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海洋鱼类(套装上中下册)》是一本关于中国近海海洋鱼类分类学和生态学方面大型工具书,为我国海洋鱼类多样性以及相关研究提供学术支持。 《中国海洋鱼类(套装上中下册)》收入盲鳗纲、头甲纲、软骨鱼纲和硬骨鱼纲共计47目、313科、3090种。 《中国海洋鱼类(套装上中下册)》采用全新体例,采用J.S.Nelson系统编制分类检索表,每种鱼均配有原色图照和简明形态特征、生态习性、区系分布、体长大小及渔业意义、是否有毒、珍稀濒危等文字介绍,具有高的学术价值。
本书编译自Richard B.Primack编写的Essentials of Conservation Biology(Fifth Edition),系统阐述了保护生物学的范畴、主要内容和发展历程,生物多样性的概念、分布和价值,生物多样性面临的威胁及其引起的物种丧失和灭绝,种群和物种水平的保护,生态系统和景观水平的保护与恢复,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全书内容丰富、知识系统、逻辑合理、层次清晰。原著已经被翻译成25种语言出版,是目前国际上最受欢迎的保护生物学教科书。
《渤海底栖生物次级生产力与生物多样性》以水层-底栖耦合的学术思考和研究思路贯穿始终,《渤海底栖生物次级生产力与生物多样性》共分12章。以绪论和渤海的自然环境作为开头两章,4~9章是《渤海底栖生物次级生产力与生物多样性》的核心,即生物生产力和生物多样性,既显示了大型底栖动物和小型底栖动物的同步观测和综合分析,将粒径谱应用于次级生产力,也体现了传统生物多样性与现代分子多样性的交叉和融合。第3章和*后3章生源要素的底-水交换过程、摄食过程、生物扰动过程以及水层-底栖耦合模式的建立,展示了多学科交叉,属于水层-底栖耦合的关键生态学过程。《渤海底栖生物次级生产力与生物多样性》对于渤海生态系统健康评估和管理及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本书共分十四章。章为绪论,主要介绍 生态学实习的目的与基本类型,第二章到第十二章分别介绍了农业生态学、作物生态学、草地生态学、森林生态学、土壤生态学、水域生态学、工业生态学、城市生态学、旅游生态学、环境生态学、景观生态学等实习的基本內容、方法与相关实习案例.第十三章则对在生态学调查申应用较广泛的共性方法一一入户调查与问卷调查的方法及实习案例进行了介绍.另外,在生态学实习中经常涉及生物多样性的调查与分类鉴定研究工作,因此,第十四章也简要介绍了在野外进行生物标本采集与制作的方法与技术。
中国是全球12个生物多样性非常丰富的国家之一。随着人口的快速增加和经济的迅速增长,生物多样性面临着巨大的威胁,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利用研究成为当代生态学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为系统总结近20年来中国在生物多样性方面开展的理论与应用研究成果,为生态学研究和生态保护实践提供借鉴,《中国当代生态学研究·生物多样性保护卷》由国内知名的生态学家,群策群力,合作编著。内容涵盖了生物多样性调查、评估与监测、保护与研究、可持续利用的技术与展望等方面,涉及海洋、农业、动物、植物、鸟类、鱼类、药物、微生物和菌物等多个门类。《中国当代生态学研究·生物多样性保护卷》可供生物多样性研究者、高等院校相关专业师生以及广大从事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的相关人员使用参考。
本书由多位多年从事生命科学教学和研究的专家、教师共同编写。广泛介绍了生命科学分支领域的基础知识、研究动态和发展趋势;通过趣味性、知识性、实用性良好结合的具体实例,不仅提高了全书的可读性,而且将生命科学研究中的基本理论、研究热点和实际应用有机结合,有利于激发学生对生命科学的好奇心,帮助学生提高综合素质、领悟生命科学的奥秘,了解21世纪生命科学和相关技术可能对人类未来的影响。 全书共分8章,分别是:绪论、生命的物质基础、细胞与克隆技术、遗传与人类基因组计划、微生物与人类健康、生物技术及其应用、生物钟与生物信息学、生物材料与仿生工程学。 本书适合于高等院校公共课程使用,也可为生命科学相关人员参考使用。
