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行为学(第二版)》主要从动物行为的研究方法、行为遗传、行为进化、行为生理、行为发育、觅食行为、时空行为、社会生活与通讯、学习行为等多种角度,对动物行为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进行系统全面的阐述。本书的一版2005年7月出版,至今已历经6次印刷,学科的发展及读者的需求使本书亟待修订,修订幅度达30%以上。 本书可作为高校生物类专业本科生教材,也可作为中学生物教师的教学参考书。
《无脊椎动物学(第2版)》反映近年来动物学研究的新成果,采用了新的分类系统,以综述为主,对无脊椎动物的形态、生理、生态、分类等内容进行了介绍,着重介绍动物的生活及进化发展水平。
本书以图文的形式记述了南海隶属于19目50科80属的150余种仔稚鱼的形态学图鉴,其中隶属于19目48科77属的130个多种类通过DNA条形码技术分子鉴定到种这一分类单元;分子鉴定的仔稚鱼为甲醛浸泡样品,受甲醛DNA提取技术限制,未分子鉴定成功的物种,有20多个种类鉴定到科属。书中包括了150幅余仔稚鱼的形态原图,概括介绍了的主要形态学特征,和这些种类的分布海域以及样品采集海区和采集时间等生态学信息。部分仔稚鱼形态信息为我国南海首次记述。本书可作为渔业资源科研工作者的参考工具,也可以成为大学生及研究生专业学习的辅助工具。
正如人类社会在各方面的进步一样,科学技术各领域在近20年来所呈现出的面貌是加速发展而不只是发展,动物分类学也是如此。虽然动物分类工作者并未普遍认为这个领域近年来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但是各个方向上不同程度进展的总和却是惊人的。如何使初学者能够更快地了解动物分类学的全貌与现状,并有效率地开展工作,这是一个挑战。本书以“新技术为分类学所用”为原则,整理了动物分类学的传统内容,系统性地介绍了分子系统学等新技术方面的基本内容,同时非常重视这两部分内容之间的联系,并对一些重点内容展开论述。
《猕猴繁殖生物学》猕猴是生物医学研究的重要模式动物之一,在生物医学科研和生物技术、药物开发工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本书是作者根据多年工作的积累和当前国内外研究动态编写而成。主要内容包括:①猕猴分类及生态状况,是研究者和管理人员必须了解的基本内容。②猕猴生殖系统结构与功能以及生殖生理,是从事相关研究的基础,也是猕猴生产的重要基础。③猕猴辅助生殖技术,是现代生物技术的基础,本书从超数排卵、卵细胞的成熟、体外受精和胚胎移植,包括胚胎干细胞的建系等做了系统的介绍。许多研究成果属于次报道,对干细胞研究、基因操作技术等都有非常重要的参考价值。④猕猴繁殖管理,是猕猴生产与应用的重要环节,是确保猕猴高效生产,研究一致性、可重复性、可塑性关键所在。其所介绍的内容都是国际现行的标准,其中有
为全面评估中国鸟类受威胁状况,我们利用IUCN红色名录划分标准,对《中国鸟类分类与分布名录》(第三版)中收录的1,445种鸟类进行了评估,其中3种鸟类被列为区域灭绝(RE),还有极危(CR)18种、濒危(EN)48种、易危(VU)78种、近危(NT)223种、无危(LC)969种,数据缺乏(DD)105种,1种为无效种。本书还给出了受威胁物种或野外灭绝物种的分类地位、评估信息、地理分布、种群现状以及发展趋势、栖息地、威胁因子、保护行动等内容。
本书系统总结了特大城市上海市实施野生动物栖息地修复和极小种群恢复的经验。在引入 栖息地修复 等概念、上海市野生动物栖息地总体情况基础上,全过程阐明林业主管部门组织开展的修复实践,既有酝酿准备、政策出台和配套管理办法的制定,又具体介绍12个野生动物重要栖息地修复和珍稀濒危物种(狗獾、獐和扬子鳄)极小种群恢复与野放项目,涉及项目基本背景、问题分析与对策思路、项目目标、工程主要做法、野外放归和主要成效。基于在探索中遇到的风险和教训,提出对未来同类修复和恢复项目的管理建议和思考。本书可为城市和区域生态修复,以及濒危物种重引入和种群复壮提供参考,对城市化进程中的自然规划和保护管理有重要借鉴意义。
