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学前沿》由中山大学李文均教授担任主编,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刘志恒研究员担任名誉主编,国内外有着丰富教学和科研经验的知名微生物学者组成编者团队。 本书在扼要介绍微生物学研究进展基础上,涵盖原核微生物系统学、放线菌、细菌、古菌、真菌、病毒、病原病毒与分子免疫、分子微生物学、化学微生物学、环境微生物学、生命起源与地外生命探索等十一个微生物领域的前沿理论研究进展及技术发展水平。全书各章都配有详实的图表。为了扩展读者进一步阅读的需求,每章还附有参考文献。 本书可作为高校生物专业本科及研究生教材,也可供广大的微生物学工作者查阅参考。
在鹅膏科真菌中,有些物种是著名的食用菌,而另一些物种则是有名的剧毒菌,在误食毒菌而中毒死亡的记录中,90%以上是由误食毒鹅膏菌所致。我国鹅膏菌资源十分丰富,每年都有因误食毒鹅膏菌而中毒甚至死亡的事件发生,造成生命财产的巨大损失。为帮助读者准确区分与快速鉴别我国的食用和有毒鹅膏菌,特编著此图志。本书记载了我国鹅膏科130个分类单元(含种、变种和变型),每种有个体彩图、重要外形和显微特征描述、生境、分布、经济价值及与相似种的区别等信息。书中还有我国鹅膏科的分属、分种检索表,书末附有研究标本、参考文献、汉名和拉丁学名索引。
环柄菇类真菌属蘑菇科,其中有些种是有名的食用菌,而有的种则是剧毒菌,误食此类毒菌常常引起中毒甚至导致死亡。作为分解者,环柄菇类真菌在森林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中国真菌志 第五十二卷 环柄菇类》介绍了该类真菌的经济价值,阐述了该类真菌的基本特征和系统分类研究历史,记载了我国该类真菌14属104个分类单位(含种及变种),每种有形态描述、特征插图、生境、分布和必要的讨论等,并注明了各种的可食性或剧毒性。《中国真菌志 第五十二卷 环柄菇类》提供了我国该类真菌的分属检索表、各属的分种检索表,对物种丰富的环柄菇属还编制了分组检索表。书末附有参考文献、汉名和拉丁名索引,以及各属代表种的彩色图片。
本书由国家科学技术学术著作出版基金与广州市南山自然科学学术交流基金会资助出版。本书图文并茂,内容详实,共 11 章,涵盖内容广泛而自成体系,前三章主要介绍微生物胞外呼吸概论、胞外呼吸菌及其胞外电子传递机制;第四章至第六章分别介绍铁呼吸、腐殖质呼吸以及产电呼吸;第七章至第十章着重介绍利用微生物胞外呼吸原理发展的各项应用技术;第十一章为大家呈现自然界中存在的天然生物地球电池效应。
中国西南地区野生蘑菇种类繁多,可食用的和有毒的容易混淆,正确鉴别至关重要。《中国西南地区常见食用菌和毒菌》简要介绍了该区地理环境与真菌资源、毒菌中毒预防与治疗方法和蘑菇基本术语,记载了该区常见的食用菌和毒菌共计312种,每种提供个体彩图、重要特征描述、生态分布及可食或有毒信息。
本书是 菌物 丛书的第七卷的第二版,由美国菌物学家D. J. McLaughlin和J. W. Spatafora 组织全世界71 位一线菌物学家编著的菌物系统学专著,全书的系统分类学大纲完全按照当前基因和基因组分子系统学*研究成果来安排,重新建立了可反映高阶元进化关系的分类特征,摈弃了一些传统形态分类的趋同进化特征,确保每个科以上分类单位都是系统进化上的单系类群。全书把传统广义的菌物分为真菌和类真菌生物(类菌物)两大类,放在4 个总界(变形虫、古虫、茸泡虫和后鞭生物)、3 个界(有孔虫、茸鞭生物和真菌)和18 个门(真菌界11门,类菌物7 门)中来详细论述。同时对菌物系统学的命名知识及进化系统学研究的相关工具如细胞和亚细胞结构、菌物化石和基因组学都做了详细介绍。书后附有分类单元的拉丁学名、中文名称和中英文名词索引。
地质环境微生物代表着地球生命的极限和边界,对探索生命起源、促进地球科学与生命科学和行星科学的交叉融合具有重要意义。这些微生物拥有特殊的基因和酶,是重要的种质资源,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对推动深地、深海、深空等领域关键技术的突破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BR》 本书分别从学科领域的科学意义和战略价值,研究特点、发展规律和发展趋势,关键科学问题、发展思路、发展目标和重要研究方向,国内外发展现状和发展态势,未来发展的有效资助机制及政策建议等方面进行了深入阐述。
