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系《科学素养文库 科学元典丛书》之一,为达尔文的主要代表作。本书作为达尔文进化理论的重要补充,也是遗传学研究的经典文献,至今天仍被广泛引用。《动物和植物在家养下的变异》文笔流畅,图文并茂,具有极强的可读性,也是一部优秀的科普读物,对提高青少年和科学工作者的观察思考能力深具启发意义。
《全球生物安全发展报告(2021年度)》系统地阐述了2021年度全球生物安全领域发展态势,包括全球生物安全威胁形势、国外生物安全管理、国外生物安全应对能力建设、国外生物安全技术进展等四部分内容。同时,对美国《国家生物防御战略》《合成生物学时代的生物防御》《生物安保与生物防御政策路线图》及英国《国家生物安全战略》等重要专题内容进行了深入解析。
生物多样性为人类提供供给、支持、调节和文化服务,维系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随着农业现代化进程的推进,生物多样性出现了的危机,农业可持续发展受到威胁。反思现代科技带来的环境问题,西方传统人与自然两分的自然观念及其产生的科学技术局限是这一危机的根源,解决这一危机需要转变西方传统观念和科学技术发展范式,建立人与自然和谐的环境伦理,不同于西方的文明为这一转变提供了思想源泉和知识动力。 彝族聚居地区有着广泛的环境多样性、植物多样性和动物多样性,长期依赖于自然的生产生活,形成了彝族特有的自然观念,在这些观念的指导下,彝族传统农业生产实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有效地维护了彝族地区生存环境的生物多样性。《彝族农业生物多样性智慧研究》从彝族历史文化、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状况出发,以史诗和文化研究为
本项目是作者和有关专业人员对雅鲁藏布大峡谷地区进行三次生物多样性观测的基础上,精心撰写的一部书稿。它包括总述、地图、大峡谷生灵、观测手记4个部分,从生存现状、形态特征、地理分布、保护信息方面,充分而生动地展示了该地区的主要动植物资源,内含该地区重要的鸟类、兽类、两栖/爬行类、昆虫类和植物类,共收录600多幅珍贵的动植物图片,对于大峡谷地区的生物科考和研究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天演论》是中国近代史上一部划时代的著作,本书在辑录七百余种各类文书的基础上,分《天演论》研究之历史和现状、《天演论》之版本类型及其比较、《天演论》的翻译问题、《天演论》的内容问题、《天演论》的影响问题等五个专题,全面总结了一百多年来的研究状况,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是研究《天演论》的参考书。
作为一门新兴的前沿学科,纳米生物光子学具有很强的交叉性,是纳米技术、光子学和生物医学三个学科的交叉研究领域。由全球知名专家撰写的《纳米生物光子学》(Nanobiophotonics)是目前这一领域少有的专著,阐述了癌症细胞生物学、电磁场学和纳米生物光子学的基本原理,深入探讨了纳米生物光子技术和当前的应用领域。这本具有开创意义的著作涵盖了纳米科学领域的*成果、超分辨医学成像技术和生物医学领域的应用。本书适合纳米科学、生物医学及相关交叉研究领域的研究生,教师和研究人员阅读参考。
本书在介绍生物节律和睡眠基本知识的基础上,重点讲解生物钟的调节机制及其对行为、工效的影响与机理。本书由六个部分组成,相互联系,层层推进。部分主要介绍生物钟的基本概念、研究历史、生物钟的调控机制及分子机理第二部分介绍环境对生物钟的影响;第三部分主要介绍睡眠的基本概念、调节机制、神经回路、睡眠的生理功能及睡眠障碍的治疗;第四部分主要介绍生物钟、睡眠对于生理、心理和行为的调控作用和重要意义;第五部分介绍节律紊乱及治疗;第六部分则围绕航天应用,主要介绍空间环境里生物钟的变化规律及其对航天员健康、行为及作业能力的
蓝田生物群是地球上古老的宏体复杂生物群,距今约6 亿年。 地球上早的生命是单细胞原核生物,它们起源于距今38 亿年之前的海洋中。大约在距今25 亿年前后,地球大气圈中出现了氧气,真核生物也随之起源,当时地球上的生物主要是微体单细胞生物。 多细胞宏体生物的出现是生命进化史上极为重要的革新事件。生物多细胞化以后,才有细胞分化、组织分化,从而进一步出现器官的分化,生物也就具有了不同的结构和形态。蓝田生物群正是这一重要生命进化历程的见证。 蓝田生物群产于安徽省休宁县蓝田地区埃迪卡拉系蓝田组的黑色页岩中。该地质剖面从下到上包括:休宁组、雷公坞组、蓝田组、皮园村组和荷塘组。其中雷公坞组为冰川沉积,是当时全球性*寒冷事件的体现,常称为 雪球地球 事件。寒冷过后,温暖气候回到了地球,蓝田生物群就生活在这一时
进化论的产生和发展是科学史上的重要事件,对生物学和社会学都产生了极大影响,更引起过各种社会思潮的斗争和争论。然而,历史上,对进化论的初理论及其后来的提高和完善却充斥着种种不实传闻和恶意攻击,甚至是造谣中伤、谩骂污蔑。因而,对达尔文进化论的主要理论和主旨思想进行澄清和辨析十分必要。《进化论的产生与发展》作者在阅读大量原始文献的基础上,结合多年对进化论和生物系统学的研究心得和教学体会,精心编成《进化论的产生与发展》。《进化论的产生与发展》用简洁的语言对达尔文进化论产生和发展的历史及其相关内容进行深入浅出、条理清楚的介绍,对进化论原理和主要经典研究也有所交代。 《进化论的产生与发展》适合作为生物学本科生、各专业研究生的教材,更是所有生物学从业人员,尤其是进化论、科学史研究人员必不可
