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是地球的“第三极”,具有独特的气候、水文和地形地貌特征,也是世界上冰川和冻土的主要分布区域。本书将长期野外观测、室内实验模拟和模型模拟研究相结合,深入研究青藏高原的高海拔生境特征对江河碳氮循环和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主要包括以下四方面内容:①分析青藏高原典型江河主要水化学特征及化学风化过程,解析河流有机质和硝酸盐的来源;②研究青藏高原河流关键氮循环微生物的分布特征及其对高海拔条件的适应性,进而剖析其对氮转化的影响;③研究青藏高原江河碳循环产物甲烷的排放模式,剖析其物理化学和微生物驱动机制,并评估其甲烷排放对全球江河温室气体排放的贡献;④研究青藏高原江河氮循环产物温室气体氧化亚氮的排放模式与机制,并综合剖析河道内外环境条件对其的影响。
`
本书依据《自然深圳》内刊总第 8 到第 11 期内容重新规划定编。本合订本围绕 山、海、园、林 四个板块来划定内容分布,编辑记录了《自然深圳》耗时一年,横跨大鹏半岛、坪山、光明和红树林自然保护区,采撷丰富自然生态风貌的历程。一本书是写不尽深圳的 山、海、园、林 的,本书仅仅撷取所涉区域的丰富自然生态特征,管中窥豹。 深圳天赐的山海天然造化,与园林绿道、自然教育等人为的保护相辅相成,终究共同编织成深圳山海园林绿色发展的生态奇观。我们也应更为珍惜这些永久伴随深圳的自然宝藏。
《水土保持设计手册》是我国首次出版的水土保持设计专业的工具书,分3卷:《专业基础卷》《规划与综合治理卷》《生产建设项目卷》。本卷为本手册的《专业基础卷》,主要介绍水土保持相关的专业基础知识,涉及力学、地学、植物学、生态学、农学、林学、牧草、园林、园艺、水利工程等学科。主要内容包括:力学基础、地质地貌、气象与气候、水文与泥沙、土壤学、植物学、生态学、自然地理与植被区划、水土保持原理、农林园艺学基础、水土保持区划、水土保持调查与勘测、水土保持试验与监测和水土保持设计基础。
《路在脚下:流域水生态环境保护政策措施与市场模式》在梳理国内外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进展,以及中国流域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体制沿革的基础上,以太湖流域为主,介绍了流域水生态环境状况与存在问题、治理任务,对流域水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的政策进行浅析,阐述了很多具有太湖流域特色的水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的探索与实践、河湖水生态治理的市场模式及流域水生环境治理实践,并对流域水生态环境保护政策措施与市场模式的未来发展路径提出建议。
《荒漠化治理技术产业化政策与管理》重点针对我国荒漠化治理技术产业化过程中的政策需求与体制机制障碍,在对荒漠化治理技术产业化概念、内涵、特征、分类、路径等进行梳理界定的基础上,综合利用问卷调查、实地调研、案例分析以及定量研究等方法,重点针对荒漠化治理技术产业化过程中的科技政策、金融税收政策以及水土资源管理制度等进行系统分析并从国家、省(区)、地市(园区)三个层面提出政策建议。《荒漠化治理技术产业化政策与管理》还系统梳理了国内外促进荒漠化治理和生态产业发展的典型案例,并从促进创新要素供需结合的角度提出了荒漠化治理技术创新与产业发展大数据平台设计理念、框架与方案,旨在为不同层面的政府管理部门制定促进荒漠化治理技术产业化政策提供参考,为积极发展沙区生态产业、推动沙区经济转型发展提供
韩国苍编*的《内蒙古达里诺尔***自然保护区综合科学考察报告(精)》是2011-2012年达里诺尔***自然保护区第二次综合科学考察工作成果的总结,从自然地理环境、植物多样性、陆生脊椎动物多样性、水生生物资源、昆虫、旅游资源、社会经济状况、自然保护区管理、自然保护区评价等9个方面论述了本次科考成果,并附有详细的物种名录信息,是达里诺尔本底资源调查和研究的一项重要专*。
《中小河流生态保护——滩地演化机理》围绕中小河流生态保护的重要需求,以滩地为研究对象,全面系统分析中小河流滩地的类型、分布格局和组分变化,提出滩地类型定量划分方法,揭示滩地形态、基质组成、植被分布等演化的水动力学驱动机理,构建中小河流滩地生态修复的思路和技术体系。《中小河流生态保护——滩地演化机理》从滩地的基本特征到演化机理,再到生态修复,系统地建立中小河流滩地演化的基础理论和生态修复技术体系,为中小河流保护提供理论与实践参考。
本书是中国工程院学部咨询项目 我国东部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及生态修复战略研究 的研究成果。本书总结了国内外采煤沉陷区治理模式,摸清了我国东部采煤沉陷区的分布特征及制约因素,探索了东部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与生态修复的关键技术与模式,提出了我国东部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及生态修复战略与政策建议,对于煤炭绿色开采研究以及实现矿区绿水青山具有重要意义。
