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一部介绍中国鸟类分类系统以及种和种下分类与分布的专著,在编写中参考了鸟类分类学研究的昀新进展。全书共收录中国鸟类1507种(2571种及亚种),隶属于26目115科506属。书中给出了每个种的中文名和英文名,以及种和亚种的拉丁名、分布区(包括动物地理亚区和省级行政区)和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级别。为便于国际交流,书中列出分布区的英文名。本书还对中国鸟类特有种名录进行了核定,以便读者能够更好地了解我国鸟类。书末附有参考文献以及拉丁名、英文名和中文名索引,以便读者检索。
本书以鱼体色彩鲜艳、花纹美丽、体型或鳍形独特、具有特殊水族功能、有趣生物学习性等作为选择原生观赏鱼的标准,从14个科中选择观赏价值明显、中国原生、较为常见和具有代表性的原生观赏鱼编写成书。对每一种原生观赏鱼主要介绍中文名、别名、拉丁学名、分类地位、分布水域、形态特征、生活习性、观赏价值、利用概况等内容,并配置1-4张彩色图片。中国原生观赏鱼物种资源丰富,分布区域广泛,本书选择140种中国原生观赏鱼,以图片配合文字说明,既提供鉴定物种的要领,也为中国原生观赏鱼的学术研究、资源保护及开发利用奠定良好的基础。
《世界猫科动物》一书的内容涵盖当今世界所有猫科动物物种,是一本全面、权威的猫科动物生态学综述和大百科。作者以毕生心血收集有关猫科动物的各类资料,从古罗马时代的自然史书籍,到现代猫科动物生态学研究,累计引用各类文献近2800篇次,涵盖了几乎所有猫科动物研究专家学者的重要和**研究。在此基础上,作者把庞杂的内容按照地理分布、生态行为、野外生存状况和人工饲养状况进行分类,把科学殿堂中复杂的专业术语、概念用平实的语言加以解释,使普通爱好者到专业人士都可以毫无障碍地领略在过去2000年间人类对猫科动物不断深入的研究,揭示它们那让人着迷的隐秘生活。
本书以图文的形式记述了南海隶属于19目50科80属的150余种仔稚鱼的形态学图鉴,其中隶属于19目48科77属的130个多种类通过DNA条形码技术分子鉴定到种这一分类单元;分子鉴定的仔稚鱼为甲醛浸泡样品,受甲醛DNA提取技术限制,未分子鉴定成功的物种,有20多个种类鉴定到科属。书中包括了150幅余仔稚鱼的形态原图,概括介绍了的主要形态学特征,和这些种类的分布海域以及样品采集海区和采集时间等生态学信息。部分仔稚鱼形态信息为我国南海首次记述。本书可作为渔业资源科研工作者的参考工具,也可以成为大学生及研究生专业学习的辅助工具。
为全面评估中国鸟类受威胁状况,我们利用IUCN红色名录划分标准,对《中国鸟类分类与分布名录》(第三版)中收录的1,445种鸟类进行了评估,其中3种鸟类被列为区域灭绝(RE),还有极危(CR)18种、濒危(EN)48种、易危(VU)78种、近危(NT)223种、无危(LC)969种,数据缺乏(DD)105种,1种为无效种。本书还给出了受威胁物种或野外灭绝物种的分类地位、评估信息、地理分布、种群现状以及发展趋势、栖息地、威胁因子、保护行动等内容。
本书收录了中国(包括台湾地区)已知哺乳动物种类。通过收集整理正式出版文献中的哺乳动物编目资料和最新研究发现,本书作者根据最新的动物分类系统更新了中国哺乳动物多样性编目,经过甄别筛选,确定中国现有哺乳动物12目55科245属673种。此数据更新了中国哺乳动物记录。本书为中英文对照,由世界著名哺乳动物学家Don E. Wilson 博士作序。前言回顾了中国动物学研究史、本书中中国哺乳动物编目的研究过程和中国哺乳动物学研究的未来方向。正文逐一介绍了每种中国哺乳动物的分类地位、学名、命名人、英文名、同物异名、种下单元、所在生境与生态系统、濒危状况、国家保护等级、IUCN红色名录、中国红色名录等级、CITES附录以及国内地理分布区和分布国家,并配有最新的物种分布图。