《动物权利》动物有权利吗?人类对动物负有义务吗?动物的精神生活是什么样的?我们应如何理解它们的福利? 这些是当代关于动物权利争论的核心问题,它们所涉及的不仅仅是哲学思考,还包括人们日常生活中的行为。本书从历史和现实的角度,结合各社会组织和个人对待动物的方式,对这些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呼吁人们对动物权利问题给予关注并进行反思。
本书收录了中国(包括台湾地区)已知哺乳动物种类。通过收集整理正式出版文献中的哺乳动物编目资料和最新研究发现,本书作者根据最新的动物分类系统更新了中国哺乳动物多样性编目,经过甄别筛选,确定中国现有哺乳动物12目55科245属673种。此数据更新了中国哺乳动物记录。本书为中英文对照,由世界著名哺乳动物学家Don E. Wilson 博士作序。前言回顾了中国动物学研究史、本书中中国哺乳动物编目的研究过程和中国哺乳动物学研究的未来方向。正文逐一介绍了每种中国哺乳动物的分类地位、学名、命名人、英文名、同物异名、种下单元、所在生境与生态系统、濒危状况、国家保护等级、IUCN红色名录、中国红色名录等级、CITES附录以及国内地理分布区和分布国家,并配有最新的物种分布图。
《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脊椎动物 第五卷 淡水鱼类(上下册)》是 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脊椎动物 的 第五卷淡水鱼类 ,分为总论和各论两部分。总论介绍了红色名录评估的背景和评估方法;详细分析了中国淡水鱼类的多样性现状,如物种数目、科属比例、地理分布等;详细分析了红色名录评估的结果,概述了各受威胁等级的物种数目、比例,对灭绝、受威胁等各等级物种的分类、分布和受威胁因素等进行了阐述。各论是《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脊椎动物 第五卷 淡水鱼类(上下册)》的主体,对此次详细评价的358种中国淡水鱼类的相关信息,即分类地位,评估信息,地理分布,种群状况,生境、生态与生态系统,威胁因子,保护级别与保护行动及相关文献进行了详细叙述。附录给出了中国1,591种(不含外来种)淡水鱼类的物种清单和评估依据信息。
本书是针对烟台海滨无脊椎动物标本釆集和教学实习目的而编写的。全书对海滨环境、海洋环境及潮汐等基本知识,海滨动物釆集注意事项、常用仪器、工具和药品,不同海滨环境动物的釆集方法,标本的处理、固定及保存方法做了较系统的介绍;书中对收录的10门154种常见无脊椎动物的分类地位、鉴别特征、栖息环境、分布海区及经济意义等进行了详细描述,每种动物均配有原色照片,便于野外釆集中的辨认识别和教学实习的分类鉴定。书末附有拉丁名和中文种名索引,便于使用者在实际工作中查阅。
本书围绕动物行为学的重要科学问题,对开展整合研究所涉及的研究方法进行了比较全而的总结和分析。全书包括4篇,19章。篇包括野生动物行为生态研究所涉及的遥感、自动摄影/像等跟踪和记录技术.以及利用动物行为学原理改善动物福利的途径;第二篇包括实验行为学有关的神经递质分析、遗传工程、脑的光电及成像技术,以及学习记忆行为的实验设计和技术;第三篇包括动物利用的多种物理信号(人类可听声、超声、地磁、红外等)以及动物运动的记录和分析及其仿牛;第四篇包括高等动物(包括人类)、昆虫等化学信号的化学分析技术和解码的思路。
鸟类鸣声,因其和人类语言颇为相似而受到科学界广泛关注,是目前鸟类学、动物行为学、进化生物学等学科研究的热点领域。本书通过声谱图分析,结合国内学者相关研究报道,对我国常见的199种鸟类鸣声作较为详细的展示与说明。同时配以各鸟种的英文名、别名、地理分布、鉴别特征、生态习性等内容介绍。暂未收录的鸟种及鸣声介绍将在今后补充完善。《BR》鸟鸣研究也可应用于实践,通过鸣声回放在野外找寻行踪隐秘或者夜行性鸟种,也可作为有效手段区分表型相似的近缘鸟种。另外,当前我国国内观鸟及摄影、鸟类保护等活动正值蓬勃发展阶段,也亟须综合性、快速地介绍鸟类鉴定识别知识的书籍。
