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学前沿》由中山大学李文均教授担任主编,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刘志恒研究员担任名誉主编,国内外有着丰富教学和科研经验的知名微生物学者组成编者团队。 本书在扼要介绍微生物学研究进展基础上,涵盖原核微生物系统学、放线菌、细菌、古菌、真菌、病毒、病原病毒与分子免疫、分子微生物学、化学微生物学、环境微生物学、生命起源与地外生命探索等十一个微生物领域的前沿理论研究进展及技术发展水平。全书各章都配有详实的图表。为了扩展读者进一步阅读的需求,每章还附有参考文献。 本书可作为高校生物专业本科及研究生教材,也可供广大的微生物学工作者查阅参考。
本书全面系统总结了我国海产蓝藻的研究成果,是我国第?D部关于海产蓝藻类的分类学专著。书中简明扼要地描述了我国已知海产蓝藻,共计1纲4目22科(包括*亚科)53属123种(包括变种),其中1新科,1新属和10新种,为我国科学家首次发现的新的分类单元。除少数种类因原报道简单而引用公共文献外,其余种类均以产自我国海域的标本为基础进行科学而详细的描述,包括属种的形态特征,生态习性,以及产地、地理分布等诸多内容,并附有形态特征构造插图88幅,图版4幅。
环柄菇类真菌属蘑菇科,其中有些种是有名的食用菌,而有的种则是剧毒菌,误食此类毒菌常常引起中毒甚至导致死亡。作为分解者,环柄菇类真菌在森林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中国真菌志 第五十二卷 环柄菇类》介绍了该类真菌的经济价值,阐述了该类真菌的基本特征和系统分类研究历史,记载了我国该类真菌14属104个分类单位(含种及变种),每种有形态描述、特征插图、生境、分布和必要的讨论等,并注明了各种的可食性或剧毒性。《中国真菌志 第五十二卷 环柄菇类》提供了我国该类真菌的分属检索表、各属的分种检索表,对物种丰富的环柄菇属还编制了分组检索表。书末附有参考文献、汉名和拉丁名索引,以及各属代表种的彩色图片。
地质环境微生物代表着地球生命的极限和边界,对探索生命起源、促进地球科学与生命科学和行星科学的交叉融合具有重要意义。这些微生物拥有特殊的基因和酶,是重要的种质资源,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对推动深地、深海、深空等领域关键技术的突破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BR》 本书分别从学科领域的科学意义和战略价值,研究特点、发展规律和发展趋势,关键科学问题、发展思路、发展目标和重要研究方向,国内外发展现状和发展态势,未来发展的有效资助机制及政策建议等方面进行了深入阐述。
在鹅膏科真菌中,有些物种是著名的食用菌,而另一些物种则是有名的剧毒菌,在误食毒菌而中毒死亡的记录中,90%以上是由误食毒鹅膏菌所致。我国鹅膏菌资源十分丰富,每年都有因误食毒鹅膏菌而中毒甚至死亡的事件发生,造成生命财产的巨大损失。为帮助读者准确区分与快速鉴别我国的食用和有毒鹅膏菌,特编著此图志。本书记载了我国鹅膏科130个分类单元(含种、变种和变型),每种有个体彩图、重要外形和显微特征描述、生境、分布、经济价值及与相似种的区别等信息。书中还有我国鹅膏科的分属、分种检索表,书末附有研究标本、参考文献、汉名和拉丁学名索引。
本图志收录了庞大的抚顺昆虫群的全部家族,共计8目55科174属199种。这是我国有史以来记述琥珀昆虫种类集中、数量多、分类系统的大型图册,为开展这一领域的研究奠定了基础。另外,抚顺昆虫群具有很高的科学价值:一是在地层分布上,抚顺昆虫群是世界上古近世时期的一个群,它是一个既有更多的原始性,又出现进化特征与独有的特征三者兼并共存的新类型,尤其是与较新时代的渐新世和中新世的昆虫性质完全不同,这在地层垂直剖面上的划分与对比上有重要的科学价值;二是在昆虫演化关系上,抚顺昆虫群表现出独特的中间类型,这对于探索昆虫从中生代向古近世的演化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科学价值;三是在区系分布上,抚顺昆虫群是东亚古陆始新世独有的新类群,占据世界古昆虫区系的重要位置,为古昆虫区系划分提供了新的化石类群,这对古昆虫新