作为一门新兴的前沿学科,纳米生物光子学具有很强的交叉性,是纳米技术、光子学和生物医学三个学科的交叉研究领域。由全球知名专家撰写的《纳米生物光子学》(Nanobiophotonics)是目前这一领域少有的专著,阐述了癌症细胞生物学、电磁场学和纳米生物光子学的基本原理,深入探讨了纳米生物光子技术和当前的应用领域。这本具有开创意义的著作涵盖了纳米科学领域的*成果、超分辨医学成像技术和生物医学领域的应用。本书适合纳米科学、生物医学及相关交叉研究领域的研究生,教师和研究人员阅读参考。
本书较全面地论述了生态系统的概念、发展和演化,以及基本原理和主要过程等生态系统生态学的核心理论和思想,同时也较为全面地介绍了当前生态系统研究的热点和重点问题,例如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生态系统健康、生态系统能值、生态足迹、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对生态系统的威胁和挑战等生态系统发展的*进展等;此外,本书还对当前国内生态问题的焦点领域,如森林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和道路生态系统等进行了详细介绍、评价和案例分析。全书涵盖不同视角,又突出了重点内容,每一章论文都框架严谨、内容丰富、篇幅适量,是每位作者的精心之作。本书可供环境科学、生态学、农学和生态经济学等领域的科研、管理和决策人员阅读参考,也可以作为相关专业的研究生教学参考用书。
作为国内本前生物进化与天体生物学领域的教材类书籍,王子晖和安东尼奥 拉兹卡诺编著的《生命的来历》系统地探讨了生命的本质和特征,详细介绍了太阳系中前生物探索的范围、方式和*进展,并深入地从分子和细胞水平分析了前生物进化的本质和方式,同时讨论了现存的问题和有关全生物共同祖先的假说。《生命的来历》对前生物进化与天体生物学的介绍角度多样、内容详尽、结构严谨。虽然是专业书籍,涉及多方面的相关知识,但是论述深入浅出、便于理解,适合各相关领域的学生阅读,也可帮助有兴趣的普通读者了解相关理论、研究和进展。
作者根据经典形态学方法和现代分子系统学方法,结合菌丝体和子实体纯培养的研究,对采自四川盆地的野生蕈菌进行了形态和分子鉴定。贺新生编著的《四川盆地蕈菌图志(精)》介绍了其中的144个物种,包括21种子囊菌、123种担子菌,属于2门、5纲、18目、49科、88属,对每个物种的形态学特征、菌丝体特征、菌丝特征、生长环境、采集地点、利用价值等进行了详细的介绍,按KirkP.M.,Cannon P.F.,David J.c. Stalpers J.A.et al 2008.AinsworthG.c. Bisby’s Dictionary of the Fungi(10th edition)、http://www.indexfungornm.org、http://www.mycobank.org的菌物分类新系统对物种的通用学名、同物异名、分类地位进行了介绍,每个物种都附有彩色照片。 《四川盆地蕈菌图志(精)》可供菌物学、食用菌学、园林学、农林业工作者、大专院校相关专业师生参考。
生物安全问题是世界各国当今面临的重要课题,生物安全学是专门研究生物安全问题的学科。本书讲述当今*受社会关注的转基因生物、人侵生物、食品安全和农药安全这四大重要领域的基本理论及研究技术。全书包含12章,第1章为生物安全概论,重点介绍有关生物安全及其学科的相关基本概念;第2~4章讲述转基因生物安全,分别讨论转基因生物的基本理论、各类转基因生物及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第5~8章讲述外来入侵生物,包括入侵生物学的基本理论、预警与监测、综合防控技术及各类主要入侵生物;第9~11章讲述食品安全,着重讨论食品安全基本理论、影响各类食品质量的因素及食品安全的控制技术;第12章讲述农药与生物安全。每一章后附有复习思考题和主要参考文献。
