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表的四分之三都为海洋和湖泊所覆盖,因此 水球 一词要比 地球 贴切得多。随着人们对全球史观的兴趣日益增加,海洋也成为了一个重要的主题:科学史发掘了航海学测定地球经纬度的漫长历史。文学研究描述了往昔文学作品中的海洋概念和意象。社会史为码头工人、水手和海盗作传。经济史关注全球贸易和航运的历史。而环境史则致力于研究海洋、海啸,以及污染和全球变暖等生态变化。由此,过去主要由艺术、文学和哲学塑造出的海洋,便呈现出了不一样的面貌。 本书将着力研究海洋在历史中扮演的不同角色。首先,在人口迁徙和物质及非物质的交换中,海洋同时起到连接与隔绝的作用,带来的变化也终将波及那些没有漂洋过海的人。其次,与海洋打交道深深地影响了人类社会。无论是长在海底的,游在海里的,还是船只运来的,大海一直在为人类提供着
本书是以*制订的教学大纲为依据,为高等院校海洋科学专业学生编著的一本理论教材。本教材共有十章,先介绍海洋气象学中的有关定义、概念,再详细论述其分布特征及变化规律。每章结合了海洋学和气象学相通的知识点来进行介绍,包括海洋与大气相互作用规律、海洋对天气和气候变化的影响等,适合高校有关专业作教材使用。
海洋是全球生命支持系统的关键组成部分,在全 球环境中具有*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海洋是保障社 会可持续发展的宝贵物质基础,海洋文明和文化又为 人类相互交流、理解、合作,创造了永续的精神财富 。海洋调查是人类认识海洋的**步。侍茂崇、高郭 平、鲍献文编写的《海洋调查方法(高等学校海洋科 学类本科专业基础课程规划教材)》在介绍海洋仪器 的同时,又重点介绍海洋仪器的正确使用方法;在介 绍各种海洋调查方法的同时,又重点介绍正确的站位 设置和有效的协调和组织;既介绍常规的资料处理方 法,又对一些计算中*容易忽视的问题,做出谆谆善 诱的解释。为了提高海洋调查首席科学家决策的科学 性,在书又专门增加一章有关调查范例和有效规避风 险的内容,讲述保证安全的种种措施。
本书是针对海洋地质专业大学本科二年级学生野外认识实习所编教程。全书共分为五章:*章介绍实习目地、意义、实习内容与要求;第二章介绍常见地质现象野外基本特征及其观察要点;第三章介绍野外地质工作基本方法和技能及常用工具的使用方法;第四章介绍实习基地(大鹏半岛国家地质公园)基本地理与地质背景;第五章介绍13条野外地质认识实习路线的基本特征及其观察内容,涵盖了常见地质构造(节理、断层、褶皱等)、常见岩石类型(泥岩、砂岩、花岗岩、条带状混合岩等)、常见海岸类型(沙滩海岸、基岩海岸等)、常见海洋沉积地貌单元(沙滩、沙坝、潟湖等)、常见的海蚀作用方式(冲击、冲刷、溶蚀等)以及常见海蚀地貌形体(海蚀洞、海蚀崖、海蚀槽等)。本书图文并茂,通俗易懂,也可供涉地质相关专业学生(诸如物理海洋学、近
该书章首先带领读者领略中国海域的美丽壮阔,进而揭开美丽背后的沉重负担。第二章至第七章详细描述了海洋正面临的严酷危机,如赤潮、石油污染、红树木退化、珊瑚礁白化等问题。第八章,倡导大家团结起共同守护我们的蓝色家园,助力海洋强国之梦早日实现。
2011年3月11日的东日本大地震,告诉世人 海洋带给人类的不仅仅是恩惠,有时也会是灾祸 。作者在本书中,针对如何与海共生这一问题,以海人的视角探讨了今天的日本急需面对和解决的诸多问题。本书的构成如下:*章探讨了大海啸的受灾区如何重建的问题;第二章到第五章,从生态系统、食鱼文化、海洋网络、资源管理四个课题出发,总结了截至目前为止的研究成果和调查报告,并进一步展开了论述;*后的第六章,则在前面所有论述的基础上,提出了海洋的未来论。 文中随处可见作者对于海洋科学的独到见解,其叙述平实而易于理解。关于海洋的研究是一个综合性的问题,尤其对于日本大海啸以及核泄露的灾后重建问题,需要综合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通盘考量。本书可以说是一部兼顾科学性和思想性于一体的著作。
