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2月7日是我国著名科学家和教育家竺可桢先生逝世50周年纪念日。为了深切缅怀竺可桢为我国科技、教育、可持续发展、环境保护等方面事业作出的卓越贡献,继承和发扬他的爱国情怀和毕生倡导的 求是 精神,特汇编本纪念文集。书中收录了近年来各领域学者在学术期刊和媒体上发表的部分论文与评述,一方面向社会公众介绍《竺可桢全集》这套凝聚了竺可桢毕生心血的著述,探讨其作为珍贵历史资料所特有的学术价值;另一方面从诸多角度展现对竺可桢学术思想、文化理念和科学贡献的回顾和研究,借以启迪后学并表达深切的怀念之情。
《大气物理学(第2版)/普通高等教育“九五”*重点教材》共分五篇,即:大气概论;大气物理基础,包括大气辐射、大气热力学、大气动力学;大气边界层物理;云和降水物理学基础与大气电学;大气光学、GPS气象和大气声学,《大气物理学(第2版)/普通高等教育“九五”*重点教材》中的大气动力学部分相对比较精练,是从全书的完整性和系统性考虑而设这一章的。大气光学和大气声学部分在目前国内同类教科书中比较有特色,不但介绍了大气光、声的现象,还比较深入地讨论了大气光学和声散射的基本理论,便于读者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工作。GPS气象是近年来发展的比较新的领域。 《大气物理学(第2版)/普通高等教育“九五”*重点教材》是为高等院校大气科学系本科生编写的专业课教材,也可供相关专业的本科生或研究生以及从事大气科学和大气
本书包含大气动力学的主要内容,是作者多年从事该课程教学的结晶。全书共分十三章,分土、下两册.上册包括前七章,后六章为下册.章到第五章主要介绍大气动力学的基本方程和基本的运动规律;第六章应用摄动法建立了描写大气尺度运动的准地转运动方程组;第七章和第八章较全面地介绍大气波动及其传播理论;第九章介绍非线性波动理论;第十章介绍大气能量学;第十一章介绍稳定度理论;第十二章介绍地转适应理论;第十三章介绍近发展较快的低纬大气动力学. 本书阐述由浅入深、严谨系统;编排精细新颖,应用新的方法叙述大气动力学中的一些概念,如准地转、有效位能等;并介绍大气动力学的*发展,如非线性波、波的传播理论等。为了便于教学,每章末并附有复习思考题和习题.考虑近十多年的研究进展,本书第二版中第九章、第十章、第
本书的主要内容包括:对国内外对流层延迟改正模型在亚洲、中国或者中国局部地区的精度进行分析,并建立适合局部地区的对流层延迟精化模型;对不同映射函数的精度和时间分辨率进行比较,分析不同映射函数在高度角不断降低情况下的可靠性;验证不同获取地面气压(计算干延迟的气象元素)的方法;研究不同的获取局部地区大气加权平均温度的方法;分析湿延迟与大气水汽转换系数的影响因素,建立局部湿延迟与大气水汽转换系数模型;列举了地基GNSS反演大气水汽的应用例子,并检验了其可靠性。
本书基于卫星最新观测到的全球CO2非均匀分布的事实,结合碳排放实证研究的最新进展,参数化全球主要国家未来碳税、碳关税、碳交易等政策减排方案,基于新古典经济学和行为经济学理论,构建气候变化经济学理论方法、模型与技术体系,模拟碳排放和减碳对产业部门内部/部门之间、区域内部/区域之间的经济影响,揭示全球CO2非均匀动态分布、地表升温和社会经济系统动态耦合的互馈机制,为气候变化自然机理模拟提供经济学佐证,为气候变化影响社会经济系统及其适应模拟模型集成研发提供强有力的数据和模型支撑,也为甄别气候变化影响社会经济系统的传导机制与路径提供技术支持。
人类会根据天气来实现自己的设想,天气可以不加理睬,能够助攻,也会反噬。本书的作者劳伦 瑞德尼斯,以极富创意的图文写作和铜版照相凹版蚀刻技术,采样了与天气有关的探险故事、社会新闻、历史事件、民俗传说和科技应用,混编出几千年来人类与天气之间的张力纠葛。从靠近北极的岛屿到智利的阿塔卡马沙漠;从欧洲小冰河期的猎巫到越战时扭转局势的 造雨计划 ;从试图人为改变气候的地球工程到《老农历书》的天气预测公式 本书以无法归类的创造力,带我们在万花筒般的视野中,观察天气于恒常和异常之间的瞬息万变 至今,它们仍然以不确定性、可能性和复杂性,吸引和困惑着每一个人。
本书主要对色谱发展简史、气相色谱仪、色谱分析基础理论、色谱定性和定量分析方法、气相色谱固定相、毛细管柱气相色谱法、新型气相色谱固定相及其分离性能、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及其应用、气相色谱分析常用的样品制备技术等作了介绍。本着兼顾基础、侧重实际应用的宗旨,本书力求深入浅出,书中各部分大多列举了相关方法在药物分析、化工分析、食品分析、环境监测分析、临床分析等领域的应用示例,以便读者理解相关内容并为实际应用提供参考。结合作者多年在气相色谱方面研究工作的积累,本书还介绍了一些新型气相色谱固定相和样品制备新技术等,希望能为读者的学习和研究提供参考。
.
