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新、付强主编的《环境监测质量管理技术》分册是全国环境监测培训系列教材之一。环境监测质量管理是环境监测数据具有代表性、准确性、精密性、可比性和完整性的重要保证之一,是环境监测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本书立足当前环境监测质量管理现状和发展需求,注重对计量单位、标准样品、量值溯源和监测方法等基础知识及其应用进行概述,并系统总结和梳理人员资格考核和监测能力认定两方面的工作程序、技术要求和常见问题等,可作为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人员的学习资料和基础性教材。
本教材以环境监测岗位能力为核心,以工作任务为主线,在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中学习职业岗位所需环境监测知识和技能,培养职业素质,着重突出职业性、实用性和创新性。本书可作为各类院校环境类专业的教学参考用书,也可作为中、高级环保职业技能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的辅导教材。 本教材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开发学习项目,以工作任务为载体构建教材内容。本教材以环境监测工作过程为导向开发了体现岗位核心能力的7个典型学习项目,即地表水监测、污水监测、环境空气监测、固定污染源废气监测、土壤污染监测、植物污染监测和噪声监测。每个学习项目中以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构建了循序渐进的学习任务,全书共有29个学习任务。每个任务分“学习目标”、“知识学习”、“技能训练”和“思考与练习”4个模块。“知识学习”力求简洁、够用
“环境监测技术”是环境类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核心课程。《环境监测技术》结合环境监测岗位任务、监测项目和监测方法,依据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编写而成。打破了传统教材学科体系的构建模式,按照“行动导向,工学结合,理实一体”的教学理念重组教材结构。全书以环境监测对象为主线,基于环境监测岗位任务、项目和方法,分别介绍了水和污水、大气和废气、土壤、噪声的监测,并设计了环境监测的情境和监测项目,突出实用性,重点培养环境监测人员的综合素质、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完成岗位监测任务。 《环境监测技术》为高职高专环境类专业教材,也可供其他各类学习环境专业、分析专业师生及相关技术人员参考。
本书围绕环境监测岗位实际工作任务安排内容,采用*的国家标准,理论与实践相融合,突出应用能力和职业能力培养。内容包括绪论,环境监测质量保证,地表水监测,城镇污水监测,工业废水监测,空气质量监测,固定源废气监测,室内空气监测,噪声监测,土壤与固体废物监测,辐射环境监测,应急监测等。章末给出了相关的专业网址,方便学习者查询参考。本书为高职高专环境工程技术,环境监测与控制技术,环境评价与咨询服务及环境保护类其他专业使用,也可作为相关专业的教学用书,同时可供环境保护技术人员参考使用。
本书是“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规划教材。 本教材侧重于系统介绍与我国各类标准密切相关的环境监测方法和技术,同时力求反映国内外环境监测技术新进展。全书共分为8章,分别为绪论、水质监测和分析、大气环境监测、土壤环境监测、固体废物监测、生物污染监测、环境监测新技术发展和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为配合理论教学,本教材还附有12个实验。 本教材可作为高等院校环境及相关专业本科生“环境监测”课程的教材,也可作为从事环境监测、环境分析、环境检测等工作的研究人员和技术人员的工具书。
本书共11章。前9章结合我国城市森林的发展情况,主要对环境影响评价的理论、方法、政策等进行了研究,并对我国城市森林的环境影响进行了评价。后2章主要进行了北京市、井冈山市城市森林环境影响的具体案例研究。
付强编著的《环境监测方法标准实用手册(第3册 土壤固体废物和生物监测方法)》从环境监测方法的实用性和现行有效性的角度出发,结合我国环境监测 的主要领域,汇编了当前我国现行有效的、常用的环境监测方法标准和监测技术规范,力求为读者提供一 部具有较强实用性和较高便利性的工作手册。 《环境监测方法标准实用手册(第3册土壤固体废 物和生物监测方法)》包括土壤和水系沉积物、固体废物、煤质、生物和生物体残留。收入土壤、固体废 物和生物监测方法标准和监测技术规范80多项。本书适用于各级环境监测机构,各类别的环境分析实验室 及各行业监测和化学分析使用。
本书在分析隧道工程建设与地下水环境相互作用关系的基础上,系统总结了隧道涌(突)水来源识别技术与方法,构建了岩溶隧道地下水环境负效应评价指标体系,全面阐述了其评价标准和评价过程,同时以一岩溶长大隧道为例进行了实例研究与验证。 本书可供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从事工程环境影响相关领域研究的人员参考,也可供从事隧道设计、施工和管理的工程技术人员使用。
本册《环境监测方法标准汇编 水环境》汇集了截至2007年8月底前批准发布的有关水环境方面的国家标准184项和行业标准80项。内容涉及工业废水、地表水、地下水、城市污水、农田灌溉用水等水环境的监测。
为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保护环境,保障人民身体健康,规范固定污染源废气中氮氧化物的监测方法,制定本标准。 本标准规定了测定固定污染源废气中氮氧化物的非分散红外吸收法。 本标准为首次发布。 本标准由环境保护部科技标准司组织制订。 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国环境监测总站、上海市环境监测中心、河北省环境监测中心站。 本标准验证单位:河北省环境监测中心站、沈阳市环境监测中心站、湖北省环境监测中心站、贵阳市环境监测中心站、天津市环境监测中心、秦皇岛市环境监测保护站。 本标准环境保护部2014年2月7日批准。 本标准自2014年4月15日起实施。 本标准由环境保护部解释。