“少年科学院”系列——给对世界充满好奇的孩子。每本书囊括100件惊人科学事实,为孩子呈现一个多彩、怪异、立体又迷人的世界,帮助孩子实现认知飞跃的同时,让求知欲热起来!和其他同类主题的科普书不同,这套书的内容 符合儿童的阅读期待,讲究新奇特——角度新、内容奇、呈现方式独特,能给孩子带来认知的冲击。丰富的奇葩冷知识和万万没想到的科学事实,打破日常认知,会让孩子兴奋地和你分享“你知道吗?!图示化、场景化的表现方式,以及大而化小、幽默风趣科学解释,让这套书好读 易懂。本书以海洋为主题,向孩子介绍了关于100件与海洋相关趣事,比如太平洋上有垃圾积聚而成的“第八大陆”,抹香鲸站着睡觉,鳗鱼的产卵地一直是个谜,等等。除丰富的知识外,人类与海洋的关系也是这本书关注的内容,了解知识的同时启发孩子意识到
本书较为系统地论述了元素在海洋中的含量、通量、分布、迁移,元素在海洋中的存在形式,元素在海洋沉积物中的丰度,元素地球化学过程等方面的内容,主要特色包括:首先在元素组成、分布、分类及物理化学性质的经典理论基础上,融入学科发展的新内容;然后将海洋有机化合物、有机质成岩作用及油气生成、生物标志化合物与古环境的相关内容联系起来,充分体现学科交叉的特点; 在相关章节给出所涉及的陆源物质沉积作用地球化学,生源物质沉积作用地球化学,自生物质沉积作用地球化学,海底火山、热液活动及成矿作用地球化学,自生矿物环境的一些概念、原理及解释等,以利于读者对海洋地球化学知识的理解和知识面的拓展。
本书详细地介绍了世界各处海洋中名字背后的故事,有以探险者的名字、故事等命名的地名和动物名称,如麦哲伦海峡、德 海峡、太平洋、复活节岛、麦哲伦企鹅等;还有海洋历史中因战争、科技 迭而出现的各种船只、 和技术,如乌鸦式战舰、龟船、“暴怒”号、水雷、指南针等。此外,本书中还收录了一些常见的物品,它们在航海家们探索海洋的过程中,被带到了世界各地,如雪茄、茶叶、蔗糖、胡椒等,它们的名字几乎烙印在每个人的心中。
海岸海洋生态环境治理既是地方生态文明践行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 生态治理体系建设甚至是 海洋治理体系构建的重要内容。海岸海洋生态环境治理因跨区域、多主体参与的特性,在当前 和地方治理实践中仍面临着严重的制度困境,尤其是体制机制不完善、制度供给不足始终是制约海岸海洋污染治理的根本原因。本书在我国海洋强国战略和海洋生态文明大视野指导下选取了中国东海区长三角海岸带生态环境治理中的重大问题进行全面系统研究。全书按照海岸带生态环境“现状趋势—问题根源—治理行动”逻辑展开,海岸生态环境现状与趋势是海洋生态文明的治理基础;海岸带生态环境问题与根源是海洋生态文明的治理关键;海岸带生态环境治理制度供给是海洋生态文明的治理动力;府际协同、横跨部门政策及政策网络、参与式等治理工具是推动海洋生态文明治理
本书共分十章, 章介绍了海洋灾害的概况,包括 及我国海洋灾害情况;第二章至第六章对不同类型的海洋灾害(风暴潮、海啸、海浪、海冰、海平面上升)进行了较为详细的阐述,包括灾害的特点、对人类活动的危害、减灾与应对措施及未来的变化趋势;第七章对赤潮、绿潮、其他生态灾害、海岸侵蚀、成潮入侵、裂流、海洋突发环境事件进行了简单的介绍;第八章描述了 气候变化对海洋灾害、海洋环境及海洋生态系统的影响;第九章阐述了海洋灾害预警预报技术,包括风暴潮、海啸、海浪、海冰的预报技术、警报发布和接收;第十章对2020年开展的 次全国海洋灾害风险普查情况进行介绍。 本书作为海洋灾害科普知识读本,读者可以从书中了解到海洋灾害较为全面的知识。
在《中国海洋资源空间》里,作者站在陆海整体以及人类可持续发展的角度,从海洋地理资源空间、海洋物质资源空间、海洋能资源空间、海洋文化资源空间和海洋资源空间拓展几个方面来探讨中国的海洋资源空间。摆脱了过往研究割裂资源与空间、自然资源与人文资源联系的缺陷,书中将上述两组对象放置一起,对中国海洋资源空间的现状、海洋资源空间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以及资源空间的开拓都作了比较全面的解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