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分析监测实验》是针对高等教育的特点和培养目标, 为环境科学、环境工程专业本科生的环境监测、环境分析、化学分析等相关课程编写的实验教材。本书注重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突出环境分析监测专业素质和技能的培养,按照环境要素选取典型的环境指标及其分析监测方法作为主要内容。在具体分析监测方法的选择上, 既考虑了传统的化学分析方法,也考虑了当前先进的仪器分析方法。在内容编写上,尽量翔实具体,便于实验教学工作的开展。全书分为六章。第一章为绪论。第二章至第六章共50个实验。第二章至第五章包括水质分析监测、大气分析监测、土壤分析监测、生物分析监测四个方面的技术实验。第六章为拓展实验,能够满足对实验难度有更高要求的高校师生。本书可作为高等学校环境科学、环境工程、给水排水、市政工程及相关专业本科生的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规划与财务司和科技标准司,要求中国环境监测总站组织全国有关的监测技术人员对《水和废水监测分析方法》(第三版)进行修订再版。经过两年多的努力,《水和废水监测分析方法》(第四版)正式出版了,这是在第三版的基础上的增补和完善,是全国环境监测科研、监测方法研究、监测方法标准化成果的总结,是广大监测技术人员辛勤劳动的结晶。 为适应环境监督管理和国家新颁布的环境质量标准、污染源排放标准及有关规定的需要,在第四版中增加了许多监测的新项目、新技术、新方法,与第四版相比有较大的进步。在本版中监测分析方法分为三类,即:A类方法为国家或行业的标准方法(或与标准方法等效);B类方法经过国内较深入研究、多个实验室验证,证明是较成熟的统一方法;C类方法为国内仅少数单位研究与应用过,或直接
本著作是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项目编号:10AJY002) 我国碳排放总量确定、指标分配、实现路径机制设计综合研究 和北京市属高校高层次人才引进与培养计划 长城学者 资助项目(项目批准号:CIT和TCD 20140321) 碳排放与博弈计量研究 的研究成果,该著作采用博弈论、机制设计理论、投入产出、计量经济理论、可计算一般均衡等方法,深入研究我国碳排放总量的确定,指标在不同时期、不同产业、不同地区之间的分配以及碳排放目标的实现与机制设计问题,并利用动态模拟方法进行模拟研究,为我国发展低碳经济提供指导与借鉴。
建立先进的空气和废气环境监测体系要做到数据准确、代表性强、方法科学、传输及时,能够及时跟踪污染源及污染物排放的变化情况,准确预警和及时响应各类环境突发事件。在此,本书编委会组织力量对第四版的部分内容进行了修订和增补,出版《空气和废气监测分析方法》(第四版增补版),以适应我国环境保护工作快速发展的需要。 本书主要修订和增补的内容为: 1.对第三篇“空气质量监测”的内容进行了修订。编写者为天津环境监测站冯剑秋。 2.第五篇增加了第七章“空气污染应急监测技术”。编写者为重庆环境监测站张卫东、龚宇、李新宇、吴莉萍、高飞。 3.增加了第七篇“化学质量平衡(CMB)受体模型及其在环境空气颗粒物源解析分析中的应用”。编写者南开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国家环境保护城市空气颗粒物污染防治重点实验室白志鹏、
本书的研究和出版得到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 污染场地绿色可持续修复评估体系与方法(2018YFC1801300) 污染场地风险管控机制与经济政策技术体系研究(2020YFC1807500) 场地污染修复技术绿色低碳全过程评估技术(2022YFC3703300) ,世界银行咨询项目 中国污染场地风险管控的环境经济学分析及优化建议 ,污染场地安全修复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开放基金项目 工业地块土地安全修复与可持续利用规划决策支持方法与平台构建研究(NEL-SRT201709) 大型污染场地精细化环境调查与风险管控技术方法与实例研究(NEL-SRT201708) ,国家自然科学青年基金项目(71403097),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项目(2013AA06A211)的共同资助。
本书针对社会生活噪声、工业企业厂界噪声、交通运输噪声、建筑施工噪声四类噪声选取典型环境噪声监测案例,从监测标准规范确定、监测点位选取、监测数据分析、监测结果评价等全过程对每个监测案例进行详细描述,全方位分析每一个监测案例的可借鉴之处,以及可能存在的不足与改进方案等,为相关人员今后的环境噪声监测工作实践提供丰富的经验。
