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生物疗法——益生菌与人体微生物菌群的革命》总结归纳了作者过去20多年来在国内外处于前沿水平的生物科技公司、制药(生物制品)、营养科学公司和世界著名的益生菌、益生元研究机构及生产制造商,从事微生物组与益生菌(和益生元)、乳酸菌和酶制剂、发酵食品、消费者健康品、细胞营养品和植物药(特别是植物中的生物活性成分)等应用领域的全球研发与项目合作、工业实践中,所获取的知识与经验积累,以及科学研究、市场与技术应用的成果。全书共分为16章,先回顾并思考了发现益生菌、微生物组和微生态领域的历史发展过程,又精要论述了益生菌与人体健康之间的关系,亦介绍和阐述了2010年以来,生命科学和医药科技界内*热门的、与人体微生物菌群研究紧密相关的“肠脑轴和神经益生菌”的科技进展和市场应用等。《自然生物疗法——益生
本书主要对厌氧微生物的生活环境、古生菌域以及产甲烷菌、硫酸盐还原菌、厌氧氨氧化细菌、铁还原菌这几类重要的厌氧微生物进行系统的论述,并简要介绍厌氧微生物在废水废气处理、固体废弃物处理、燃料电池、临床医学等工业方面的应用。
《现代微生物学实验指导》分上篇和下篇两部分 。上篇主要介绍了普通微生物学基本实验技术,以普 通高等院校本科教学为目的,既有基本技能操作,又 有微生物卫生检验及简单应用性试验,内容基本涉及 了微生物理论课的所有章节。下篇着重介绍了工业微 生物育种所采用的经典和现代生物技术手段,包括菌 种分离鉴定、传统诱变、基因突变和基因组重排等, 并采用分子生物学方法对菌种性能进行多角度评价, 使学生能学习工业菌种开发的完整实践环节,全面掌 握工业微生物菌种分子育种的全过程。 《现代微生物学实验指导》叙述翔实,每个实验 后均附有相关参考文献,供读者查阅。本书适合理、 工、农、林、医各类高等院校微生物学课程教学之用 ,也可供相关生物科技工作人员参考。本书内容由梁 新乐编写。本书内容由梁新乐编写。
本书共选择编写了35个微生物学实验,内容可区分为3个部分:部分是微生物形态特征的观察,包括细菌的各种染色实验和培养特征的观察,放线菌、酵母菌和霉菌个体形态和培养特征的观察等。第二部分是微生物的生理实验。包括环境、化学因子等对微生物生长的影响、微生物对大分子物质的利用、糖发酵实验、生长曲线测定、厌氧培养技术等。第三部分是应用实验,包括土壤微生物的分离与活菌计数、微生物菌种的保藏、甜米酒和酸奶的制作、食品中大肠菌群的检测、水污染指示菌的检测、固氮菌和根瘤菌的分离、食用菌的栽培等。《微生物学实验教程》可作为普通高等院校生物、农学、植保、园艺、环境、林学、草业、食品等专业的教学用书。
本教程共4章,30个实验。主要介绍研究微生物细胞化学成分、微生物细胞结构、微生物代谢与微生物代谢调控的实验技术和方法。本教程选取的实验材料包括细菌、古菌、丝状真菌和酵母菌,生理类型包括自养型、异养型及光能营养型,实验技术则融合了微生物学、生物化学、遗传学、生物物理学、分子生物学、生物信息学等学科的研究技术和方法,力求综合分析和探讨微生物生命活动规律。本教程选编的实验力求体现教材的基础性、代表性、实用性和先进性。本教程对每个实验的实验原理都作了较详细的论述,实验步骤清晰,每个实验都有思考题和参考文献。
本书是根据国家*“八五”规划教材的精神编写的供全日制药学专业使用的微生物学专科教材。 全书分四篇共十六章。篇微生物概论,介绍各类微生物的生物学特性及其与人类和药学的关系。第二篇免疫学基础,阐述免疫学的基本原理及应用,重点介绍药物变态反应及免疫制剂。第三篇常见病原性细菌及病毒,扼要说明病原微生物的主要特性及致病规律。第四篇微生物在药学中的应用,介绍微生物与药物变质的关系、与微生物有关的药物制剂、药物的抗菌试验及药物制剂的微生物学检验等。 本书密切联系药学专业特点,重点突出,实用性强。亦可作为医学院校有关专业成人教育(职大、夜大、函授等)的教材或其他医药人员的参考资料。