在中国,煤炭是露天开采的昀主要资源之一。开展我国煤矿安全及废弃矿井资源开发利用战略研究,是我国保持长期稳定发展的必然要求。抚顺市拥有我国昀大的煤炭露天矿坑,破解抚顺市废弃露天矿坑的生态化再利用谜题,无疑为开启我国废弃露天矿绿色资源化利用之门提供了良好的借鉴和开端。本书作为中国工程院重大咨询研究项目“我国煤矿安全及废弃矿井资源开发利用战略研究”成果系列丛书之一,系统总结分析了抚顺市作为煤炭资源枯竭型城市的发展历程、现状、面临的挑战和重大变革方向;聚焦城市发展问题,分析提出了新时代新形势对废弃露天矿再利用与城市转型策略,有效补充煤炭资源型城市绿色转型和可持续发展的相关研究,为政府决策提供一种整体的、基于学科交叉的存量土地再利用新思路。
中国、蒙古国和俄罗斯是全球草地资源大国,在草地资源可持续管理方面积累了宝贵经验。《中蒙俄草地资源保护的理论和实践》通过6个章节,详细介绍了三国草地资源概况及其管理实践。第1章介绍草地资源可持续管理的理论基础;第2章概述中、蒙、俄三国草地资源的地理环境、自然资源及草地资源分布的情况;第3~5章深入分析三国草地资源的组成特点及在草地恢复、生态保护、可持续利用等方面的管理实践;第6章聚焦全球气候变化对草地资源的挑战及适应性管理策略。
无
祁连山生态系统在维护我国西部生态安全方面有着举足轻重和不可替代的地位,是西北地区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祁连山-河西地区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研究》在对祁连山生态环境整治成效进行全面评估的基础上,重点关注祁连山及河西地区的经济社会长期发展问题,通过对区域水土资源承载能力的分析,探索区域发展的瓶颈问题,梳理区域重点产业与行业发展的总体思路,针对性地提出祁连山***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保护治理的长效机制建议,探索区域生态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双赢之路。
《国家公园公众参与机制研究》重点对国家公园公众参与机制进行深入研究,主要是基于中国国情,以国家公园的保护及其功能实现为目标,在总结国外在国家公园公众参与方面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探索符合中国本土特色的国家公园公众参与理论体系,为国家公园和自然保护地适应性管理提供理论支撑。同时,以三江源国家公园为例,分析其主要公众群体(社区居民、非政府组织和志愿者)在参与国家公园建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探寻其参与机制,以明确国家公园公众参与中的 谁来参与 参与什么 如何参与 等本质问题,进而搭建中国国家公园公众参与的有效平台,探索多主体参与国家公园建设的优化策略,最终实现公众与国家公园的良性发展。
《南岭地理环境与生物多样性研究》从南岭山地的地质地貌、水文、土壤、植物多样性、动物多样性、微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向读者展现了南岭的地理环境和生物多样性*新进展,同时也探索了第四纪冰川对南岭植物多样性和动物多样性的影响、气候变化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并评估了位于广东的南岭山地森林生态系统生态服务功能。《南岭地理环境与生物多样性研究》的成果可以为南岭山地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科学依据,为南岭山地以及类似森林生态系统的科学管理提供技术支撑。
为响应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流域水环境承载力评价与预警工作的要求,针对人与水环境承载力之间日益尖锐的矛盾,以及我国流域水环境承载力评价与预警理论和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本书构建了流域水环境承载力动态评估与预警技术方法体系。具体包括基于统计数据、面向流域水环境管理考核需求的技术方法体系,以及基于控制单元、面向流域水系统规划的技术方法体系。在此基础上,开展北运河流域水环境承载力超载状态评估、预警实证案例研究。根据不同水环境承载力超载类型区的特点与超载致因,提出缓解水环境超载态势的水环境承载力双向调控策略,科学地指导北运河流域的协调、持续、健康发展。进一步,在综合考虑流域水环境承载力监测预警系统组成、工作流程等基础上,构建北运河流域水环境承载力监测预警机制。最后,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数据
