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鱼体色彩鲜艳、花纹美丽、体型或鳍形独特、具有特殊水族功能、有趣生物学习性等作为选择原生观赏鱼的标准,从14个科中选择观赏价值明显、中国原生、较为常见和具有代表性的原生观赏鱼编写成书。对每一种原生观赏鱼主要介绍中文名、别名、拉丁学名、分类地位、分布水域、形态特征、生活习性、观赏价值、利用概况等内容,并配置1-4张彩色图片。中国原生观赏鱼物种资源丰富,分布区域广泛,本书选择140种中国原生观赏鱼,以图片配合文字说明,既提供鉴定物种的要领,也为中国原生观赏鱼的学术研究、资源保护及开发利用奠定良好的基础。
本书是一部介绍中国鸟类分类系统以及种和种下分类与分布的专著,在编写中参考了鸟类分类学研究的昀新进展。全书共收录中国鸟类1507种(2571种及亚种),隶属于26目115科506属。书中给出了每个种的中文名和英文名,以及种和亚种的拉丁名、分布区(包括动物地理亚区和省级行政区)和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级别。为便于国际交流,书中列出分布区的英文名。本书还对中国鸟类特有种名录进行了核定,以便读者能够更好地了解我国鸟类。书末附有参考文献以及拉丁名、英文名和中文名索引,以便读者检索。
《世界猫科动物》一书的内容涵盖当今世界所有猫科动物物种,是一本全面、权威的猫科动物生态学综述和大百科。作者以毕生心血收集有关猫科动物的各类资料,从古罗马时代的自然史书籍,到现代猫科动物生态学研究,累计引用各类文献近2800篇次,涵盖了几乎所有猫科动物研究专家学者的重要和**研究。在此基础上,作者把庞杂的内容按照地理分布、生态行为、野外生存状况和人工饲养状况进行分类,把科学殿堂中复杂的专业术语、概念用平实的语言加以解释,使普通爱好者到专业人士都可以毫无障碍地领略在过去2000年间人类对猫科动物不断深入的研究,揭示它们那让人着迷的隐秘生活。
本书以图文的形式记述了南海隶属于19目50科80属的150余种仔稚鱼的形态学图鉴,其中隶属于19目48科77属的130个多种类通过DNA条形码技术分子鉴定到种这一分类单元;分子鉴定的仔稚鱼为甲醛浸泡样品,受甲醛DNA提取技术限制,未分子鉴定成功的物种,有20多个种类鉴定到科属。书中包括了150幅余仔稚鱼的形态原图,概括介绍了的主要形态学特征,和这些种类的分布海域以及样品采集海区和采集时间等生态学信息。部分仔稚鱼形态信息为我国南海首次记述。本书可作为渔业资源科研工作者的参考工具,也可以成为大学生及研究生专业学习的辅助工具。
为全面评估中国鸟类受威胁状况,我们利用IUCN红色名录划分标准,对《中国鸟类分类与分布名录》(第三版)中收录的1,445种鸟类进行了评估,其中3种鸟类被列为区域灭绝(RE),还有极危(CR)18种、濒危(EN)48种、易危(VU)78种、近危(NT)223种、无危(LC)969种,数据缺乏(DD)105种,1种为无效种。本书还给出了受威胁物种或野外灭绝物种的分类地位、评估信息、地理分布、种群现状以及发展趋势、栖息地、威胁因子、保护行动等内容。
《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脊椎动物 第五卷 淡水鱼类(上下册)》是 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脊椎动物 的 第五卷淡水鱼类 ,分为总论和各论两部分。总论介绍了红色名录评估的背景和评估方法;详细分析了中国淡水鱼类的多样性现状,如物种数目、科属比例、地理分布等;详细分析了红色名录评估的结果,概述了各受威胁等级的物种数目、比例,对灭绝、受威胁等各等级物种的分类、分布和受威胁因素等进行了阐述。各论是《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脊椎动物 第五卷 淡水鱼类(上下册)》的主体,对此次详细评价的358种中国淡水鱼类的相关信息,即分类地位,评估信息,地理分布,种群状况,生境、生态与生态系统,威胁因子,保护级别与保护行动及相关文献进行了详细叙述。附录给出了中国1,591种(不含外来种)淡水鱼类的物种清单和评估依据信息。
