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扩张、危险源种类与分布的复杂化发展趋势,以及极端自然灾害发生频率的上升,多灾种耦合事故与灾害已成为当今社会面临的重大公共安全挑战。本书旨在深入介绍多灾种耦合事故与灾害概念,成体系地介绍多灾种耦合风险评估方法研究的逻辑框架、发展历程、以及前沿成果,并提出对多灾种耦合风险评估理论与方法的未来研究展望。本书根据清华大学公共安全研究院对多灾种耦合概念的解析,提出了Natech事件、多米诺事故、自然灾害链、共发事故的多灾种耦合风险评估研究框架。以该逻辑框架为线索,本书介绍了各类多灾种耦合事故与灾害风险评估方法的研究前沿,探讨了多灾种链生效应与耦合效应对风险评估的影响。本书聚焦于事故灾难与自然灾害的研究热点前沿,预期可对多灾种耦合风险评估后续研究产生指导性、启发性的价值。
红层是典型的易滑地层,红层滑坡给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重大工程建设与运营造成严重威胁。《降雨诱发红层滑坡研究 以四川盆地为例》以四川盆地为主要研究对象,阐述红层滑坡的孕灾环境、主要类型与特征、形成条件、成因机理和失稳破坏模式的理论研究成果,介绍红层滑坡分析评价、早期识别、监测预警和防治利用的技术方法。
中国复杂的孕灾环境和承灾体分布格局,导致多种自然灾害共生的区域特征日益显现。现代的防灾减灾需要在传统的单灾种评估、防范手段和管理模式基础上,探索多灾种风险的识别、评估与防范。本书贯彻国家防灾减灾救灾“两个坚持”和“三个转变”新方针:坚持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坚持常态减灾和非常态救灾相统一;努力实现从注重灾后救助向注重灾前预防转变,从应对单一灾种向综合减灾转变,从减少灾害损失向减轻灾害风险转变。针对地震-滑坡-堰塞湖-淹没洪水灾害链,以西南山区汶川地震极重灾区为例,重点研究多灾种风险识别的机制与损失定量评估技术方法,并提出灾害链多灾种风险管理与防范构想。
《震前过程——用于地震预测研究的多学科方法》涉及地球物理学、地球化学等多个学科交叉内容,重点描述了目前用于地震预测研究的多学科方法,从震前岩石圈-大气层-电离层-磁层耦合的物理概念及模型出发,通过震前地震学现象的地面和卫星遥感监测进一步阐述震前过程机制,涉及与地震活动相关的地表地球化学和电磁观测、大气/热观测、电离层观测等,并包含了各种地震活动异常提取技术和方法,提出了地震预报预测跨学科多参量评估方法。
《青藏高原多灾种自然灾害综合风险评估与管控》通过对多源多时相遥感影像、气候背景、地理信息、社会经济及历史灾情资料的收集与分析,辨识了青藏高原主要自然灾害类型,系统分析了主要灾种历史灾情及其时空分布规律,明晰了各类自然灾害的发育特征、形成条件、风险演化及影响过程以及成灾机理。在此基础上,依据不同灾种相对重要性及关联性,统筹不同灾种灾损大小,确定了不同灾种的综合风险评估体系。同时,借助多种统计方法、理论及评估模型、GIS栅格计算及图层叠置功能的综合集成,系统评估了青藏高原多(单)灾种综合风险程度,并对其进行了区划。*后,围绕多灾种特点,以“以人为本,预防为主、防治结合”为原则,建立了集“预警预报、数据信息共享、部委会商、群测群防、社区防灾教育、保险承担、应急备灾、强化灾评规划”于一体
本书共12章,主要介绍气候变化健康风险评估的现状与进展及常用评估方法的基本原理和应用。第1章概述气候变化基本事实,气候变化健康风险评估现状与进展,以及常用评估方法。第2~3章对时间序列分析方法和地理信息分析方法在气候变化健康风险评估中的应用进行阐述。第4~10章围绕气候变化相关的极端温度、极端降雨等对死亡、发病、媒介传染病、水源性传染病发病、不良出生结局、职业暴露风险和精神心理疾病等的影响,分别介绍广义线性模型、广义相加模型、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贝叶斯时空模型、断点时间序列模型、Cox比例风险模型、病例交叉设计等方法的原理和应用。第11~12章介绍气候变化下人群健康风险的脆弱性评估及未来预估。
《全国地质灾害典型治理工程研究(2022年度)》以四川省为例,介绍了强震山区的地质环境背景,系统分析地质灾害分布发育规律,总结强震山区地质灾害治理工程特点,并选取5个典型地质灾害治理工程案例进行分析研究。治理工程案例的灾害类型包括滑坡、崩塌和泥石流3种,逐例阐明灾害基本特征,分析所采用的治理工程措施与技术方法,对治理工程的经济、社会效益,工程施工与运行维护技术方法效果进行评价,并提出针对性建议,以期为全国其他地区同类型地质灾害治理提供参考和借鉴。
