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龙蛋是一类非常特殊的化石类型。它不仅保存了恐龙的繁殖行为、生理特征等生物学信息,而且也保存了恐龙生存时期的古环境和古生态等地质学信息,为研究恐龙的生理、繁殖行为及其生存时期的地质环境背景等提供了非常重要的实物材料,具有其他古生物化石所不具备的优势。在近百年的研究过程中,中国多地发现的大量恐龙蛋化石,为恐龙蛋系统古生物学及相关的地层学、古地理学、古环境学、古生态学等研究提供了丰富的材料。
本书综合介绍了三叶虫研究简史、三叶虫的生态、保存方式、?集、处理和研究方法以及当前国内外三叶虫研究的动态和水平。将具有内脏器官和体节的所谓尾部,修订为腹部;在其后由背壳愈合而成,又不具内脏器官者,划为三叶虫的真正尾部,摆脱三叶虫身体划分旧传统命名,采用新划分意见。系统介绍了三叶虫外骨骼的形态、内部解剖和器官功能、个体发育和分类沿革。应用数理统计和聚类分析方法对三叶虫纲的目和亚目等分类方案进行研究,并系统介绍各级别分类及其代表属的主要特征、地理分布和地质时代,外壳构造演化趋向,三叶虫演化过程的主要阶段及其特征。书中还附三叶虫各主要构造术语中、英文和英、中文对照表。
本书为了满足高等院校古生物地层学专业和地质类专业的教学要求而编写,以帮助学生加强基础知识、掌握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了解科技发展的前沿。本书共七章,介绍主要微体古生物门类有孔虫、介形虫、牙形石、硅藻、孢粉、沟鞭藻及疑源类,系统阐述每个门类的基本形态构造、分类、地史分布和演化及古生态,增加近年来国内外研究新成果,介绍其研究意义及应用。并简要介绍了各门类化石的样品采集和处理分析方法。
新疆位于中国西北边陲,是一个神奇而又令人向往的地方。中生代时期(距今约 2.52 亿 ~ 0.66 亿年)这里气候温暖湿润,森林密布,河湖纵横,为恐龙等各类生物的繁衍生息,以及煤和石油等化石能源的形成创造了诸多有利条件。 新疆地层出露完整,化石丰富,为研究我国北方中生代地质与生物演化提供了一个理想场地,也成为 一带一路 沿线及相关国家的地学家们长期关注的地方。20 多年间,古生物学家孙革和莫斯布鲁格率领的中德合作科研队在新疆开展了卓有成效的中生代地层古生物合作研究,取得了一批具有国际意义的重要研究成果,如首次发现迄今的侏罗纪恐龙 新疆巨龙 、迄今规模的鄯善侏罗纪恐龙足迹群、早三叠世水龙兽、侏罗纪准噶尔兽等哺乳动物新组合、新疆龟新种、郝家沟晚三叠世植物群,以及对新疆中侏罗世白杨河植物群及沙尔湖植物群等开
本书以构造及盆地演化分析为主线,应用盆—山耦合、平衡剖面等理论和方法,系统地提出了对冲构造体系,进行了一级、二级、三级构造单元划分,确定了江汉平原东部构造格架和构造演化阶段,提出了以基底面和基底内幕三套主滑脱拆离面,志留系、泥盆系等为辅滑脱面构成的各种样式的拆离-滑脱构造,建立了六种典型构造组合与复合形成过程模式,结合勘探现实和油气成藏理论,对该区油气勘探潜力进行了评价。
本书是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审定公布的第二版古生物学名词,内容包括总论,古无脊椎动物学,古脊椎动物学与古人类学,古植物学,古生态学、埋藏学、遗迹学,地球生物学与分子古生物学6部分,共2846条。本书对1991年公布的版古生物学名词做了少量修改、增加了一些新词、每条名词都给出了定义或注释。这些名词是科研、教学、生产、经营以及新闻出版等部门应遵照使用的古生物学规范名词。
