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学前沿》由中山大学李文均教授担任主编,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刘志恒研究员担任名誉主编,国内外有着丰富教学和科研经验的知名微生物学者组成编者团队。 本书在扼要介绍微生物学研究进展基础上,涵盖原核微生物系统学、放线菌、细菌、古菌、真菌、病毒、病原病毒与分子免疫、分子微生物学、化学微生物学、环境微生物学、生命起源与地外生命探索等十一个微生物领域的前沿理论研究进展及技术发展水平。全书各章都配有详实的图表。为了扩展读者进一步阅读的需求,每章还附有参考文献。 本书可作为高校生物专业本科及研究生教材,也可供广大的微生物学工作者查阅参考。
在鹅膏科真菌中,有些物种是著名的食用菌,而另一些物种则是有名的剧毒菌,在误食毒菌而中毒死亡的记录中,90%以上是由误食毒鹅膏菌所致。我国鹅膏菌资源十分丰富,每年都有因误食毒鹅膏菌而中毒甚至死亡的事件发生,造成生命财产的巨大损失。为帮助读者准确区分与快速鉴别我国的食用和有毒鹅膏菌,特编著此图志。本书记载了我国鹅膏科130个分类单元(含种、变种和变型),每种有个体彩图、重要外形和显微特征描述、生境、分布、经济价值及与相似种的区别等信息。书中还有我国鹅膏科的分属、分种检索表,书末附有研究标本、参考文献、汉名和拉丁学名索引。
环柄菇类真菌属蘑菇科,其中有些种是有名的食用菌,而有的种则是剧毒菌,误食此类毒菌常常引起中毒甚至导致死亡。作为分解者,环柄菇类真菌在森林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中国真菌志 第五十二卷 环柄菇类》介绍了该类真菌的经济价值,阐述了该类真菌的基本特征和系统分类研究历史,记载了我国该类真菌14属104个分类单位(含种及变种),每种有形态描述、特征插图、生境、分布和必要的讨论等,并注明了各种的可食性或剧毒性。《中国真菌志 第五十二卷 环柄菇类》提供了我国该类真菌的分属检索表、各属的分种检索表,对物种丰富的环柄菇属还编制了分组检索表。书末附有参考文献、汉名和拉丁名索引,以及各属代表种的彩色图片。
本书由国家科学技术学术著作出版基金与广州市南山自然科学学术交流基金会资助出版。本书图文并茂,内容详实,共 11 章,涵盖内容广泛而自成体系,前三章主要介绍微生物胞外呼吸概论、胞外呼吸菌及其胞外电子传递机制;第四章至第六章分别介绍铁呼吸、腐殖质呼吸以及产电呼吸;第七章至第十章着重介绍利用微生物胞外呼吸原理发展的各项应用技术;第十一章为大家呈现自然界中存在的天然生物地球电池效应。
本卷记载了我国被毛孢属等束梗孢类真菌8属67种以及它们的有性型,提供了详细的形态描述、图解、培养性状及利用价值等相关信息及其在人民生活及国民经济中的应用前景。对未观察的一些种,提供了相关的参考文献并扼要介绍。
本书著者,于1992~1994年期间,以访问学者身份到美国Huisman教授的实验室研究血红蛋白病的基因诊断。1994年访美归来,在学校**的建议下开展感染性疾病病原体的基因诊断。本书内容就是此项研究的成果:①创建一种提取DNA的通用裂解液,它能够处理各种不同的临床标本;②创建一种扩增DNA的通用反应液,它能够包容各种引物序列,达到有效扩增目的。联合使用这两个“通用”(通用裂解液、通用反应液),能够顺利完成各种PCR实验(普通PCR、多重PCR、通用引物PCR等)。多重PCR是为妇科感染等患者服务,它能够提高工作效率(一个扩增解决两个或更多基因),降低成本、减轻患者负担。通用引物PCR为脑炎、脑膜炎患儿服务,检测脑脊液里有无病原体,给病因诊断提供重要线索。
真核微生物(原生生物、真菌、微藻类)包含了数目庞大的有机体,它们有着超乎想象的各种形态、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性。它们已经进化了将近15亿年并且组成了真核生物世界的大多数分支。真核微生物是这个星球代谢的主要贡献方式、在海洋和陆地食物链中扮演重要的角色、与宿主共生或寄生引起病害。 真核微生物(导读版)的各个章节由微生物学百科全书的主编根据原作者能否更新其原作而精心挑选的。这真核微生物(导读版)提供了一个对真核微生物主要类群的概观,介绍了真菌和原生物经典和前沿的研究进展,包括酵母、水华、地衣和肠道内原生物等章节。这本物美价廉的著作可作为微生物学、真菌学、免疫学、环境科学和生物技术方面的学生和科研人员的重要参考书。