灾害社会风险呈现 一生成、三状态、一演化 的系统特征,是一个集冲突、失序、失稳于一体的开放复杂系统,其治理是一项集应对、处置、管控于一体的复杂系统工程。当前各类灾害事件高发、频发、突发,灾害社会风险治理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显得尤为重要。本书在剖析灾害社会属性的基础上,从社会冲突、社会失序、社会失稳三状态探析灾害社会风险的生成、演化机理及防范、化解方法,创建了灾害社会风险的系统理论及应对决策体系,为风险治理提供了决策指导和政策启示。
《城镇地区灾难性滑坡早期识别与评估》瞄准“平安中国”,针对目前城镇滑坡灾害防治的社会经济发展重大需求,聚焦潜在滑坡灾害隐患识别和大尺度区域滑坡易发性评价,提出涵盖表观特征、活动特征和成灾特征的滑坡隐患识别综合判据,提出危险人工边坡自动识别新方法,构建滑坡易发性动态评价技术框架,建立综合历史滑坡和滑坡隐患开展易发性评价的方法。《城镇地区灾难性滑坡早期识别与评估》内容基于成功应用于四川茂县、薛城,西藏察雅,河北宽城、邢台、涉县,三峡库区秭归—巴东等地区的研究成果,提高滑坡隐患识别的精度,提升易发性评价的准确性、合理性与实用性,为防治人类活动频繁地区的滑坡灾害,以及制定合理的城镇化发展政策提供科学依据。
《城市洪涝致灾机理与模拟方法》以城市为主要研究对象,针对城市洪涝致灾机理与模拟方法这一关键科学问题,采用概化水槽试验、数学模型计算和力学理论分析相结合的综合方法,定量揭示城市排水系统和典型承灾体洪涝致灾的动力学机理,创建城市洪涝全过程模拟与风险评估耦合模型,开展不同暴雨情景下国内外典型城市街区洪涝过程的精细化模拟与洪水风险评估。研究成果不仅有助于深化对城市洪涝致灾动力学机理的认识,还可以为城市洪涝风险的精细化管理和科学防控提供基础科学依据。《城市洪涝致灾机理与模拟方法》部分彩图附彩图二维码,见封底。
石漠化治理主要实施林草植被为主的生态恢复与 重建,而*重要、*关键的技术措施就是造林树种的 选择,树种选择正确与否决定着石漠化治理的成败。 胡培兴、白建华、但新球、江天法、吴照柏等编 *的《石漠化治理树种选择与模式》根据石漠化土地 的生境状况及造林树种选择原则,选择适宜于石漠化 土地生长的乔木树种近100种,灌木树种50余种,草 本植物30余种进行详细描述。同时根据我国石漠化土 地分布特点、行政区划、地带性气候、大地貌特征、 主要江河分布及岩溶中地貌特点,将石漠化区域区划 为4个一级区划单位和14个二级区划单位。根据二级 区划单位的石漠化状况与区域自然条件,推荐了适宜 于各二级区划单位范围内的适宜造林树种,为科学地 进行生态恢复与重建打下了坚实基础。 本书可作为石漠化治理的理论和实践指导资料, 也可作为相
地质灾害对人类生命财产构成严重威胁,其中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社会影响的70%为大型滑坡。随着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地质灾害专业监测与预警已成为科学主动防范地质灾害的重要手段。当出现地质灾害险情时,采取工程措施对灾害体进行应急处置,是有效化解灾害风险的重要措施。作者在亲自参与我国近年来发生的数十起重大滑坡监测预警与应急处置工程实践的基础上,通过二十余年的研究积累和实践总结,形成了一套科学实用的大型滑坡监测预警与应急处置理论和技术方法。本书主要包括四部分,第一部分系统介绍了滑坡监测方法、滑坡动态演化规律、滑坡时间-空间综合预警预报理论和方法;第二部分主要介绍了所研发的地质灾害实时监测预警系统;第三部分介绍了大型滑坡应急预防体系、应急处置原则思路和主要工程措施;第四部分介绍了近年来成功监
本书为一本系统阐述海啸危险性理论与实践的专业书,书中从海啸基本概念出发,回顾历史海啸特征,结合地质构造背景、历史地震活动性海啸沉积物调查等多个方面分析我国近海海域发生地震海啸的可能性,绕海啸危险性及风险分析的全链条过程,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介绍潜海啸源划分、海啸生成与传播的数值模拟、地震海啸危险性的确定分析地震海啸危险性的概率分析及不确定性、海啸风险分析的原理与方法。