本书是在《中国蝶类志》(1994)基础上,周教授对中国蝴蝶的分类与鉴定又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研究,详细记述了中国蝴蝶各亚科、族、属的分类特征,系统编制了中国蝴蝶分亚科、族、属、种的检索表,建立了3个新族,在种检索表中,共记载中国蝴蝶1317种,比《中国蝶类志》(1994)增加了92种;著者对中国蝴蝶大多数属的代表种的翅脉和雄性外生殖器进行了研究,书中附有中国蝴蝶翅脉图368幅,其中300多幅的翅脉和88属的雄性外生殖器解剖是前人不曾研究过的;书中集中附有中国蝴蝶各属代表种的生态和标本彩色照片图848幅,以便广大读者直观地进行分类与鉴定。该书可使广大读者从对蝴蝶的感性认识水平提高到理性认识水平上,给广大读者介绍中国蝴蝶分类与鉴定的具体方法,帮助蝴蝶爱好者解决中国蝴蝶分类与鉴定上的疑难问题,是中国蝴蝶分类与鉴定的工
《微生物脂肪酸生态学》是利用脂肪酸生物标记研究微生物生态学的专著。作者收集了150多个属微生物6000多+菌株,测定分析了4800多株微生物菌株的脂肪酸生物标记特性,利用脂肪酸生物标记研究微生物个体、种群、群落在环境中的多态性。全书包含了14章。章微生物生态学及其脂肪酸生物标记,对微生物生态学的研究范畴、微生物生态学的研究方法、微生物脂肪酸分析的原理与方法等进行了阐述。第二章微生物脂肪酸的分析方法,对微生物脂肪酸检测系统、微生物脂肪酸萃取的前处理、微生物脂肪酸的样品分析、微生物脂肪酸分析仪的报告诠释等进行了描述。第三章微生物脂肪酸生态学的分析模型,对微生物脂肪酸数据来源与结构、微生物脂肪酸数据生态学模型、微生物脂肪酸生态学分析软件的设计、微生物脂肪酸生态学分析事例等进行了阐述。第四章微生
本书是7个国家专业微生物菌种保藏中心根据微生物菌种资源共性描述规范,对各自保藏的微生物菌种进行标准化整理的基础上编写而成的,该书收集了各类微生物菌种约21000株,它是微生物菌种资源平台建设项目开展2年的阶段性工作成果的具体体现。全书共分“病毒”“衣原体和立克次氏体”“古菌”“细菌”“酵母菌”9部分,主要介绍了菌株的学名、来源、分离源、用途和特性、建议的培养基和培养温度和每个培养基的详细组成成分,以及按保藏中心名称缩写和菌株号编排的索引。该书适于工业、农业、林业、牧业,科研院所、高校、医院、制药、食品、酿造等科研、教育、生产单位利用微生物资源时使用。
《中国菌物学100年》由我国多年从事菌物学研究和教学工作的数十位专家和教授撰写,是一部内容比较全面、论述有深度的菌物学基础理论和应用研究的著作。《中国菌物学100年》分为5编,每编包括若干章,共32章。对中国菌物学简史、菌物学教育、中国菌物人物志、菌物多样性与分类系统和菌物产业与国民经济等方面进行了重点论述,还包括真菌、地衣、卵菌和黏菌的分类与系统发育、生理与遗传、生态与区系等方面的重要内容,并对应用真菌学给予关注。每章为一个独立单元,其内容涵盖:对华人100年来相关研究的小结或概述,列举重点研究成果并指出其闪光点,探讨国内水平与国际水平的差距并分析其原因,展望未来并出谋献策。提供了每一位真菌人物的生平介绍,并附其主要论著目录。《中国菌物学100年》还附有大量图表和文献引证等。
本书是兼具学术和科普价值的动物学新著。云南素有“动物王国”之美称,自古以来,不少研究者都试图深入认识它。徐霞客在游云南时就对一些特有动物作过生动的描记。新中国成立后,以昆明动物研究所为代表的中国科学家们,响应国家的号召,为查清动物资源本底,踏遍了云岭滇水,长年累月的风餐露宿、洒尽汗水,甚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收集了大量的标本和资料,终于次系统科学地描绘了云南动物王国的基本面貌的形成过程。此中的艰辛与豪迈,唯有亲身经历,才能体会。 云南动物区系具有显著的区域地理学特征,众多的特有属和特有种,引起了生物学家、地学家以及社会公众的极大兴趣。其动物资源具有物种丰富而物种种群数量较少的特点。本书以丰富多彩的照片和生动的文字,系统描绘了鸟兽虫鱼,是各种动物在自然状态下的色彩及其生存环境