《布洛赫手绘鱼类图谱》从德国博物学家、海洋学家、鱼类学家马库斯 布洛赫的12卷巨著《鱼类博物学》中选取了213幅手绘图谱。 这些图谱艳丽生动,描绘精细,是科学绘画的杰作,从其精美程度上看,又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堪称科学与艺术的完美结合。 微博科普达人@开水族馆的生物男(周卓诚)任译名品质担当 中科院院士陈宜瑜及众多微博科普大v@博物杂志 @飞雪之灵 @李昂杜父鱼 等联袂推荐 《雷杜德手绘花卉图谱》精选了伟大的博物学家、植物科学画家雷杜德的261幅精美花卉画作(涉及43个科,126个属 ),这些作品既注重科学的准确性,又具有极高的艺术欣赏价值,丰富地展现了植物的多样性和美学欣赏价值。对博物学爱好者、艺术爱好者和植物学教师而言,都值得收藏或参考。 《雷杜德手绘花卉图谱》收录的所有图版
虻类是重要医学昆虫类群之一,它们不仅因刺叮和吸血,给人、畜造成直接危害,而且更重要的是一些种类会传播疾病,如在非洲传播人的罗阿丝虫病,在我国传播马传染性贫血病和牲畜的锥虫病。 《中国动物志(昆虫纲第59卷双翅目虻科)》分总论和各论两部分。总论部分对虻类的研究简史、形态特征、分类系统、区系分布、生物学、传病关系及标本采集等作了较为详细的介绍。各论部分包括迄今我国已发现的虻类3亚科14属458种及亚种(含3个新种)的分亚科、属和种的检索表,亚科和属的重要特征,并对各种虻的鉴别特征、形态、生物学和地理分布等作了记述。在每个种记述中还配有重要形态特征的插图495幅,以及彩色图版8面,黑白图版9面,以便读者对照鉴别。书末附参考文献、英文摘要和索引。 《中国动物志(昆虫纲第59卷双翅目虻科)》可供从事分类
本册志书是对2019年12月底以前在中国发现并已经发表的离龙类、鱼龙型类、海龙类、鳍龙类和鳞龙类化石材料的系统厘定总结。书中包括33科92属126种。每个属、种均有鉴定特征、产地与层位。在科级以上的阶元中并有概述,对该阶元当前的研究现状、存在问题等做了综述。在部分阶元的记述之后有一评注,为编者在编写过程中对发现的问题或编者对该阶元新认识的阐述。书中附有160张化石照片及插图。
本书的编写基于作者长期在实验动物方面的研究实践以及多年来在GLP安评病理诊断中积累的经验。本书共分10章,对常用实验动物各脏器组织学结构和相应的功能进行了详细地描述,并进行了比较组织学分析。本书配备组织学彩色照片700余张,组织切片采用了HE染色、特殊染色、免疫组化、电镜等技术进行辅助诊断,所用动物涉及常用的小鼠、大鼠、大耳白兔和豚鼠。
本册志书是对2015年10月以前在中国发现并已发表的副爬行类(包括波罗蜥类、前棱蜥类、锯齿龙类)、大鼻龙类和龟鳖类化石材料的系统厘定总结。书中包括19科69属126种。每个属、种均有鉴别特征、产地与层位。在科级以上的阶元中并有概述,对该阶元当前的研究现状、存在问题等做了综述。在部分阶元的记述之后有一评注,为编者在编写过程中对发现的问题或编者对该阶元新认识的阐述。书中附有199张化石照片及插图。
《画笔下的鸟类学》中包含了从伦敦的自然历史博物馆中所选出的精彩图片,书中以优美的图片和生动的文字,将鸟类学、艺术史、传记结合在一起,这些历史文献讲述了鸟类在过去的漫长岁月中的令人惊叹的故事,鸟的形象不但具有灵活的身手但又美丽动人,通过在不同历史不同地区对这些美丽生物的图说,使读者深深地被鸟类的世界所吸引。 本书编写特点: 虽然本书可以用各种不同的方式编排,不过所有参与者都认为,按年代划分内容能*好地展示这个领域的发展。 对艺术家的选择当然不是任意随性的,但也远远说不上是兼容并包,因为这个领域实在是过于广袤深邃:伦敦自然博物馆的藏品(本书大量插画都出自其中)包括约五十万张的博物插图,以及一百万本书籍。 向人们展现鸟类艺术涵盖面之广博:从早期更奇异梦幻的异域鸟类插画,到近现代精确
本书内容主要包括绪论,能量代谢的基本特征,哺乳动物体温调节的一般特征,低代谢动物的体温,哺乳动物产热和体温调节机制,生长、繁殖、发育和年龄与体温调节,哺乳动物的休眠,鸟类和哺乳动物恒温性的进化,温度驯化,动物对季节性环境变化的生理反应,野生小型哺乳动物能量学和产热调节特征,哺乳动物对不同食物资源的生态和行为适应,小型哺乳动物妊娠和哺乳:基础代谢率和能量利用,繁殖特征的自然选择和个体变异,光周期控制啮齿动物繁殖和免疫功能的季节性变化:一种多因子途径,以及激素-行为相互作用等。
本书从组织管理体系的建立、人员和物品的管理、实验动物饲养管理、实验动物质量控制、设施内环境管理、配套设备的运行管理、环境因素对实验动物的影响七个方面描述了实验动物设施运行管理的专业知识和技术控制重点。为便于参考和对照,书后还附有供读者参考的相关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