《中国菌物学100年》由我国多年从事菌物学研究和教学工作的数十位专家和教授撰写,是一部内容比较全面、论述有深度的菌物学基础理论和应用研究的著作。《中国菌物学100年》分为5编,每编包括若干章,共32章。对中国菌物学简史、菌物学教育、中国菌物人物志、菌物多样性与分类系统和菌物产业与国民经济等方面进行了重点论述,还包括真菌、地衣、卵菌和黏菌的分类与系统发育、生理与遗传、生态与区系等方面的重要内容,并对应用真菌学给予关注。每章为一个独立单元,其内容涵盖:对华人100年来相关研究的小结或概述,列举重点研究成果并指出其闪光点,探讨国内水平与国际水平的差距并分析其原因,展望未来并出谋献策。提供了每一位真菌人物的生平介绍,并附其主要论著目录。《中国菌物学100年》还附有大量图表和文献引证等。
该书记述了产于我国的马勃科和栓皮马勃科真菌9属53种.有线条图55幅、扫描电镜图版8幅,是对我国马勃科和栓皮马勃科系统研究的成果;结合我国实际,对一些食用和药用价值较高的种类还介绍了它们的子实体所含的主要成分和利用情况。书末附有重要参考文献及中名、学名索引。
本书系统地介绍了中国东北和俄罗斯远东地区的乌苏里江流域的菌物多样性,分布地点主要包括:中国黑龙江省的虎林、虎头、饶河、抚远、威虎山等地和俄罗斯的Vladivostok,Khanka自然保护区,Ussurisk自然保护区,Khabarovsk生态园区,BigKhekhtsir自然保护区,比罗比詹Bastak自然保护区等。通过2003、2004、2009年对该地区的资源调查,共报道菌物2775种,以英文字母排列顺序列出了每个主要类群的属名、种名、采集人、采集地点及时间,是迄今为止该地区全面的菌物学名录。
本书是由微生物基因组学开创者们撰写,重点介绍了10年来微生物学转向全基因组序列研究的进展,包括微生物基因组学的历史、作为基因组学工具的生物信息学、核心功能、微生物基因组的进化、微生物基因组的调查和基因组数据库的应用共6个部分。所有内容均涉及本学科前沿,作者们现身说法,深入浅出,既能使初涉微生物基因组学领域的研究生们感兴趣,又能使在微生物学和基因组学方面有造诣的专家们参考,是微生物学专著中的精品。
本卷记载了我国被毛孢属等束梗孢类真菌8属67种以及它们的有性型,提供了详细的形态描述、图解、培养性状及利用价值等相关信息及其在人民生活及国民经济中的应用前景。对未观察的一些种,提供了相关的参考文献并扼要介绍。
《中国微生物基因组研究》由我国从事微生物基因组研究的专家们结合自己的研究领域撰写的综述论文组成,反映了我国微生物基因组研究的过去、现在,并指出了未来尚需研究的方向。共分为真细菌基因组(包括人畜病原真细菌,农用真细菌,环境真细菌,冶金、食品真细菌基因组)、古生菌基因组、真核微生物基因组、病毒基因组、微生物基因组研究方法五个部分。《中国微生物基因组研究》内容属微生物学科前沿领域,可供从事医学、农业、工业、环境、生态、动物医学、植物病原微生物研究的研究人员、教师和研究生参考。
在细菌耐药性日愈严重的当下,噬菌体治疗被认为是对抗细菌感染*有前景的治疗方法。全书由16章构成,分为两个部分对噬菌体治疗细菌感染的特征和具体应用进行了详细的描述。本书内容前沿,具有前瞻性。 本书适用于从事细菌感染研究的生物技术人员。
无
本书是7个国家专业微生物菌种保藏中心根据微生物菌种资源共性描述规范,对各自保藏的微生物菌种进行标准化整理的基础上编写而成的,该书收集了各类微生物菌种约21000株,它是微生物菌种资源平台建设项目开展2年的阶段性工作成果的具体体现。全书共分“病毒”“衣原体和立克次氏体”“古菌”“细菌”“酵母菌”9部分,主要介绍了菌株的学名、来源、分离源、用途和特性、建议的培养基和培养温度和每个培养基的详细组成成分,以及按保藏中心名称缩写和菌株号编排的索引。该书适于工业、农业、林业、牧业,科研院所、高校、医院、制药、食品、酿造等科研、教育、生产单位利用微生物资源时使用。
本书利用扫描电镜对我国产水龙骨目(真蕨目)47科156属674种19变种2变型以及国外产17种蕨类植物的孢子形态进行了观察,并利用透射电镜对其主要类型的孢子壁层结构进行了研究,记述了每种植物孢子的主要特征,从孢子形态的角度分析了种、属问的关系;根据孢子的裂缝类型、外壁和周壁的结构以及表面纹饰将中国水龙骨目的孢子形态划分为33个类型;对中国水龙骨目植物的孢子形态与系统演化关系进行了探讨。本书是我国利用电子显微镜系统细致而深入地研究蕨类植物孢子形态的著作,多数种类的扫描电镜下形态观察属于首次,是孢粉学及其蕨类植物分类与系统发育研究领域中有重要价值的参考书。本书内容丰富、条理清晰、文字简洁、照片清晰,便于读者理解和识别孢子的纹饰和细部特征。 本书可作为生物、农林、地理、地质、古生物、医学和刑侦等相