《中国热带真菌》是一部反映中国热带真菌资源、分类、分布及其用途的专著。 中国热带地区包括海南的全部和广东、广西、云南、西藏、台湾的部分地区,这些地区具有独特的自然环境、复杂多样的自然生态地理条件,蕴藏着极为丰富的生物多样性。丰富的植被类型、植物资源和充足的水资源,哺育着多姿多彩、多种多样的真菌种类,是中国真菌资源多样性研究的热点地区。 中国热带真菌研究采用野外调查、室内测定、宏观与微观特征相结合,重点调查与一般调查相结合,详细记录不同季节、不同生态类群与植被特征、物种数量与海拔高度等原始科学数据,依据相关文献资料与标本实物,对中国热带真菌物种资源多样性、区系地理成分进行研究与评价,探讨热带森林与真菌间的相互关系。 本书是以作者吴兴亮、戴玉成、李泰辉、杨祝良、宋斌于野
该书记述了产于我国的马勃科和栓皮马勃科真菌9属53种.有线条图55幅、扫描电镜图版8幅,是对我国马勃科和栓皮马勃科系统研究的成果;结合我国实际,对一些食用和药用价值较高的种类还介绍了它们的子实体所含的主要成分和利用情况。书末附有重要参考文献及中名、学名索引。
本书作者根据多年工作经验,依据中国、美国、欧盟、WHO等国家、地区和组织的相关要求,参考ISO等有关资料编写本书。内容涵盖洁净室微生物控制的概述、相关法规、洁净室相关微生物、洁净室微生物控制、洁净室验证等国内制药行业重点关注的内容。 本书适用于制药行业中希望了解洁净室控制的专业人员。
本书系统阐述了一类微生物发酵非线性动力系统的参数辨识与**控制的理论与方法,首先论述了不同微生物发酵方式(间歇发酵、连续发酵和批式流加发酵)下的非线性、非光滑动力系统的性质:稳定性、鲁棒性以及不同动力系统参数辨识的方法,即实验数据辨识法和系统鲁棒性辨识法;其次阐述了不同动力系统的**控制方法及数值模拟方法,证明了可辨识性或**解的存在性以及达到**解的必要条件;*后用并行优化算法研究了数百个混杂动力系统约束下的参数辨识与超复杂系统的**控制问题。
在细菌耐药性日愈严重的当下,噬菌体治疗被认为是对抗细菌感染*有前景的治疗方法。全书由16章构成,分为两个部分对噬菌体治疗细菌感染的特征和具体应用进行了详细的描述。本书内容前沿,具有前瞻性。 本书适用于从事细菌感染研究的生物技术人员。
地质环境微生物代表着地球生命的极限和边界,对探索生命起源、促进地球科学与生命科学和行星科学的交叉融合具有重要意义。这些微生物拥有特殊的基因和酶,是重要的种质资源,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对推动深地、深海、深空等领域关键技术的突破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BR》 本书分别从学科领域的科学意义和战略价值,研究特点、发展规律和发展趋势,关键科学问题、发展思路、发展目标和重要研究方向,国内外发展现状和发展态势,未来发展的有效资助机制及政策建议等方面进行了深入阐述。
本卷系统研究了我国凋落枯枝上的棒孢属等暗色丝孢真菌,描述了45属207种,提供了每个种的形态描述、图示和必要的讨论;其中包括对《中国真菌志》第三十一卷和第三十七卷的补遗,并提供参考文献和真菌汉名及学名索引。
《中国哺乳动物分布》次将中国现已查明的兽类500多个种及五种的分布情况,全部以地图和文字的形式表述出来。每一种动物都其分布图及其对应的文字叙述(中英文对照),对学名、亚种名、分布范围、栖息环境以及在国外的分布简况;少数类群还对其变动情况,等等,都作了面全的阐述。本书类群还对其变动情息环境以及在国外的分布简况;少数类群还对其变动情况,等等,都作了全面的阐述。本书为兽类学的研究与应用提人工了系统而切实的基础的资料,对(1)分析研究中国兽类分布规律,进一步探讨中国动物地理区划;(2)从分布上检查和发现并解决动物分类学上的问题;(3)跟踪和研究中国兽类分布与变迁;(4)国家研究制定保护与利用兽类资源;(5)有害动物的防治及自然疫源病的研究;(6)古生物及历史生物地理学的研究;(7)国家生物多样性
