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多亿年来,真菌分解岩石,制造土壤,降解污染物,在太空中生存,除了供养也会置有机体于死地;它们生产食物,量产药物,操纵动物的行为,致人产生幻觉,影响天气,造出雨、雪、冰雹 须臾之间,数以亿计的生命被它们改变。微小的酵母是真菌,重达数百吨、蔓延10平方千米的蜜环菌也是真菌;没有真菌的协助,植物在5亿年前也许不可能离开水体登上陆地;到了今天,地球上超过90%的植物都依赖菌根真菌的存在 植物和真菌之间的古老联盟孕育了陆地上几乎所有已知的生命。越了解真菌,越会认识到万物的存续离不开真菌。而截至现在,人类已知的真菌可能还不足其总体的十分之一。 在这趟探入潮湿黑暗地下迷宫的寻菌之旅中,本书的作者默林 谢尔德雷克前往意大利追随神秘的松露猎人和机敏小犬,在英国的实验室 采访 能在两点之间找出最短路径的多
本书由国家科学技术学术著作出版基金与广州市南山自然科学学术交流基金会资助出版。本书图文并茂,内容详实,共 11 章,涵盖内容广泛而自成体系,前三章主要介绍微生物胞外呼吸概论、胞外呼吸菌及其胞外电子传递机制;第四章至第六章分别介绍铁呼吸、腐殖质呼吸以及产电呼吸;第七章至第十章着重介绍利用微生物胞外呼吸原理发展的各项应用技术;第十一章为大家呈现自然界中存在的天然生物地球电池效应。
位于浙江省西南部景宁县的望东垟高山湿地自然保护区和大仰湖湿地群省级自然保护区是浙江大型真菌分布的集中地区。对该地区进行了三年的大型真菌考察,采集了1018份标本,在形态学和通用条形码基因检测基础上,共鉴定出大型真菌195个物种,其中包括8个中国新记录种在本《浙江景宁大型真菌图鉴》报道,4个新种/新亚种已另文发表。《浙江景宁大型真菌图鉴》对这些物种进行了集中展示并附有形态学描述和经济用途的简要说明,为当地菌物资源的保护和开发提供本底数据。同时,这也是中国东南地区大型真菌多样性的一个缩影,对于推动对我国真菌资源的认识具有积极的意义。
该书记述了产于我国的马勃科和栓皮马勃科真菌9属53种.有线条图55幅、扫描电镜图版8幅,是对我国马勃科和栓皮马勃科系统研究的成果;结合我国实际,对一些食用和药用价值较高的种类还介绍了它们的子实体所含的主要成分和利用情况。书末附有重要参考文献及中名、学名索引。
本卷是《中国淡水藻志》金藻门的第Ⅱ册,此卷册根据作者多年所积累的研究成果,并参考国内外**的资料编写而成。全书分总论和各论两部分,总论部分论述了金藻类的研究简史、形态特征、分类系统、硅质鳞片金藻类在中国的地理分布和生态分布,各论部分系统全面总结了我国金藻门金藻纲、褐枝藻纲、囊壳藻纲和土栖藻纲共16属、137个种、7个变种和2个变型,其中有4个种是在中国首先发现、命名的新分类单位,对1个种进行了特征修改和分类讨论,中国新记录24个分类单位。每个种均以我国的标本逐一作了详细的描述,绘制精致细胞形态图版7幅,光学显微镜彩色照片图版2幅,电子显微镜照片图版111幅,插图5幅。列述了纲、目、科、属、种的检索表,以及译成英文的纲、目、科、属、种检索表。书末附有中文学各名和拉丁学名索引,附录中有金藻类英汉术语
本书系统阐述了一类微生物发酵非线性动力系统的参数辨识与**控制的理论与方法,首先论述了不同微生物发酵方式(间歇发酵、连续发酵和批式流加发酵)下的非线性、非光滑动力系统的性质:稳定性、鲁棒性以及不同动力系统参数辨识的方法,即实验数据辨识法和系统鲁棒性辨识法;其次阐述了不同动力系统的**控制方法及数值模拟方法,证明了可辨识性或**解的存在性以及达到**解的必要条件;*后用并行优化算法研究了数百个混杂动力系统约束下的参数辨识与超复杂系统的**控制问题。
