国内外常用的有关方法,如多元分析的回归分析、主分量分析、因子分析、判别分析、聚类分析及时间序列分析中的自回归滑动平均模型、谱分析及马尔可夫概型分析等。本书着重讲授这些方法和基本原理、计算步骤以及它们在天气分析及动力预报中的应用。 本书经中国气象局高等学校大气科学类教材编审领导小组审查,并经*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确认,作为大学本科通用教材。此外也可作为大专院校有关专业教学参考书。对气象业务人员也有参考价值。
介绍了湖南省多普勒天气雷达产品在强对流天气监测预警中的应用研究成果。对发生在湖南省的强对流天气的多普勒天气雷达回波特征进行了归纳、总结,同时给出了大量强对流天气实例分析报告,及强对流天气的预报预警模型。全书共分七章,分别为:引论,湖南超级单体风暴特征,三体散射回波与强冰雹,旁瓣回波与强冰雹。冰雹、龙卷、大风天气个例分析,对流性暴雨个例分析,强对流天气预报预警模型。 本书图文并茂,阅读性强。可作为广大气象预报业务人员、科研人员、有关院校师生及水文、水利、国土行业从事相关研究人员的参考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