《中国毒蛇学》是一本比较全面、系统地阐述蛇及我国主要毒蛇的科技专著。它汇集了我国蛇及蛇毒研究成果,也汇入了国外的许多新成果,为从事蛇毒研究及合理开发利用蛇类资源的科学工作者提供了很好的参考依据。 全书分为五篇二十二章。篇:绪论,着重阐述了蛇类的起源、分布,当代国内外研究蛇及蛇毒的现状和展望。第二篇:中国毒蛇生物学,阐述了蛇的分类及毒蛇的特点、解剖、生理、生态、养殖、蛇毒采集加工和粗毒质量标准。第三篇:蛇毒的生物化学和分离技术,系统地介绍了蛇毒的蛋白组分、酶类、非蛋白组分及生化特性,各种电泳、层析分离技术,蛇毒蛋白组分的鉴定。第四篇:蛇及蛇毒的研究与应用,介绍了蛇的综合利用,蛇毒组分的基础理论及其抗凝、促凝、止痛、抗癌抑癌等组分研究与临床应用及展望。第五篇:蛇毒致病机制及蛇
全国第三次*调查是国家林业局在世纪之交开展的一项重要工作,本书是此次调查成果的结晶。书中系统、全面地介绍了本次调查的内容、范围、工作量、调查方法以及*分布范围、种群数量、栖息地和潜在栖息地植被、主食竹、人为干扰、圈养繁殖、分布区社会经济、*保护管理等调查结果,深入分析了*分布范围、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和发展趋势。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加强自然保护区建设、开展栖息地恢复、提高人员素质、扩大交流与合作等建议。本书内容全面、结构合理、数据翔实可靠,是迄今我国已开展的三次*调查工作中正式出版的专著,可供各级*保护管理部门、自然保护区、有关科研教学单位、环境保护组织以及其他热爱、关注*保护事业的各界人士阅读使用。
本图志收录了庞大的抚顺昆虫群的全部家族,共计8目55科174属199种。这是我国有史以来记述琥珀昆虫种类集中、数量多、分类系统的大型图册,为开展这一领域的研究奠定了基础。另外,抚顺昆虫群具有很高的科学价值:一是在地层分布上,抚顺昆虫群是世界上古近世时期的一个群,它是一个既有更多的原始性,又出现进化特征与独有的特征三者兼并共存的新类型,尤其是与较新时代的渐新世和中新世的昆虫性质完全不同,这在地层垂直剖面上的划分与对比上有重要的科学价值;二是在昆虫演化关系上,抚顺昆虫群表现出独特的中间类型,这对于探索昆虫从中生代向古近世的演化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科学价值;三是在区系分布上,抚顺昆虫群是东亚古陆始新世独有的新类群,占据世界古昆虫区系的重要位置,为古昆虫区系划分提供了新的化石类群,这对古昆虫新
本书以全新的框架和理论系统地论述了食品病原微生物的基本理论、新现病原和发展趋势。全书共分八章,分别对食源性微生物分类、分布,食品内外环境因素与微生物生长的关系,食物传播性微生物的致病性与感染,食物链中的各种人兽共患病病原风险,食物中毒性微生物,食物感染性病原微生物,食物感染性寄生虫,食品病原微生物检验的理论基础等内容做了系统阐述。在病原种类上,特别是新近发现的一些与食品安全相关的病原也做了相关介绍,丰富了食品安全的系统理论。本书采用了大量图片,使读者更能直观地、形象地理解病原的形态特征,便于识别和检验鉴别。 本书适合作为食品安全、预防医学、公共卫生、兽医公共卫生、动物医学、动植物检疫、动物科学、生物技术、环境保护、临床医学、医学检验、野生动物保护等相关专业研究生教材;同时
《中国动物志 硬骨鱼纲 鲉形目》分总论和各论两部分。总论包括我国鲉形目鱼类的研究简史、形态特征、生态概况、地理分布、系统演化及经济意义等。各论按系统记述我国纵形目鱼类6亚目20科96属185种,每种均含引证、文献、描述及特征图。书后有参考文献、英文摘要、中文名索引和学名索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