锈革孔菌目Hymenochaetales隶属于担子菌门Basidiomycota伞菌纲Agaricomycetes,目前全球范围共发现大约700种。该目真菌除少数种类是菌根菌外,绝大部分种类都是木材腐朽真菌。这类真菌不但具有重要的生态学功能,同时也具有经济价值,如桑黄等重要药用真菌就是该目的成员。此外,锈革孔菌目的很多种类是重要的森林病原菌,如祁连小木层孔菌可造成祁连圆柏大面积死亡。并简要介绍了它们的主要形态、生态习性、寄主、地理分布和经济价值等。锈革孔菌目中的锈革孔菌科在《中国真菌志第二十九卷锈革孔菌科》已经描述了18属106种。本卷是对锈革孔菌目真菌的系统编研,按**分类系统阐述了锈革孔菌目真菌的分类地位、生物学特性、国内外研究历史与现状,包括对该目3科21属120种的系统论述,其中也包括锈革孔菌科在第二十九卷中未被包括的种类。对每一种进行了详
在细菌耐药性日愈严重的当下,噬菌体治疗被认为是对抗细菌感染*有前景的治疗方法。全书由16章构成,分为两个部分对噬菌体治疗细菌感染的特征和具体应用进行了详细的描述。本书内容前沿,具有前瞻性。 本书适用于从事细菌感染研究的生物技术人员。
本书在科技部自然科技资源平台项目“海洋微生物菌种资源整理整合与共享试点”(No.2005DKA21209)项目的基础上,首次将我国的海洋微生物菌种研究成果汇编成册。体现了下列特色: 收入的海洋菌种多数是近年来分离得到的,共9756株。其中,细菌319个属、1128个种、8378株;酵母32个属、114个种、1065株;丝状真菌,61个属、115个种、313株。根据来源地分,大洋微生物3600余株、极地微生物1000余株、近海微生物4800余株。引进及鉴定的模式菌株220株。 在编写过程中,作者将所有细菌的16S rRNA序列在模式菌数据库中进行比对分析,并根据同源性的高低与理化特征,对菌名进行了修订。 本目录适合于从事微生物研发工作的高校院所及相关企业单位收藏,也可供从事微生物研发的相关研究人员参考。
本书是由微生物基因组学开创者们撰写,重点介绍了10年来微生物学转向全基因组序列研究的进展,包括微生物基因组学的历史、作为基因组学工具的生物信息学、核心功能、微生物基因组的进化、微生物基因组的调查和基因组数据库的应用共6个部分。所有内容均涉及本学科前沿,作者们现身说法,深入浅出,既能使初涉微生物基因组学领域的研究生们感兴趣,又能使在微生物学和基因组学方面有造诣的专家们参考,是微生物学专著中的精品。
《中国微生物基因组研究》由我国从事微生物基因组研究的专家们结合自己的研究领域撰写的综述论文组成,反映了我国微生物基因组研究的过去、现在,并指出了未来尚需研究的方向。共分为真细菌基因组(包括人畜病原真细菌,农用真细菌,环境真细菌,冶金、食品真细菌基因组)、古生菌基因组、真核微生物基因组、病毒基因组、微生物基因组研究方法五个部分。《中国微生物基因组研究》内容属微生物学科前沿领域,可供从事医学、农业、工业、环境、生态、动物医学、植物病原微生物研究的研究人员、教师和研究生参考。
本图鉴主要依据作者多年野外和室内的研究积累,并参阅大量文献资料编著而成。全书共分为绪论和各论两部分:绪论包括四川省自然概况、两栖动物研究简况、区系特征、物种生态类型、资源和保护、两栖动物概述、分类学术语和量度;还有纲、目、科、属、种的主要鉴别特征及各阶.00成体、蝌蚪、卵群检索表。各论共记载四川省的两栖动物已知的111种,其中包括3个新种;每个种都有成体外形彩绘图,文字叙述包括形态特征、生物学资料、地理分布。书内共有各类图片651幅,其中彩绘图254幅,彩色照片261幅,墨线图136幅。绝大多数彩绘图是依据模式、地模或四川的实物标本绘制而成的。文后还附有四川省两栖动物地理分布表、国家及四川省野生两栖动物保护名录、中文索引;拉丁学名索引。本图鉴是部全面系统记述四川省两栖类的彩色图鉴,书内多数种的成体有