《实验病原生物学》教材的编写是为培养创新型、复合型人才,探索实验课程体系改革,并尝试打破学科界限,改变传统微生物学与寄生虫学单科独立的实验教学模式,力求给学生一个病原生物学的整体概念,让学生有机会把不同的病原生物放在同一环境中进行思考和比较,自主掌握不同病原生物间的差别而进行的一番有益尝试。 《实验病原生物学》从形态学实验方法、免疫学实验方法、生物化学实验方法、分子生物学实验方法和动物实验方法五个方面,全面综合地介绍了病原生物相关实验的原理和方法,列举了相应的基础性、综合性和设计创新性实验实例,并附有病原生物学实验室规则,常用仪器的使用与维护,常用培养基的制备与应用,常用染色液、试剂及溶液配制,细胞培养常用试剂及培养液,菌种的保存及保管方法和病原生物学重要中英文词汇对
20世纪总体上是一个拒斥形而上学而强调分析实证的时代,然而形而上学对20世纪依然必不可少,甚至非常重要。在新的世纪,当人们成醉于了学科与专业的分化,成醉于实证性和效用性时,人类的知识状况日益支离破碎;当下中国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如何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是很长一段时间内中国面临的主要问题。哲学作为时代精神的精华,如果从哲学的高度来思考这些问题,就表现为迫切需要一种令人确信的综合性洞察力,一种能够把许多知识碎片整合成为一个普遍而连贯的统一体的思想方式。因而,新的时代迫切呼唤一种新的形而上学来综合我们的时代精神。本书通过对传统形而上学和本体论思想的梳理、批判、吸收,初步提出了一种新的存在论思想 生态存在论,并以此为理论基础,对哲学中的一些元理论进行了重新阐释。
本书针对海洋生物的特点,介绍了海洋生物基因工程研究常用技术。除的基因工程基本74操作技术基础外,还重点介绍了分子探针技术、微卫星、蛋白质-核酸、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的基本方法。同时对克隆新基因的技术,如差异显示技术、DNA芯片或cDNA微阵列技术、蛋白质芯片技术以及蛋白质组学方法等新近发展的分离特异表达基因和发现新基因的手段,设有专门章节进行介绍。鉴于海洋微生物在样品采集、基因改造等也做了介绍。还主要介绍了蓝藻和衣藻的遗传转化系统。后一章介绍了分子生物学常用的软件和生物信息数据库OMIGA和DNAMAN。 本书不仅适合海洋生物技术工作者,对其他生物技术,诸如水产、畜牧等工作者都有很好的参考价值。可作为海洋生物、水产等专业的本科生、研究生的教学用书,也可作为有关科研人员的参考书或工具书。
本书是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项目“农林危险生物人侵机理与控制基础研究”(2002CB111400)与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课题“农业入侵物种区域减灾与持续治理技术”(2006BAD08A18)的研究成果专著。 本书系统地综述了国内外外来入侵物种的传统生物防治理论与*技术成果,分为上、下篇。上篇为理论篇,主要论述外来人侵物种的传统生物防治的理论与*技术成果,详细介绍生物防治的原理及生物防治作用物的筛选、评价、风险评估、引进、释放和效益评价的方法与技术,为科学、严谨和合理地开展外来入侵物种的传统生物防治提供有价值的研究思路、模式与体系。下篇为应用篇,主要论述了对19种主要人侵杂草和昆虫所开展的生物防治实践成果,包括生物防治作用物的筛选与引进、生物和生态学特性、寄主专一性与生态风险、大规模生产技术与
本书由基础篇、进化篇、点评篇和附录四个部分组成。基础篇介绍了古生物的一般知识,揭示了化石的神奇作用,浅析了化石美学的内涵;进化篇叙述了一系列进化事件;点评篇主要是笔者对于生物进化事件和类群带来的启示上的理解;附录部分收录了三篇地质游记。 、一些重大生物进化事件和重要生物群进行梳理、思考和理解。
本书是中国科学院创新重点方向项目 中国近现代生物学史 的研究成果之一,通过丰富的史料,以广阔的视野。条分缕析地阐述近代西方生物学引进我国及其植根和发展的艰难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