《微生物学基础与实验技术(福建省高职高专农林牧渔大类十二五规划教材)》编著者范俐。本书是福建省高职高专农林牧渔大类十二五规划教材,以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的培养目标为出发点,以“实用、够用”为宗旨,突出基础性、针对性与创新性。本书系统介绍了微生物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术。基础知识模块力求图文并茂,通俗易懂,主要介绍微生物的概述、微生物的主要类群、微生物的营养与生长、微生物的代谢、微生物的遗传变异与育种等;实训操作模块与基础知识相对应,突出典型性和可操作性,主要有显微镜操作与观察技术、微生物消杀技术与分离培养技术、细菌生化鉴定技术、常见的微生物应用技术等内容。
杜春梅所著的《芽孢杆菌在农业中的研究与应用》的前三章内容主要以科普的方式来介绍芽孢杆菌的基础知识及其在农业上的研究现状与应用领域,后七章的内容主要通过笔者的一些科学研究实例来介绍研究芽孢杆菌常用的方法和技术手段,以期让更多的人了解芽孢杆菌在人类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并能给从事相关研究工作的人员提供一点参考。
《微生物实验实训》绍了微生物实验实训的基本条件与设备、微生物实验实训的基本知识与技能,提供了微生物实验实训指导、微生物实验实训标准化方案及相关工种考工操作模拟试题,附录中包含常用培养基配方、常用消毒剂的配制方法、常用菌种学名等。本书联系生产实际,追踪先进技术,注重微生物技术的应用,注重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内容丰富,实用性强,适合高职高专的食品、生物技术、卫生类等专业学生使用,也可供相关行业技术人员参考学习。
本书系统地介绍了硫酸盐还原菌以及相关的应用工艺在污染物去除方面的应用。内容共分为l0章,包括硫酸盐还原菌的分类、系统发育学、生理学、自然生态学、在厌氧处理工艺中的硫酸盐还原菌生态学,也介绍了油田中的硫酸盐还原菌的作用、危害与处理,脱硫弧菌属的分子生物学知识。另外还阐述了硫酸盐还原的厌氧工艺,硫酸盐还原菌在环境污染治理中的应用,包括处理各种重金属废水、抗生素废水、青霉素废水等。后介绍了复合硫酸盐还原菌处理重金属废水以及含砷废水的原理等。本书可作为微生物学、环境微生物学、环境科学及工程专业的研究生、高年级本科生教学用书,并可作为从事微生物学、环境保护等教学与科研人员的参考资料。
本书是作者总结了复旦大学微生物学课程50余年的教学经验编写而成。共安排实验104个,其中包括76个基础实验和28个任选实验,既重视对基本操作的全面训练,又关注到对学生研究能力、综合能力和实验兴趣的培养。 内容涵盖了显微镜技术,各类微生物的形态观察,培养基配制,消毒与灭菌,生长繁殖的测定,菌种的分离、培养、鉴定和保藏,厌氧菌培养,遗传与变异,病毒与免疫基本技术,以及与食品、发酵、环境、土壤和杀虫菌等有关的应用微生物学实验。其中有不少内容为作者独创或改进,可操作性强,富有特色。 全书具有内容丰富、取材新颖、体系科学、特色鲜明和易教易学等优点。可用作综合性大学、师范院校和其他高校的生物科学、生物技术、环境科学以及食品、发酵和农林等专业的微生物学实验教材。
地球上的生物经过亿万年的演变和进化以后,人类似乎理所当然地成为了当今地球和自然界的主帝。 本书是编者在参阅了大量的国内外相关材料,特别是参考和总结了欧美日等国知名的乳酸菌、益生菌和益生元研究机构、著名大学,以及从事该领域研发和生产的领先的生物技术公司的*研究成果与应用的基础上编写而成的。本书用较为通俗易懂的文字来叙述有关益生菌与人体健康的科学知识及部分相关疾病的预防和治疗,并介绍了世界上关于当代益生菌科学技术的进展、实践应用和主要观点。本书适用于对益生菌相关保健知识感兴趣的各类型的读者。
大鼠由于大小合适,繁殖能力强,又经济实惠,目前已成为神经科学研究中常用的实验动物。但国内至今尚没有大鼠脑组织解剖图谱。由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的Paxinos教授编写的《The Rat Brain in Stereotaxic Coordinates---- Compact Third Edition》已经出版。荣幸的是在2002年,Paxinos教授访问温州医学院时,将该书赠给瞿佳教授,并希望翻译成中文出版。 本书是目前国内外描述大鼠脑结构为详细的解剖图谱,提供了78幅精美的定位严谨的立体定向解剖结构图,为许多神经科学研究中所需的脑组织结构的定位、解剖与功能提供了非常有用的资料。
