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龙蛋是一类非常特殊的化石类型。它不仅保存了恐龙的繁殖行为、生理特征等生物学信息,而且也保存了恐龙生存时期的古环境和古生态等地质学信息,为研究恐龙的生理、繁殖行为及其生存时期的地质环境背景等提供了非常重要的实物材料,具有其他古生物化石所不具备的优势。在近百年的研究过程中,中国多地发现的大量恐龙蛋化石,为恐龙蛋系统古生物学及相关的地层学、古地理学、古环境学、古生态学等研究提供了丰富的材料。
本书综合介绍了三叶虫研究简史、三叶虫的生态、保存方式、?集、处理和研究方法以及当前国内外三叶虫研究的动态和水平。将具有内脏器官和体节的所谓尾部,修订为腹部;在其后由背壳愈合而成,又不具内脏器官者,划为三叶虫的真正尾部,摆脱三叶虫身体划分旧传统命名,采用新划分意见。系统介绍了三叶虫外骨骼的形态、内部解剖和器官功能、个体发育和分类沿革。应用数理统计和聚类分析方法对三叶虫纲的目和亚目等分类方案进行研究,并系统介绍各级别分类及其代表属的主要特征、地理分布和地质时代,外壳构造演化趋向,三叶虫演化过程的主要阶段及其特征。书中还附三叶虫各主要构造术语中、英文和英、中文对照表。
本书为了满足高等院校古生物地层学专业和地质类专业的教学要求而编写,以帮助学生加强基础知识、掌握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了解科技发展的前沿。本书共七章,介绍主要微体古生物门类有孔虫、介形虫、牙形石、硅藻、孢粉、沟鞭藻及疑源类,系统阐述每个门类的基本形态构造、分类、地史分布和演化及古生态,增加近年来国内外研究新成果,介绍其研究意义及应用。并简要介绍了各门类化石的样品采集和处理分析方法。
本书纳入天然产物分离与化学结构研究(波谱应用)的基本理论与方法,扼要叙述各类主要天然产物的化学结构、特征、应用及其结构的近代研究方法及某些全合成与生物合成途径。内容包括植物与中草药的各类化学成分;海洋生物、昆虫激素和信息素,常见的天然产物成分分离方法与结构测定;立体化学,化学合成与生物合成及主要生物活性,并举例解析。同时,书中注意采纳我国科学家的研究成果,许多是作者的学术成果总结。 本书是一本具有中国特色的、较新颖的天然产物化学参考书,可供天然有机化学、药物化学、中草药化学、植物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及植物学与生物学等相关专业的研究生、教师、科研人员及中西制药公司有关人员参考。
我国地域辽阔,生态环境多样,野生植物种类繁多。其中有大量的野生植物不同程度地具有色彩美、形态美和风韵美,观叶、观花、观果、攀授或垂直绿化等种类齐全。编者在充分开展野生植物资源调查的基础上,选择观赏价值高的种类,力求通过人工家化栽培,过到不断充实和丰富园林花卉品种的目的,以满足和提高人们精神与文化生活的需要,这是编写本书的初衷。 该书分三册出版,共收编中国特产野生花卉1000种。 本书的收集以我国华东地区为主,并有东北、西南两地区的野生花卉356种。其中蕨类植物29种,裸子植物9种,被子植物318种。遵循册编辑的原则及要求,蕨类植物采用秦仁昌的系统,裸子植物采用郑万钧系统,被子植物采用哈钦松系统编排。每个种分别列出中名、科名、学名、形态特征、原产地及其生境、繁殖方式、观赏价值以及适宜的园林
本书内容涉及民族植物学理论和方法、民族植物学和药用植物、传统知识的研究和应用、生物多样性、植物文化、民族植物学国内外研究进展等领域,展示了我国近年来民族植物学工作者的*研究成果,对于推动我国民族植物学进一步发展,把握该领域的国际发展水平和研究热点,促进药用植物的开发、植物资源的有效保铲和可持续利用有着重要的学术参考价值。
《冰河世纪:史前动物全揭秘》按照进化的轨迹,全面系统地介绍了冰河世纪的史前动物,既有亚欧大陆的猛犸象、锯齿虎这些冰川时代有代表性的物种,也有美洲大陆的短面熊、美洲拟狮等大型掠食者,还有大洋洲的古*、非洲的恐象,等等。这些物种涉及飞禽、走兽、爬行类等众多类型,书中不仅对这些史前动物的身体特征、生活习性、生存环境作了详细讲解,还配备了大量精美的手绘图和照片进行还原。除此之外,《冰河世纪:史前动物全揭秘》还描述了冰河世纪史前生命的演化轨迹以及人类和动物之间的关系,多角度展示了冰河世纪的神奇与蓬勃生机。
本书较系统全面地总结了我国淡水红藻和淡水褐藻分类学研究的成果,记述了淡水红藻61个种和9个变种,以及淡水褐藻3个种。对每个分类单位均以我国的标本作出了科学而详细的描述,并附有精美的特征图。此外,对淡水红藻的细胞结构、形态特征、生殖过程、生态习性、生态分布及系统发育过程也作了较翔实的论述。本书是目前国内较全面论述淡水红藻和淡水褐藻的专著。本书可供生物学、植物学、藻类学、环境科学、地质学和地理学等领域的科研工作者及高等院校有关师生参考。