本书是对我国所发现的巨犀亚科化石的系统总结。书中对巨犀化石发现和研究历史--作了回顾,探讨了巨犀的分类地位、命名、演化趋势及其与环境变化之间的关系等问题。作者将巨犀提升为犀超科中(Paraceratheriidae)。该科包括两个亚科:柯氏犀(Forstercooperiinae)和巨犀亚科(Paraceratheriinae)。根据现有的材料,特别是保存较好的吻部特征,中国的巨犀亚科化石可分为6属,其中包括一个新属Urtinotheriscm,Paraceratherium,Dzungariotherium,Aralotheri“m和n伽加撕gen·nov·)。除未定种外,书中共记述了这6+NON 12个种,着重描述了其中的沙拉木N(Juxia骨架和美丽巨犀及吐鲁番准喝尔巨犀的部分骨架,尝试对前两种做了肌肉复原和功能分析,并对它们的外形、体重及年龄做了估算。始巨犀的体重可能在750—890 kg之间,而美丽巨犀则约为15 t重。巨犀在亚洲大陆东部的发展和当时干热气候带的出现
我国地域辽阔,生态环境多样,野生植物种类繁多。其中有大量的野生植物不同程度地具有色彩美、形态美和风韵美,观叶、观花、观果、攀授或垂直绿化等种类齐全。编者在充分开展野生植物资源调查的基础上,选择观赏价值高的种类,力求通过人工家化栽培,过到不断充实和丰富园林花卉品种的目的,以满足和提高人们精神与文化生活的需要,这是编写本书的初衷。 该书分三册出版,共收编中国特产野生花卉1000种。 本书的收集以我国华东地区为主,并有东北、西南两地区的野生花卉356种。其中蕨类植物29种,裸子植物9种,被子植物318种。遵循册编辑的原则及要求,蕨类植物采用秦仁昌的系统,裸子植物采用郑万钧系统,被子植物采用哈钦松系统编排。每个种分别列出中名、科名、学名、形态特征、原产地及其生境、繁殖方式、观赏价值以及适宜的园林
本书内容涉及民族植物学理论和方法、民族植物学和药用植物、传统知识的研究和应用、生物多样性、植物文化、民族植物学国内外研究进展等领域,展示了我国近年来民族植物学工作者的*研究成果,对于推动我国民族植物学进一步发展,把握该领域的国际发展水平和研究热点,促进药用植物的开发、植物资源的有效保铲和可持续利用有着重要的学术参考价值。
《中国牡丹与芍药》一书是关于中国牡丹、芍药的基础理论与栽培应用的科学专著。该书全面系统地介绍了中国牡丹、芍药的栽培应用历史及其在世界各地的传播与影响,芍药属植物原种的分类、分布和生境,濒危种致濒原因及其保护,栽培类群的形成与演化,品种分类系统,主要园艺品种,遗传特性、花色素构成与品种改良,生态生物学特性、生长发育特点、物候学特征、形态解剖学特征、繁殖特性与繁殖技术,栽培管理与病虫害防治技术,园林应用与商品生产,中国牡丹芍药文化等。 该书资料详实,观点鲜明,结构严谨,图文并茂。可供生物学、观赏园艺学、遗传育种学、园林学及相关学科从事研究与生产的科技工作者参考。
本书内容涵盖植物生物化学的基础知识和前沿知识。 通过本书的阅读,学生可从中获得从光合作用到基因工程及其商业应用的整个领域的基本知识。内容有细胞结构和功能、光合作用、脂肪和多糖代谢、固氮作用、植物韧皮部运输、类异戊二烯的合成和功能、苯基丙酸类物质和其他次生代谢物、植物生长调节和其他次生代谢物、植物生长调节和发育。 与以入的《植物生物化学》教科书不同,像氨基酸、碳水化合物及核酸的结构与功能、蛋白质的结构与功能、酶催化作用等基础生物化学知识都被有意略去,而只在对理解问题十分必要时才给予一定的介绍。因此本书是一本介于普通教科书和专业教科书之间的折衷教材。 本书具有新颖性、前沿性。几乎在每一章节中均点出了研究的重点和热点。大到光合作用和固氮作用的信号转导、基因表达和网络调控,小到
《冰河世纪:史前动物全揭秘》按照进化的轨迹,全面系统地介绍了冰河世纪的史前动物,既有亚欧大陆的猛犸象、锯齿虎这些冰川时代有代表性的物种,也有美洲大陆的短面熊、美洲拟狮等大型掠食者,还有大洋洲的古*、非洲的恐象,等等。这些物种涉及飞禽、走兽、爬行类等众多类型,书中不仅对这些史前动物的身体特征、生活习性、生存环境作了详细讲解,还配备了大量精美的手绘图和照片进行还原。除此之外,《冰河世纪:史前动物全揭秘》还描述了冰河世纪史前生命的演化轨迹以及人类和动物之间的关系,多角度展示了冰河世纪的神奇与蓬勃生机。
