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是全球生命支持系统的关键组成部分,在全 球环境中具有*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海洋是保障社 会可持续发展的宝贵物质基础,海洋文明和文化又为 人类相互交流、理解、合作,创造了永续的精神财富 。海洋调查是人类认识海洋的**步。侍茂崇、高郭 平、鲍献文编写的《海洋调查方法(高等学校海洋科 学类本科专业基础课程规划教材)》在介绍海洋仪器 的同时,又重点介绍海洋仪器的正确使用方法;在介 绍各种海洋调查方法的同时,又重点介绍正确的站位 设置和有效的协调和组织;既介绍常规的资料处理方 法,又对一些计算中*容易忽视的问题,做出谆谆善 诱的解释。为了提高海洋调查首席科学家决策的科学 性,在书又专门增加一章有关调查范例和有效规避风 险的内容,讲述保证安全的种种措施。
美丽而又神秘的海样一直让全世界的人们着迷,因为它不但有五彩斑斓的珊瑚、绚烂的海葵和漂亮的水母,有凶猛的鲨鱼、可爱的海豚和淘气的鲸,还有自己的草场、森林,还有许许多多大大小小、各种各样的奇异的生物,海洋是一个生物的大家庭。 本书用通俗的语言给我们讲述了亿万年来发生在海洋中的许许多多有趣的故事,给我们介绍了海洋是怎样的,它本身有什么特点;介绍了生活在其中的林林总总的生物,介绍了它们的习性、它们的繁殖;介绍了海洋生物在海洋中的生活;还介绍了我们人类和海洋之间密切的关系。 在这本书中,我们还可以明白许许多多:原来河豚有毒不是它的错,海湾也会“燃烧”,海中鱼儿的伪装还有自己的妙招,老实的海贝之间也会发生战争,鱼医生偶尔也会耍花招……
在《中国海洋资源空间》里,作者站在陆海整体以及人类可持续发展的角度,从海洋地理资源空间、海洋物质资源空间、海洋能资源空间、海洋文化资源空间和海洋资源空间拓展几个方面来探讨中国的海洋资源空间。摆脱了过往研究割裂资源与空间、自然资源与人文资源联系的缺陷,书中将上述两组对象放置一起,对中国海洋资源空间的现状、海洋资源空间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以及资源空间的开拓都作了比较全面的解说。
基于生态系统的渔业资源管理是当前渔业科学发展趋势,掌握鱼类在不同生长阶段独特的 HSI是重要的研究内容之一,HSI 研究也已成为渔业科学中研究的热点。为此,本专著收集和归纳10多年来,本团队在鱿鱼、鲐鱼、金 鱼等重要经济种类栖息地指数在资源渔场应用研究方面的成果,借以推进 HSI在我国海洋渔业科学的应用以及研究水平的提高。本专著共分四章, 章为栖息地一般理论和方法,并提出建立栖息地指数模型应注意的个关键技术问题;第二章为栖息地指数在大洋性柔鱼类资源渔场中的应用,重点是在北太平洋柔鱼、东南太平洋茎柔鱼、西南大西洋阿根廷滑柔鱼以及印度洋鸢乌贼等四个重要经济种类中的应用;第三章为栖息地指数在金 鱼类资源渔场中的应用,主要包括印度洋金 鱼、南太平洋长鳍金 鱼、中西太平洋鲣鱼以及东太平洋黄鳍金 鱼等重要经济种
沈良朵著的《沿岸流不稳定实验和数值研究》通过物理模型实验和数值模拟研究了缓坡情况下的平均沿岸流和沿岸流不稳定运动,得到了缓坡地形条件下不同于陡坡情况下的波高、波浪增减水和平均沿岸流速度分布特征以及其对应的沿岸流不稳定运动特征,对于指导海洋沿岸环境保护、海域环境评价、水质规划、污染物控制及海洋排污工程的设计等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呈现在大家面前的这本《中国海洋发展研究文集》选录了中国海洋发展研究中心近年资助项目部分已发表的研究成果,还特约部分中心研究员为本文集撰写论文。中国海洋发展研究中心成立以来,严格按照科学研究的规范开展科研管理工作,以我国海洋发展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为主要研究方向,注重围绕海洋资源与环境、海洋管理、海洋经济、海洋权益与安全、海洋科技、海洋教育、海洋文化等重大问题开展研究。
本书采用史料查阅及野外实地调研相结合的方法,运用遥感和地理信息技术获取海岸带资源环境开发利用及其对资源环境存量影响的基本信息,采用规范理论研究与实证分析、微观特征与宏观现象以及定性描述与定量测算结合的方法,以人工地貌资源利用为核心的跨学科研究范式建立完善的人工-自然复合地貌理论体系,涉及人口、资源及环境等学科研究领域。收集、处理、分析包括 外人类活动与人工地貌研究成果、经验与发展趋势,人工地貌环境效应管理存在的问题等研究文献资料和数据,依靠文字、图画、地图等文献资料进行研究,如历代正史、地理总志、地方志、游记、野史笔记、诗文集子、会典会要、历代类书、明清档案、历代地图、绘图等。并以多时相遥感影像和历史海图、地形图、DEM数据为主要数据源,进行数理统计和空间分析,运用地理信息技术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