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海洋学是一门融合人工智能和海洋学的新兴交叉学科,本书旨在详尽充实地介绍人工智能海洋学的相关知识。本书共分9章,介绍了海洋大数据、Python语言、人工智能基础(神经网络、深度学习、卷积神经网络和循环神经网络)、海洋特征智能识别、海洋参数智能预测、动力参数智能估算和模式误差智能订正等,深入浅出地介绍了人工智能技术在海洋学中的应用。
海洋是全球生命支持系统的关键组成部分,在全 球环境中具有*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海洋是保障社 会可持续发展的宝贵物质基础,海洋文明和文化又为 人类相互交流、理解、合作,创造了永续的精神财富 。海洋调查是人类认识海洋的**步。侍茂崇、高郭 平、鲍献文编写的《海洋调查方法(高等学校海洋科 学类本科专业基础课程规划教材)》在介绍海洋仪器 的同时,又重点介绍海洋仪器的正确使用方法;在介 绍各种海洋调查方法的同时,又重点介绍正确的站位 设置和有效的协调和组织;既介绍常规的资料处理方 法,又对一些计算中*容易忽视的问题,做出谆谆善 诱的解释。为了提高海洋调查首席科学家决策的科学 性,在书又专门增加一章有关调查范例和有效规避风 险的内容,讲述保证安全的种种措施。
《海水淡化技术与工程》是海水淡化领域的权威著作,在介绍水资源、膜分离、传热、传质知识的基础上,对热法和膜分离技术的各种过程和工艺做了重点阐述,内容包括海水淡化工程水预处理技术、热法淡化技术与工程、反渗透和纳滤淡化技术与工程、电渗析淡化技术与工程、核能、太阳能和风能淡化技术与工程、集成海水淡化技术与过程优化和其他淡化技术,系统总结了这些技术近年来的创新进展。此外,《海水淡化技术与工程》还结合社会对海水淡化的饮用水生产和环境影响的关注,对海水淡化后处理、海水淡化后浓海水综合利用、海水淡化对环境的影响及评价与对策等做了详尽阐述,针对海水淡化存在的问题,指出了海水淡化技术和产业的发展方向。 《海水淡化技术与工程》汇聚了国内海水淡化领域权威专家和单位在科学研究和工程实践方面的诸
美丽而又神秘的海样一直让全世界的人们着迷,因为它不但有五彩斑斓的珊瑚、绚烂的海葵和漂亮的水母,有凶猛的鲨鱼、可爱的海豚和淘气的鲸,还有自己的草场、森林,还有许许多多大大小小、各种各样的奇异的生物,海洋是一个生物的大家庭。 本书用通俗的语言给我们讲述了亿万年来发生在海洋中的许许多多有趣的故事,给我们介绍了海洋是怎样的,它本身有什么特点;介绍了生活在其中的林林总总的生物,介绍了它们的习性、它们的繁殖;介绍了海洋生物在海洋中的生活;还介绍了我们人类和海洋之间密切的关系。 在这本书中,我们还可以明白许许多多:原来河豚有毒不是它的错,海湾也会“燃烧”,海中鱼儿的伪装还有自己的妙招,老实的海贝之间也会发生战争,鱼医生偶尔也会耍花招……
《魅力中国海系列丛书:南海故事》从南海的风土人情开始,将南海精彩的人文风貌和波澜壮阔的历史娓娓道来。分别讲述了南海名士、南海传说与故事、南海民俗、南海历史等几个部分,以人 事 历史事件为情感主线,达到与读者形成情感共鸣的,从而从精神层次上唤醒读者热爱南海,保护南海的海洋意识。
《海洋产业培育与发展研究报告》是中国工程院于2011年年底启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与发展战略研究”重大咨询项目中“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与发展战略研究”课题的成果。《海洋产业培育与发展研究报告》针对培育和发展我国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意义、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内涵、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中的地位、国外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现状等问题进行了论述和分析,指出我国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主要问题。同时,提出我国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原则和目标、发展重点以及有关政策建议。
