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静波、刘星霞编写的《简明干细胞生物学》为协和医学院研究生教学用书。全书以干细胞为中心,介绍其生物学性质、操纵以及利用。本书编写过程中强调知识的新颖性、启发性和实践性,具体体现在书中反映了当前生命科学中这支发展为快速的学科——干细胞生物学的研究成果。 书中如实告知了干细胞为什么可保持其不对称的分裂、微环境是怎样调控干细胞增殖与分化的等尚未解决的难题。 本书有几章专门介绍干细胞培养的技术,如胚胎干细胞的培养、iPS细胞的建系、干细胞的诱导分化实验等。 本书可作为生物学、医学基础等专业的本科或研究生教材,可供希望学习与掌握有关干细胞知识与技能的生物学与医学的硕士生、博士生、高年级大学生、生物医学工程人员以及对实验室科学感兴趣、更想让干细胞转化为临床应用的医生们参阅。
生命科学各个层次的研究以及各分支学科体系的建立无不以生物进化的理论为其指导思想,它又同时吸收与综合生物学各学科的研究成果。现代的进化论已不仅仅是一种思想理论,对生物进化的研究已成为一个专门的学科领域,即研究生物进化的历史过程、进化的原因、进化机制、进化速率、进化趋向、物种的形成和绝灭、系统发生以及适应的起源等内容的进化生物学。 《生物进化(重排版)》共十四章,从几个不同层次上展开介绍:首先,从认识地球生命开始,进而阐述进化概念,追溯进化思想和进化学说发展历史;接着从两个方面阐述进化过程和进化规律,即一方面从时间向度上阐述地球上生物进化的历史过程,另一方面从生物组织的不同层次阐述进化规律;同时又从生态系统角度阐述生物与非生物环境的协同进化规律;*后是人类自身的进化和人类
本书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阐述复杂的生物医学概念,深入探讨组织缺损的不同类型和原因,以及各种组织修复方法,为读者呈现组织修复技术背后的科学原理和真实临床案例,同时介绍该领域中的创新技术。章节安排:1.引子:拼图的奇妙之旅;2.理解组织缺损:3.原因和影响;4.魔法工具箱:不同部位的缺损修复方式;5.生活中的奇迹:患者故事(真实案例);6.未来前沿:医学创新和研究;7.结语:修复拼图。本书的目标读者包括生物医学专业人士、医学学生、患者及其家人,以及对医学和健康领域感兴趣的大众读者。
本书不是一核技术生态学应用的工作手册。它是为生态学工作者熟悉并掌握众多放射生态学技术而写的,而这些技术的应用,将导致他们在生态学研究中取得更大的成就。本书内容共15章:放射性探测技术;确定年代技术;初级生产力测定;辐射源和剂量学方法;环境放射性;食物和水中的放射性核素;辐射效应;核素在生物体内的舆;核素在生态系统中的迁移;行为研究;生理和循环研究;农业与环境科学研究;水文学研究;雄性不育及其他技术;某些放射性核素分布和转移的参数。内容涉及:(1)基本的放射生态学技术;(2)辐射生态效应和放射卫生防护;(3)环境放射性水平及污染评价;(4)放射性示踪剂的迁移转化和传输机制;(5)放射性示踪剂的迁移转化和传输机制;(5)放射性核素和电离辐射生态学应用。各章相经独立,又相联系,便于读者查找
一个多世纪以前,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预言了黑洞的存在。从那时起,黑洞的奇异和谜一般的特性便激起了科学家和大众的好奇心。 尽管爱因斯坦知道黑洞就是他的场方程的数学解,但他却一直没有接受黑洞的物理实在,很多人也都认同他的观点。 20世纪六七十年代,这种状况发生了颠覆性的变化。新的观测结果证明了类星体和X射线双星系统的存在,而且它们的神秘特性只能用黑洞来解释,这让科学家和大众对黑洞的概念有了进一步的认知。此后,黑洞成为物理学研究的重要课题,黑洞的行为、对周围物质的影响、背后的物理学原理,比任何科幻小说都更离奇古怪和令人费解。 《黑洞之书》在简要介绍狭义相对论和广义相对论之后,从天体和理论实验室的角度介绍了物理学家利用黑洞检验引力理论、量子理论和热力学的情况。从施瓦西黑洞到旋转黑洞再到黑
《不匹配的一对—— 动物王国的性别文化》一书对动物界中的特别性别差异进行了探究。如果你想了解为什么成年雄性象海豹的体重是成年雌性象海豹的四倍之多;与微小的雄性配偶相比,为什么雌性毯子章鱼的体形却那样巨
三峡库区具有非常丰富的第三纪孑遗植物和珍贵的动物,三峡水库建成后,部分珍稀濒危植物的生境将被淹没,消落带的物种生存也将直接受到威胁,大规模的移民开发将在不同程度上破坏生物栖息地生境条件,加速这些物种的灭绝。努力保护好三峡库区消落带这一特殊地区的物种多样性,是三峡库区生态平衡的基础,同时也具有重要的经济、科学和文化价值。 本书研究了三峡水库运行后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及对策,罗列了三峡库区消落带生物多样性名录与图谱,供有关人员借鉴与参考。 本书内容分为上、中、下三篇,其中,上篇研究了三峡水库运行后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及对策,主要包括对消落带藻类植物、维管植物、无脊椎动物、脊椎动物的影响与对策研究;中篇、下篇分别为三峡库区消落带生物多样性名录与图谱。由于菌类、地衣和苔藓等种类繁多,鉴
本书是根据“第四届现代生态学讲座暨学术研讨会”主题报告,经过评审和筛选而成。作者多为外有关领域颇有建树的学者。重点讨论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功能相互关系,湿地生态学,草地生态学,景观生态学,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生态系统服务、评价与管理,以及干旱半干旱地区可持续发展等一系列基础研究和实际应用问题。内容丰富,题材新颖,图文并茂,中英文兼顾,可供生物学、生态学、环境科学以及有关应用学科的研究和教学人员阅读,也适合作为大学生和研究生的教科书。
生态模型是生态学中发展最迅速的领域之一,自1994年本书第二版出版以来的10多年间,生态模型的种类得到了极大的丰富,数量也数倍于以前。但是除了目前已经有的一些专门针对种群动态等生态模型的书籍,能够全面阐述生态模型理论与过程,涵盖各类生态模型的书尚不多见。本书(即第三版)阐述了生态建模的概念和过程,代表了该领域的发展和介绍,为读者提供了构建生态模型的工具。在综合阐述生态模型的理论、方法和应用的基础上,更加注重读者独立建模的实践性。为了帮助读者更好地掌握生态建模技术,多数章节末尾设有相应的练习。和前两版相比,本版更注重对建模过程的分步且详细的讨论,阐述了建模过程中涉及的子模型和单元过程,并对不同的模型进行概述、举例、复杂性和应用性的阐述,尤其深入描述了的模型技术。 本书适用于做生态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