《中国古脊椎动物志 第二卷 两栖类 爬行类 鸟类 册(总第五册) 两栖类》是对我国化石两栖类形态学、分类学、系统发育学和生物地层学的一次系统性总结。《中国古脊椎动物志 第二卷 两栖类 爬行类 鸟类 册(总第五册) 两栖类》使用的"两栖纲"和"两栖类"采用其广义的概念,既包括现生两栖类及其中、新生代的化石近亲,也包括古生代和中生代的非羊膜类四足动物。《中国古脊椎动物志 第二卷 两栖类 爬行类 鸟类 册(总第五册) 两栖类》包括我国已知化石两栖类1亚纲5目27属34种及10个未定种,每个属、种均有鉴别特征、产地与层位。在科级及以上的阶元中均有概述做总体介绍。在所有阶元的记述之后均有评注,为编者在编写过程中对发现的问题或编者对该阶元新认识的阐述。
孙革等所著的《30亿年来的辽宁古生物》是首次对辽宁古生物化石及其地质地理背景的系统、全面的总结,是一部带着一定科普色彩的学术专著。本书报道的辽宁古生物化石囊括近30个门类,涉及近万件标本,概要地记述了它们的系统分类特征以及地质地理分布等。凭借着数十年在辽宁开展地质古生物工作的学术积累,并结合近年来一系列新的发现,本书作者们以崭新的科学视角,系统地回顾了辽宁30亿年来的生命演化历程和地质地理变迁。
本书系《中国介形类化石》第三卷,包括章古生代介形类丽足介目恩托莫介超科(Entomozoacea)和第二章古生代介形类豆石介目(Leperditicopida)两部分,并分别进行了系统总结。恩托莫介超科部分包括系统分类及分类描述,地理分布,古生态(沉积环境、功能形态)和生物地层序列。报道恩托莫介超科3科——菱形恩托莫介科、恩托莫介科和球茎介科,3亚科——三槽恩托莫介亚科、恩托莫介亚科和小里氏介亚科,18属,3亚属和122种。根据菱形恩托莫介科和恩托莫介科分子的地层分布特征,自下泥盆统到下石炭统,共识别和划分出20带和4亚带,并探讨了与牙形刺带的对比关系。豆石介目部分,主要总结的对象是中华豆石介亚科,包括系统分类描述,古生态(构造及功能、生活方式、沉积环境),系统演化(起源、演化趋势和灭绝),地理分布及华南泥盆纪介形类生
陈孝红、程龙、王传尚、张保民编*的《中上扬子地区三叠纪海生爬行动物群及其环境协同演化(精) 》通过对中上扬子地区三叠系典型剖面和含海生爬行动物群地层剖面的岩石、生物、年代、层序和稳定碳同位素化学地层的系统调查与研究,首次系统论述了中上扬子地区三叠纪古海洋环境变化的特点,以及区内三叠纪不同时期以海生爬行动物群繁盛为特色的南漳一远安动物群、盘县一罗平动物群、兴义动物群、关岭生物群的地质地理分布和时代、生物类型和组合特点以及埋藏环境;详细介绍了上述海生爬行动物群中呈超常埋藏的棘皮动物(海百合和海参)和海生爬行动物(湖北鳄类、鱼龙类、海龙类、鳍龙类)等化石的比较解剖学特点及系统古生物学特点。 本书可供从事基础地质调查和研究人员、地层古生物工作者、大专院校有关专业师生阅读参考。
本书是对我国所发现的巨犀亚科化石的系统总结。书中对巨犀化石发现和研究历史--作了回顾,探讨了巨犀的分类地位、命名、演化趋势及其与环境变化之间的关系等问题。作者将巨犀提升为犀超科中(Paraceratheriidae)。该科包括两个亚科:柯氏犀(Forstercooperiinae)和巨犀亚科(Paraceratheriinae)。根据现有的材料,特别是保存较好的吻部特征,中国的巨犀亚科化石可分为6属,其中包括一个新属Urtinotheriscm,Paraceratherium,Dzungariotherium,Aralotheri“m和n伽加撕gen·nov·)。除未定种外,书中共记述了这6+NON 12个种,着重描述了其中的沙拉木N(Juxia骨架和美丽巨犀及吐鲁番准喝尔巨犀的部分骨架,尝试对前两种做了肌肉复原和功能分析,并对它们的外形、体重及年龄做了估算。始巨犀的体重可能在750—890 kg之间,而美丽巨犀则约为15 t重。巨犀在亚洲大陆东部的发展和当时干热气候带的出现
本书以构造及盆地演化分析为主线,应用盆—山耦合、平衡剖面等理论和方法,系统地提出了对冲构造体系,进行了一级、二级、三级构造单元划分,确定了江汉平原东部构造格架和构造演化阶段,提出了以基底面和基底内幕三套主滑脱拆离面,志留系、泥盆系等为辅滑脱面构成的各种样式的拆离-滑脱构造,建立了六种典型构造组合与复合形成过程模式,结合勘探现实和油气成藏理论,对该区油气勘探潜力进行了评价。
本书为《化学进展丛书》其中之一。全书共24章,以专题的形式宏观介绍了近5~10年间国内外天然产物化学的发展动态和研究重点以及未来发展趋势;天然产物化学热点问题的新思路、新方法以及学科交叉融合中的创新问题;重要的和潜在的应用前景,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实例。 本书可供从事化学、药学及天然产物学科研究的科研工作者、大专院校师生、科技管理部门的有关工作人员以及相关企业的决策者参考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