本书剖析了国家对地球科学中有关薄弱学科的战略需求,凝练出相关薄弱学科适合国际发展趋势、符合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具有我国地域特色的亟待这些薄弱学科解决的重大科学问题和战略研究方向;系统梳理各薄弱学科发展历史,总结各学科历史地位和发展规律,分析各学科现状与适应国家重大需求所存在的差距,提出各学科发展的主要瓶颈及其薄弱现状产生的主要原因;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围绕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需求和学科前沿重大科学技术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促进我国地球科学中薄弱学科发展的政策建议。
本书选取深海生物多样性、洋中脊、海洋深层环流、深海生态系统、深海油气、深海矿产资源等深海领域,在综合分析这些领域国际组织和主要海洋国家的研究计划、战略规划报告的基础上,利用文献计量分析方法,对该领域的国际发展态势和热点问题进行了系统研究。
本书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和科研经验,综合近5年国内外海洋地球物理探测技术及其应用的**进展,重点讲述海洋重、磁、电、震、热和放射性等探测方法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系统阐述海洋地球物理探测资料采集、数据处理、综合解释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领域前沿技术,如多波束测深技术、旁侧声呐技术、海底电磁仪技术、垂直缆和海底地震仪等,以及如何应用这些理论和技术去解决具体的海洋科学问题。同时,结合海底地质构造与岩性特点、海洋矿产与能源类型、科学研究热点与发展前景,介绍国内外海洋地球物理探测典型案例和**进展,为广大读者提供借鉴。
"中国学科发展战略"丛书是中国科学院组国拿出版基金项目织数百位院土专家联合研究的系列成果,涉及自然科学各学科领域,是目前规模**的学科发展战略研究项目。《中国学科发展战略.海岸海洋科学》对我国家科学思想库国具代表性的海陆过渡带进行海、陆、气、生学料交叉的重点调研,总结典型海陆过渡带的环境、资源特性及开发进程,提出相宜开发利用与学科发展战略建议。
“未来10年中国学科发展战略”丛书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和中国科学院部历时两年多联合开展研究的重要成果,凝聚着600多位院士、专家的智慧和心血,对广大科技工作者洞悉学科发展规律、了解前沿领域和重点方向及开展科技创新等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对促进我国学科均衡、协调可持续发展必将发挥积极作用 《未来10年中国学科发展战略海洋科学》全面总结了近年来海洋科学的研究现状和研究动态,客观分析了学科发展态势从学科发哪可种点出发,前瞻性地思考了学科的整体布局,出于海洋料学的重要科学问题、前沿方向及我国发展该学的改策施。
本标准与HY/T ll8 2008相比主要变化如下: ——增加了海洋公园的术语和定义(见3.2); ——修改了功能区分类(2008年版4.4.1;本版4.4.1); ——修改了功能分区方法(2008年版4.4.3;本版4.4.3); ——修改了功能分区图件(2008年版4.4.6;本版4.4.6); ——修改了规划重点(2008年版5.5.6;本版5.5.6); ——修改了规划成果要求(2008年版5.7;本版5.7); ——增加了附录B(见附录B)。 本标准的附录A和附录B为规范性附录。 本标准由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海洋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 283)归口。
阳立军编著的这本《浙江舟山群岛新区海洋经济与蓝色金融发展研究》从海洋经济与蓝色金融发展概念出发,将舟山群岛发展脉络进行系统的梳理,研究舟山群岛新区海洋产业结构现状,对舟山群岛新区蓝色金融发展框架及蓝色金融创新发展做了详细的介绍,指出发展海洋经济、建设海洋强国必须要大力发展蓝色金融,加大金融对海洋经济的支持力度。对我国海洋经济与蓝色金融的建设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魅力中国海系列丛书:黄海宝藏》为 魅力中国海丛书 中的《黄海宝藏》,分黄海生物万象、黄海资源大观、黄海考古藏典三大部分。黄海生物资源包括了常见的海洋生物和珍贵的海洋生物以及黄海特有的海洋生态系统。黄海资源大观对矿产资源、化学资源、动力能源和渔业资源进行了讲述。藏典对*的水下考古情况进行了讲述。
