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旨在总结分子人类学30多年以来的相关研究,结合历史学、民族学和考古学等传统学科的研究成果,对现代蒙古语人群及其古代亲族的起源和演化历史进行综合性研究。首先,传统学科关于此议题的研究成果是分子人类学研究的基础,本书对相关研究进行了总结。其次,对蒙古语人群中各类遗传成分的起源演化历史进行详细的说明。之后,结合多学科的证据,对相关古代人群演化、混合并形成现代蒙古语人群的过程进行了描述。后,本书也对蒙古语族语言的谱系结构、亚洲北部人群在古代经历的语言替换以及欧亚草原东部游牧人群的兴起过程进行了论述。本书可供人类遗传学、历史学和民族学等相关领域研究者参考。
本书是最前线病毒学家的亲身经历,包括麦科明克在“美国疾病控制中心”一手策划进的“热实验室”,也包括他们在地球上最原始落后的地区追踪病毒的故事。在那些地方,恶劣的气候、贫瘠的土地、动乱的政治和疾病一样致人于死地。 他们在刚果民主共和国、苏丹的村落,巴西的贫民窟与热带雨林,巴基斯坦的荒漠游牧部落里,以无穷的好奇心、无畏的勇气、侦探的技巧与诚挚的热情追踪危险的毒。麦科明克与费雪贺区不仅是夫妻,更是同事,也是举世闻名的病毒学家,他们在本书中以人称口吻,带领读者深入世界不毛之地,让我们见识了赤道非洲的美丽,也带领我们一起摸索电子显微镜下神秘的病毒世界。当其他的病毒学著作局限在“热实验室”、病猴与枯燥乏味的实验数据,《第四级病毒》却巧妙地将病毒世界的苦难、死亡与存活结合在一起。
约束和自由之间没有对立,相反,它们相互支持。肯定,不管是回避或克服限制的各种自由,还是表现出裂痕或微小抵制的约束,都不能更好地克服当代的幻想,即自由不能承受束缚,教育、社会生活和艺术的发展,都需要无所不能的自发性当中的一种信德行为。幻想肯定不是原因,但是从中可以看到西方今天正在经历的危机的一个重要方面。
本选题拟出版三卷。通过作者与近百位中国老中青三代中国人类学家访谈,构成了一部中国人类学发展的 口述历史 。这些访谈内容记录了中国学者进入人类学领域的转折过程与经历;显示了学者们对人类学学科建设的思考与努力;介绍了中国人类学理论与方法的探索和建构的情况,中国人类学在不同地区发展的趋向,以及中国人类学者与国际人类学交流的状况;展示了人类学本土化和中国化的努力;阐述了人类学与其他学科互动的态势;展现中国人类学者对全体人类未来的关怀。通过这些访谈,道出了中国人类学发展的种种情境、意见、观点,既可看到人类学在中国百年发展的成果,也可窥见新世纪人类学在中国发展的前景。
本书是最前线病毒学家的亲身经历,包括麦科明克在“美国疾病控制中心”一手策划进的“热实验室”,也包括他们在地球上最原始落后的地区追踪病毒的故事。在那些地方,恶劣的气候、贫瘠的土地、动乱的政治和疾病一样致人于死地。他们在刚果民主共和国、苏丹的村落,巴西的贫民窟与热带雨林,巴基斯坦的荒漠游牧部落里,以无穷的好奇心、无畏的勇气、侦探的技巧与诚挚的热情追踪危险的毒。麦科明克与费雪贺区不仅是夫妻,更是同事,也是举世闻名的病毒学家,他们在本书中以人称口吻,带领读者深入世界不毛之地,让我们见识了赤道非洲的美丽,也带领我们一起摸索电子显微镜下神秘的病毒世界。当其他的病毒学著作局限在“热实验室”、病猴与枯燥乏味的实验数据,《第四级病毒》却巧妙地将病毒世界的苦难、死亡与存活结合在一起。
