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书经多年、多版本的磨砺沉淀,已成为一部享誉世界的自然地理学经典权威著作,兼具高端地理学科普特点。自原书英文版(第1版)出版发行以来,影响力和知名度遍及各大洲, 而且已有韩文版等其他版本译著先后问世。本书以地理学要素为开篇,以独特的编写结构对最新学科前沿动态及科技成果进行全方位系统展示。 本书为广大读者,尤其是青少年读者及高校学生构建了一个完整的地理学知识科普体系。全书分为“大气能量系统”“水、天气和气候系统”“地表-大气的界面”“土壤、生态系统、陆地生物群系、地球资源与人口增加”四个部分,逻辑清楚严密,除了介绍每个人需了解的自然地理学科普知识之外,通过“地学报告”等栏目设置,以及在线测试资源和数字资源下载,为教师尤其是新任教师提供最大限度的帮助和指导,从而使得本书将成为学生和教
本书是《中国自然地理系列专著》之一,是在1980 年出版的《中国自然地理·历史自然地理》一书的基础上重新编写而成的。根据20 世纪80 年代以来发掘的大量历史文献资料,吸收**的资料和研究成果,包括考古研究以及现代化的科学技术方法,如抱粉分析、沉积物分析、树木年轮以及14C测定、遥感和卫星像片判读等,全面反映历史时期中国各自然地理要素的演变和发展的概貌。论述中国气候、植被、珍稀动物、主要河流、湖泊、海岸、沙漠等自然地理要素在历史时期的发展和演变过程,进一步探讨中国历史时期自然环境发展演变的规律。
46亿年是一个极其漫长的地质进程,伴随着地球内部构造和外部环境的巨大变化,生命从无到有并不断演化。这些生命形式适应并改造着生态环境,逐步达到了令人惊讶的多样性。每一次地质事件都对地球当前的面貌产生了重大影响。本书分为6 章18 个小节,这18个小节分别对应于18个主要的地质时期,每个小节都对一个地质时期重要的地质和生物演化事件进行了翔实的介绍。本书还在最后对现代地球及生物圈的演化方向进行了总结。 本书的每一章都由该领域的资深学者执笔,使得这部巨著能够清晰和全面地展现我们地球的非凡历史。
本书在第二版的基础上进行了修改,全面论述了数量生态学的理论、方法和新进展,重点介绍了数量生态学的概念和重要分析方法的计算过程,对多种新方法进行了分析论述。本书内容丰富全面,涉及数量生态学的各个方面,反映了数量生态学的发展概貌和最新发展水平,也反映了我国数量生态学的研究进展和成果。全书共12章,分别介绍了取样与群落特征、数据处理、基础分析方法、种-面积关系、物种多度格局、物种多样性、种间亲和性、生态位、排序、数量分类、空间格局分析、植物群落的演替等。书后还有4个附录。
本书是著名湿地科学家William J. Mitsch的代表作之一。本书分为五部分。第一部分介绍了历史上人们对湿地的认识、利用和湿地科学,以及一些国家和组织对湿地的定义,湿地在全世界分布的情况;第二部分主要介绍了湿地生态系统的环境条件,包括湿地的水文条件、土壤条件、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以及湿地的植被和演替;第三部分从地理分布、水文地貌、土壤、植被、消费者、生态系统功能等几方面介绍了各种类型的湿地生态系统;第四部分介绍了湿地的分类体系、人类活动对湿地的影响和管理,以及与湿地相关的法律和对湿地采取的保护活动;第五部分介绍了湿地生态系统服务、湿地与气候变化、湿地建造与恢复、湿地对水质的净化。
本书原著被称为 一生的东西 ,指只要是从事生态学研究,都有任何时候需要放在手头的参考书。从一版至今已经有20余年,本书一直是本领域世界性的标准参考书,囊括了从生物个体的基本生理到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和保育等广泛的内容。第四版修订和更新的内容包括:?应用生态学的三个全新章节,介绍了如何用科学严谨的方法处理人类所面临的生态问题?750多个*研究的讨论,全面更新了全书?人性化的页边注与每一章的小结,便于读者学习?专题网站:www.blackwellpublishing.com/begon?《生态学》易于使用,阐述简单易懂并与时俱进,所有生态学专业的学生以及应用生态学家都应将本书作为重要的参考