本书旨在围绕海岸带及近海多源数据的集成与共享,从底层数据实体的设计、建设,数据技术系统的研发,多源、多格式数据的集成与发布等多方面探讨数据集成的难点和欲解决的新思路及关键技术。全书共分三个部分,首先,全面系统地阐述了海岸带及近海数据自身特点及基于此的数据平台实体设计;其次,进行地理信息系统空间数据的集成方法以及基于本体的空间数据显示和查询方法讨论;后,探讨在地理本体理论指导下、采用空间数据引擎技术(SDE)、多用户视图动态生成技术、多源空间数据动态发布技术等研发的海岸带及近海数据集成平台系统。该技术系统按照集成等级的不同又分为基于C/S结构的数据库平台前端浏览和查询系统、基于B/S结构的网上信息共享系统和基于地理本体的用户级数据集成与共享系统。 本书可供遥感、地理信息系统、测绘、地理
《中国海洋物种和图集(上卷):中国海洋物种多样性(套装上下册)》是“我国近海海洋综合调查与评价”(908专项)成果集成任务(908-ZC-II-02)的成果,也是《中国海洋生物种类与分布》(1994年初版、2001年英文版、2008年增订版)的延续与深入;是至今收录中国海洋物种多、图文并茂的书;是国内外44家单位的112位专家共同劳动结晶。 这部书分上、下两卷。上卷题为《中国海洋物种多样性》,含28000余种物种,分上、下两册。下卷题为《中国海洋生物图集》,含1.8万物种的原色图或黑白图,分8册。按五界分类编排,与上卷的物种相呼应。供海洋、水产及涉海人员参考应用。
《西沙群岛常见珊瑚礁生物及其分布图集》对西沙群岛常见珊瑚礁生物的原位生态照片和标本照进行了呈现,共记录珊瑚13科102种(包括未定类群)、珊瑚礁鱼类39科205种、软体动物19科100种和其他礁栖生物18科22种,并对每个物种的分类地位、形态特征、栖息生境、地理分布和濒危状态等进行了详细描述。综合历史和现状调查数据,《西沙群岛常见珊瑚礁生物及其分布图集》绘制了188个物种在西沙群岛的分布图。《西沙群岛常见珊瑚礁生物及其分布图集》还记录3种中国新记录种和6种西沙新记录种。
“我国近海海洋综合调查与评价”专项以发展海洋经济为主题,立足于为国家决策、经济建设、海洋管理服务,实现为海洋开发提供基础数据、为国家决策提供依据和为建设我国近海“数字海洋”系统打好基础的目的,该专项的实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因此,必须根据我国相关的规范性技术文件制定908专项技术规程,明确对专项任务实施的基本要求和程序,作为承担单位和实施人员必须遵守的规定,以确保该项目实施的科学性、规范性和可操作性。 《我国近海海洋综台调查与评价专项技术规程》包括以下18个分册: ——第1分册:总则 ——第2分册:海岸带调查技术规程 ——第3分册:海岛调查技术规程 ——第4分册:海岛海岸带卫星遥感调查技术规程 ——第5分册:海岛海岸带航空遥感调查技术规程 ——第6分
由刘修德主编的《福建省海湾数模与环境研究——东山湾》建立了东山湾水动力、水质、悬沙数值模型,针对历史围填海工程进行了水动力环境、化学环境、生物生态环境、海洋资源和经济损益的回顾性评价;根据海洋规划、功能区划和当地需求等,设计了未来围填海方案,利用水动力模拟手段,结合海洋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评价,分析了各类围填海对港口航运、海洋生态环境、资源及经济的影响,综合评估了东山湾围填海方案。
本标准按照GB/T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国家海洋局天津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研究所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海洋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 283)IJ~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国家海洋局天津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研究所、天津市塘沽中海防腐技术开发公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李运平、尹建华、吴芸芳、成国辰、李金山、徐旭、吴东霞、焦春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