《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脊椎动物 第五卷 淡水鱼类(上下册)》是 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脊椎动物 的 第五卷淡水鱼类 ,分为总论和各论两部分。总论介绍了红色名录评估的背景和评估方法;详细分析了中国淡水鱼类的多样性现状,如物种数目、科属比例、地理分布等;详细分析了红色名录评估的结果,概述了各受威胁等级的物种数目、比例,对灭绝、受威胁等各等级物种的分类、分布和受威胁因素等进行了阐述。各论是《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脊椎动物 第五卷 淡水鱼类(上下册)》的主体,对此次详细评价的358种中国淡水鱼类的相关信息,即分类地位,评估信息,地理分布,种群状况,生境、生态与生态系统,威胁因子,保护级别与保护行动及相关文献进行了详细叙述。附录给出了中国1,591种(不含外来种)淡水鱼类的物种清单和评估依据信息。
鲟鱼是一类古老、珍稀和濒危的物种,具有重要的科学研究价值、生态价值和经济价值。我国是世界上鲟鱼资源较为丰富的国家之一,为开展鲟鱼的科学研究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鲟鱼环境生物学-生长发育及其环境调控》是作者30余年来在鲟鱼环境生物学领域进行系统研究的凝练和总结,不乏他们对研究工作和研究对象的独到见解。内容涉及鲟鱼的早期发育特征、环境因子对其早期发育的影响、个体发育行为、体型形态对水流的适应、生长的环境调控、生长的营养需求、性腺发育调控、盐度适应与渗透压调节机制、生态毒理响应等诸多方面。不仅丰富了鱼类生物学知识,而且为改进鲟鱼物种的保护技术和开发鲟鱼养殖新技术提供了理论指导。
《布洛赫手绘鱼类图谱》从德国博物学家、海洋学家、鱼类学家马库斯 布洛赫的12卷巨著《鱼类博物学》中选取了213幅手绘图谱。 这些图谱艳丽生动,描绘精细,是科学绘画的杰作,从其精美程度上看,又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堪称科学与艺术的完美结合。 微博科普达人@开水族馆的生物男(周卓诚)任译名品质担当 中科院院士陈宜瑜及众多微博科普大v@博物杂志 @飞雪之灵 @李昂杜父鱼 等联袂推荐 《雷杜德手绘花卉图谱》精选了伟大的博物学家、植物科学画家雷杜德的261幅精美花卉画作(涉及43个科,126个属 ),这些作品既注重科学的准确性,又具有极高的艺术欣赏价值,丰富地展现了植物的多样性和美学欣赏价值。对博物学爱好者、艺术爱好者和植物学教师而言,都值得收藏或参考。 《雷杜德手绘花卉图谱》收录的所有图版
本册志书是对2019年12月底以前在中国发现并已经发表的离龙类、鱼龙型类、海龙类、鳍龙类和鳞龙类化石材料的系统厘定总结。书中包括33科92属126种。每个属、种均有鉴定特征、产地与层位。在科级以上的阶元中并有概述,对该阶元当前的研究现状、存在问题等做了综述。在部分阶元的记述之后有一评注,为编者在编写过程中对发现的问题或编者对该阶元新认识的阐述。书中附有160张化石照片及插图。
本书的编写基于作者长期在实验动物方面的研究实践以及多年来在GLP安评病理诊断中积累的经验。本书共分10章,对常用实验动物各脏器组织学结构和相应的功能进行了详细地描述,并进行了比较组织学分析。本书配备组织学彩色照片700余张,组织切片采用了HE染色、特殊染色、免疫组化、电镜等技术进行辅助诊断,所用动物涉及常用的小鼠、大鼠、大耳白兔和豚鼠。
