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为古生物研究者和化石爱好者撰写,是一本图鉴,也是一本寻找化石指南。基本囊括了所有化石种类,包括植物、珊瑚和海绵、棘皮动物、腕足动物、节肢动物与笔石、软体动物、脊椎动物、痕迹化石,共收录190余种。每种化石均有图片,并配有详细的尺寸、时空分布和化石故事。本书为读者讲解了化石的基本知识,如何为化石、话是如何形成、化石的作用以及如何通过化石推断古生物年代。对每种化石进行介绍时,突出实操性,这一点无疑使得本书可以作为野外观察手册使用。在科普的同时,也令读者惊叹于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和时间对于生物的精雕细刻。
本书是一本化石入门和古生物学研究方面的综合指南。它为我们讲述了化石是什么,化石如何形成,以及古生物学者所做的一系列工作。本书向人们揭示了远古神话传说中的独眼巨人,其实是乳齿象;身躯庞大得惊人的巨人,则可能是恐龙;瑰丽的琥珀蕴藏了丰富的昆虫和植物生命 本书还通过科学家辛勤的挖掘,从遗骸中追溯史前生物的本来面目,揭开化石的缤纷世界,重现古生物的生活样貌。
为适应我国高等院校本科教学及大众科普科教的需求,编者在杨家騄和李志明主编的《古生物学实习指导书》(1993年**版)的基础上,吸收了近年来国内外古生物学领域研究的新成果和新方法,结合自身多年的教学经验与实践积累,编写了《化言石语——古生物化石观察与实习》。《化言石语——古生物化石观察与实习》共分10个章节,每个章节均对相应古生物类群的基本构造、分类体系和化石代表进行了准确细致的文字描述,展示了精美清晰的图片并附上琅琅上口的化石诗歌便于记忆。《化言石语——古生物化石观察与实习》的特色是一目了然,对于有学习古生物学化石结构需求的学生和化石爱好者来说,是一本易于理解、便于掌握的书籍。
本书为了满足高等院校古生物地层学专业和地质类专业的教学要求而编写,以帮助学生加强基础知识、掌握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了解科技发展的前沿。本书共七章,介绍主要微体古生物门类有孔虫、介形虫、牙形石、硅藻、孢粉、沟鞭藻及疑源类,系统阐述每个门类的基本形态构造、分类、地史分布和演化及古生态,增加近年来国内外研究新成果,介绍其研究意义及应用。并简要介绍了各门类化石的样品采集和处理分析方法。
本书综合介绍了三叶虫研究简史、三叶虫的生态、保存方式、?集、处理和研究方法以及当前国内外三叶虫研究的动态和水平。将具有内脏器官和体节的所谓尾部,修订为腹部;在其后由背壳愈合而成,又不具内脏器官者,划为三叶虫的真正尾部,摆脱三叶虫身体划分旧传统命名,采用新划分意见。系统介绍了三叶虫外骨骼的形态、内部解剖和器官功能、个体发育和分类沿革。应用数理统计和聚类分析方法对三叶虫纲的目和亚目等分类方案进行研究,并系统介绍各级别分类及其代表属的主要特征、地理分布和地质时代,外壳构造演化趋向,三叶虫演化过程的主要阶段及其特征。书中还附三叶虫各主要构造术语中、英文和英、中文对照表。
《古菌?生命的奥秘》是由张传伦教授主持撰写的专门介绍古菌的微生物学领域科普教材。古菌,虽然和细菌、真核生物一起构成了生物的三域系统,但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还是非常陌生的。出版本书的目的就是希望把深奥晦涩的科学以深入浅出的形式介绍给大家。本书由浅入深,将今论古,从古菌的定义、特征、培养至古菌在地球化学上的应用概述了国内外学者30 多年来对古菌的研究,从古菌与地球共演化谈到古菌与人类生存息息相关的问题。全书以基础知识为主,穿插介绍国内外古菌研究的突破性进展,可以较好地为初涉古菌领域的同学和科普爱好者提供帮助。
本书收录了30余篇参加第十五届中国古脊椎动物学学术年会的论文。论文从不同角度反映了我国科研人员在古脊椎动物学,生物地层学,古人类学,史前考古学和古环境学等方面的现状及研究成果。这些观点新颖,内容丰富,可作为古脊椎动物学,生物地层学,古人类学,史前考古学等科研人员参考。
本书较系统全面地总结了我国淡水红藻和淡水褐藻分类学研究的成果,记述了淡水红藻61个种和9个变种,以及淡水褐藻3个种。对每个分类单位均以我国的标本作出了科学而详细的描述,并附有精美的特征图。此外,对淡水红藻的细胞结构、形态特征、生殖过程、生态习性、生态分布及系统发育过程也作了较翔实的论述。本书是目前国内较全面论述淡水红藻和淡水褐藻的专著。本书可供生物学、植物学、藻类学、环境科学、地质学和地理学等领域的科研工作者及高等院校有关师生参考。
本书在全面总结近代植物基因工程研究进展,结合作者多年的研究工作和教学的基础上,以新的知识和技术体系论述了植物基因工程的原理与技术。
暂无内容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