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灾害风险是当代国际社会、学术界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我国东部沿海地区是人口、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区域和集聚中心,自然灾害频发,破坏力巨大,社会经济损失严重。本研究成果对构建以"风险防范"为核心的灾害风险管理和区域安全预警体系,对加强灾害防治,保障沿海地区安全,规范灾害风险与应急响应研究方法,促进沿海地区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具有重要科学价值和战略意义。
本书综合分析历史文献记录中东汉、北宋时期洪水影响范围、强度和程度,结合洪痕沉积规律,首先考证了汉江上游T1阶地前沿沉积记录的东汉和北宋时期古洪水事件可能发生的年代,并采用HEC-RAS模型,从恒定流和非恒定流两个角度,模拟计算了东汉和北宋时期古洪水事件;然后结合实测洪水序列、历史调查洪水资料,以及考证获得的、沉积记录的东汉和北宋时期古洪水事件资料,分析评价了汉江上游安康段洪水灾害风险;最后分析了东汉和北宋时期古洪水事件发生的气候背景。本研究将古洪水研究与历史文献考证结合起来进行多学科交叉研究,解决了我国长尺度历史特大洪水长期无法定量问题,弥补了水文计算、风险评价中资料短缺的问题,促进了我国历史学科的发展。
北京作为我国的首善之区,对地质灾害极为重视,对防灾减灾也极为关注。为了更好地开展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提高防灾减灾能力,本书在大量翔实的第一手调查、监测和实验数据的基础上,以门头沟区为例,力求对近年来北京市典型的具有突发性的地质灾害隐患现状、监测、预警、应急处置和防治工作进行全面的总结。
《中国西南地区灾害响应与社会治理研究》从灾害史的角度出发,重点探讨了中国西南地区灾害响应和社会治理之间的关系。全面、系统考察各个阶段不同团体、组织及个人等主体对不同灾害类型的响应,分析产生不同响应方式的社会根源,深入探讨灾害文化的传承机制,灾害文化知识与现代科技的结合应用,考证分析当地民众生产生活实践中的灾害文化,深入剖析不同地域之间灾害响应方式与社会治理之间的内在机理,以期为我国防灾减灾救灾体系建设提供本土与现代相结合的理论指导和实践路径。
本书共分为五个部分,包括雨情、水情,洪涝灾害防御、山洪灾害防御、干旱灾害防御、基础工作等。 后附录中还有1950-2023年 水害灾情统计表等内容。 本书发布2022年中国洪水与干旱灾害防御信息,不仅可向各级 与社会提供真实可信的水旱灾害及减灾基础信息,同时还可为加强灾害管理,评估防汛抗旱工作,制定减灾策略等提供基本依据。
《城镇地区灾难性滑坡早期识别与评估》瞄准“平安中国”,针对目前城镇滑坡灾害防治的社会经济发展重大需求,聚焦潜在滑坡灾害隐患识别和大尺度区域滑坡易发性评价,提出涵盖表观特征、活动特征和成灾特征的滑坡隐患识别综合判据,提出危险人工边坡自动识别新方法,构建滑坡易发性动态评价技术框架,建立综合历史滑坡和滑坡隐患开展易发性评价的方法。《城镇地区灾难性滑坡早期识别与评估》内容基于成功应用于四川茂县、薛城,西藏察雅,河北宽城、邢台、涉县,三峡库区秭归—巴东等地区的研究成果,提高滑坡隐患识别的精度,提升易发性评价的准确性、合理性与实用性,为防治人类活动频繁地区的滑坡灾害,以及制定合理的城镇化发展政策提供科学依据。
《综合风险防范:标准、模型与应用》是“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点项目“综合风险防范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的部分研究成果,丛书之一,主要对综合风险分类及标准、巨灾保险数据采集规范、石油石化行业综合风险分类标准以及巨灾风险管理模型进行了深入的阐述和探讨,并在农业风险、环境污染风险、中国高速铁路承运人风险以及企业全面风险管理等领域进行了风险管理方面的应用研究。综合风险分类标准、巨灾保险数据标准以及巨灾风险管理模型建设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作,是灾害风险科学和技术研究领域的新方向,做好这些工作对于进一步提高我国综合风险管理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综合风险防范:标准、模型与应用》可供灾害科学、风险管理、应急技术、防灾减灾、保险、生态、能源、农业等领域的政府公务人员、科研和工程技术人员、企
