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环境保护总局规划与财务司和科技标准司,要求中国环境监测总站组织全国有关的监测技术人员对《水和废水监测分析方法》(第三版)进行修订再版。经过两年多的努力,《水和废水监测分析方法》(第四版)正式出版了,这是在第三版的基础上的增补和完善,是全国环境监测科研、监测方法研究、监测方法标准化成果的总结,是广大监测技术人员辛勤劳动的结晶。 为适应环境监督管理和国家新颁布的环境质量标准、污染源排放标准及有关规定的需要,在第四版中增加了许多监测的新项目、新技术、新方法,与第四版相比有较大的进步。在本版中监测分析方法分为三类,即:A类方法为国家或行业的标准方法(或与标准方法等效);B类方法经过国内较深入研究、多个实验室验证,证明是较成熟的统一方法;C类方法为国内仅少数单位研究与应用过,或直接
建立先进的空气和废气环境监测体系要做到数据准确、代表性强、方法科学、传输及时,能够及时跟踪污染源及污染物排放的变化情况,准确预警和及时响应各类环境突发事件。在此,本书编委会组织力量对第四版的部分内容进行了修订和增补,出版《空气和废气监测分析方法》(第四版增补版),以适应我国环境保护工作快速发展的需要。 本书主要修订和增补的内容为: 1.对第三篇“空气质量监测”的内容进行了修订。编写者为天津环境监测站冯剑秋。 2.第五篇增加了第七章“空气污染应急监测技术”。编写者为重庆环境监测站张卫东、龚宇、李新宇、吴莉萍、高飞。 3.增加了第七篇“化学质量平衡(CMB)受体模型及其在环境空气颗粒物源解析分析中的应用”。编写者南开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国家环境保护城市空气颗粒物污染防治重点实验室白志鹏、
为了及时进行必要的系统技术总结积累,建立更加全面的全国空气质量业务预报方法体系关键组成部分的预报信息交换技术规范和应用系统框架,更加科学地指导协调全国环境监测系统和环保预报部门的联网预报信息交换系统建设,按照环境保护部环境质量预报能力建设要求,中国环境监测总站组织全国省市环境监测和环保预报成员单位和专家,根据现有的实践经验、问题分析和环境管理及预报业务发展需求,集中研究讨论编写了这本《环境空气质量预报信息交换指南》,以期为环境监测系统和环境保护预报部门技术人员提供现有可供利用技术基础上较为全面的技术指南和参考资料。这本指南是新标准环境质量预报这个新核心业务的相关联技术的系统规范化应用发展的标志性开端,未来随着环保预报领域的拓展和信息科学技术的发展,可望将获得进一步的更新
2020年9月22日,习近平主席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向国际社会作出庄严承诺: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其中,生态系统碳汇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重要路径和重要保障。2021年9月22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中发(2021)36号)提出 加强绿色低碳重大科技攻关和推广应用 持续巩固提升碳汇能力 健全法律法规标准和统计监测体系 ,明确要求 加强生态系统碳汇基础理论和方法研究 开展森林、草原、湿地、海洋、土壤、冻土、岩溶等碳汇本底调查和碳储量评估,实施生态保护修复碳汇成效监测评估 。2021年10月24日,国务院印发的《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国发(2021)23号)将碳汇能力巩固提升行动
《河流生态系统诊断与修复:以西安沣河为例》在河流生态系统基本理论的基础上,提供识别、诊断、评价、治理、修复、评估与管理等系统性理论基础和技术方法。分为上、下两篇,共10章。阐述河流生态系统基本要素、结构、功能及生态系统特征,开展面源污染识别、特征分布、来源解析及运移规律分析,讨论河流水质对污染源的响应,探究河流生物群落结构与水质环境要素的相关性,开展河流代谢功能评价,系统性阐述河流污染源治理、水质净化、河岸带生态修复及河流管理技术体系。
生态环境应急监测是生态安全体系的重要组成,是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重要支撑,是应急决策和处置的前提和基础,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监测时间紧、任务重,需要快速确定污染范围、污染程度,预判污染团的浓度变化和移动情况,同时也是生态环境损害鉴定评估的重要基础。按照生态环境部领导的要求,中国环境监测总站以保障应急监测数据 真、准、全、快、新 为目标,从案例回顾、应急监测预案、监测方法等方面,全面分析和研究应急监测案例,供相关工作人员使用。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两湖地区水灾与社会研究》共分4个章节,主要对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两湖地区水灾与社会作了探讨和研究,具体内容包括三十年代两湖地区水灾的基本概况及特征、三十年代两湖地区水灾的成因探析、三十年代水灾对两湖地区的影响及三十年代两湖地区的水灾救济。该书可供各大专院校作为教材使用,也可供从事相关工作的人员作为参考用书使用。
建国以来,有相当长的一段时间,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学术界表面上轰轰烈烈,实质上则是“万马齐喑”。真正文化研究是谈不上的。改革开放以后,知识分子头上的紧箍宽松了一点,思想解放了一些,真正的研究工作开始了。对文化的认真的研究也提到日程上来了。80年代腾涌于全国的“文化热”,是顺应时势的壮举。这大大地推动了文化的研究。从整体文化研究一直到地区文化研究,都是百花齐放,灿烂辉煌。地区文化研究更是空前兴旺。楚文化、齐文化、吴文化等等,都推出了规模大、质量高的专著,令人耳目为之一新,长江文化研究,更不敢后人。有关机构邀集了与长江文化有关的各方面的专家,共同努力,用了将近两年的时间,写成了一部由李学勤教授和徐吉军教授主编的《综论系列·长江文化研究文库:长江文化生态》(江西教育出版社1995年12月版)
灵长类动物是和人类亲缘关系最近的动物,其身体结构、活动行为、社会制度等与人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中国是北半球猿猴种类最多的国家,是世界灵长类起源中心。本书带领读者跟随科研工作者的脚步,一起探秘长臂猿、金丝猴和白头叶猴等灵长类动物的保护现状、生存环境和生活习性,展现出其神秘可爱的生存状态,吸引更多人关注野生动物保护,关注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 “认识新朋友”和“延伸阅读”板块给本书增添了更多的知识性和趣味性。本书配有大量灵长类动物的照片,图文并茂,读者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灵长类动物的生活,感受灵长类动物这个“蓝星使者”对于地球的意义,从而提升生物多样性保护意识,更加愿意参与其中,更好地与自然和谐相处。
本书在跟踪现行的环境监测相关的法律法规、技术规范等基础上,对环境监测理论基础、监测质量保障体系、监测点位布设、样品的采集与预处理、分析测试、数据处理以及综合评估等环境监测过程进行了阐述,内容偏重方案设计,同时将质量控制贯穿于所有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