本书分15章60节。从汶川特大地震的应急管理思考到汶川特大地震的典型特征;从地球起源再探讨到地壳断裂机理再研究;从地震前兆识别到*孕震形势分析;从地震测量科学概念到地震预警科学概念;从创建地震预测新学科到地震预测逻辑学意义,都进行了多学科的探索。本书以断裂力学、流变力学,以及与地壳断裂流变相关的固体潮汐力学和岩石塑性流体力学为基础,以动力学加速度、动力学加速量为主要特征,以群子多体对立竞争可几强度统计力学为主要方法,以地壳断裂前兆临界极限为研究对象,探求地壳应变应力、重力、倾斜等作为地壳断裂前兆的充分必然性,并以实现地震前兆可量化识别为目的,以回归科学理性为己任,尝试构建地震灾害预警技术平台的理论和技术基础,促进政府提升灾害应急管理水平,满足防震减灾现实需要。
西江流域是岭南历史上灾害高发的地区,自然灾害(洪涝灾害、旱灾、风灾、地震等)与人为灾害(战争、流民灾祸等)使这一地域的防灾问题更为复杂。《西江流域传统聚落防灾史研究》在对西江流域的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历史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厘清区域性防灾方略和聚落防灾的历史源流,并详细阐述西江流域传统聚落的防灾格局形态、聚落中的防灾建筑和工程设施、建筑单体的防灾设施、聚落的防灾信仰和心理补偿,*终总结出西江流域传统聚落的防灾策略。
水库群联合调度是实现江河安澜和水资源高效利用的重要方法。水库群防洪-供水-生态调度理论与方法聚焦长江流域的防洪、供水和生态问题,以复杂系统科学理论为基础,围绕多维随机变量耦合的多目标协同优化关键技术难题,研究非线性河道洪水演算方法及水库群联合防洪调度方法,阐明洪水资源化利用的风险调控方法,构建水库群供水调度多目标优化模型,进行变化环境下的河流栖息地影响分析。《水库群防洪-供水-生态调度理论与方法》部分彩图附彩图二维码,见封底。
自然灾害事件大多起因于自然风险。但是,自然风险不一定导致灾害。自然灾害的发生,以及损失的扩散和放大往往因为社会因素。而且,风险也可能系社会行为 制造 。因此,巨灾的 社会 行为成为巨灾风险管理的重心,风险社会脆弱性理论成为20世纪70年代以后风险理论研究视角的重大创新。本书旨在融合应用多学科的理论和工具,创新研究视角和方法,研究脆弱性视角下的巨灾成灾机理、反脆弱性的路径、巨灾风险社会协同治理的机制等核心内容问题。本书主要内容包括:巨灾风险的成灾机理与管理演进、巨灾风险脆弱性分析与评价、巨灾风险扩散与放大机制研究、巨灾风险社会抗逆力分析与评价、巨灾风险认知与行为主体决策分析、巨灾风险社会协同治理机制设计、巨灾风险反脆弱性管理路径选择等。
《森林草原野火风险预警监测方法及应用》系统介绍了森林草原野火风险评估预警方法及应用。其主要内容包括基于极化SAR数据的植被冠层可燃物含水率遥感反演方法、野火风险评估方法及云南省应用验证、全球森林火灾风险时空挖掘及预警预测方法及其在林火多发区域的应用、基于静止卫星的野火火点检测与蔓延速率提取方法。
本书在分析南疆兵团辖区地质灾害孕灾背景的基础上,采用无人机航测、遥感解译、工程地质测绘、测试分析、山地工程等手段,对受地质灾害威胁严重的托云牧场、一牧场、叶城二牧场等团场开展调查,分析地质灾害特征与分
巨型滑坡,因其形成与演化机制复杂,且治理工程实施困难,一直存在治理工程“设计难”“评估难”“决策难”的问题。本书基于国内外300余例巨(大)型滑坡资料的系统分析,以及数值模拟、模型试验等手段,对巨型滑
本书以小流域为单元,开展滑坡泥石流监测预警系统和平台建设,以滑坡泥石流模型试验、现场试验和数值计算等方法为基础,研究滑坡泥石流临界条件、临界判别指标和关键参数的确定技术方法和标准,进而在龙门山建立典型
本书围绕灾害性气象事件影响预评估理论与方法展开研究,研究内容包括:1.灾害性气象事件时空变化规律。构建"气象因子-灾害性气象事件"关系模型,建立气象因子诱发灾害性气象事件的评价指标体系和预警阈值与等级
泥石流是我国山区主要山地灾害类型之一,预测预报是其主要减灾手段之一。本书将主要阐述泥石流预测预报的基本理论,建立泥石流预报的技术体系和方法,并结合泥石流预测预报在西南地区和东南地区的实践,介绍泥石流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