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一本化石入门和古生物学研究方面的综合指南。它为我们讲述了化石是什么,化石如何形成,以及古生物学者所做的一系列工作。本书向人们揭示了远古神话传说中的独眼巨人,其实是乳齿象;身躯庞大得惊人的巨人,则可能是恐龙;瑰丽的琥珀蕴藏了丰富的昆虫和植物生命 本书还通过科学家辛勤的挖掘,从遗骸中追溯史前生物的本来面目,揭开化石的缤纷世界,重现古生物的生活样貌。
从恐龙战斗到它们的死亡,再到体型跟大象一般的穴居地懒……本书带读者穿越时空,进行了一次“史前深度游”。 本书展示了迄今为止发现的50件令人惊讶的化石,每件化石的背后都有一段独特的故事,让读者可以瞥见史前动物的真实生活,如像鸟类一样坐在蛋上的恐龙和被寄生虫感染的霸王龙等。这些化石让我们联想到现存动物的一些典型行为,明晰了现存生物与它们远祖之间的进化链。化石,不是无生命的物体,它们能够唤起远古生物的生活故事,将那些激动人心的时刻带回到我们现在的生活中。
混沌学已成为一场迅速发展的运动,这场运动。正在重构科学大厦的基础。人们认为:“20世纪载入科学史册的将只有三件事:相对论、量子力学和混沌学。”“混沌学已成为物理学在20世纪的第三次伟大革命。”《混沌学引论》系介绍混沌学的世界名著。《混沌学引论》的目的是以物理学家的观点为这一领域提供一本自成体系的入门书。《混沌学引论》的蓝本来自于著名科学家H.G.舒斯特(H.G. Schuster)在法兰克福大学的一系列讲座。像科尔莫哥洛夫熵、奇异吸引子等等新概念或者是像泛函的重正化群这些新技术都是在初级的水平上引入的。《混沌学引论》因而适宜于从事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研究而又关心混沌学的广大读者阅读。
本书是一部以细菌作为切入口的文化史著作。自19世纪下半叶,细菌学说不仅逐渐改变了东西方医学的汇通焦点,同时还构成了近代中国学科生成的重要面相。本书以晚清民初为观察时段,以细菌学说的容受与卫生防疫机制的调适为主线,辅以重大疫情为历史剖面,试图揭示该时期因虫致病说、细菌致病说、防疫观念、卫生机制之间错综复杂的情节,注重挖掘近代知识、观念与制度的往还与互动,呈现细菌学说在中国的“在地化”过程。大体上,时人在晚清民初的中国大地上刻画出了一张从通商口岸到东北三省,从东北三省到晋绥直隶,从晋绥直隶再到全国各地的社会文化版图。
本书图文并茂的介绍中国的常见的化石,内容包括什么是化石、如何寻找化石以及地质年代,全书重点介绍了中国著名古生物化石群、无脊椎动物化石和脊椎动物亚门化石、植物化石、遗迹化石等,并提供详细的信息,如产地,尺寸,食性等,并配以部分复原图。本书适合于对自然观察感兴趣的青少年及生物、古生物爱好者。
本教材主要介绍植物基因工程。内容包括:植物基因工程的主要环节,基因工程主要工具的原理与技术,植物基因克隆的总体策略及各策略中目前常用技术的原理与要点,植物基因遗传转化的受体系统建立的要求与方法,常用的植物遗传转化方法及其特点;植物基因工程中转基因植株鉴定的主要方法、特点及选择依据,转基因植物材料利用的主要途径与方法;植物基因工程研究的趋势、主要研究方向及特点;植物基因工程的安全性问题及相应的管理体系等。
闻名于世的长白山,气势雄伟,巍峨壮美,绵延千里,景色绮丽,是五岳同祭的名山之一,也是中外游客向往的旅游胜地。长白山森林茂密,生物物种丰富,原始生物保存,是欧亚大陆北半部生物物种的天然贮库,也是一座地处温带山地系统的天然神奇的自然博物馆。 长白山野生花卉资源十分丰富,遍于有规律垂直分布的五个自然景观带。本书共收录110科704种野生花卉植物:有早春开放的顶冰花、冰郎花、款冬花,还有 晚秋开放的龙胆、乌头;有生长沟谷湿地的千屈菜和群落景观异常美丽的鸢尾花卉,也有傲雪绽放在高山岳桦林带下的芳香怡人的牛皮杜鹃;有能活血化瘀的山刺玫花、能消肿明目的野菊花、能健胃消炎的山槐花,更有能延缓衰老的山荆子、能抗癌防癌的仙鹤草花、台强身补肾的手掌参花;等等。每种花卉植物均配有精美彩色照片,并系统阐述
