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系《科学素养文库 科学元典丛书》之一,为达尔文的主要代表作。本书作为达尔文进化理论的重要补充,也是遗传学研究的经典文献,至今天仍被广泛引用。《动物和植物在家养下的变异》文笔流畅,图文并茂,具有极强的可读性,也是一部优秀的科普读物,对提高青少年和科学工作者的观察思考能力深具启发意义。
本地理图集分为九章。章主要为中国生物多样性的总论和综述;第二章包括我国的一些基础底图,例如行政区划、地理区划、地形、流域、主要生境类型以及中国的保护地等;后面几章则根据物种的类型进行划分,分别为陆生脊椎动物、陆生无脊椎动物、陆生植物、内陆水生动物的各具体类群以及各具体纲或目的丰富度地图,同时还包括各类群中受威胁物种和特有种的分布格局;海洋物种因为分布范围大,分布信息不准确,因此在本地理图集中未纳入:另外,还分析了各类群物种在中国不同生物地理区划的分布情况以及一些受威胁因素;后根据物种的分布状况以及中国的保护区等信息。提出了中国需要优先进行保护的地区。
《全球生物安全发展报告(2021年度)》系统地阐述了2021年度全球生物安全领域发展态势,包括全球生物安全威胁形势、国外生物安全管理、国外生物安全应对能力建设、国外生物安全技术进展等四部分内容。同时,对美国《国家生物防御战略》《合成生物学时代的生物防御》《生物安保与生物防御政策路线图》及英国《国家生物安全战略》等重要专题内容进行了深入解析。
生物多样性为人类提供供给、支持、调节和文化服务,维系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随着农业现代化进程的推进,生物多样性出现了的危机,农业可持续发展受到威胁。反思现代科技带来的环境问题,西方传统人与自然两分的自然观念及其产生的科学技术局限是这一危机的根源,解决这一危机需要转变西方传统观念和科学技术发展范式,建立人与自然和谐的环境伦理,不同于西方的文明为这一转变提供了思想源泉和知识动力。 彝族聚居地区有着广泛的环境多样性、植物多样性和动物多样性,长期依赖于自然的生产生活,形成了彝族特有的自然观念,在这些观念的指导下,彝族传统农业生产实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有效地维护了彝族地区生存环境的生物多样性。《彝族农业生物多样性智慧研究》从彝族历史文化、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状况出发,以史诗和文化研究为
本项目是作者和有关专业人员对雅鲁藏布大峡谷地区进行三次生物多样性观测的基础上,精心撰写的一部书稿。它包括总述、地图、大峡谷生灵、观测手记4个部分,从生存现状、形态特征、地理分布、保护信息方面,充分而生动地展示了该地区的主要动植物资源,内含该地区重要的鸟类、兽类、两栖/爬行类、昆虫类和植物类,共收录600多幅珍贵的动植物图片,对于大峡谷地区的生物科考和研究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本书是《化学生态学》的第二版,仍然保持版的结构,分为“原理篇”和“方法篇”两大部分。全书共22章,“原理篇”深入浅出地介绍化学生态学的原理、简史、现状和展望,包括信息化学物质、化学感受机理、昆虫信息素、植物和昆虫的相互作用、三级营养关系,植物化感作用、植物诱导抗性、化学生态学和生物技术、海洋环境中的化学通讯、高等动物和人的化学生态学等14章;“方法篇”包括8章,详细介绍化学生态学研究中常用的生物测定、化学物质的样品制备技术、化学分析、电生理学的方法技术,以及化学生态学工作者的综合素质培养等。书末附有代表性昆虫的信息素、植物次生物质主要类别的化学结构及名词索引等。 本书适用于生物学、化学、农业科学和环境科学等专业师生和相关领域的专业人员。
生物演化是人类关心的永恒主题。古生物学家根据岩石中保存的化石记录和古环境信息,一直致力于真实地恢复这一漫长的历史画卷。 《生物演化与环境》以精美的化石为实证,以重大生物进化事件为主线,讲述地球生命38亿年以来真实发生的进化过程,以及所伴随的环境演变。其中,生物及其类群的起源、辐射、灭绝和全球气候变化、青藏高原隆升等重大变革事件是重点内容,使读者不但能够了解地球生物演化的复杂过程,也学会 讲古论今 ,对现今的地球环境和人类的未来做出深层次的思考。
本书以总结中国科学院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CERN)生态站/中心的监测、研究和示范成果为目的,重点反映了近年来的生态系统定位研究成果,展现了各生态站/中心根据长期定位研究、针对区域性问题或国家重大需求等所做的各具特色的工作;另外,还介绍了CERN的综合中心、5个分中心和36个生态站的概况。 本书内容丰富,资料翔实,有助于推动生态站的生态系统优化管理示范推广、科技成果转化和生态系统定位研究,可供从事生态学、环境科学、农学、林学、海洋学、气象学及相关学科研究的科研和管理人员及大专院校师生阅读。
《生物资源与生物多样性战略研究报告(2010——2013)》旨在从调查研究、战略分析、信息化管理等方面入手,通过信息的跟踪监测,以反映生物资源与生物多样性领域的国内外*发展动态;选取了生物资源与生物多样性科研领域的10个前沿、热点方向,探讨了这些领域的国际发展态势,总结了我国的发展现状,并针对我国未来的发展前景提出了意见和建议。