锈革孔菌目Hymenochaetales隶属于担子菌门Basidiomycota伞菌纲Agaricomycetes,目前全球范围共发现大约700种。该目真菌除少数种类是菌根菌外,绝大部分种类都是木材腐朽真菌。这类真菌不但具有重要的生态学功能,同时也具有经济价值,如桑黄等重要药用真菌就是该目的成员。此外,锈革孔菌目的很多种类是重要的森林病原菌,如祁连小木层孔菌可造成祁连圆柏大面积死亡。并简要介绍了它们的主要形态、生态习性、寄主、地理分布和经济价值等。锈革孔菌目中的锈革孔菌科在《中国真菌志第二十九卷锈革孔菌科》已经描述了18属106种。本卷是对锈革孔菌目真菌的系统编研,按**分类系统阐述了锈革孔菌目真菌的分类地位、生物学特性、国内外研究历史与现状,包括对该目3科21属120种的系统论述,其中也包括锈革孔菌科在第二十九卷中未被包括的种类。对每一种进行了详
本卷系统研究了我国凋落枯枝上的棒孢属等暗色丝孢真菌,描述了45属207种,提供了每个种的形态描述、图示和必要的讨论;其中包括对《中国真菌志》第三十一卷和第三十七卷的补遗,并提供参考文献和真菌汉名及学名索引。
湖库中浮游微生物及藻类组成对水体中物质循环转化具有重要意义。《东北典型湖库微生物、藻类群落特性研究》选取东北典型湖库,阐明了浮游细菌群落结构季节性、区域性特征,分析了浮游细菌种群结构与水体营养特性的响应关系,探讨了水体中氮、磷代谢相关功能微生物的演化规律,揭示了东北典型湖库氨氧化细菌种群的多样性,系统识别鉴定了东北典型湖库浮游植物的形态学特征,揭示了浅水、深水湖库水生态指标对真核浮游植物多样性影响的差异性。通过进行东北典型湖库藻类生长潜力试验,揭示东北典型湖库水体营养盐输入与藻类生长的响应关系,以期为东北平原与山地湖区水华产生机制及预防提供理论依据。
本书主要介绍研究病毒的各种电子显微学方法以及**进展和取得的成果,内容包括:病毒样品的超薄切片技术,病毒的分离、纯化和病毒样颗粒的组装,病毒免疫电镜技术,生物材料的高分辨率电子显微技术,冷冻电镜单颗粒技术和冷冻电镜电子断层成像技术等。理论介绍尽量做到浅显易懂,书中示例也取自经典的或者*近几年的科研成果。此外,在绪论中简略概述病毒的电子显微学研究的进展。《BR》 病毒的电子显微学研究在近十多年来有许多理论和技术上的突破,发展迅速、成果斐然,其中也有本书部分作者参与的工作,书中均做了翔实介绍。
微生物资源学是研究微生物资源的种类和分布、微生物资源与环境的关系、微生物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的战略和策略、微生物资源有效保护的措施等的科学。本书在版的基础上,汇集了近十多年国内外本领域的新进展、新思想、新技术、新成就,其内容更加丰富。
食药用真菌因其生长和代谢特性,是天然活性物质和相关酶的资源库,如何深入挖掘、高效利用这些资源是研究食药用真菌的重要内容。本书通过借鉴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并在本实验室研究工作的基础上,全面介绍了食药用真菌资源利用方面的研究进展。全书共分7章,具体内容包括:食药用真菌中主要生物活性物质的结构、活性及其应用(第2章);活性物质的合成途径、参与合成的酶及其发酵生产(第3、4、5章);食药用真菌发酵产纤维素、木质素降解类酶(第6章);生物信息学在食药用真菌活性物质与酶资源研究中的应用(第7章)。