本书系统地介绍了洪水风险分析与灾害评估的理论、方法的研究进展及应用示范情况,主要内容包括洪水风险分析与灾害评估概论,洪水敏感区域水文特征分析与预报,复杂边界和地形上水动力洪水演进数值计算,洪水灾害风险分析理论与方法,洪水灾害动态评估及多级综合评价方法,洪水风险分析与灾害评估应用示范系统开发、集成及应用,以及洪水风险分析与灾害评估理论和方法应用示范。 本书可以作为水文学及水资源、环境科学、生态科学、水利工程等专业领域的科技工作者、工程技术人员的参考书,也可作为高等院校高年级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教材。
《灾害社会工作:中国的实践与反思》是对“5.12”汶川大地震后全国创建最早(2008年6月)、坚守时间最长(三年)的中山大学一香港理工大学映秀社工站在灾区所做灾害社会工作的本土化专业诠释。《灾害社会工作:中国的实践与反思》指出,根据灾后不同阶段的社会政治处境,灾害社会工作的角色定位应该从“紧急救助”转向“社区重建”。 “5.12”汶川大地震后,面对灾区民众“生计归零”的现实,社工的迫切使命应该是推动社区可持续生计(城乡合作等)和民众自助与互助,以践行社工“以人为本、助人自助、公平正义”的终极理念。《灾害社会工作:中国的实践与反思》是国内第一部将行动研究与社工本土情境有机结合的著作,对国内外灾害社会工作,乃至中国社会王作专业的本土发展,都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本书系统阐述了旱灾、旱灾风险与旱灾风险管理的内涵;提出了旱灾风险分析的结构形式、主要任务与步骤,重点阐述了基于特征指标体系的旱灾风险分析与评价方法,并提出了基于风险传递机制的区域旱灾风险量化思路与方法。在此基础上,探讨了旱灾风险决策与抗旱资源配置等问题。最后,结合安徽省旱灾风险评估和干旱条件下南昌市水资源优化配置开展了案例研究。
灾害社会影响评估是灾害损失评估的一项重要内容,是政府制定灾后社会恢复和居民生活恢复等政策的重要依据。本书在介绍了灾害和灾害评估相关概念及理论的基础上,详细阐述了大数据环境下开展灾害社会影响评估的主要技术及方法,主要包括灾害大数据来源及其获取技术、受灾群体的移动行为分析、大规模群体行为相似度计算、面向互联网灾害社会影响信息抽取、灾害的互联网公众关注度分析、灾害的互联网关注内容焦点分析及灾害的社会心理影响分析等,构建了大数据支持的灾害社会影响评估模型,设计实现了灾害社会影响动态评估系统。
渭河是黄河**的支流。本书以渭河流域为研究对象,分析流域水文要素变化规律,揭示流域水文气象序列变化规律。使用多个干旱指数定量评价水旱灾害过程,基于统计降尺度法对 气候模式下渭河流域未来的降水量进行预估,采用多时间尺度的干旱指数进行干旱预测和分析。分析渭河流域洪水暴雨特性,使用层次分析法进行灾害风险分析。基于模糊综合法对渭河流域的干旱进行综合评价,分析干旱灾害风险和致灾机理,评估洪水灾害风险并分析致灾机理。提出相应的水灾害防治对策,为渭河流域生态保护提供参考。
灾害社会影响评估是灾害损失评估的一项重要内容,是政府制定灾后社会恢复和居民生活恢复等政策的重要依据。本书在介绍了灾害和灾害评估相关概念及理论的基础上,详细阐述了大数据环境下开展灾害社会影响评估的主要技术及方法,主要包括灾害大数据来源及其获取技术、受灾群体的移动行为分析、大规模群体行为相似度计算、面向互联网灾害社会影响信息抽取、灾害的互联网公众关注度分析、灾害的互联网关注内容焦点分析及灾害的社会心理影响分析等,构建了大数据支持的灾害社会影响评估模型,设计实现了灾害社会影响动态评估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