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的专家教授在历年为研究生讲授水生生物学课程的基础上编著而成的,着重基础,兼及应用。全书16章:总论部分包括水环境、淡水生物种群、淡水生物群落、生态系统和水体生物生产力等5章;各论部分包括水细菌、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大型水生植物、底栖动物、周丛生物和淡水鱼类等7章,着重于生态功能;应用水生生物学部分包括水污染生物学问题、渔业生物学问题、水生生物资源与保护,以及数学在水生生物学中的应用等4章。
《全球生物安全发展报告(2021年度)》系统地阐述了2021年度全球生物安全领域发展态势,包括全球生物安全威胁形势、国外生物安全管理、国外生物安全应对能力建设、国外生物安全技术进展等四部分内容。同时,对美国《国家生物防御战略》《合成生物学时代的生物防御》《生物安保与生物防御政策路线图》及英国《国家生物安全战略》等重要专题内容进行了深入解析。
本书系《科学素养文库 科学元典丛书》之一,为达尔文的主要代表作。本书作为达尔文进化理论的重要补充,也是遗传学研究的经典文献,至今天仍被广泛引用。《动物和植物在家养下的变异》文笔流畅,图文并茂,具有极强的可读性,也是一部优秀的科普读物,对提高青少年和科学工作者的观察思考能力深具启发意义。
本地理图集分为九章。章主要为中国生物多样性的总论和综述;第二章包括我国的一些基础底图,例如行政区划、地理区划、地形、流域、主要生境类型以及中国的保护地等;后面几章则根据物种的类型进行划分,分别为陆生脊椎动物、陆生无脊椎动物、陆生植物、内陆水生动物的各具体类群以及各具体纲或目的丰富度地图,同时还包括各类群中受威胁物种和特有种的分布格局;海洋物种因为分布范围大,分布信息不准确,因此在本地理图集中未纳入:另外,还分析了各类群物种在中国不同生物地理区划的分布情况以及一些受威胁因素;后根据物种的分布状况以及中国的保护区等信息。提出了中国需要优先进行保护的地区。
Landscape Ecology in Forest Management and Conservation Challenges and Solutions for Global Change discusses how landscape ecology can contribute to addressing the challenges in contemporary forest management practice, with diverse contributions from active researchers worldwide. It provides not only a summary of conceptual understanding of landscape ecology as related to forest management also a whole set of specific challenges, issues, and methods on how to deal with them. This book is a stimulating addition to the internationl literature on landscape ecology and land resource managemeht at large.
本书基于六所高等院校充分研讨、努力挖掘各知识点间的内在联系,注重作者科研成果的转化编著而成,力求反映农业院校的教学特点,旨在帮助学生构建基本的生物学知识体系。全书分为四部分,即生物的结构层次、生物的生殖与遗传、生物多样性、生物与环境,共10章。此外,书中插图新颖美观,科学性强,许多为作者原创。
本书是关于海洋,湖泊和河流水底边界层的生物,化学,地质和物理学微观研究的专著,由近20多位该领域著名专家学者撰写而成。该书是专业人员研究沉积物界面、海洋和湖泊等污染机制的重要参考文献之一。全书共分15章,主要从沉积物-水界面上覆水物理性质、水流特征和悬浮颗粒搬运;水底边界层上的溶质运移;沉积物表面的微结构及其间隙水运动性质;沉积物早期成岩和生物引灌作用及与水体物质交换效应;界面的有机质循环;底部动植物藻类等生命体行为及影响等。此外还特别介绍了研究底部边界层的微传感器分析、高精度采样和模拟等技术手段等。是一部既有精深的理论,又有实用性技术的一本受众面较大的科技书籍。
