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为古生物研究者和化石爱好者撰写,是一本图鉴,也是一本寻找化石指南。基本囊括了所有化石种类,包括植物、珊瑚和海绵、棘皮动物、腕足动物、节肢动物与笔石、软体动物、脊椎动物、痕迹化石,共收录190余种。每种化石均有图片,并配有详细的尺寸、时空分布和化石故事。本书为读者讲解了化石的基本知识,如何为化石、话是如何形成、化石的作用以及如何通过化石推断古生物年代。对每种化石进行介绍时,突出实操性,这一点无疑使得本书可以作为野外观察手册使用。在科普的同时,也令读者惊叹于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和时间对于生物的精雕细刻。
新疆位于中国西北边陲,是一个神奇而又令人向往的地方。中生代时期(距今约 2.52 亿 ~ 0.66 亿年)这里气候温暖湿润,森林密布,河湖纵横,为恐龙等各类生物的繁衍生息,以及煤和石油等化石能源的形成创造了诸多有利条件。 新疆地层出露完整,化石丰富,为研究我国北方中生代地质与生物演化提供了一个理想场地,也成为 一带一路 沿线及相关国家的地学家们长期关注的地方。20 多年间,古生物学家孙革和莫斯布鲁格率领的中德合作科研队在新疆开展了卓有成效的中生代地层古生物合作研究,取得了一批具有国际意义的重要研究成果,如首次发现迄今的侏罗纪恐龙 新疆巨龙 、迄今规模的鄯善侏罗纪恐龙足迹群、早三叠世水龙兽、侏罗纪准噶尔兽等哺乳动物新组合、新疆龟新种、郝家沟晚三叠世植物群,以及对新疆中侏罗世白杨河植物群及沙尔湖植物群等开
本书为了满足高等院校古生物地层学专业和地质类专业的教学要求而编写,以帮助学生加强基础知识、掌握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了解科技发展的前沿。本书共七章,介绍主要微体古生物门类有孔虫、介形虫、牙形石、硅藻、孢粉、沟鞭藻及疑源类,系统阐述每个门类的基本形态构造、分类、地史分布和演化及古生态,增加近年来国内外研究新成果,介绍其研究意义及应用。并简要介绍了各门类化石的样品采集和处理分析方法。
本书纳入天然产物分离与化学结构研究(波谱应用)的基本理论与方法,扼要叙述各类主要天然产物的化学结构、特征、应用及其结构的近代研究方法及某些全合成与生物合成途径。内容包括植物与中草药的各类化学成分;海洋生物、昆虫激素和信息素,常见的天然产物成分分离方法与结构测定;立体化学,化学合成与生物合成及主要生物活性,并举例解析。同时,书中注意采纳我国科学家的研究成果,许多是作者的学术成果总结。 本书是一本具有中国特色的、较新颖的天然产物化学参考书,可供天然有机化学、药物化学、中草药化学、植物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及植物学与生物学等相关专业的研究生、教师、科研人员及中西制药公司有关人员参考。
本书在上一版的基础上,删除、合并、调整和增补了一些内容,简明、系统地介绍了人体形态(如骨骼、牙齿和活体等)的观察与测量方法,以及一些人体功能与体成分的测量方法。书中所列举的测点和测量项目都是国内外通用的,并均在我国试用过,切实可行。 本书不仅对人类学、考古学、法医学专业的本科生、研究生、科技工作者有参考价值,还适合于医学、儿少卫生、国防、体育、艺术、工商业等领域的专业人员和研究人员使用。
《冰河世纪:史前动物全揭秘》按照进化的轨迹,全面系统地介绍了冰河世纪的史前动物,既有亚欧大陆的猛犸象、锯齿虎这些冰川时代有代表性的物种,也有美洲大陆的短面熊、美洲拟狮等大型掠食者,还有大洋洲的古*、非洲的恐象,等等。这些物种涉及飞禽、走兽、爬行类等众多类型,书中不仅对这些史前动物的身体特征、生活习性、生存环境作了详细讲解,还配备了大量精美的手绘图和照片进行还原。除此之外,《冰河世纪:史前动物全揭秘》还描述了冰河世纪史前生命的演化轨迹以及人类和动物之间的关系,多角度展示了冰河世纪的神奇与蓬勃生机。
恐龙蛋是一类非常特殊的化石类型。它不仅保存了恐龙的繁殖行为、生理特征等生物学信息,而且也保存了恐龙生存时期的古环境和古生态等地质学信息,为研究恐龙的生理、繁殖行为及其生存时期的地质环境背景等提供了非常重要的实物材料,具有其他古生物化石所不具备的优势。在近百年的研究过程中,中国多地发现的大量恐龙蛋化石,为恐龙蛋系统古生物学及相关的地层学、古地理学、古环境学、古生态学等研究提供了丰富的材料。
本书在全面总结近代植物基因工程研究进展,结合作者多年的研究工作和教学的基础上,以新的知识和技术体系论述了植物基因工程的原理与技术。
本书是作者近年来对三峡库区珍濒特有植物的生态学研究和保护工作的理论与实践的总结。书中介绍了三峡库区珍濒特有植物的资源、分布与保护现状。在此基础上,从蕨类植物、棵子植物、被子植物等类群中按乔木、灌木、草本生活型分别选择了荷叶铁线蕨、疏花水柏枝、独花兰*等几种植物,重点研究了它们的分布与生境、生活史对策、适应环境特征、种群结构与动态、繁植技术与引种栽培要点、致濒机制与保护措施等。同时,分析了三峡工程直接淹没和移二次开发对三峡库区珍濒特有植物的影响程度,提出了三峡库区珍濒特有植物的优先保护等级与对策,并对三峡库区植物保护的实践与成就进行了系统的总结。 本书可供生物学、生态学和环境保护方面的研究人员、有关高等院校师生以及自然保护工作才使用参考。