《气候与生命》作者贝尔格(1876-1950)是苏联的自然地理学家,苏联科学院院士,1940-1950年间担任苏联地理学会会长,他对土壤学、气候学、湖泊学和地理学史都有研究。 《气候与生命》是他的一本代表作,书中系统地阐述了他对历史时代和地质年代的气候变迁与黄土形成方面的观点,成一家之言。书中内容包括不久前的气候变暖; 历史时代的气候变化问题; 里海水位与北极航行条件, 论干燥的冰后期; 干燥冰后期以来的地貌变迁, 陆生生物的间断的、北方东西两种分布; 论北半球海洋动物区系的北方东西同种分布; 生物的两极同原分布与冰期等。
本书总结了作者在CALPUFF应用、模型开发、环评项目复核等多年经验,结合国内案例需求,论述了CALPUFF模型的基础数据预处理、气象场模拟、大气污染扩散模拟、数据后处理、绘图、动画制作等内容,探讨了CALPUFF在我国的标准化应用研究,介绍了CALPUFF在火电行业等方面的应用研究。 本书内容丰富全面,CALPUFF模型的基本操作讲解非常细致。CALPUFF主要模块的功能、命令介绍,均配有大量的案例操作。本书可作为高等院校环境科学、环境管理、大气物理等专业的教学参考书,也可作为环评行业人员的模型培训教材,还可供科研院所以及环境管理部门的科技人员参考。
本书在详细阐述电子探针微区分析技术原理和测量过程的基础上,重点介绍它在大气气溶胶形貌观察和化学成分分析中的应用,尤其对基于能量色散X射线谱仪的电子探针微区分析技术的定量化过程,在测量特殊天气状况(沙尘、灰霾)和不同地域(如城市、地铁站、地下商场、南北极、亚洲海岛等)大气颗粒物成分,以及它们与衰减全反射-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法、拉曼光谱法等联用情况下的优势做了较为详细的论述,图文并茂,对大气气溶胶单颗粒物分析和源解析有很好的借鉴作用。
任超、吴恩融编著的《城市环境气候图——可持续城市规划辅助信息系统工具》是本全面详细介绍城市环境气候图的书,汇集了世界上*的都市环境气候图研究信息,注重介绍其城市规划应用和工程项目的有益成果。全书分为三个部分:部分回顾了城市环境气候图近40年的研究发展历程,介绍了主要的研究方法、制作过程、信息录入、研究关注角度、相关气候规划政策和条例的制定;第二部分选取了具有代表性的城市环境气候图案例,通过介绍其采用的研究方法和思路,着重探寻局地气候环境的评估和城市规划方面的应用成果;第三部分探讨了城市环境气候图研究的未来发展趋势。《城市环境气候图——可持续城市规划辅助信息系统工具》适合职业城市规划师、环境工程人员、地理学和气候学研究者及城市规划和管理决策者使用与参考。同时它也可供专业研究机
方成编著的《中国天文学在前进(1922-2012)》比较客观地反映了中国天文学近十年来的发展所取得的各项重要成果。本书内容包括天体测量、时间频率研究和应用、太阳物理、行星科学、恒星物理、星系和宇宙、天文技术与方法、射电天文、空间天文与高能天体物理、天体力学与天文动力学、天文学史、教育委员会工作回顾、普及工作委员会工作回顾等。
????本书涵盖短期、中期、延伸期天气预报和短期气候预测中大气变量物理分解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大气变量物理分解完善和扩展了先前人们对大气定常波,如大气活动中心、季风气候槽、大气涛动的认识;揭示了用大气传播型低频振荡信号预测*端气候事件的思路;提出了中期一延伸期*端气象事件预报的扰动天气图方法。本书中有一个新突破,即五天至月的*端天气和异常气候是可以试验性预报的;一个新概念,认识气候及其变化是天气预报的基础;一个新原理,大气变量可以物理分解成日循环、年循环的气候分量和天气扰动分量;一个新方法.瞬变和低频扰动天气图是预报*端天气事件的有用工具。本书可供从事天气预报和气候预测的人员阅读.也可供从事气象科学研究的人员参考。
沙尘暴是一种自然现象,不仅对全球和区域的气候和生态系统有重要的影响,而且对工农业生产、交通、建筑设施、人民健康和生活等造成严重的危害。了解沙尘暴形成与发展变化的机制是国土沙漠化治理宏观决策的需要。准确地进行沙尘暴的预报和预警是我国防灾减灾和生态建设的需求。 沙尘气溶胶从干旱、半干旱区释放到大气之中,经传输和沉降形成了人们看到的沙尘暴过程。全球大气沙尘气溶胶约占大气颗粒物总量的一半以上,其源区主要分布于北半球的撒哈拉沙漠和包括中国北方沙漠在内的亚洲沙漠和沙地,以及南半球的澳大利亚沙漠。中国科学家的研究已经表明,主要起源于中国和蒙古国沙漠的亚洲沙尘是全球大气的重要组分,每年约向大气中注入800 Tg的沙尘粒子。国际上的许多研究也证明,亚洲沙尘控制着北半球中纬度大气、黄土、深海沉积物中