为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实施大气固定污染源排放污染物监测,制定本标准。 本标准规定了固定污染源烟气排放连续监测系统的主要技术指标、检测项目、检测方法和检测时的质量保证措施。凡进入国家环境监测网络的烟气排放连续监测系统须符合本标准的要求。 本标准对《固定污染源排放烟气连续监测系统技术要求及检测方法》(HJ/T 76—2001)主要做了如下修改:调整了颗粒物连续监测系统和流速连续测量系统的部分技术指标;进一步明确了颗粒物连续监测系统相关系数的检测方法;补充了烟气参数的技术指标和烟气排放连续监测系统90 d运行期间的技术要求。 本标准起草过程中参考了国外的技术标准、国内和国外部分生产厂家生产的连续监测系统的技术指标和企业标准。 本标准自实施之日
为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保护环境,保障人体健康,规范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中硝基苯类化合物的测定方法,制定柘标准。 本标准规定了测定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中硝基类化合物的气相色谱法。
受环境保护部委托,环境保护部环境工程评估中 心从2010年开始环境影响评价基础数据库的建设工作 ,经过分年建设,已经构建了环境影响评价基础数据 库的框架体系,形成了系列标准规范,建设了环评基 础数据中心和支撑环评审批。技术评估的会商平台。 相关初步成果已经在环评管理和业务中得到应用,对 环评工作起到了实际的支撑作用。 由环境保护部环境工程评估中心和国家环境保护 环境影响评价数值模拟重点实验室编的《重点行业环 评指标数据库建设》是环境影响评价基础数据库系列 丛书之一,重点介绍行业环评指标库的建设成果,共 分为三大部分,**部分是基础篇,主要介绍环评指 标体系设计和数据库构建的方法及基本理论;第二部 分是指标体系设计篇,主要介绍16个重点行业环评指 标体系设计方法和指标;第三部分是应用篇。主要以
为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和《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防治环境污染,改善环境质量,规范城市轨道交通工程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制定本标准。 本标准结合城市轨道交通建设与运营特点和环境影响特征,规定了城市轨道交通工程环境影响评价的原则、内容、方法和要求。 本标准附录A为规范性附录,附录B、附录C、附录D为资料性附录。 本标准由环境保护部科技标准司组织制订。 本标准起草单位:北京市地下铁道设计研究所、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节能环保劳卫研究所、北京市环境保护监测中心、广州市地下铁道总公司、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本标准环境保护部2008年12月25日批准。 本标准自2009年4月1日起实施。 本标准由环境保护部解释。
《战略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创新研究》对国民经济规划环评和法规环评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相关问题作了探索,国民经济规划环评和法规环评都是重大而复杂的政策、法律问题,本书的研究是这项系统工程的开始。本书观点可以为我国开展国民经济规划和法规环境影响评价提供必要的理论支持,从而推动国家有关部门在国民经济规划和法规的制定过程中有计划、分步骤地开展环境影响评价,促进我国国民经济规划和法规的制定更加科学合理,为实现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本书采用问答的形式,从实用的角度,汇总了给水厂运行管理与改造中的各种技术问题。既包括给水标准、给水水源、饮用水处理工艺、给水设备和泵站、给水管网管材的基本知识和技术操作要求,也包括给水厂经营和财务管理方面的知识,后介绍了给水厂进行技术改造的一些方法。
《固定污染源自动监控数据质量保证体系研究--以黑龙江省为例》在编写过程中,参考引用了大量相关书籍、期刊文献、相关网站等资料,主要部分己经列入了本书的参考文献目录,其他文献由于篇幅所限没能列出。 全书共10章节,内容包括绪论、污染源自动监控数据质量及其有效性审核、黑龙江省污染源监控系统建设概况、污染源自动监测监控系统的构成、 数据库设计等。
本书作者在广泛阅读、分析国内外有关研究资料的基础上,提出了关于土地开发整理规划环境影响的评价的理论基础、内涵、特征、内容和程序,创建了关于土地开发整理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的方法和指标体系,并以北京市延庆县为样区进行了实证研究,验证了作者自己提出的科学理论、方法和指标体系。
本书以水环境、大气环境、城市环境及可持续发展等各种环境系统为实证研究对象,在数理统计学理论分析及部分方法改进的基础上,以多元统计的主成分分析(PCA)、因子分析、对应分析、判别分析、聚类分析、全局主成分分析(GPCA)等方法为主,将其与地理信息系统(GIS)空间数据处理、展示与分析功能进行有效集成,遵循系统工程中的数学建模以实现定量评价的思路和方法,探索并给出科学有效的对各种简单及复杂系统环境质量状况综合性、系统化、定量化以及动态性的评价方法体系,尤其是通过建立的将主、客观指标赋权方法相结合的环境质量评价分层构权主成分分析(PCA)及分层构权全局主成分分析(GPCA)模型,构造出有较强稳定性和实际意义的各种环境质量综合指数并加以推广和应用,取得了比较好的评价效果。 本书可供从事统计学、环境
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和美国环境保护局研究三角公园大气研究与暴露评价实验中心,于1992年4月于北京举办了“大气固定源采样和分析”研讨会,应与会者要求,总站组织编译了本书。 本书内容涉及的论题很广泛,从采样和分析技术到美国EPA在管理和强制限定固定污染源排放的政策。书中所列方法属于美国EPA的标准方法,是美国污染监测成功经验的总结,很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可供工业部门、环境保护部门的监测、科研、管理人员使用,亦可供大专院校相关专业师生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