本书主要对三峡库区的水环境变化情况进行研究,以促进流域可持续发展。本书在界定三峡库区范围的基础上,首先对三峡库区作为独特地理单元生态环境的基本情况进行了介绍,其次是针对三峡库区农业非点源污染、工业点源污染、城镇生活污水污染以及总体水质的变化情况进行了解析,进而对三峡库区的水生态安全及战略环境影响进行了综合评价和预测,最后根据分析结果对未来三峡库区水生态环境保护的重点方向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为了帮助广大从业人员系统掌握生态学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及技术方法,特别是能够在实际工作中有效应用生态学基本概念、原理与技术,在短时间内显著提高生态影响评价技术水平,我们在总结十余年实际工作的基础上,精心编撰了这本书。编写此书的原则就是强调理论联系实际,体现其实用性。 本书以生态影响评价的实际需要为出发点,精选生态学重点概念与原理进行分析,给出具体的评价方法,特别是对生态学基本原理在开发建设项目及规划环评等实际应用中应注意的问题做了重点分析或说明,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环境污染问题凸显,其中空气污染问题日益严峻。本书针对粉尘、微生物及空气主要气态污染物如甲醛、挥发性有机物、臭氧、氨气、氮氧化物、二氧化硫、一氧化碳等的治理分章予以阐述,重点围绕民用场合如室内居所、隧道、停车场、汽车、美容屋、打印社、医院等封闭、半封闭空间场所的污染特点,结合近十年来相应的空气污染管控标准,以及学界、产业界**研发动向,对涉及的新材料、新技术等做了较为细致的比较分析,并提出了合理化建议。
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在我国实施以来,为推动我国可持续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也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环境保护部环境工程评估中心编著的《建设项目环境监理》分上下两篇。上篇为基础理论部分,主要介绍了环境监理的发展历史、相关知识、工作内容、程序和方法等;下篇选取了八个典型行业,分别从行业特点的角度说明了各行业环境监理的工作内容,并且每个行业都给出了典型案例。
本书在系统梳理全国区域发展战略环境评价工作成果的基础上,总结提炼区域发展战略环境评价的理论体系和关键技术方法,集成全国四轮战略环境评价的关键成果,提出我国国土空间重点开发区域的生态环境管控方案。全书共
本教材针对当前国民经济建设和水文学及水资源学科发展需要,系统论述了水环境监测与评价的基本概念、理论、方法以及水环境污染及其危害、水环境自净与水环境容量、人类活支对水环境的质与量的影响、水资源开发引起的环境负效应;介绍了我国主要水环境法律、法规和有关标准;阐述了水环境监测的基本原则、技术要求和方法;系统地提出了地表水和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的原则与内容,现状评价、影响预测及影响评价的理论方法,水环境保护与修复技术;介绍了遥感监测、动态监测、水环境预测的模拟模型等新技术方法。 本教材可作为高等学校水文与资源工程专业本科教材,也可作为地下水科学与工程、环境工程等相关专业的参考教材,还可作为水资源、水环境等领域科技人员的参考书。
《自然资源与环境质量定量评估体系的编制与应用》着眼于构建科学合理、可操作性强的自然资源资产和资源环境承载力量化评估体系,对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评估和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估分别进行了系统的理论综述,并按照资源和
本书系统介绍了关联区域VOCs排放信息收集、融合与应用的方法等,内容包括关联区域VOCs排放层次化云网格管理系统框架、VOCs污染物监测系统数据采集原理、VOCs污染物排放数据错误值修正及缺失值补充模型、基于错误值修正的VOCs污染物排放数据三级融合算法、基于云网格体系的关联区域VOCs相关性及贡献率分析、基于随机森林算法的VOCs浓度预测方法、基于多源数据融合的区域VOCs浓度预测方法、基于深度学习的区域VOCs聚集态势感知、跨区域的VOCs污染传播预警方法、关联区域内VOCs危害程度评价、关联区域内VOCs危害程度成因解析、关联区域内VOCs危害程度控制。 本书可供管理科学与工程、环境管理、信息系统与信息管理、人工智能、信息融合等领域的科研人员、工程技术人员阅读,也可供大专院校有关专业的师生参考。
投资项目环境影响经济评价参数体系研究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标准定额研究所 主编,中国计划出版社 【新华正版书籍】 作者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标准定额研究所 主编 原价 ¥78.00 出版社 中国计划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2-02-01
近年来,环境影响评价工作深入贯彻落实关于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各项决策部署,紧紧围绕改善环境质量这一核心,充分发挥源头预防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作用,不断推动高质量发展,相关的法律、法规、规章和制度
《生态影响评价理论与技术》靠前章给出了57个(组)生态学基本概念;第2章对60多条生态学、哲学基本原理及其在生态影响评价中的应用进行了分析;第3章是生态影响评价的主要内容;第4章为生态影响评价技术方法
%26nbsp;%26nbsp;%26emsp;%26emsp;国家环境保护总局规划与财务司和科技标准司,要求中国环境监测总站组织全国有关的监测技术人员对《水和废水监测分析方法》(第三
%26nbsp;%26nbsp;%26nbsp;%26nbsp;《入海河口湿地生态系统空间评价理论与实践》立足于河口湿地的完整性和系统性,以景观生态学为基础,综合河口湿地相关学科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