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大学人文学院组织出版“中国经济史研究丛书”,是一件有多方面意义的举措。我们,作为中国经济史研究者之一,闻之无不倍感鼓舞。经济史学既是经济学的基础学科,也是历史学的基础学科,所以经济史学水平的提高对经济学和历史学都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近代以来,中国经济史曾是国人关注的研究领域。在确定中国社会性质的中国社会史论战和中国社会性质的论战中,经济史的研究成果就曾起过重要作用。多少仁人志士在寻找救国道路时曾受到这些研究成果的启发,而站得更高,并在观察革命的根本问题时,能从社会经济结构和社会制度角度去反思、去剖析,准确地把握国情,科学地作出判断。所以,要知道中国何去何从,就离不开中国经济史研究,过去如此,今后也是如此,事之必然也。
《中国农村地震灾害脆弱性研究》在地震灾害系统脆弱性理论框架下,运用设定地震灾害模拟经济损失的方法,基于中国历史地震数据库,对中国农村乡镇地震灾害的结构承灾体脆弱性进行了实证研究。并以云南省为例,研究承灾体脆弱性对地震灾情的放大/缩小作用和区域地震灾害系统脆弱性的形成根源;以汶川地震为例,探讨了脆弱性分析方法在案例中的应用。最后对我国农村地震灾害的备灾、减灾给出了相应的措施建议。 《中国农村地震灾害脆弱性研究》是在大量历史数据、调查数据基础上,运用脆弱性理论,从区域、案例角度对中国农村地震灾害脆弱性进行的系统研究,可供民政、保险、再保险、地震等领域的科学工作者、工程技术人员及高等院校相关专业师生参考。
《数据青藏高原东部地震地质灾害成灾背景》在综合研究前人资料和大量野外地质调查资料的基础上,采用以图件和照片为主的形式,以写实的手法展示了青藏高原东部地形急变带地震地质灾害及其成灾背景方面的成果。主要包括:区域地震地质背景、龙门山及邻近构造带典型活动断裂特征、“5·12”汶川地震和“4·14”玉树地震地表破裂特征、近年来强烈地震诱发的典型地质灾害特征等,是探索青藏高原东部内外动力地质作用耦合成灾机理以及活动构造带地质灾害早期识别的手学术资料。
《中国灾害通史·秦汉卷》主要介绍了我国秦汉时期(公元前221~ 220年)各种自然灾害状况及与之相关的灾害思想和救灾措施。本卷共分六章。章导论,主要介绍了当前学术界有关 秦汉灾害史的研究状况和本书的构想;第二章介绍了秦汉时期水、旱、蝗、震、疫、风、雹、寒、火等各种灾害时空分布状况及其防救措施;第三章介绍了秦汉时期灾害发生的总体特征及成因;第四章介绍了秦汉时期流行的几种灾害思想;第五章介绍了秦汉 时期的灾害防救措施;第六章介绍了秦汉时期的救灾体制,包括 相关政府机构及其运行、监督制度。本卷在以往学者研究的基础上,对秦汉时期灾害史料进行了重新分析、整理和统计,尤其是对灾害思想、救灾措施、救灾体制进行了较为系统、深入的研究,对相关研究人员有的参考价值。
本书章意在为《中国灾害通史·元代卷》找到一种历史哲学,这样有益于部分爱做思考的读者阅读和思考。这一历史哲学的主旨不同于现代流行的历史哲学,它直接从中国古代传统文化汲取营养,用纯粹中国思维方式来看待灾害史和历史,以此彰显灾害史的意义。第二章意在解释灾害的发生原因和机制,同时也是为了勾勒出我们历史哲学的历史本体。笔者认为所有的自然灾害共有一个发生环境,这一环境由自然环境和人类社会环境共同组成。因此灾害是一个人与自然交往的结果,带有必然性,与灾害斗争不如顺应自然。在和平时期,人类面临的困难更多来自自然灾害,因此一个国家应该有和平时期的救灾战略和救灾体制。历代王朝往往因为缺乏合理的救灾战略和救灾体制,加速了灭亡,足以彰显灾害对元代乃至整个历史的作用。或者换个角度,与章一起,让人们看
《中国灾害通史·隋唐五代卷》是以隋唐五代时期灾害发生的两个主体——自然与人类之间的互动关系为依托,阐释了隋唐五代自然灾害的分布规律及演变特点;灾变与统一(隋唐)、分裂(五代)独特时代背景下经济区域开发、政治运行模式以及人文意识心态的相互影响;隋唐五代时期人类在应对灾害侵扰时的诸多措施以及对灾害的认识。 本卷共分五章,绪论部分探讨了隋唐五代灾害史研究的意义、概况、研究方法以及资料选择。第二章总论分析了这一时期灾害的总体特征,灾害生成的自然原因与社会背景。第三章分论逐一介绍了水、旱、海洋、疫病、冷冻、地震、虫灾等多个灾害类型的概况及特点。第四章论述了这一时期灾害防控的机构及其职能、防控措施、早期预警、防灾技术、灾害救助与国家稳定的关系。第五章探讨了隋唐五代的灾害观,韩愈、柳宗元
厦门大学人文学院组织出版“中国经济史研究丛书”,是一件有多方面意义的举措。我们,作为中国经济史研究者之一,闻之无不倍感鼓舞。经济史学既是经济学的基础学科,也是历史学的基础学科,所以经济史学水平的提高对经济学和历史学都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近代以来,中国经济史曾是国人关注的研究领域。在确定中国社会性质的中国社会史论战和中国社会性质的论战中,经济史的研究成果就曾起过重要作用。多少仁人志士在寻找救国道路时曾受到这些研究成果的启发,而站得更高,并在观察革命的根本问题时,能从社会经济结构和社会制度角度去反思、去剖析,准确地把握国情,科学地作出判断。所以,要知道中国何去何从,就离不开中国经济史研究,过去如此,今后也是如此,事之必然也。
《中国农村地震灾害脆弱性研究》在地震灾害系统脆弱性理论框架下,运用设定地震灾害模拟经济损失的方法,基于中国历史地震数据库,对中国农村乡镇地震灾害的结构承灾体脆弱性进行了实证研究。并以云南省为例,研究承灾体脆弱性对地震灾情的放大/缩小作用和区域地震灾害系统脆弱性的形成根源;以汶川地震为例,探讨了脆弱性分析方法在案例中的应用。最后对我国农村地震灾害的备灾、减灾给出了相应的措施建议。 《中国农村地震灾害脆弱性研究》是在大量历史数据、调查数据基础上,运用脆弱性理论,从区域、案例角度对中国农村地震灾害脆弱性进行的系统研究,可供民政、保险、再保险、地震等领域的科学工作者、工程技术人员及高等院校相关专业师生参考。
《数据青藏高原东部地震地质灾害成灾背景》在综合研究前人资料和大量野外地质调查资料的基础上,采用以图件和照片为主的形式,以写实的手法展示了青藏高原东部地形急变带地震地质灾害及其成灾背景方面的成果。主要包括:区域地震地质背景、龙门山及邻近构造带典型活动断裂特征、“5·12”汶川地震和“4·14”玉树地震地表破裂特征、近年来强烈地震诱发的典型地质灾害特征等,是探索青藏高原东部内外动力地质作用耦合成灾机理以及活动构造带地质灾害早期识别的手学术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