本书以构造及盆地演化分析为主线,应用盆—山耦合、平衡剖面等理论和方法,系统地提出了对冲构造体系,进行了一级、二级、三级构造单元划分,确定了江汉平原东部构造格架和构造演化阶段,提出了以基底面和基底内幕三套主滑脱拆离面,志留系、泥盆系等为辅滑脱面构成的各种样式的拆离-滑脱构造,建立了六种典型构造组合与复合形成过程模式,结合勘探现实和油气成藏理论,对该区油气勘探潜力进行了评价。
本书内容涉及民族植物学理论和方法、民族植物学和药用植物、传统知识的研究和应用、生物多样性、植物文化、民族植物学国内外研究进展等领域,展示了我国近年来民族植物学工作者的*研究成果,对于推动我国民族植物学进一步发展,把握该领域的国际发展水平和研究热点,促进药用植物的开发、植物资源的有效保铲和可持续利用有着重要的学术参考价值。
孙革等所著的《30亿年来的辽宁古生物》是首次对辽宁古生物化石及其地质地理背景的系统、全面的总结,是一部带着一定科普色彩的学术专著。本书报道的辽宁古生物化石囊括近30个门类,涉及近万件标本,概要地记述了它们的系统分类特征以及地质地理分布等。凭借着数十年在辽宁开展地质古生物工作的学术积累,并结合近年来一系列新的发现,本书作者们以崭新的科学视角,系统地回顾了辽宁30亿年来的生命演化历程和地质地理变迁。
本书系《中国介形类化石》第三卷,包括章古生代介形类丽足介目恩托莫介超科(Entomozoacea)和第二章古生代介形类豆石介目(Leperditicopida)两部分,并分别进行了系统总结。恩托莫介超科部分包括系统分类及分类描述,地理分布,古生态(沉积环境、功能形态)和生物地层序列。报道恩托莫介超科3科——菱形恩托莫介科、恩托莫介科和球茎介科,3亚科——三槽恩托莫介亚科、恩托莫介亚科和小里氏介亚科,18属,3亚属和122种。根据菱形恩托莫介科和恩托莫介科分子的地层分布特征,自下泥盆统到下石炭统,共识别和划分出20带和4亚带,并探讨了与牙形刺带的对比关系。豆石介目部分,主要总结的对象是中华豆石介亚科,包括系统分类描述,古生态(构造及功能、生活方式、沉积环境),系统演化(起源、演化趋势和灭绝),地理分布及华南泥盆纪介形类生
本书是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审定公布的第二版古生物学名词,内容包括总论,古无脊椎动物学,古脊椎动物学与古人类学,古植物学,古生态学、埋藏学、遗迹学,地球生物学与分子古生物学6部分,共2846条。本书对1991年公布的版古生物学名词做了少量修改、增加了一些新词、每条名词都给出了定义或注释。这些名词是科研、教学、生产、经营以及新闻出版等部门应遵照使用的古生物学规范名词。
竹子的解剖结构研究对竹子分类和竹材开发利用的意义重大。本书采用信息丰富、特征明显的扫描电子显微镜图像直观地展示了发现于我国35属75种4变种1栽培种竹子的解剖结构特征,分析了竹竿梢、中、基三段的各个切面解剖结构,包括表面、表皮层、皮层、维管束、髓腔外围组织的显微结构等。根据各种竹子的解剖结构特征建立了竹亚科各属的特征检索表。全书中英文对照、文字简练、图片精美,既具有很高的学术性,又具有很强的艺术性和实用性。 本书可供从事植物学、木材学及相关学科的院校师生和研究人员参考,也可供从事竹子开发与利用等实践工作的人员使用。
本书为《化学进展丛书》其中之一。全书共24章,以专题的形式宏观介绍了近5~10年间国内外天然产物化学的发展动态和研究重点以及未来发展趋势;天然产物化学热点问题的新思路、新方法以及学科交叉融合中的创新问题;重要的和潜在的应用前景,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实例。 本书可供从事化学、药学及天然产物学科研究的科研工作者、大专院校师生、科技管理部门的有关工作人员以及相关企业的决策者参考使用。
《中国古脊椎动物志 第二卷 两栖类 爬行类 鸟类 册(总第五册) 两栖类》是对我国化石两栖类形态学、分类学、系统发育学和生物地层学的一次系统性总结。《中国古脊椎动物志 第二卷 两栖类 爬行类 鸟类 册(总第五册) 两栖类》使用的"两栖纲"和"两栖类"采用其广义的概念,既包括现生两栖类及其中、新生代的化石近亲,也包括古生代和中生代的非羊膜类四足动物。《中国古脊椎动物志 第二卷 两栖类 爬行类 鸟类 册(总第五册) 两栖类》包括我国已知化石两栖类1亚纲5目27属34种及10个未定种,每个属、种均有鉴别特征、产地与层位。在科级及以上的阶元中均有概述做总体介绍。在所有阶元的记述之后均有评注,为编者在编写过程中对发现的问题或编者对该阶元新认识的阐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