陆地生态系统被公认为是大气的碳汇,增强陆地生态系统的碳固定、减少碳排放、提高生态系统碳汇功能是全球温室气体管理的重要技术途径。本书基于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生态系统固碳项目群取得的**研究成果和进展,以及国内外科学家在陆地生态系统增汇技术研究中取得的研究进展,系统论述了中国区域主要陆地生态系统的增汇技术途径及其原理。全书共分十四章,主要内容涉及生态系统增汇的原理、技术途径及其潜力概念,社会经济背景及我国温室气体排放状况;不同类型生态系统、典型区域增汇技术途径、模式及其潜力与可行性;中国温室气体排放和减排技术对策等。
【全3册】这里是中国
本书系《中国自然地理系列专著》第一分册,也是本系列专著的综述。由郑度院士主编。内容包括5篇21章。第一篇,中国自然地理环境概述。综合分析了中国自然环境的主要形成因素。分章阐述了气候、地貌、海洋、地表水与地下水、土壤地理、植物地理、动物地理等自然地理要素的特点和分布规律,以及各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与作用。第二篇,中国综合自然地理区划。论述了中国综合自然地理区划的方案与系统。第三、四、五篇,为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区和青藏高寒区,综述了不同区域的自然环境、发展方向、治理途径与生态环境保护等。书中附有丰富的图表资料。
本书是国家“九五”重点图书项目。书中遵循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运用地理学特别是人文地理学理论和方法,系统阐述了中国民族地理问题。全书共8篇67章和附录。其中,整体的民族地理研究分布在、二两篇,论述了民族的人种及其地域结构、民族起源与演进的时空格局、民族演进的地理基础以及民族空间格局与地理环境的关系等。56个民族地理的研究分布在第三至六篇,详细阐明了民族渊源的历史地理、体质人类学特征、社会文化地理(语言、文字、服饰、习俗、饮食、民居、信仰等)、人口地理等。跨地域的民族地理研究,主要包括华侨华人地理和跨界民族地理,分布在第七篇的两章中。回顾了华侨华人的形成及其现代分布,介绍了华侨华人聚落及其文化景观唐人街;跨界民族的形成历史,跨界民族结构及其跨界史等。民族地理分区和民族地区发展,分布在
本书系《中国人文地理丛书》之一。全书分为历史文化篇、专题文化篇和区域文化篇共三篇十九章。历史文化篇包括至第七章内容,着重从中国地理环境分析其与中国政治、经济、军事和宗教文化方面的联系;专题文化篇包括第八至第十一章内容,论述了中国语言、宗教、民俗和建筑文化;区域文化篇为中国各区域文化概述,包括第十二至第十九章内容,分别阐述了中国文化分区原则和华北、东北、华东、华中、华南、西北、西南7大文化区概况。本书特色在于有历史文化部分、专题文化部分和区域文化部分。这与其他文化地理著作有不同之处。它表现了地理在历史文化中的作用、区域的分布,表现了与地理环境有关联的那一部分文化,而不包括文化的所有方面。
《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及变化》将青藏高原多年冻土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基于多年来对青藏高原多年冻土方面的研究成果,系统地总结和介绍了多年冻土及其变化过程,并重点阐述了活动层水热特征和多年冻土相关特征的变化过程及其模拟。《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及变化》紧扣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及其变化这一主题,主要内容包括多年冻土国内外研究的**进展和趋势、研究的重点区域和数据获取方法、多年冻土分布特征、活动层水热特征、多年冻土温度和厚度、多年冻土地下冰和碳储量及其碳源汇效应等过程,以及结合模型对多年冻土水热过程及其变化进行模拟。《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及变化》利用长期野外考察、定位观测试验的成果,突出理论结合实际,系统总结了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及其变化与气候、环境等相互作用的**研究成果和进展,为中国冰冻圈科学研究尤其是青藏