《景观植物:病虫害识别防治手册》以一文一图、图文对照的形式,介绍了南方主要景观植物常见的65种病害和50种虫害,以及这些病虫害的防治方法。内容简明、扼要、实用性强,适合从事花木生产的经营者、园林绿化工作者阅读参考。
《古生物化石管理创新》以管理创新、战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基础,以系统论为方法指导,采用理论研究与调查问卷相结合,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实证研究与理论创新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古生物化石管理创新的体系、机制、绩效及评价方法,给出了辽宁古生物化石管理创新实证和实现策略等。 本书可供从事古生物化石管理的中高层管理人员、大专院校管理类专业的师生阅读。
《景观植物:病虫害识别防治手册》以一文一图、图文对照的形式,介绍了南方主要景观植物常见的65种病害和50种虫害,以及这些病虫害的防治方法。内容简明、扼要、实用性强,适合从事花木生产的经营者、园林绿化工作者阅读参考。
本书为我国著名科学家、新中国首任地质部部长李四光先生应毛泽东主席之约而写的科学读本。全书在传播科学知识的同时,更展示了科学发展的曲折历程,学术之争,遗存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方法和科学原理等,倡导坚持真理、独立思考、持续创新、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本书适合地质学、古生物学、天文学及其他相关专业科研人员、高校师生阅读参考;也可供普通大众阅读学习,以提升科学素养。
梅花在我国有着悠久的栽培历史,并且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喜爱。历代名人寄情梅花的传世之作也颇多。 本书简要介绍梅的生物学特性和品种分类新系统,重点介绍梅的珍稀品种、整形修剪技术、嫁接技术、养护方法、病虫害防治,以及梅的造型艺术、盆景制作和插花艺术等。
按属或种简要记述生长习性、分布、用途和开花结实特点;着重描述果实的采收,种子调制、种了储藏、发芽前的种子处理、发芽测定、播种等主要生产环节的要点。参与撰搞的多达70余人,都是知名学者专家。本书融集体智慧之大成,汇科学研究之精华,既总结生产实践的先进经验,又验之于撰稿人的直接知识:记载翔实,描术准确,数据来于实际。每个属或种均配有种子外观图和剖视图,种子发芽进程图。具有先进性、科学性和实用性,可供植物工作者,园林工作者、院校师生以及基层技术人员、行政管理人员参考。 全书共收集了木本植物种子 492属1222种以及54个种以下分类等级,简要记述每种植物的生长习性、分布、用途和开花结实特点,着重描述果实的采收、种子调制、种子储藏、种子处理、发芽测定、播种等主要生产环节技术要点。
牡丹是中国的传统名花,作为观赏培植并产生广泛的影响,始于唐代禁苑,盛于洛阳,再盛于四川天彭、河南陈州、山东曹州和安徽毫州、铜陵等地。 《中国牡丹培育与鉴赏及文化渊源》是一本反映中国牡丹的历史、现状、栽培技术、诗词文化、摄影图片的综合性专著。书中系统地描述了中国牡丹的发展历史,科学地展示了中国牡丹原分布现状,具体阐述了中国牡丹的栽培技术,这无疑是一本融科技与艺术一炉的著作。此外, 作者收集和整理了历代牡丹诗词,拍摄了近400幅反映中国牡丹不同类群、各具特色的精美图片,生动直观、图文并茂、诗情画意、雅俗共赏。同时,还展示了中国当代著名书画家牡丹作品十余幅。实为一本融科学与艺术于一炉的著作。