本书是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项目“农林危险生物人侵机理与控制基础研究”(2002CB111400)与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课题“农业入侵物种区域减灾与持续治理技术”(2006BAD08A18)的研究成果专著。 本书系统地综述了国内外外来入侵物种的传统生物防治理论与*技术成果,分为上、下篇。上篇为理论篇,主要论述外来人侵物种的传统生物防治的理论与*技术成果,详细介绍生物防治的原理及生物防治作用物的筛选、评价、风险评估、引进、释放和效益评价的方法与技术,为科学、严谨和合理地开展外来入侵物种的传统生物防治提供有价值的研究思路、模式与体系。下篇为应用篇,主要论述了对19种主要人侵杂草和昆虫所开展的生物防治实践成果,包括生物防治作用物的筛选与引进、生物和生态学特性、寄主专一性与生态风险、大规模生产技术与
《人类生态学原理》由陈勇著:人类生态学是一门融合诸多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交叉学科。如何定位和构建这门学科,国内外学术界至今没有定论。作者在总结国内外大量*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其多年对人类生态问题的思考与探索,通过理论分析和经验总结完成本书。全书共分为三篇,14章。上篇:人类生态学基础理论,共5章,主要讨论了人类生态学的主要学派和基础理论问题;中篇:环境与人类生计系统,共4章,重点讨论了人类通过不同生计活动对全球自然资源和环境的利用和改造问题;下篇:人类对不同环境的适应,共5章,主要讨论了人类在高山、极地、干旱、湿热和疾病等不同环境压力因子(stresso)作用下的适应问题。《人类生态学原理》为学术专著,可为从事地理学、生态学、环境科学、景观规划、人口学、人类学和民族学等相关专业研究的科研
本书以青藏高原高寒草地植物-土壤系统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理论为主要内容,详细介绍了青藏高原高寒草地生物多样性的现状,阐明了高寒草地植物多样性、土壤动物多样性和微生物多样性的分布特征和相互关系,揭示了高寒草地生物多样性对气候变化和草地退化的响应机制。本书综合集成了青藏高原高寒草地植物生态学、土壤生态学和全球变化生态学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可为青藏高原高寒草地植物-土壤系统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理论依据,同时为世界同类地区高寒草地的生态保护提供科学借鉴。
本书主要阐述了表观遗传学的基本概念、发展历史、表观遗传现象及其分子机制,并对表观遗传学在生物医学中的运用及从事表观遗传研究常用的技术作了广泛而系统的介绍。 全书共分22章,主要包括染色质的结构与功能、真核细胞的基因表达调控、表观遗传现象、DNA甲基化、组蛋白修饰、染色质重塑、染色质区室化和隔离子与基因簇调控、siRNA和miRNA介导的调控、细胞核基质分子对基因表达的调控、疾病形成过程中表观遗传调节、癌症的表观遗传学、免疫系统中的表观遗传学调控、个体发生过程中的表观遗传学、表观遗传学与进化、表观遗传学与衰老、细胞分化的表观遗传学、表观遗传学与干细胞、表观遗传学与环境、表观遗传治疗和基因治疗、植物表观遗传学、表观遗传学研究技术等。 本书可供从事生命科学研究的同志作为研究表观遗传学的入门参
整合生态学:从分子到生态系统(导读版)作者将生态学不同领域的理论和实验进展与新方法相结合,在个体层次与群落结构、生态系统功能间,微观世界与宏观生态间的融合做了很好的尝试,为我们理解生态现象、生态过程以及生态功能展示了一个很好的途径。 整合生态学:从分子到生态系统(导读版)可作为研究生生态课程的参考书,对于从事生态学教学和研究的教师和科研人员及生态学者有非常高的参考价值。
蓝田生物群是地球上古老的宏体复杂生物群,距今约6 亿年。 地球上早的生命是单细胞原核生物,它们起源于距今38 亿年之前的海洋中。大约在距今25 亿年前后,地球大气圈中出现了氧气,真核生物也随之起源,当时地球上的生物主要是微体单细胞生物。 多细胞宏体生物的出现是生命进化史上极为重要的革新事件。生物多细胞化以后,才有细胞分化、组织分化,从而进一步出现器官的分化,生物也就具有了不同的结构和形态。蓝田生物群正是这一重要生命进化历程的见证。 蓝田生物群产于安徽省休宁县蓝田地区埃迪卡拉系蓝田组的黑色页岩中。该地质剖面从下到上包括:休宁组、雷公坞组、蓝田组、皮园村组和荷塘组。其中雷公坞组为冰川沉积,是当时全球性*寒冷事件的体现,常称为 雪球地球 事件。寒冷过后,温暖气候回到了地球,蓝田生物群就生活在这一时
《中国西部生态修复试验示范研究集成》拓展了恢复生态学和试验生态学的理论和方法,在生态恢复理论和实践指导下,建立野外监测试验示范平台,构建试验生态学研究方法和流域水生态经济系统综合管理的理论框架。试验生态学从野外站点到试验示范区尺度的跨越既是学科的前沿,又是热点,不仅丰富和充实生态学的内涵,而且极大地推动科技与生产实际的结合。《中国西部生态修复试验示范研究集成》是集成成果,是自然和人文学科综合集成、理论联系实际的流域尺度科学著作,构建了西部资源环境监测、预测和决策支持平台,为恢复西部地区生态环境、促进协调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和示范样板。 《中国西部生态修复试验示范研究集成》主要供地学、生态学、农学、流域管理学等领域科研人员、管理决策者、高等院校相关专业师生参考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