《流域景观格局演变及其生态水文响应研究》较为系统地总结了国内外生态水文学的研究现状及其发展趋势,通过大量野外调研、数据收集与整理,综合运用水文学、水动力学、景观生态学等多学科的理论与方法,分析了流溪河流域景观格局演变及其生态环境现状与存在的主要问题,研发了一套流域景观格局时空变化规律的多尺度分析方法,揭示了流域—廊道—河段多个维度景观格局演变特征以及生态水文水动力响应机制,研究成果可为南方湿润地区流域景观规划与生态保护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与实践指导。
史念海先生是中国现代历史地理学家创建者之一,其手稿长期未见于世。《史念海遗稿 讲义(影印本)》收录史先生讲义3种(附1种),约900面,包括《 中国历史地理教学大纲 一稿》《 中国历史地理 一稿》《 中国历史地理 修改稿》《清代政治制度概述》,反映了先生建构中国现代历史地理学教学体系的过程,部分手稿系已出版之《中国历史地理纲要》的初稿和修改稿。整理者为各篇撰写提要,包括文献类型(初稿、誊录稿、写作大纲等)、修改情况、撰著时间、导读(含与已刊论著之关系)。
本书系统阐述了空间生态水文学的概念,生态水文学的过程及尺度,大尺度生态水文学的研究方法,遥感和同位素在空间生态水文学研究中的应用,以及生态水文过程的耦合与模拟等基础理论研究成果。本书以分布在我国各自然地理区的森林生态站和水文观测站为依托,基于森林生态系统定位观测数据和典型大流域综合观测数据资料,采用对比流域分析、时间序列分析、降水-径流双累积曲线方法、生态水文模型模拟、空间遥感与稳定同位素等方法,对比研究了不同气候带典型大流域森林生态水文过程的变化规律、生态水文过程的耦合及气候变化、植被变化对关键生态水文过程的影响、中国样带尺度的森林水量平衡格局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全球变化背景下流域的适应性管理,为促进空间生态水文学的发展、合理开发利用森林资源和水资源、实施自然生态系统保
本书系《中国人文地理丛书》之一。全书共分五篇24章。*篇中国海疆自然地理概况与自然资源,阐述了中国近海特征、海岸带与大陆架、岛屿以及中国海疆自然资源等;第二篇中国可管辖海域与海洋权益的维护,论述了中国可管辖海域的地理格局、中国历史上海疆与海权、中国海疆权益的维护等;第三篇中国海岛行政建制与人口,阐明了中国海岛的行政建制与沿革、海岛人口等;第四篇中国海洋经济的发展与海洋产业,探讨了中国海洋经济、海洋渔业、海洋油气开采、海盐业、造船工业、港口与港口布局、海洋运输业、滨海旅游业、沿海省区的海洋经济;第五篇中国海岛经济,包括海岛经济的发展与产业布局,以及台湾、海南、香港、澳门等海岛省份与特别行政区的经济发展与布局等。
全球气候变化引起的冰冻圈变化,对陆地生态系统的影响日益广泛而深刻。通过我国青藏高原和东北多年冻土区大量多尺度观测试验与模拟研究,系统阐明了冰冻圈变化对生态系统及其碳循环的影响程度、作用机制、时空变异性与未来趋势。利用基于过程的植被动态模型和陆面过程模型等为基础,发展冻土和积雪变化驱动的寒区植被动态模型,模拟研究不同类型多年冻土区生态系统格局及其碳收支等的变化,并预估未来不同冰冻圈变化情境下寒区生态系统及其碳循环变化趋势。
本书为海洋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经费重点项目"海洋生态红线区划管理技术集成研究与应用"的研究成果。在综合分析我国海洋生态环境特征的基础上,基于海洋开发与保护现状,提出了在我国全面建立海洋生态红线区划制度的必要性和迫切性。本书论述了海洋生态脆弱性、敏感性,海洋生态适宜性、海洋生态重要性的理论基础和评价方法,在此基础上构建了海洋生态红线区划的方法,并提出海洋生态红线区管控制度。
本书基于野外监测数据、遥感影像并结合过去的考察资料,对藏东南地区过去50多年海洋型冰川和冰湖的变化进行了调查研究,阐明了该地区冰川的能量?物质平衡的基本过程,揭示了冰川面积、厚度、运动速度以及冰川融水变化的幅度、特征、原因,并对藏东南和喜马拉雅山中段的冰湖进行了危险性评估和溃决过程模拟。本书还介绍了目前新研究方法(过程模拟)、新技术(无人机航拍)在冰川和冰湖监测研究中的应用。本书共分7章,内容充实、图文并茂,并附有野外考察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