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诸岛我是我国*南端的热带岛屿,自古以来就是我国的领土,是我国祖先*早发现,*早开发经营、*早管辖的海上疆土之一。编辑出版该区植物志不仅具有科学意义,也具有重要的政治意义。《中国南海诸岛植物志》共收录南海诸岛的维管束植物共计有92科,293属,423种(含变种),其中蕨类3科,3属,4种;裸子植物4科,4属,5种(含1变种);被子植物85科,283属,423种(含变种)。内容包括每种植物的中文名(别名)、学名(包括异名)、性状、花果期、生境、群岛内各小岛和国内外分布等。本书科的排列,蕨类植物按秦仁昌1978年系统,裸子植物按郑万钧1975年系统,被子植物按哈钦松系统,少数类群按*研究成果稍作调整;属、种则按拉丁字母顺序排列。本书将为我国南海岛屿植物区系与植被的研究,以及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与可持续利用提供翔实的基础资料,可供植物学、林
《报告》结合2023 年中国海洋事业发展的国内外形势、海洋领域取得的重要成就和重要事件、自然资源管理的新进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新要求,从“新时代海洋强国政策与管理”“新发展格局下的海洋经济与科技”“美丽中国图景中的海洋生态文明建设”“中国与国际海洋法治”“全球海洋治理中的中国角色”以及“中国的海洋文化”六个部分展开论述。此外,还对社会公众关注的一些海洋热点和难点问题进行了论述,并对2023 年海洋形势予以简要综述。
本书依据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六次评估报告的结论,同时在多次讲授气候变化科学课程基础上,去伪存真、集思广义编纂而成,是国内第一部针对气候变化科学课程的教材。内容主要包括:气候变化科学的发展、气候变化的观测事实、气候变化的驱动因子和归因、气候系统模式和气候现象、气候变化的预估;之后详述了气候变化的影响和灾害风险管理、气候变化适应、减缓与可持续发展,以及气候变化国际谈判与中国的减排行动等内容。本书内容反映了当代气候变化科学的进展,并与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相联系,也对国际合作和国内应对、人类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对策取向做了深入阐述。
本书系统阐述了空间生态水文学的概念,生态水文学的过程及尺度,大尺度生态水文学的研究方法,遥感和同位素在空间生态水文学研究中的应用,以及生态水文过程的耦合与模拟等基础理论研究成果。本书以分布在我国各自然地理区的森林生态站和水文观测站为依托,基于森林生态系统定位观测数据和典型大流域综合观测数据资料,采用对比流域分析、时间序列分析、降水-径流双累积曲线方法、生态水文模型模拟、空间遥感与稳定同位素等方法,对比研究了不同气候带典型大流域森林生态水文过程的变化规律、生态水文过程的耦合及气候变化、植被变化对关键生态水文过程的影响、中国样带尺度的森林水量平衡格局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全球变化背景下流域的适应性管理,为促进空间生态水文学的发展、合理开发利用森林资源和水资源、实施自然生态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