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从科学探索的角度和物理学原理出发,详细介绍了气象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地球主要组成圈层、大气组成、物理性质、空间结构、要素变化;大气运动各种过程的物理原因;地球上各种天气和气候现象、形形色色的云和降水的形成原因;气压和风、气团、气旋和锋面天气的形成;强对流、雷暴、龙卷风和飓风(台风)等灾害性天气;人工影响天气的各种途径、天气分析和预报的方法、卫星在天气预报中的应用;空气污染及其原因;气候变化与气候系统、人类对全球气候的影响、全球变暖的可能后果、世界气候和气候分类及大气中各种奇特的光学现象和形成的原理等。全书内容丰富、概念清楚、深入浅出、图文并茂,可读性强。
生态系统生态学是生态学下的7个二级学科之一,是研究生态系统的组成要素、结构与功能、变化与演替、人为影响与调控机制的生态学分支学科。目前生态系统生态学快速发展,致力于理解生物与环境间的关系研究,成为解决制约社会发展的重大资源环境问题的科学基础,也是建设生态文明的理论基石。 本书是国内全面涵盖生态系统生态学的经典研究、前沿理论发展和研究手段革新的原创专著,将帮助读者全面了解生态系统生态学的学科体系和未来发展趋势。
本书依据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六次评估报告的最新结论,同时在多次讲授气候变化科学课程基础上,去伪存真、集思广义编纂而成,是国内第一部针对气候变化科学课程的教材。内容主要包括:气候变化科学的发展、气候变化的观测事实、气候变化的驱动因子和归因、气候系统模式和气候现象、气候变化的预估;之后详述了气候变化的影响和灾害风险管理、气候变化适应、减缓与可持续发展,以及气候变化国际谈判与中国的减排行动等内容。本书内容反映了当代气候变化科学的最新进展,并与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相联系,也对国际合作和国内应对、人类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对策取向做了深入阐述。
本书总结了作者在CALPUFF应用、模型开发、环评项目复核等多年经验,结合国内案例需求,论述了CALPUFF模型的基础数据预处理、气象场模拟、大气污染扩散模拟、数据后处理、绘图、动画制作等内容,探讨了CALPUFF在我国的标准化应用研究,介绍了CALPUFF在火电行业等方面的应用研究。 本书内容丰富全面,CALPUFF模型的基本操作讲解非常细致。CALPUFF主要模块的功能、命令介绍,均配有大量的案例操作。本书可作为高等院校环境科学、环境管理、大气物理等专业的教学参考书,也可作为环评行业人员的模型培训教材,还可供科研院所以及环境管理部门的科技人员参考。
人类会根据天气来实现自己的设想,天气可以不加理睬,能够助攻,也会反噬。本书的作者劳伦 瑞德尼斯,以极富创意的图文写作和铜版照相凹版蚀刻技术,采样了与天气有关的探险故事、社会新闻、历史事件、民俗传说和科技应用,混编出几千年来人类与天气之间的张力纠葛。从靠近北极的岛屿到智利的阿塔卡马沙漠;从欧洲小冰河期的猎巫到越战时扭转局势的 造雨计划 ;从试图人为改变气候的地球工程到《老农历书》的天气预测公式 本书以无法归类的创造力,带我们在万花筒般的视野中,观察天气于恒常和异常之间的瞬息万变 至今,它们仍然以不确定性、可能性和复杂性,吸引和困惑着每一个人。
本书包含大气动力学的主要内容,是作者多年从事该课程教学的结晶。全书共分十三章,分土、下两册.上册包括前七章,后六章为下册.章到第五章主要介绍大气动力学的基本方程和基本的运动规律;第六章应用摄动法建立了描写大气尺度运动的准地转运动方程组;第七章和第八章较全面地介绍大气波动及其传播理论;第九章介绍非线性波动理论;第十章介绍大气能量学;第十一章介绍稳定度理论;第十二章介绍地转适应理论;第十三章介绍近发展较快的低纬大气动力学. 本书阐述由浅入深、严谨系统;编排精细新颖,应用新的方法叙述大气动力学中的一些概念,如准地转、有效位能等;并介绍大气动力学的*发展,如非线性波、波的传播理论等。为了便于教学,每章末并附有复习思考题和习题.考虑近十多年的研究进展,本书第二版中第九章、第十章、第