微生物和人类生活密切相关。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工业生物技术的迅猛发展,微生物学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本书参考了目前国内外优秀的微生物学教科书,遵循由浅人深、循序渐进的原则,力求拓宽知识面,紧跟国内外微生物发展动态,由一些从事微生物学教学和科研的年轻工作者编写而成,旨在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以及运用微生物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本书中图表主要引自国内外*教材,形象、直观,易于理解。在编排方面,注重启发学生学习微生物学兴趣。在内容方面,根据工科院校学生知识背景以及应用趋向的特点,增加部分基础知识,如细胞分裂周期、D值、Z值等概念以及对病毒的控制等;“遗传变异”一章中删除了基因工程方面的内容,以避免与后续专业课程冲突。另外,为帮助读者了解微生物在食品工业、化工行业以及制药领域
本书被轻工总会全国高校发酵工程专业教材委员会评定为全国高校发酵工程专业通用教材。该书各种工艺学的共性理论按单元操作归纳并组成一个崭新体系,系统介绍了微生物工程的工艺原理和生产技术。全书共五篇(十六章),主要内容包括微生物工业菌种与培养基、发酵机制、发酵工艺过程的控制、发酵产物的提取与精制、微生物工程相关的技术与经济学院。 本书适合于高等院校生物、发酵、食品等专业的师生以及科研、设计部门和生产企业的工程技术人员学习参考使用。
在中国科协统一安排和领导下,本报告以微生物学科近两年来的研究进展为主,按照国标(GB/T 13745—92)和学科分类,选取本学科近几年发展较快的主要研究领域以及涉及交叉学科领域进行了重点研究。 本报告除综合报告外,还包括农业微生物学学科发展、医学微生物学与免疫学学科发展、真菌学学科发展、病毒学学科发展、微生物生理与代谢学科发展、微生物生态学学科发展、环境微生物学学科发展、海洋微生物学学科发展、微生物毒素与食品安全学科发展、微生物分类学与菌种保藏学科发展、酶工程学学科发展11个专题报告。为了保证本报告在同行中的认可程度,我学会组织业内专家讨论并征求意见,形成了以中国微生物学会理事长、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院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赵国屏院士为首席科学家,包括有近50位专家学者组成的专家组,参加了
本书从基本理论和应用两个角度入手,较为系统地介绍了基因工程的基础理论、原理和重要的应用领域。 全书共分上、下两篇,共15章。上篇第1章~第10章,包括绪论、基因工程的分子生物学基础、基因工程工具酶、基因操作的主要技术、基因工程载体、目的基因的分离与克隆、基因的体外重组与转化、重组体的筛选和鉴定、克隆基因的表达及其产物的检测和基因工程安全与规范;下篇第11章~第15章,包括转基因动物技术、转基因植物、基因工程药物、基因芯片和人类基因组计划等内容。 作为一部教材,本书兼顾理论和应用,内容丰富,深入浅出,图文并茂,可作为高等学校生物工程、生物科学及生物技术类专业的教材,同时也可作为从事该领域工作的有关人员阅读的参考书。
本书以微生物生理学为理论基础,从微生物发酵生产的视角,研究在发酵工业中应用的原核、真核微生物细胞的代谢活动、生长规律以及代谢物积累的生化过程与控制,并以此理论指导代谢控制育种与代谢控制发酵方案的实施。全书的知识内容与生产、研究结合紧密,系统性强,言简意赅。 本书可以作为综合、理工、师范、农林等院校发酵工程、生物化工、微生物学、生物制药等生物类专业以及食品、轻工、环境等相关专业的教材或教学参考书。可供修完微生物学、生物化学等基础课程之后的高年级本科生和研究生以及发酵工程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使用和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