《布洛赫手绘鱼类图谱》从德国博物学家、海洋学家、鱼类学家马库斯 布洛赫的12卷巨著《鱼类博物学》中选取了213幅手绘图谱。 这些图谱艳丽生动,描绘精细,是科学绘画的杰作,从其精美程度上看,又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堪称科学与艺术的完美结合。 微博科普达人@开水族馆的生物男(周卓诚)任译名品质担当 中科院院士陈宜瑜及众多微博科普大v@博物杂志 @飞雪之灵 @李昂杜父鱼 等联袂推荐 《雷杜德手绘花卉图谱》精选了伟大的博物学家、植物科学画家雷杜德的261幅精美花卉画作(涉及43个科,126个属 ),这些作品既注重科学的准确性,又具有极高的艺术欣赏价值,丰富地展现了植物的多样性和美学欣赏价值。对博物学爱好者、艺术爱好者和植物学教师而言,都值得收藏或参考。 《雷杜德手绘花卉图谱》收录的所有图版
虻类是重要医学昆虫类群之一,它们不仅因刺叮和吸血,给人、畜造成直接危害,而且更重要的是一些种类会传播疾病,如在非洲传播人的罗阿丝虫病,在我国传播马传染性贫血病和牲畜的锥虫病。 《中国动物志(昆虫纲第59卷双翅目虻科)》分总论和各论两部分。总论部分对虻类的研究简史、形态特征、分类系统、区系分布、生物学、传病关系及标本采集等作了较为详细的介绍。各论部分包括迄今我国已发现的虻类3亚科14属458种及亚种(含3个新种)的分亚科、属和种的检索表,亚科和属的重要特征,并对各种虻的鉴别特征、形态、生物学和地理分布等作了记述。在每个种记述中还配有重要形态特征的插图495幅,以及彩色图版8面,黑白图版9面,以便读者对照鉴别。书末附参考文献、英文摘要和索引。 《中国动物志(昆虫纲第59卷双翅目虻科)》可供从事分类
本册志书是对2019年12月底以前在中国发现并已经发表的离龙类、鱼龙型类、海龙类、鳍龙类和鳞龙类化石材料的系统厘定总结。书中包括33科92属126种。每个属、种均有鉴定特征、产地与层位。在科级以上的阶元中并有概述,对该阶元当前的研究现状、存在问题等做了综述。在部分阶元的记述之后有一评注,为编者在编写过程中对发现的问题或编者对该阶元新认识的阐述。书中附有160张化石照片及插图。
本书的编写基于作者长期在实验动物方面的研究实践以及多年来在GLP安评病理诊断中积累的经验。本书共分10章,对常用实验动物各脏器组织学结构和相应的功能进行了详细地描述,并进行了比较组织学分析。本书配备组织学彩色照片700余张,组织切片采用了HE染色、特殊染色、免疫组化、电镜等技术进行辅助诊断,所用动物涉及常用的小鼠、大鼠、大耳白兔和豚鼠。
本册志书是对2015年10月以前在中国发现并已发表的副爬行类(包括波罗蜥类、前棱蜥类、锯齿龙类)、大鼻龙类和龟鳖类化石材料的系统厘定总结。书中包括19科69属126种。每个属、种均有鉴别特征、产地与层位。在科级以上的阶元中并有概述,对该阶元当前的研究现状、存在问题等做了综述。在部分阶元的记述之后有一评注,为编者在编写过程中对发现的问题或编者对该阶元新认识的阐述。书中附有199张化石照片及插图。
本册志书为啮齿目(I),包括了2017年以前在中国(台湾资料暂缺)发现的除鼠超科(Muroidea)外的所有啮齿类动物化石,共计有3个亚目和数个亚目不定的19科161属312种。《中国古脊椎动物志 第三卷 基干下孔类 哺乳类 第五册(上)(总第十八册上)啮型类II:啮齿目I》对每个属、种的鉴别特征、产地和层位都由有关编者做了详实的考证和记述。但对科级及以上阶元的安排,由于近年来学术争议颇多,加之分子生物学的飞跃进展,使得在处置上有一定的困难。志书遵从了每位编者在把有关高阶元的研究现状做出全面的评析后,依作者本人的意见来确定其分类位置。因之《中国古脊椎动物志 第三卷 基干下孔类 哺乳类 第五册(上)(总第十八册上)啮型类II:啮齿目I》多处出现了 亚目位置不确定 啮齿目(分类位置不明) 的阶元安排。这或许与传统的分类办法有所
跳蛛科是蜘蛛目中种类*多的科之一,全世界已有记录的跳蛛多达500余属4400余种。该科蜘蛛体形小,形态多姿,体色多彩,分布范围极为广泛,善跳跃,活动能力强,不结网,游猎生活,性情凶猛,专捕活虫为食或杀而弃之,食量大,耐干旱与饥饿,在非饥饿状况下仍具有捕杀害虫的习性,是农林等多类生态系统中重要的捕食性天敌。在控制农作物、森林、草原害虫及维护自然界的生态平衡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中国动物志 无脊椎动物 蛛形纲 蜘蛛目 跳蛛科》共记述了中国跳蛛85属386种。内容分总论和各论两部分。总论扼要综述了跳蛛科的研究简史、形态特征、分类系统、经济意义和材料与方法。各论中详细记述了科、属、种的形态特征、文献引证、观察标本、地理分布,并绘制了详细的形态及雌雄外生殖器结构特征图,编制了种检索表。书末附有参考文献