热带西太平洋浮游植物的种类组成对于系统了解该海域生态系统特征及其与我国近海生态系统之间的关联非常重要。《热带西太平洋常见浮游植物》采用图谱形式对热带西太平洋海域常见的浮游植物物种进行直观展示和描述,包括细胞大小﹑形态﹑主要鉴定特征及生态习性等,对形态相似物种之间的形态差异也进行了区分。《热带西太平洋常见浮游植物》涉及的浮游植物有硅藻门、甲藻门、蓝藻门和金藻门,共计61属208种。研究区域涵盖黑潮、暖池、海山、深海等不同生境,观测水层包括真光层(0~200 m)及深层(300~8440 m)。
本书著者,于1992~1994年期间,以访问学者身份到美国Huisman教授的实验室研究血红蛋白病的基因诊断。1994年访美归来,在学校**的建议下开展感染性疾病病原体的基因诊断。本书内容就是此项研究的成果:①创建一种提取DNA的通用裂解液,它能够处理各种不同的临床标本;②创建一种扩增DNA的通用反应液,它能够包容各种引物序列,达到有效扩增目的。联合使用这两个“通用”(通用裂解液、通用反应液),能够顺利完成各种PCR实验(普通PCR、多重PCR、通用引物PCR等)。多重PCR是为妇科感染等患者服务,它能够提高工作效率(一个扩增解决两个或更多基因),降低成本、减轻患者负担。通用引物PCR为脑炎、脑膜炎患儿服务,检测脑脊液里有无病原体,给病因诊断提供重要线索。
本书是在《中国蝶类志》(1994)基础上,周教授对中国蝴蝶的分类与鉴定又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研究,详细记述了中国蝴蝶各亚科、族、属的分类特征,系统编制了中国蝴蝶分亚科、族、属、种的检索表,建立了3个新族,在种检索表中,共记载中国蝴蝶1317种,比《中国蝶类志》(1994)增加了92种;著者对中国蝴蝶大多数属的代表种的翅脉和雄性外生殖器进行了研究,书中附有中国蝴蝶翅脉图368幅,其中300多幅的翅脉和88属的雄性外生殖器解剖是前人不曾研究过的;书中集中附有中国蝴蝶各属代表种的生态和标本彩色照片图848幅,以便广大读者直观地进行分类与鉴定。该书可使广大读者从对蝴蝶的感性认识水平提高到理性认识水平上,给广大读者介绍中国蝴蝶分类与鉴定的具体方法,帮助蝴蝶爱好者解决中国蝴蝶分类与鉴定上的疑难问题,是中国蝴蝶分类与鉴定的工
《中国动物志 硬骨鱼纲 鲉形目》分总论和各论两部分。总论包括我国鲉形目鱼类的研究简史、形态特征、生态概况、地理分布、系统演化及经济意义等。各论按系统记述我国纵形目鱼类6亚目20科96属185种,每种均含引证、文献、描述及特征图。书后有参考文献、英文摘要、中文名索引和学名索引。
本书研究并汇集了分布于我国淡水水域中常见的现代水生维管束植物孢子花粉共54科83属163种。对每种植物孢粉除着重进行详细的形态描述和比较外,还对每种植物的生活型、生境、花果期、水生植被的群落结构、现代的地理分布及部分科属在有关地质时期出现的孢粉化石等也进行了记述。书末附有光学显微镜及部分扫描电镜的现代孢粉照片图版33幅,孢粉化石照片图版6幅及拉丁名索引等。本书在理论上可为分析研究水生植物生态、分类、系统发育和探讨古地理、古气候及水生植被演替等有关问题提供科学依据;在实践上可为孢粉学工作者鉴定水生维管束植物孢粉化石等有关问题提供基础资料。 本书可供从事水生植物学、孢粉学、湖沼学及地层学等方面科研、教学及毕产工作者参考。
本书收入了世界各地区主要的两栖动物与爬行动物的珍贵彩图1280余幅。涉及物种主要有蜥蜴类、龟类、蛇类、蛙类及鲵、蝾螈等。按照一般志书编写方式,记述了相关物种的彩色图片、拉丁学名、英文名称、中文译名以及规格大小和地理分布等。 为满足爱好者需求,本书还介绍了两栖爬行动物的驯养方法,疾病防治技术以及管理知识等。 本书内容丰富、语言通俗,资料权威,图文并茂,是迄今为止两栖爬行动物方面有价值的工具书之一。 本书可供两栖爬行动物爱好者和广大公众欣赏,也可供从事两栖爬行动物研究保护的专业人士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