生态系统生态学是生态学下的7个二级学科之一,是研究生态系统的组成要素、结构与功能、变化与演替、人为影响与调控机制的生态学分支学科。目前生态系统生态学快速发展,致力于理解生物与环境间的关系研究,成为解决制约社会发展的重大资源环境问题的科学基础,也是建设生态文明的理论基石。 本书是国内全面涵盖生态系统生态学的经典研究、前沿理论发展和研究手段革新的原创专著,将帮助读者全面了解生态系统生态学的学科体系和未来发展趋势。
《优选变暖(第4版)》为学生、专业人士以及对优选变暖问题感兴趣或关心的人提供了近期新、很可靠、准确并易于理解的信息,涵盖了优选变暖问题的各个方面。《优选变暖(第4版)》内容全面,《优选变暖(第4版)》涵盖了优选变暖的基本科学知识以及优选变暖对人类社会、生态系统、经济、技术、伦理、国家和靠前行动中的政策选择等方面的影响。《优选变暖(第4版)》适合作为高中到大学水平学生的普通参考书,书中的每一章都包含了思考题,可以帮助学生思考并检测他们对章节中相关内容的理解程度。《优选变暖(第4版)》针对大量的气候变化相关数据,这里用简单、有效而不是过多的插图进行说明,以确保读者可以看到是怎样得到结论的,并且书中的配图可以在互联网上找到。
本书主要内容包括:国内外关于沙尘暴监测研究进展概述,我国受沙尘暴影响地区的生态环境数据库研建,沙尘暴遥感监测技术研究,沙尘暴预测预报,沙尘暴监测网络系统和业务运行系统,应用与分析等。本书充分吸收先进的理论和技术,内容丰富,图、表、文并茂,可读性强。 本书的出版不仅为沙尘监测提供技术支持,促进生态、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而且进一步丰富、完善和提高相关学科的理论和方法。 本书适于与沙尘暴相关的管理人员,科研单位、大专院校的专家学者和学生,以及关注沙尘暴监测的人群参考使用。
本书系统整理了绍兴建城以来近2500年的气候史料和气象记录,并利用史料气候记载和现有的研究成果重建了绍兴几千来温度、旱涝变化序列,研究绍兴气候变化的多时间尺度特征及影响因子,以及各种*天气和气候事件的频繁出现与这种气候背景变化的联系。科学、全面的分析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绍兴自建城起2500年以来的气候变迁对绍兴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同时历史气候资料的整理也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本书将非线性动力学应用于*气候事件研究中,寻求在*气候事件理论及方法上的创新和突破,给出了确定*气候事件阈值、以及提取*气候事件群发性和持续性特征的新方法,从可预报性的角度给出了*气候事件综合指标的定义。引入统计物理学中“概然”的概念,以概然要素作为研究气候背景场变化的一个新思路。从气候概率分布的意义上研究了温度破纪录事件的统计性质,利用极值理论研究气候模态对区域*事件的影响.对*事件的前兆信号做了较系统的定量化研究。以东北夏季低温、破纪录高温、破纪录低温、破纪录干旱作为*气候事件的一个特例,初步尝试*气候事件及其变化趋势的预测。本书不仅给出了研究*气候事件的方法和原理,也给出了具体的数学推导、计算步骤、应用实例及分析思路要点。 本书可供气象科研、业务人员和相关专业院校师生阅读,尤
《历史时期以来汉江上游*性气候水文事件及其社会影响研究》在详细统计分析汉江上游历史气候灾害文献资料和现代观测数据的基础上,将历史文献资料记载、现代观测数据与汉江上游古洪木沉积研究成果进行对比分析,并进一步分析了汉江上游*性气候水型事件的社会影响、变化机理与变化趋势。从环境变迁的视野,通过历史地理学与环境科学研究的结合,对古代汉江上游*性气候水文事件进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