本书在充分阐述现有口腔材料的基础上,增加了口腔生物材料的论述,全书共24章,在必要的基础知识介绍之后,重点论述了口腔材料的物理机械性能、黏结及黏结材料、口腔贵金属合金的过去和现状、铸造和锻制非贵金属合金、钛及钛合金、印模材料、石膏模型材料、全瓷修复材料、口腔修复材料以及口腔预防保健材料。本书内容丰富、知识广泛近当代前沿技术,对基础研究和临床应用均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本书可供从事生物医学材料研究和开发的科技人员参考。 本书作为《口腔医学精粹》丛书的一个分册,编撰内容力求“精粹”。本书在充分反映当今口腔生物材料学发展水平的基础上,把材料与人类发展的进程编入口腔材料发展史,进一步阐明了口腔材料口临床医学发展的关系,结合我国口腔医学发展的实际情况,编写了我国口腔材料学从无到蓬勃
首先,本书介绍了中国西南地区澜沧江流域的地理特征概况,主要阐述其地貌特征、气候状况、水资源特征和水生生物物种资源构成特征。并说明澜沧江水生生物物种资源及其栖息生境现状调查研究的必要性和意义。其次,对本研究中的水生生物调查内容与方法按照不同水生生物类群(鱼类、底栖生物、水生植物)展开了叙述。然后,对澜沧江水生生物物种资源的历史研究概况和本次调查研究的资源现状进行了阐述,并对各水生生物类群的组成、多样性、分布格局和群落结构等特征进行了结果描述和分析。*后,根据本研究结果,对澜沧江水生生物生存状况进行了评估分析,并为其水生生物物种保护提出了现阶段存在的问题以及相应的保护对策。
本书以小鼠、果蝇等各种模式生物的胚胎发育为代表,清晰地介绍了从受精卵发育到多细胞生物这一过程中的种种生物学事件,以及调控这些事件发生的分子机制,如个体的体轴(前后、左右和背腹)是如何决定的,器官发生采用了何种机制,细胞的分裂、分化如何与发育过程密切相关等等。除了动物的发育以外,本书还介绍了植物的发育及其特点。以此为基础,本书还进一步介绍了干细胞研究、器官再生以及物种进化等与发育密切相关的研究领域的*进展。 本书适合所有对发育生物学感兴趣的人阅读。
《中国生物多样性本底评估报告》基本建立了生物多样性评估的指标和方法,分析了中国陆地和内陆水域生态系统的宏观结构,介绍了在全国首次系统采集的基于县级行政区域的物种分布数据库,详细分析了中国野生维管植物、哺乳动物、鸟类、爬行动物、两栖动物和鱼类的现状、空间分布特征及主要威胁因素,明确了影响野生维管植物和脊椎动物分布的主要因素,识别了生物多样性保护空缺,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并配有大量物种空间分布图。
《人类生态学原理》由陈勇著:人类生态学是一门融合诸多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交叉学科。如何定位和构建这门学科,国内外学术界至今没有定论。作者在总结国内外大量*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其多年对人类生态问题的思考与探索,通过理论分析和经验总结完成本书。全书共分为三篇,14章。上篇:人类生态学基础理论,共5章,主要讨论了人类生态学的主要学派和基础理论问题;中篇:环境与人类生计系统,共4章,重点讨论了人类通过不同生计活动对全球自然资源和环境的利用和改造问题;下篇:人类对不同环境的适应,共5章,主要讨论了人类在高山、极地、干旱、湿热和疾病等不同环境压力因子(stresso)作用下的适应问题。《人类生态学原理》为学术专著,可为从事地理学、生态学、环境科学、景观规划、人口学、人类学和民族学等相关专业研究的科研
本书介绍了中国西南地区怒江流域的地理特征概况,主要阐述其地貌特征、气候状况、水资源特征和水生生物物种资源构成特征。并说明了怒江水生生物物种资源及其栖息生境现状调查研究的必要性和意义。并对本研究中的水生生物调查内容与方法按照不同水生生物类群(鱼类、底栖生物、水生植物)展开了叙述。此外,对怒江水生生物物种资源的历史研究概况和本次调查研究的资源现状进行了阐述,并对各水生生物类群的组成、多样性、分布格局和群落结构等特征进行了结果描述和分析。*后,根据本研究结果,对怒江水生生物生存状况进行了评估分析,并为其水生生物物种保护提出了现阶段存在的问题以及相应的保护对策。
