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共五章,章为声学及噪声振动控制概述,主要介绍声学基本理论,声的测量、噪声评价及标准,室内声学设计基本原理,噪声与振动控制基本原理及方法等;第二章为厅内声学设计案例,内容包括体型和容积的选择,混响时间及其频率特性的选择和确定,吸声材料的组合布置和设计适当的反射面,以合理地组织近次反射声等;第三章为噪声与振动控制设计实例,重点介绍吸声、隔声、消声等技术的应用;第四章为典型设备噪声控制案例,重点介绍风机、空压机、冷却塔、发电机、水泵、球磨机等设备噪声的控制;第五章为声环境规划典型案例。本书所有案例皆有编者的综合评析。本书可作为环境管理、环境工程设计、环境监测等领域的工程技术人员、科研人员和管理人员的参考用书,也可作为高职院校环境类专业教学辅助用书及学生课程设计参考用书。
没有哪个组织会设立“组织行为经理”这个职务,但任何组织都是由人构成的,组织中的所有人都需要与他人共同工作。组织行为学作为一门行为科学,提供了工作情境中与“人”有关的知识和运用工具。《组织行为学/应用经济学丛书》共分15章,从个体、群体及组织三个层面论述组织中人的心理与行为表现及规律,对于提高管理者理解和预测员工行为的能力,从而提高管理效能具有实用价值。《组织行为学/应用经济学丛书》不仅可作为各类管理专业本科生、研究生、MBA及EMBA的教学用书,还可作为企事业单位管理人员的在职学习和培训用书。
20世纪中叶,作者涉足环境问题,以环境哲学作为自己的学术研究方向,分析环境问题,探讨它产生的根源,寻求应对途径。1986年提出“生态文化”概念,我认识到,环境问题——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和资源短缺成为全球性问题,它是现代工业文化的产物;它成为威胁人类生存的全球性问题,表示工业文化已经达到它的成就的鼎盛时期,问题之凸现表示工业文化开始走下坡路,代替它的将是一种新文化——生态文化;它将开启人类生态文明的新时代。1986年作“关于生态文化问题”的学术报告,1989年发表《生态文化问题》一文,此后发表多篇论文,出版《文化新世纪——生态文化的理论阐释》(1986年)、《生态文化论》(2001年)两种专著。 为了学习和落实十七大报告关于建设生态文明,在全社会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念的精神,本书汇编了作者21世纪以来关于生
我国企业在向国外客户提供OEM或为其加工订制产品时,绝大多数外商都要求先验厂再实施合作。本书介绍了外商验厂的基本概念和外商验厂的主要内容,包括社会责任管理、环境管理、质量管理、现场管理等。书中还介绍了如何做好外商验厂的准备等应对工作,并以案例形式剖析了知名企业验厂管理的要求、过程及改善方法。全书讲解系统规范,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本书适合制造企业高层管理者、行政主管、质量主管、生产主管阅读,也可作为相关人员配合外商验厂而进行培训的参考资料。
本书对港口环境保护及绿色港口建设进行了系统论述,全书共分为13章,内容主要包括:港口概述,港口建设发展的环境影响,港口海域环境容量、资源利用及保护,港口环境污染防治与风险管理,港口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设,港口生态保护规划及相关支持,港口布局及临港产业结构调整,绿色港口及其规划思路,绿色港口建设实践与指标体系等。 本书可为我国的绿色港口建设提供指导,可供生态学、环境科学、港口建设与管理等领域的科研人员、管理人员和决策人员阅读使用,也可供高等院校相关专业师生参考。
本书的“学术回顾”中,作者对以往在瘴气、瘴疠研究方面的基本文献、重要文章几乎无所遗漏地进行了分析研讨。这不仅是研究方法,更是治学的态度和学者的品格。作者在清理和厘定“瘴气”的概念上,真正实践了陈寅恪所说“凡解释一字,即是作一部文化史”的名论。本书不仅对清代云南瘴气区域作了区分,还对清代云南瘴气区域的变迁作了考察,归纳出清代云南“瘴域”变迁的特点,并从人口、农业、矿业等方面深入探究了“瘴域”变迁的原因。
《土基材料及荒漠化防控》总结了荒漠(沙漠)化现状、研究方法及防控技术;提供了土基生态功能材料研究思路、制备方法、功能调控及相关工程技术;从材料与工程角度展示了土基材料用于荒漠(沙漠)化防控的示例。
本书的作者凯克·博特是美国的质量管理专家,并在国际质量管理界享有盛誉。他长期为世界300多家公司做质量管理顾问,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本书详细地介绍了21世纪的质量管理十大工具,这些工具都是经过实际应用证明其是非常有效的,而且非常简单、便于操作,是他长期从事质量管理工作经验的总结。 无论你的公司是从事食品加工、核能应用,还是制造业、服务业,本书都会教你如何减少不可接受的高缺陷水平,并逐渐地实现零缺陷,最终实现零偏差,如何利用21世纪10个的质量管理工具,并理解这些工具是如何对质量做出贡献的;如何指导公司各类人员——从工程师到一线工人等。本书介绍的方法简单、适用、高效,是发现质量问题根源的灵活方法。 本书将开拓你的视野,教你理解和掌握质量管理工具的新的、简单的方法。正如成千上万的公司一
环境问题是全球的热点问题。由于人类对自然资源的超量开采.并大量排放各种污染物,使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不堪重负。本书全面、系统、真实地记录了全市环保事业发展的历程,既是对海门二十多年来环保工作的全面总结回顾。同时也为后人留下宝贵的财富。必将对全市的环保工作发挥重要的指导作用。
20世纪中叶,作者涉足环境问题,以环境哲学作为自己的学术研究方向,分析环境问题,探讨它产生的根源,寻求应对途径。1986年提出“生态文化”概念,我认识到,环境问题——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和资源短缺成为全球性问题,它是现代工业文化的产物;它成为威胁人类生存的全球性问题,表示工业文化已经达到它的成就的鼎盛时期,问题之凸现表示工业文化开始走下坡路,代替它的将是一种新文化——生态文化;它将开启人类生态文明的新时代。1986年作“关于生态文化问题”的学术报告,1989年发表《生态文化问题》一文,此后发表多篇论文,出版《文化新世纪——生态文化的理论阐释》(1986年)、《生态文化论》(2001年)两种专著。 为了学习和落实十七大报告关于建设生态文明,在全社会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念的精神,本书汇编了作者21世纪以来关于生
《民国时期现代农村金融制度变迁研究》内容包括近年来,随着“三农”问题的凸显,农村金融制度的研究逐渐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农业大国而言,经济学家尤其希望弄清楚,中国目前的农村金融制度到底存在着什么问题,从而找到并设计出一种适合农村经济发展的金融制度模式。民国时期,特别是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农村金融制度设计,是中国现代农村金融制度确立的开始和基础。对这一时期现代农村金融制度的研究,理应成为研究农村金融制度的逻辑起点。《民国时期现代农村金融制度变迁研究》以南京国民政府对现代农村金融制度的设计为出发点,运用有关制度失衡、制度变迁等方面的经济学理论,围绕着中国农民银行系统与合作金融系统的形成过程,分析探讨了民国时期现代农村金融制度的变迁问题。《民国时期现代农村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