董为主编的《第十五届中国古脊椎动物学学术年 会论文集》选录了31篇参加中国古脊椎动物学第十五 届学术年会及中国第四纪古人类一旧石器专业委员会 第六次年会的学术论文。这些论文观点新颖,内容丰 富,从不同角度反映了*近几年我国各地的科研人员 在古脊椎动物学、生物地层学、古人类学、史前考古 学、第四纪地质学和古环境学等方面的现状及进展, 同时也呈现了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的欣欣向荣局 面。其中有些论文是对化石材料的*新研究成果,有 些是对研究成果、学术观点和方法的总结和评论,有 些是对争议较大的课题进行的探讨。本书可作为古脊 椎动物学、生物地层学、古人类学、史前考古学、第 四纪地质学和古环境学等相关学科的科研人员、博物 馆与文化馆工作人员及大专院校的教师与学生从事科 研、科普与教学的参考资料。
黑龙江嘉荫地区晚白垩世中 晚期以恐龙为代表的生物群十分繁盛,含有丰富的植物化石。近十余年来,以我国古植物学家孙革为首的国际科研队在嘉荫晚白垩世中 晚期植物化石研究中取得了令人瞩目的重要成果,包括首次发现被子植物达勒比叶、水生被子植物嘉荫莲及首次发现葛赫叶的表皮构造等,新建立两个植物化石组合并本书详细介绍了这些重大研究成果的发现过程,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许多极富价值的推论,特别是首次提出对我国东北晚白垩世植物群演替序列的新认识。上述成果对推动我国乃至东北亚地区晚白垩世植物群及相关地层及古地理环境等研究具有重要科学价值,也为相关地质古生物知识的科普做了有益的尝试。
本书包括古生物学和地史学两大部分。古生物学以其研究对象——化石入手,介绍了常见古生物各门类的结构、构造及其演化和生态,用于揭示生物起源和演化,让学生认识到古生物化石在地层对比和划分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地史学以时间为主线,系统介绍了各时代的岩相古地理和古构造特征,从而揭示地球地质历史的演化,让学生对历史地质学有一个较系统的掌握。本书论述系统性较强,图文配合良好,便于教学使用。可作为高职高专资源勘查类教学用书;也可供地质、矿产、能源、环境等行业有关人员阅读参考。
《古生物化石管理创新》以管理创新、战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基础,以系统论为方法指导,采用理论研究与调查问卷相结合,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实证研究与理论创新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古生物化石管理创新的体系、机制、绩效及评价方法,给出了辽宁古生物化石管理创新实证和实现策略等。 本书可供从事古生物化石管理的中高层管理人员、大专院校管理类专业的师生阅读。
本书主要内容包括: 中国古生物学学科前史 ; 近代古生物学在中国的萌芽 (19世纪中期-20世纪初期) ; 近代古生物学在中国的奠基 (1912-1949) ; 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中国古生物学学科的发展 (1949-1978) 等。
《汉拉英中国木本植物名录》是一部集我国所有木本植物的中文名称、拉丁学名及英文名称之大成的重要工具书。我国有高等植物3万余种,其中木本植物1万余种。本书收录了木本植物13145种(包括种下单位)。本书依据植物的演化进程,按蕨类植物、裸子植物、被子植物的先后顺序分科分属排列。本书主要由正文和索引两部分组成。正文包括“中国木本植物名录”和“中国木本植物科属名录”;索引包括“中国木本植物中文名称索引”、“中国木本植物科属拉丁学名索引”、“中国木本植物拉丁学名异名索引”和“中国木本植物英文名称索引”。本书具有较高的科学性和实用性,特别是对全球生物多样性研究、木本植物资源开发利用及生态环境建设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是进行外文化、学术交流、开展科学研究和教学工作,从事生产和经营活动的重要参考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