本书是吴庆余编著的《基础生命科学》的英文版,由加拿大McMaster University徐建平和清华大学吴庆余教授共同编写,是国内自编的本全彩色、面向大学本科学生的通识课英文版教材。本书内容简单明了,通俗易懂;基础与前沿并重;从宏观到微观,再由微观回到宏观,既深入浅出,又能既见树木又见森林。不但讲授基本的生物学知识,还特别介绍了一些著名科学家的实验设计和研究经历,以及他们获得这些知识的实验程,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兴趣。本书语言流畅,适合作为生物科学、生物技术、生物工程等专业的生物专业英语教材和理工、师范、农林、医学院校生命科学导论课程的双语教材,还可供研究人员与高校教师参考。 作者简介: Jianping Xu received a Bachelor's degree in Agronomy from Jiangx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a Master's degree in Agricultural Microbiology fiom Nanjing Agri
发育与进化是当代生命科学的前沿学科和研究热点,由李云龙主编的这本《发育与进化》以科学系统观和现代系统思维方式,结合多年的教学与科学研究实践,较全面地参考了国内外部分*教材、专著和相关学术论文精心撰写而成。 全书分绪论、动物发育、植物发育、生物进化、哺乳动物胚胎工程五部分,共28章,并附有英汉词语对照表和参考文献。书中的“box”栏(14个)、照片(61张)、所绘图表(174幅)有助于读者对发育与进化的演化进程、发生机制和前沿动态有一个清晰梗概的掌握。该书内容较为翔实,在重视形态学描述的基础上,更加注重以常用模式生物为素材,以*主流研究成果为切入点,从个体、器官系统、器官、组织、细胞、亚细胞、高分子复合体和分子层面阐述发育和进化的基本原理和规律。 《发育与进化》可作为生物科学和生物医学高年级本科
《生物资源与生物多样性战略研究报告(2010——2013)》旨在从调查研究、战略分析、信息化管理等方面入手,通过信息的跟踪监测,以反映生物资源与生物多样性领域的国内外*发展动态;选取了生物资源与生物多样性科研领域的10个前沿、热点方向,探讨了这些领域的国际发展态势,总结了我国的发展现状,并针对我国未来的发展前景提出了意见和建议。
中国神经科学与社会科学交叉学科研究进展汇集了2010年底之前中国学者在社会科学和认知神经科学交叉领域所取得的优秀科研成果,内容涵盖了神经经济学、决策神经科学、神经营销学、神经工业工程、神经信息系统以及社会神经科学等众多新兴学科。中国神经科学与社会科学交叉学科研究进展在回顾和梳理各项研究成果的同时,也展示了前沿领域的热点问题和广阔前景,为该领域的专家学者提供了研究指南与参考。 中国神经科学与社会科学交叉学科研究进展结合具体研究,论述方法深入浅出,描绘了中国学者在上述领域内的研究全貌,既可供经济学、管理学、心理学、医学、认知科学、神经科学等领域的相关专家学者与青年研究生学习和参考,也可为其他科研领域的学者拓展视野、开拓思路提供指南。
本书全面介绍了现代受体的基本理论、概念和各种测量技术,并汇集了60余种受体分析的具体方法与资料,具有很强的知识性、科学性与可操作性。全书的总论部分介绍了受体的现代理论和概念、受体的种类与命名、受体的结构与功能、受体与配基结合相互识别的物理和化学要求、受体与配基结合后的跨膜信号传导、受体立体结构研究技术、受体放射分析方法、受体的组织化学技术、荧光共振能量转移技术、激光扫描共焦显微镜技术、临床放射受体显像技术以及受体药物筛选方法等内容。各论部分介绍了每种受体的结构、功能及具体分析方法。 本书适用于临床与基础医学、药学各学科希望从事受体研究的硕士、博士研究生以及青年学者,或其他研究领域中有志于从事受体研究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