本册志书是对2015年10月以前在中国发现并已发表的副爬行类(包括波罗蜥类、前棱蜥类、锯齿龙类)、大鼻龙类和龟鳖类化石材料的系统厘定总结。书中包括19科69属126种。每个属、种均有鉴别特征、产地与层位。在科级以上的阶元中并有概述,对该阶元当前的研究现状、存在问题等做了综述。在部分阶元的记述之后有一评注,为编者在编写过程中对发现的问题或编者对该阶元新认识的阐述。书中附有199张化石照片及插图。
虻类是重要医学昆虫类群之一,它们不仅因刺叮和吸血,给人、畜造成直接危害,而且更重要的是一些种类会传播疾病,如在非洲传播人的罗阿丝虫病,在我国传播马传染性贫血病和牲畜的锥虫病。 《中国动物志(昆虫纲第59卷双翅目虻科)》分总论和各论两部分。总论部分对虻类的研究简史、形态特征、分类系统、区系分布、生物学、传病关系及标本采集等作了较为详细的介绍。各论部分包括迄今我国已发现的虻类3亚科14属458种及亚种(含3个新种)的分亚科、属和种的检索表,亚科和属的重要特征,并对各种虻的鉴别特征、形态、生物学和地理分布等作了记述。在每个种记述中还配有重要形态特征的插图495幅,以及彩色图版8面,黑白图版9面,以便读者对照鉴别。书末附参考文献、英文摘要和索引。 《中国动物志(昆虫纲第59卷双翅目虻科)》可供从事分类
本书不仅系统介绍动物病毒反向遗传学的原理、发展历程、研究方法以及在病毒学研究领域中的应用等;而且详细介绍各科动物病毒反向遗传操作系统构建的一般原理或策略,并结合具体实例进行详细阐述。与第一版相比,本书不仅更新了各科动物病毒反向遗传学研究领域的部分内容,而且新增加了动物病毒的反向遗传学研究进展,使得本书能反映当前动物病毒反向遗传学研究领域的新发展,也使得该书更具有参考价值。
本书系统介绍了343种海南吊罗山常见脊椎动物 ,图文并茂。全书按动物类群分为鱼类、两栖类、爬 行类、鸟类和兽类5个部分,分别简要介绍该动物类群 在海南岛和吊罗山的物种多样性概况以及常见分类学 术语。物种简介按中文名称、英文名、学名、别名、 濒危等级、形态特征、识别要点、生境及分布和生活 习性等条目进行论述。每种附有不同角度的彩色图片 。 本书适于野生动物保护管理人员、高等院校相关 专业师生和广大动物爱好者使用和参考。
《黄河三角洲鸟类》从黄河三角洲鸟类的分类地位、形态特征、分布与习性及识别要点等均进行了详细而完整的描述,并辅以清晰、精美的图片,是人们了解当地鸟类资源的一部工具书,具有很高的科学价值。它既可作为科技工作者、学生和鸟类爱好者野外观测鉴别鸟类的手册使用,又可作为科普读物,为读者更好地了解鸟类、识别鸟类、研究鸟类提供有益帮助。
这本华美的由乔纳森·埃尔菲克著的《画笔下的鸟类学(精)》讲述了从古至今鸟类绘画的发展史。书中以来自伦敦自然博物馆的精美图片和生动的文字,将鸟类学、艺术史、传记以及旅行结合在一起,讲述了鸟类绘画在过去漫长岁月中令人惊叹的故事。通过不同历史不同地区背景下,对这些美丽生物的图说,让我们深深地被鸟类的世界所吸引,让我们得以一窥博物艺术家们的生活及其所使用技术的发展详情,此外还对他们的成就做出了严谨的评判。
吴海龙、顾长明主编的《安徽鸟类图志(精)》汇集几代人对安徽省鸟类多样性的调查和研究成果,是继《安徽兽类志》和《安徽两栖爬行动物志》之后,涉及安徽省野生动物多样性方面适用性较强的工具书。图志重点展示并描述了目前分布于安徽省的19目70科396种鸟类的识别特征、生态习性、分布概况、居留型以及保护级别等信息,同时以生动活泼、清晰精美的彩色照片形象直观地呈现各种鸟类的自然形态。本书内容丰富,资料翔实,图片清晰,是安徽省在鸟类研究与保护管理工作方面的重要成果。本书既能为从事鸟类学研究的专业人员提供安徽鸟类多样性及其分布等方面的信息,又能为广大鸟类爱好者和自然爱好者在野外辨识鸟类提供重要参考,是科研、教学、馆藏和野生动物保护管理相关部门和单位在实际工作中识别和鉴定鸟类的重要工具书,具有较高的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