我国幅员广大,植物种类繁多,高等植物(包括苔藓植物、蕨类植物、裸子植物、被子植物)约有三万种。 本书主要收录有经济价值和常见的种类约八千余种,分五册出版。册包括苔藓植物、蕨类植物、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的木麻黄科至莲叶桐科,第二册包括被子植物的罂粟科至山茱萸科,第三册包括被子植物的合瓣花亚纲,第四册包括被子植物的玄参科至菊科,第五册包括被子植物的单子叶植物纲。每种植物均有形态、分布、生境方面的简要描述和线条图,有的植物还叙述了它的主要用途。由于正文篇幅关系,有些种类的某些别名和重要拉丁异名分别放在中名和拉丁名索引中。每册还附有相应的分科、分属检索表。
本书在上一版的基础上,删除、合并、调整和增补了一些内容,简明、系统地介绍了人体形态(如骨骼、牙齿和活体等)的观察与测量方法,以及一些人体功能与体成分的测量方法。书中所列举的测点和测量项目都是国内外通用的,并均在我国试用过,切实可行。 本书不仅对人类学、考古学、法医学专业的本科生、研究生、科技工作者有参考价值,还适合于医学、儿少卫生、国防、体育、艺术、工商业等领域的专业人员和研究人员使用。
本书系《中国介形类化石》第三卷,包括章古生代介形类丽足介目恩托莫介超科(Entomozoacea)和第二章古生代介形类豆石介目(Leperditicopida)两部分,并分别进行了系统总结。恩托莫介超科部分包括系统分类及分类描述,地理分布,古生态(沉积环境、功能形态)和生物地层序列。报道恩托莫介超科3科——菱形恩托莫介科、恩托莫介科和球茎介科,3亚科——三槽恩托莫介亚科、恩托莫介亚科和小里氏介亚科,18属,3亚属和122种。根据菱形恩托莫介科和恩托莫介科分子的地层分布特征,自下泥盆统到下石炭统,共识别和划分出20带和4亚带,并探讨了与牙形刺带的对比关系。豆石介目部分,主要总结的对象是中华豆石介亚科,包括系统分类描述,古生态(构造及功能、生活方式、沉积环境),系统演化(起源、演化趋势和灭绝),地理分布及华南泥盆纪介形类生
孙革等所著的《30亿年来的辽宁古生物》是首次对辽宁古生物化石及其地质地理背景的系统、全面的总结,是一部带着一定科普色彩的学术专著。本书报道的辽宁古生物化石囊括近30个门类,涉及近万件标本,概要地记述了它们的系统分类特征以及地质地理分布等。凭借着数十年在辽宁开展地质古生物工作的学术积累,并结合近年来一系列新的发现,本书作者们以崭新的科学视角,系统地回顾了辽宁30亿年来的生命演化历程和地质地理变迁。
本书较系统全面地总结了我国淡水红藻和淡水褐藻分类学研究的成果,记述了淡水红藻61个种和9个变种,以及淡水褐藻3个种。对每个分类单位均以我国的标本作出了科学而详细的描述,并附有精美的特征图。此外,对淡水红藻的细胞结构、形态特征、生殖过程、生态习性、生态分布及系统发育过程也作了较翔实的论述。本书是目前国内较全面论述淡水红藻和淡水褐藻的专著。本书可供生物学、植物学、藻类学、环境科学、地质学和地理学等领域的科研工作者及高等院校有关师生参考。
本书是作者近年来对三峡库区珍濒特有植物的生态学研究和保护工作的理论与实践的总结。书中介绍了三峡库区珍濒特有植物的资源、分布与保护现状。在此基础上,从蕨类植物、棵子植物、被子植物等类群中按乔木、灌木、草本生活型分别选择了荷叶铁线蕨、疏花水柏枝、独花兰*等几种植物,重点研究了它们的分布与生境、生活史对策、适应环境特征、种群结构与动态、繁植技术与引种栽培要点、致濒机制与保护措施等。同时,分析了三峡工程直接淹没和移二次开发对三峡库区珍濒特有植物的影响程度,提出了三峡库区珍濒特有植物的优先保护等级与对策,并对三峡库区植物保护的实践与成就进行了系统的总结。 本书可供生物学、生态学和环境保护方面的研究人员、有关高等院校师生以及自然保护工作才使用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