该书介绍抗菌素的作用原理、细菌耐药外排的机制、减少耐药性的抗菌素的开发。该书适合医学、生物等相关专业的科技人员和师生参考。该书介绍抗菌素的作用原理、细菌耐药外排的机制、减少耐药性的抗菌素的开发。该书适合医学、生物等相关专业的科技人员和师生参考。
本书由来自全国40多所高等院校、科研单位、细菌学检验部门及医院等的90余位细菌学知名专家、学者共同编著,本书共3篇106章。 上篇(细菌学基础)的17章涵盖了有关细菌方面的主要基础知识,同时记述了一些主要的研究历程与现状;中篇(病原细菌)的64章囊括了人及动物一些主要病原细菌,除分别记述了这些细菌的相应特性外,主要记述了其病原学意义、鉴定方法及研究进展等,另外对一些非病原性但与人、动物健康直接相关的细菌也有描述;下篇(细菌检验技术)的25章系统地介绍了细菌学检验技术与具体内容,包括经典方法及近年研究报道较多并已被学术界所公认的方法;在附录A和附录B中,分别记述了细菌快速检验的研究进展及实用方法。 本书基础理论内容丰富,技术方法可操作性强,融指导研究与实践应用为一体。适合相应高等院校师生、细菌
本卷系统研究了我国凋落枯枝上的棒孢属等暗色丝孢真菌,描述了45属207种,提供了每个种的形态描述、图示和必要的讨论;其中包括对《中国真菌志》第三十一卷和第三十七卷的补遗,并提供参考文献和真菌汉名及学名索引。
本书著者,于1992~1994年期间,以访问学者身份到美国Huisman教授的实验室研究血红蛋白病的基因诊断。1994年访美归来,在学校**的建议下开展感染性疾病病原体的基因诊断。本书内容就是此项研究的成果:①创建一种提取DNA的通用裂解液,它能够处理各种不同的临床标本;②创建一种扩增DNA的通用反应液,它能够包容各种引物序列,达到有效扩增目的。联合使用这两个“通用”(通用裂解液、通用反应液),能够顺利完成各种PCR实验(普通PCR、多重PCR、通用引物PCR等)。多重PCR是为妇科感染等患者服务,它能够提高工作效率(一个扩增解决两个或更多基因),降低成本、减轻患者负担。通用引物PCR为脑炎、脑膜炎患儿服务,检测脑脊液里有无病原体,给病因诊断提供重要线索。
《中国热带真菌》是一部反映中国热带真菌资源、分类、分布及其用途的专著。 中国热带地区包括海南的全部和广东、广西、云南、西藏、台湾的部分地区,这些地区具有独特的自然环境、复杂多样的自然生态地理条件,蕴藏着极为丰富的生物多样性。丰富的植被类型、植物资源和充足的水资源,哺育着多姿多彩、多种多样的真菌种类,是中国真菌资源多样性研究的热点地区。 中国热带真菌研究采用野外调查、室内测定、宏观与微观特征相结合,重点调查与一般调查相结合,详细记录不同季节、不同生态类群与植被特征、物种数量与海拔高度等原始科学数据,依据相关文献资料与标本实物,对中国热带真菌物种资源多样性、区系地理成分进行研究与评价,探讨热带森林与真菌间的相互关系。 本书是以作者吴兴亮、戴玉成、李泰辉、杨祝良、宋斌于野
这本书分成11个部分,开始的6部分是介绍微生物学的基础:微生物学的发展、微生物的结构、微生物的生长及其控制、代谢、分子生物学、遗传学、DNA技术和基因组,以及病毒的特性。第Ⅶ部分是微生物世界的俯瞰。在本书的第5版中,细菌的概观是严格地按照即将出版的《伯杰氏系统细菌学手册》第二版的总体编排而构成的。虽然重点是细菌,但真核微生物也给予了相应的重视。真菌、藻类和原生动物就其本身的特性而言是重要的,在25-27章中,有关它们的生物学的介绍对于理解临床医学和微生物生态学各种不同的论题是必要的。第Ⅷ部分聚焦在微生物与其他的有机体和环境的关系(微生物生态学),也介绍了水和陆地的微生物学。为了使关于水和陆地生境的那些章节编写不至于冗长,故将其一般原理放在第28章的微生物生态学和环境微生物学中进行介绍,这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