本书对生态毒理学不同领域的原理和方法进行了比较全面的论述,全书既重视对基础理论和研究方法的全面介绍,又重视对近年来外有关生态毒理学新成果的系统总结。主要内容有生态毒理学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及主要研究方法;从分子、细胞、个体及群体水平系统阐述了植物、动物及微生物生态毒理学的理论知识和研究方法;分别论述了与这类生物有关的主要污染物的毒性作用及其机理;系统论述了陆地生态系统、淡水生态系统、海洋及河口生态系统的生态毒理学,反映了当代生态学和生态毒理学把生态系统的研究作为中心或重点的新特色、新成果和新体系;后介绍了生态风险评价的理论和方法。本书力求使读者不但对当代生态毒理学的理论知识有比较全面的掌握,而且可以应用书中介绍的方法进行实际工作和相关科学研究。本书适于从事生态学、生态毒理学、
R.D.戈德曼、J.R.斯瓦罗、D.L.斯佩克特编写的《活细胞成像(第2版)》包括活细胞成像的基础理论、发展和实验指南。系统介绍了荧光蛋白的各种光谱变体,表达载体构建,活细胞成像用CCD相机的类型及工作原理,常用显微镜系统(如宽视场、共聚焦和转盘式共聚焦),以及新一代超分辨率显微镜系统,图像处理方法和软件,各种定量成像等分析分子动力学的方法。作为实验指南,《活细胞成像(第2版)》以各种不同细胞和生物体为对象给出了具体的成像实例,包括染色质、蛋白质和RNA的标记定位,蛋白质与蛋白质相互作用检测,金属离子和pH的生物传感器,脂类物质的标记等。 《活细胞成像(第2版)》既可以作为活细胞成像领域的入门读物,又可以作为人类、动物、植物、昆虫和微生物等专业科研人员的理论基础读物和具体实验操作指南。
被誉为世界上罕见化石库的关岭生物群,是继澄江生物群和热河生物群之后,在我国古生物调查研究中的又一重大发现。它是一个以产大量海生爬行动物和海百合化石为特色,多门类脊椎动物、无脊椎动物共同繁盛,并伴生少量古植物的珍稀生物群,堪称全球的晚三叠世化石库。本书以图文并茂的形式,通俗易懂的语言,介绍了关岭生物群中海生爬行动物、鱼类、海参类、海百合、头足类、牙形石、双壳类、腕足类和古植物等门类的化石类型,它们各自的形态结构、生活习性、古生态,以及在生物地层研究中的地位和作用;描绘和探讨了两亿年前关岭地区色彩斑斓的海洋世界和关岭生物群最终覆灭的原因。本书可供广大古生物爱好者,地质古生物生产、科研人员、以及小学、中学和大学广大师生阅读欣赏。
本书图文并茂、结构清晰,介绍了骨发育的组织学、解剖学基础理论知识,为后述作铺垫,并忠实于他人的学术成就和我们的研究成果,回顾并全面介绍和评价外各种骨龄测评方法,包括国际公认的骨龄测评法——TW3法和我院进行的大规模婴幼儿、儿童及青少年骨发育X线研究和骨龄测评,体现了骨龄测评的历史和研究现状。该书对骨发育的观察和骨龄测评具有学术参考价值和实际应用指导意义,可供儿科、骨科、内分泌科及影像科等临床医务工作者和法医学骨龄鉴定使用,也可供青少年、科学工作者、医学院(校)学生、体育人体研究人员以及关心儿童、青少年发育的家长参阅。
中国儿童骨龄评分法是作者利用TW骨龄法的原理,通过对我国儿童骨发育的研究而制订的适用于我国儿童的骨龄评定方法。本书在1991年的原著基础上,结合近十多年来的推广情况,以及新版TW3骨龄法的有关进展而进行编写,配以大量图片、参数,详细全面,更加突出实用。TW系列骨龄法创始人英国伦敦大学Tanner教授给予了高度评价。中国儿童骨龄评分法在儿童临床、儿童保健、儿童生长发育和内分泌遗传代谢性疾病、文艺体育专业儿童选材、儿童教学、儿童法律年龄鉴定、环境对人类生长影响的研究等领域具有广泛用途,对于促进儿童生长药物的合理应用更是必不可少的监护手段,能为儿童健康成长和有关医疗保健质量提高提供新的技术。