《高寒草地生态系统功能研究》内容包括3个部分,分10章进行阐述。**部分(第1章)为高寒草地概述,重点阐述高寒草地及其特征。第二部分(第2~9章)为研究地概况和试验方法及扰动对高寒草地的影响,重点阐述干扰、施肥、降水变化、积雪变化、温度升高对高寒草地生态系统的影响,不同退化演替阶段高寒草地特征、高寒草地灌丛化。第三部分(第10章)为高寒草地管理,重点阐述高寒草地生态系统的适应性管理。
本书全面探讨了微塑料在不同环境介质中的赋存特征、来源解析、表面性质变化及其对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的潜在影响。 章为绪论。第二章详细阐述了环境介质中微塑料的采集、分离、鉴定和表征方法,为后续章节的研究提供了技术支撑。第三章至第七章分别对陆海环境、农用地和潮滩土壤、近岸海域及河流水体、近岸海域及红树林沉积物、海岸带近地表大气等不同环境介质中微塑料的来源、赋存特征进行深入分析,揭示了微塑料在环境中的分布规律。第八章至第十章聚焦于微塑料在生物体内和土壤中的积累、表面风化和形貌变化,以及滨海潮滩环境中微塑料表面组成和性质的变化,探讨了微塑料的环境行为和生态效应。第十一章至第十三章进一步探讨了微塑料表面生物膜的形成特征,微塑料对土霉素、铜和矿物的吸附及影响因素,以及微塑料在土壤-植物系统中
《智慧环境服务理论、方法与应用创新》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企业运营与服务创新管理理论及应用研究”课题“环境服务型企业智慧运营管理”的研究成果,《智慧环境服务理论、方法与应用创新》分为理论方法篇、技术平台篇和应用实践篇三大部分,旨在通过多角度的深入分析,为智慧环境服务领域的理论研究、技术开发和实际应用提供全面的指导和参考。
《基于水量水质耦合模拟的白洋淀多源生态补水综合调控研究》以提升白洋淀流域多源生态补水优化配置调度与水污染防治协同效益为科学目标,综合运用水利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生态学与地理学等多学科基本理论与技术方法,开展了白洋淀流域气象水文要素与水生态环境质量时空演变规律分析、水环境质量驱动机制与水污染溯源分析,并识别了流域水环境风险。在此基础上,分别自主研发了基于水量平衡的白洋淀水位预测模型和上游补水河道水量-水质耦合模拟模型,进而构建了白洋淀多源生态补水水量与水质综合调控方法,开发了决策支持技术示范应用平台。
《秦巴山脉区域绿色循环发展战略研究 第二辑(林业发展卷)》为中国工程院“秦巴山脉绿色循环发展战略研究(二期)”子项目成果。研究区域涉及河南、湖北、重庆、陕西、四川、甘肃五省一市,共125个县(市、区),基于2017~2018年调研,《秦巴山脉区域绿色循环发展战略研究 第二辑(林业发展卷)》全面介绍了秦巴山脉林业资源及产业情况,深入分析了秦巴山脉绿色林业发展典型经验和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针对性建议。
生物多样性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高等植物是生物多样性的核心组成部分。我国是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有3万多种高等植物,其中特有种占全国高等植物一半以上。生境破坏、环境污染和资源过度利用等现象严重威胁植物多样性。据统计,我国有4000余种濒危植物,濒危植物因种群、个体数量少且分布地域狭窄,是国家优先保护的重点物种。因此,亟须调查重点濒危植物的种群数量和分布区域,评估重点濒危植物的生存现状和保护成效,提出科学有效的保护监管对策建议,这有助于减缓物种多样性的丧失、维护生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对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海南岛主要河流水生生物资源调查与保护》以海南岛主要河流水生生物为对象,从物种资源调查及保护出发,总结作者团队多年调查成果,阐述海南岛主要河流鱼类、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底栖动物的物种资源现状,并根据资源现状提出相应的保护措施。《海南岛主要河流水生生物资源调查与保护》*先介绍海南岛主要河流地理特征、自然资源,阐明海南岛主要河流水生生物调查研究的必要性和意义。接着按照不同水生生物类别分别叙述调查内容和方法,然后对各大流域水生生物的组成、分布格局及多样性结果进行描述和分析,*后对海南岛主要河流水生生态系统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保护措施。《海南岛主要河流水生生物资源调查与保护》的出版有助于推进海南省水生生物的保护和管理工作,可为海南省淡水生生态保护提供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