“罗马俱乐部”对生态危机的告诫与呼吁已过去差不多有半个世纪了,1575位世界*科学家签署声明警告人类正面临严重的生态威胁也快有20年了。总管整个世界,环境的污染、生态的破坏在继续、并且在有的地区还变本加厉。那么,为什么人类在消除生态危机方面如此举步维艰、事倍功半?关键在于人们还没有认识清楚造成生态危机的根源究竟是什么。《谁是罪魁祸首:追寻生态危机的根源》基于西方“生态马克思主义”者的研究,追寻给我们居住的这个星球带来如此大威胁的整整的祸首。
本书是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项目“农林危险生物人侵机理与控制基础研究”(2002CB111400)与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课题“农业入侵物种区域减灾与持续治理技术”(2006BAD08A18)的研究成果专著。 本书系统地综述了国内外外来入侵物种的传统生物防治理论与*技术成果,分为上、下篇。上篇为理论篇,主要论述外来人侵物种的传统生物防治的理论与*技术成果,详细介绍生物防治的原理及生物防治作用物的筛选、评价、风险评估、引进、释放和效益评价的方法与技术,为科学、严谨和合理地开展外来入侵物种的传统生物防治提供有价值的研究思路、模式与体系。下篇为应用篇,主要论述了对19种主要人侵杂草和昆虫所开展的生物防治实践成果,包括生物防治作用物的筛选与引进、生物和生态学特性、寄主专一性与生态风险、大规模生产技术与
《中国水生生物种质资源价值评估研究》内容丰富,作者针对水生生物种质资源内涵、价值评估理论体系与评价方法等开展了深入研究,建立了价值评估理论体系与评价方法,对资源中的重要物种做了实例评估,并从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角度出发提出了管理对策。《中国水生生物种质资源价值评估研究》汇集了“国家自然科技资源共享平台建设”农业生物种质资源价值评估项目——“水生生物种质资源价值评估”等课题的*研究成果,在水生生物种质资源内涵、价值评估体系等理论性问题探讨和实例评估实践等方面具有创新性。 《中国水生生物种质资源价值评估研究》对推动我国水生生物种质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工作具有重要意义,可为相关科研和管理人员开展水生生物种质资源保护和利用工作提供理论和实践参考。
《中国生物多样性本底评估报告》基本建立了生物多样性评估的指标和方法,分析了中国陆地和内陆水域生态系统的宏观结构,介绍了在全国首次系统采集的基于县级行政区域的物种分布数据库,详细分析了中国野生维管植物、哺乳动物、鸟类、爬行动物、两栖动物和鱼类的现状、空间分布特征及主要威胁因素,明确了影响野生维管植物和脊椎动物分布的主要因素,识别了生物多样性保护空缺,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并配有大量物种空间分布图。
本书介绍了中国西南地区怒江流域的地理特征概况,主要阐述其地貌特征、气候状况、水资源特征和水生生物物种资源构成特征。并说明了怒江水生生物物种资源及其栖息生境现状调查研究的必要性和意义。并对本研究中的水生生物调查内容与方法按照不同水生生物类群(鱼类、底栖生物、水生植物)展开了叙述。此外,对怒江水生生物物种资源的历史研究概况和本次调查研究的资源现状进行了阐述,并对各水生生物类群的组成、多样性、分布格局和群落结构等特征进行了结果描述和分析。*后,根据本研究结果,对怒江水生生物生存状况进行了评估分析,并为其水生生物物种保护提出了现阶段存在的问题以及相应的保护对策。
本书全面介绍了现代受体的基本理论、概念和各种测量技术,并汇集了60余种受体分析的具体方法与资料,具有很强的知识性、科学性与可操作性。全书的总论部分介绍了受体的现代理论和概念、受体的种类与命名、受体的结构与功能、受体与配基结合相互识别的物理和化学要求、受体与配基结合后的跨膜信号传导、受体立体结构研究技术、受体放射分析方法、受体的组织化学技术、荧光共振能量转移技术、激光扫描共焦显微镜技术、临床放射受体显像技术以及受体药物筛选方法等内容。各论部分介绍了每种受体的结构、功能及具体分析方法。 本书适用于临床与基础医学、药学各学科希望从事受体研究的硕士、博士研究生以及青年学者,或其他研究领域中有志于从事受体研究者。
本书详细论述了自由基生物学理论与应用的方方面面。内容包括:自由基生物学与医学的基础理论;抗氧化酶的结构,性质,生物学作用,物生合成与模拟酶及测定方法;抗氧化剂。
整合生态学:从分子到生态系统(导读版)作者将生态学不同领域的理论和实验进展与新方法相结合,在个体层次与群落结构、生态系统功能间,微观世界与宏观生态间的融合做了很好的尝试,为我们理解生态现象、生态过程以及生态功能展示了一个很好的途径。 整合生态学:从分子到生态系统(导读版)可作为研究生生态课程的参考书,对于从事生态学教学和研究的教师和科研人员及生态学者有非常高的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