本书简要回顾并总结了国际、国内近百年来大气科学和近几十年全球气候变化研究的重大成就,并在依据国际大气科学和全球气候变化研究发展动向的基础上,针对我国国家需求提出八个亟须研究的重大科学问题,即灾害性天气和气候发生机理及其预测,大气环境灾害的发生机理与预报理论,东亚气候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响应、机理相应对,地球/气候系统数值慎型的发展,平流层过程与日地关系,青藏高原地-气辑合远程及真气候效应,西太平洋暖池海-气相133乍用及其天气气候效应,大气探测的新原理和前ìB技术.本书是同技±作者洞悉学科发展规律、把握前沿领域和重点万向的重要读本,也是科技管理部门重要的决策参考。
边界层气象学是气象学的一门分支学科,主要关注与地球表面直接接触的大气层的状态和其中发生的各种过程。本书以动量守恒方程,干空气、水汽和痕量气体的质量守恒方程,运动气块和地表的能量守恒方程以及理想气体状态方程基本控制方程组为核心来组织素材。针对不同情形,通过方程推导,解释大气边界层中的各种现象和结果。
《气候与生命》作者贝尔格(1876-1950)是苏联的自然地理学家,苏联科学院院士,1940-1950年间担任苏联地理学会会长,他对土壤学、气候学、湖泊学和地理学史都有研究。 《气候与生命》是他的一本代表作,书中系统地阐述了他对历史时代和地质年代的气候变迁与黄土形成方面的观点,成一家之言。书中内容包括不久前的气候变暖; 历史时代的气候变化问题; 里海水位与北极航行条件, 论干燥的冰后期; 干燥冰后期以来的地貌变迁, 陆生生物的间断的、北方东西两种分布; 论北半球海洋动物区系的北方东西同种分布; 生物的两极同原分布与冰期等。
《历史时期以来汉江上游*性气候水文事件及其社会影响研究》在详细统计分析汉江上游历史气候灾害文献资料和现代观测数据的基础上,将历史文献资料记载、现代观测数据与汉江上游古洪木沉积研究成果进行对比分析,并进一步分析了汉江上游*性气候水型事件的社会影响、变化机理与变化趋势。从环境变迁的视野,通过历史地理学与环境科学研究的结合,对古代汉江上游*性气候水文事件进行研究。
《中国重大气象水文灾害风险格局与防范》为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战略研究系列报告之一。针对近年来我国在气候变化背景下频率与强度不断增加的气象水文灾害及其风险,基于大量文献资料与统计数据,在地理信息技术与模型支撑下,全面分析了中国气象水文灾害风险孕灾环境及形成因素,比较系统地揭示了过去几十年里中国气象水文灾害的时空格局和发生机制。通过气候情景模拟与分析,以风险管理理论为基础,评估了未来百年的中国主要气象水文灾害的风险特征,同时提出相关的风险防范建议。 《中国重大气象水文灾害风险格局与防范》可供地理科学、灾害科学、全球变化、风险管理、生态、农业、气象等领域的政府公务人员、科研和工程技术人员、企业管理人员以及高等院校的师生等参考。
本书概述了国内外气象灾害防御的现状和先进经验,分析总结了成功和失败典型个案的经验及教训;设计了我国气象灾害防御的组织体系、职责分工和联动机制;提出了气象灾害防御规划和应急预案的编制技术要领;明确了气象灾害防御各阶段的主要任务和内容;还提出了气象灾害防御最薄弱的基层单元防御气象灾害的机构组成和职责,明确了重点任务和行动计划,目的是以研究成果的应用促进全社会防御气象灾害能力的提高。
本书从欧盟应对气候变化治理实践、气候治理转型及其对外部世界的影响三方面入手,依循实证主义的研究思路,通过将个案研究与对策研究相结合,较为系统地归纳和分析欧盟气候治理的内容、性质和发展趋势;通过对欧盟政策内、外效果评估,阐释欧盟在全球气候变化合作机制中所承担的角色和发挥的影响力;就我国实施低碳可持续发展战略、参与国际气候谈判及开展国际气候合作,提出看法与建议。
《竺可桢全集》收录迄今可见的竺可桢文稿约1300万字,第1—4卷为学术论文、大学讲义、科普文章、演讲词、工作报告、思想自传、信函、题词、序跋、诗作等,第5卷为外文著述,第1——19卷为1936—1974年的日记,第20卷为被编、年表和人名索引等。各卷附珍贵历史照片。 本书遵奉“存真”原则,力求如实展现竺可桢的学术成就和人生道路,折射现代中国的政治面貌和社会文化变迁的历史进程。
《竺可桢全集》收录迄今可见的竺 可桢文稿约2000万字,第1-4卷为学术论文、大学讲 义、科普文章、演讲词、工作报告、思想自传、信函 、题词、序跋、诗作等,第5卷为外文著述,第6-21 卷为1936-1974年的日记,第22-24卷为补编。各卷附 珍贵历史照片。本书为《竺可桢全集(第24卷)(精)》 。 《竺可桢全集(第24卷)(精)》遵奉“存真”原则 ,力求如实展现竺可桢的学术成就和人生道路,折射 现代中国的政治面貌和社会文化变迁的历史进程。