由各向同性材料形成的肥皂泡之类的膜泡一般都是圆球形的,而人类红细胞却呈现双凹圆盘形。这曾是一个令人困惑的难题。 本书总结了自引入液晶模型研究生物膜泡的形状以来生物物理方面已经取得的大量有价值的成果。本书章和第二章分别介绍了生物膜的液晶模型、张量和经典微分几何学;第三章介绍液体膜曲面弹性理论,提出了膜泡形状的普适方程式;第四章介绍了普适方程的一些特殊解,给出并分析了一些特殊形状的生物膜泡;最后一章介绍了倾斜手征性类脂双层膜理论。 本书由浅入深,阐述精辟,可供大学物理系和生物系高年级学生以及研究生使用,也可供相关研究人员参考。
《中国物种红色名录》全书共分5卷。卷为1万余种动植物物种红色名录。本卷为第3卷,内容为中国分布的1100多种受威胁的无脊椎动物的评估资料数据。每个物种收集了迄今为止最晚近的信息,包括:分类信息(物种学名、中文名、英文名、重要的同物异名和分类信息备注),现有濒危等级信息(IU-红色名录、中国红皮书、CITES附录、国家重点保护级别),中国分布占全球的比例,本次评估的濒危等级和所依据的标准及理由,生境、分布(分布图)、形态图、种群状况、致危因素、保护措施、参考文献、评估人及年代等等,具有重要的学术参考价值。本套书的出版能为外生物多样性保护、自然保护和野生动植物保护有关的科研、管理、保护、执法、履行国际公约等方面的人士提供一本重要的基础性参考书,促进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的科研教育、管理、保护、立法
这本书分成11个部分,开始的6部分是介绍微生物学的基础:微生物学的发展、微生物的结构、微生物的生长及其控制、代谢、分子生物学、遗传学、DNA技术和基因组,以及病毒的特性。第Ⅶ部分是微生物世界的俯瞰。在本书的第5版中,细菌的概观是严格地按照即将出版的《伯杰氏系统细菌学手册》第二版的总体编排而构成的。虽然重点是细菌,但真核微生物也给予了相应的重视。真菌、藻类和原生动物就其本身的特性而言是重要的,在25-27章中,有关它们的生物学的介绍对于理解临床医学和微生物生态学各种不同的论题是必要的。第Ⅷ部分聚焦在微生物与其他的有机体和环境的关系(微生物生态学),也介绍了水和陆地的微生物学。为了使关于水和陆地生境的那些章节编写不至于冗长,故将其一般原理放在第28章的微生物生态学和环境微生物学中进行介绍,这一章
《人类学与旅游时代》是世界旅游人类学家、国际旅游研究院创始人、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纳尔逊·格雷本(NelSOD H.H.Graburn)教授的旅游人类学论文集。《人类学与旅游时代》汇集了作者在这一领域里最有代表性的研究,由引言、旅游人类学基础理论、日本的旅游研究、东亚及其他地区的旅游研究、博物馆与物质文化、旅游人类学的方法与理论六个部分构成。文集阐述了旅游人类学的基础性学理,探讨了以旅行一旅游为基本活动方式的研究方法对传统人类学在方法论上提出的挑战和具备的变革意义,更收录了作者对当前世界范围内兴起的“遗产热”相关方面的独到研究,如对日本近几十年来旅游发展的案例借鉴,对东亚及其他地区旅游发展战略的情状分析。文集融理论与方法、遗产与物质、区域与战略、个案与实践等为一体,较全面地反映了格雷本教授
《细菌名称双解及分类词典》收录细菌拉丁学名逾12500条,是外同时将细菌拉丁学名用英文注解、翻译成汉语、并标注分类信息的词典。具有以下特色:对每个词条标注音标,有利于读者掌握细菌拉丁学名的发音;对每个细菌的”属”名给出了分类关系,有助于读者了解该属细菌的分类地位;对模式种,还给出了保藏单位及其保藏号,以及相应描述的原始参考文献。 本词典不仅能够查询词条,还能够作为—部细菌分类学的参考书,不仅适用于微生物学、生物学相关学科、医学基础、临床医学及药学等领域的研究人员查阅,还可供国际同行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