本书的编写基于2015年以来连续开展的鱼类资源本底调查,作者团队在钱塘江流域共记录到77种溪流鱼类。为了还原这些溪流鱼类在溪流生境中自然的体态、真实的色彩,作者团队耗时数年在野外生境和模仿野外生境的室内鱼缸中对名录中的每一种鱼拍摄影像资料。同时作者对每一种鱼的整体形态,以及繁殖时期的局部特征进行了拍摄,通过这些真实的影像资料。现把这些资料整理成册并出版,以期为后期的科研工作者提供科研素材,同时普及大众对溪流鱼类的认识。
本书是第一部关于穿山甲科学研究和保护实践的综合性书籍。本书共分为4篇39章,全面梳理了全球穿山甲的进化与分类、自然历史文化、受胁状况以及保护措施,涵盖了保护科学、政策法规、兽医卫生和资金筹措创新等领域,凝聚了全球该领域科学家的集体智慧,旨在带领读者认识并深入了解穿山甲这一神秘且极具魅力的物种,本书的问世将对全球8种穿山甲的保护具有里程碑式的重要意义。
Take advantage of access to the electronic illustrations and photographs from the text; classroom activities; lecture outlines; and access to the PageOut: Course Website Development Center and BioCourse.com-all available anytime that you want them. Just visit www.mbbe.com/biosci/genbio/maderbuman7. Choose PageOut to create your course website. Simply select a template to post course inmormation and an interactive syllabus that links to content and quizzes specific to Hiuman Biology. The Visual Resource Library CD-ROM incliudes all of the photographs and illustration from the textbook. The Life Science Animations CD-ROM includes over 300 animations of important biological concepts and processes for use in classroom presentations.
《滇池、洱海浮游动植物环境图谱》围绕浮游动植物的分类及其与环境因子间的关系展开,包括**部分浮游动植物图谱和第二部分浮游动植物与环境因子的关系。**部分内容包括滇池与洱海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的基本形态描述、分类鉴定、生境分布和环境指示作用等,每个物种附一幅至几幅图;第二部分内容针对滇池、洱海水污染与富营养化问题,分析两湖水质的现状和历史演变,浮游动植物的现状特征、历史演变以及与环境因子间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对比研究了滇池、洱海的水质与浮游动植物差异性。《滇池、洱海浮游动植物环境图谱》成果可为进一步认识滇池与洱海浮游动植物和推进滇池与洱海藻类水华治理提供支持。
该书是一部论述历代本草(包括现今中药学)中所记药用动物的专著。对本草中所记动物详加考证,以现代动物分类学的观点,列出每种动物的科名、中文名及其拉丁文学名,使之与现代医药学接轨,同时也给临床医生用药提供一个可靠的科学依据。书中以药用动物笔画为序,收载药用动物(包括少数动物药名)854条,涉及药用动物1651种,彩色动物生态照片729张,60余万字。每种动物记述其【品种考证】、【原动物】、【形态特征】、【生态分布】及【附注】等内容,并配以动物照片图,使之图文并茂。可供中药学工作者、临床医生、大学生物系师生,以及研究本草的学者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