2009年《哥本哈根协议》之后,2010年底在墨西哥坎昆举行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16次缔约方会议暨《京都议定书》第6次缔约方会议达成《坎昆协议》,取得了更多具有实质意义的进展。由于《坎昆协议》在落实巴厘路线图的轨道上尚有许多未尽事宜,国际社会对下一步真正达成具有历史里程碑意义的国际气候协议充满困惑、争议与期待。2011年底,联合国气候大会将在南非德班召开。德班会议能否实现众望所归的目标?各缔约方将如何权衡利益,协调国际气候制度与国内发展的矛盾,应对减排与适应气候变化的双重压力?作为负责任的新兴发展中大国,中国将对国际社会作出的自主减缓行动转换为国内目标,不讲条件,全力推进。不仅在减缓,而且在适应方面,中国的努力与绩效为世人所认同。 本书邀请了国内外长期从事气候科学评估、能源与气候政
本标准代替GB/T 19201--20034热带气旋等级》。修订时参考了蒲福风力等级表。 本标准与GB/T 19201--2003相比增加了强台风、超强台风2个等级。 本标准的附录A是资料性附录。 本标准由中国气象局提出。 本标准由中国气象局政策法规司归口。 本标准由中国气象局国家气象中心负责起草。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钱传海、高拴柱、许映龙、卢山、张守峰、刘震坤、顾华、张玲、姚学祥、薛建军。 本标准于2003年6月首次发布。
本书主要对色谱发展简史、气相色谱仪、色谱分析基础理论、色谱定性和定量分析方法、气相色谱固定相、毛细管柱气相色谱法、新型气相色谱固定相及其分离性能、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及其应用、气相色谱分析常用的样品制备技术等作了介绍。本着兼顾基础、侧重实际应用的宗旨,本书力求深入浅出,书中各部分大多列举了相关方法在药物分析、化工分析、食品分析、环境监测分析、临床分析等领域的应用示例,以便读者理解相关内容并为实际应用提供参考。结合作者多年在气相色谱方面研究工作的积累,本书还介绍了一些新型气相色谱固定相和样品制备新技术等,希望能为读者的学习和研究提供参考。
竺可桢(1890—1974),中国现代气象学、地理学的一代宗师,卓越的科学家和教育家。曾任中国科学社社长、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所长、浙江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中国科协副主席。在气象学与气象事业、地理学与自然资源考察、科学史、科学普及、科学教育、科研管理和诸多科学文化领域皆有杰出贡献。 《竺可桢全集》收录迄今可见的竺可桢文稿约1300万字,第1—4卷为学术论文、大学讲义、科普文章、演讲词、工作报告、思想自传、信函、题词、序跋、诗作等,第5卷为外文著述,第6—21卷为1936—1974年的日记,第22卷为补编、年表和人名索引等。各卷附珍贵历史照片。 《竺可桢全集》遵奉“存真”原则,力求如实展现竺可桢的学术成就和人生道路,折射现代中国的政治面貌和社会文化变迁的历史进程。
本书针对当前气候变化对水资源影响模拟研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开展了研究。首先是对气候模型概况进行了介绍,其次是对用于将气候模型数据转化到地区尺度的降尺度方法的介绍,后是水资源模型的应用。在概况介绍部分本书主要描述了气候模拟的不同方法,从简单的探索性模型到综合环流模型都做作了相关阐述。在本书的主干部分,主要探讨了区域降尺度、气候变化条件下人类用水、应对气候风险管理的新兴方法三个方面的问题。本书后后列举了众多案例对书中提到的主干内容进行了总结与归纳。
本书是“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点项目“综合风险防范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的部分研究成果,丛书之一。本书首次系统地阐述了气候变化风险的概念、识别与分类方法,提出了气候变化风险评估的概念模型框架,综述了气候变化风险及综合风险管理研究的现状和途径;并依据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终目标,选择生态系统、粮食保障及气象水文灾害三个方面定量评估了SRESB2情景下中国近期、中期与远期等不同阶段未来气候变化的风险水平与时空格局,且在此基础上,评价了未来气候变化情景下中国气候变化综合风险的时空分布;后,根据未来情景下中国气候变化风险分布地图,提出了中国气候变化风险防范技术。此外,还在广东省和珠江三角洲地区进行了气候变化风险评估与防范示范。 本书可供灾害科学、风险管理、应急技术、防灾减灾、保险、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