本图鉴主要依据作者多年野外和室内的研究积累,并参阅大量文献资料编绘而成。本书共记载中国的两栖动物已知种302种(亚种),其中包括3个新品种、1个新属。每个种有彩绘图或墨点图、文字叙述、地理分布图,还有纲、目、科、属的主要特征和各阶元成体、蝌蚪、卵群的检索表。书内有形态图449幅,其中彩绘图360幅,墨点图89幅,绝大多数图是依据模式、地模或近模式本产的标本绘制而成的。文本后还附有中文名、拉丁学名索引。本图鉴是中国部全面系统的两栖类彩绘图鉴,记载了迄今为止的中国已知物种,是一种科学性和实用性相结合、图文并茂的工具书。 本图鉴可供有关科研单位、高等院校和各级学校、农林牧业和珍稀、濒危、野生动物资源保护管理部门使用,也可供海关、商检、邮政、交通、防疫、卫生等单位有关人员参考。
藻类学是研究藻类这一淡水和海洋食物链中初级光合生物的科学。藻类不仅是浮游动物和滤食性贝类的重要食源,而且具有独特的系统演化地位和生态位功能。《藻类学》自从1980 年版面世以来,已逐步成为藻类学领域的经典教材。《藻类学(原书第4版)》保持了初始版本的样式,同时包含了的关于核酸测序研究等诸多信息。此外,藻类的详细生活史图例及相关类属的细胞学、生态学、生物化学和经济价值等信息完整的呈现给了读者。《藻类学(原书第4版) 》(作者R.E.李)适合于选修海洋生态学、海洋生物学、海洋植物学(藻类学)、湖泊科学及生物海洋学等课程的高年级研究生和本科生阅读。
本书原著由美国微生物学会出版社(ASM Press)出版,经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从事病原微生物研究的专家翻译为中文。全书首先扼要介绍肠杆菌科研究历史、分类学以及在医学和公共卫生领域的意义,接着依次阐述了各属及模式菌种的相关医学问题,体现了下列特色: 涵盖了肠杆菌科的所有属,除了临床常见和罕见的各属以外,还涉及了植物病原菌; 对各属肠杆菌的医学问题阐述比较到位,一般包括分类学、流行病学、实验室鉴定、发病机理和抗生素敏感性等议题; 介绍了许多鉴别肠杆菌科细菌的分子方法,比如16S rRNA测序、分子探针等; 附录——肠杆菌科的生化鉴别表,可以帮助微生物学家在属、种的水平上鉴定出某种微生物。 本书是各级疾病预防和控制中心(CDC)以及质检部门的技术人员很好的案头工具书,也可供从事医学微生物的研究人
罗勃·德赛尔、苏珊·L.帕金斯著的《欢迎走进微生物组(解密人类第二基因组的神秘世界)》介绍了与人体健康相关的微生物,尤其是生活在人体内、体表和环境中数万亿的微生物以及它们与人体发生疾病的关系。本书从简单的微生物基础说起,延伸到微生物组学研究的各个方面,不仅介绍了实验技术,还提供了研究案例。本书靠前章介绍生命与微生物组,第2章讲述微生物组的发展史,第3章主要讲解皮肤微生物组与环境微生物,第4章着重于人体微生物组,第5章讲的是生物体的防御系统,第6章介绍微生物组与疾病的关系。本书语言生动,浅显易懂,可作为初学者了解人体微生物组知识的一把钥匙,亦可作为本学科同行了解世界当前研究水平的参考,希望能够引导读者在今后的学习和研究中不断获得新的启油.为人类健康保驾护航。
《肠杆菌科病原细菌》共含上、中、下三篇23章内容,另在书末有两个附录。 在上篇(共2章)中,对细菌与病原细菌的研究历程、肠杆菌科细菌的研究,做了概要性的记述。在中篇(共l9章)内,共记述了肠杆菌科细菌的病原细菌27个菌属、123个菌种(其中包括14个亚种及6个血清型),基本上涵盖了肠杆菌科的所有病原细菌。其类型为仅对人致病的37个种,仅对动物(指陆生动物)致病的4个种,仅对鱼类致病的7个种,仅对植物致病的31个种;对人及动物均致病的16个种,对人及鱼类均致病的7个种,对人及植物均致病的4个种,对人及昆虫均致病的1个种;对人及动物、鱼类均致病的14个种,对人及动物、鱼类、植物均致病的1个种,对人及动物、鱼类、昆虫均致病的1个种。在同一菌属(以章为层面)内选择了病原细菌的代表种,对其主要生物学性状、病原学意义及相应的微生物学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