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环境保护总局规划与财务司和科技标准司,要求中国环境监测总站组织全国有关的监测技术人员对《水和废水监测分析方法》(第三版)进行修订再版。经过两年多的努力,《水和废水监测分析方法》(第四版)正式出版了,这是在第三版的基础上的增补和完善,是全国环境监测科研、监测方法研究、监测方法标准化成果的总结,是广大监测技术人员辛勤劳动的结晶。 为适应环境监督管理和国家新颁布的环境质量标准、污染源排放标准及有关规定的需要,在第四版中增加了许多监测的新项目、新技术、新方法,与第四版相比有较大的进步。在本版中监测分析方法分为三类,即:A类方法为国家或行业的标准方法(或与标准方法等效);B类方法经过国内较深入研究、多个实验室验证,证明是较成熟的统一方法;C类方法为国内仅少数单位研究与应用过,或直接
建立先进的空气和废气环境监测体系要做到数据准确、代表性强、方法科学、传输及时,能够及时跟踪污染源及污染物排放的变化情况,准确预警和及时响应各类环境突发事件。在此,本书编委会组织力量对第四版的部分内容进行了修订和增补,出版《空气和废气监测分析方法》(第四版增补版),以适应我国环境保护工作快速发展的需要。 本书主要修订和增补的内容为: 1.对第三篇“空气质量监测”的内容进行了修订。编写者为天津环境监测站冯剑秋。 2.第五篇增加了第七章“空气污染应急监测技术”。编写者为重庆环境监测站张卫东、龚宇、李新宇、吴莉萍、高飞。 3.增加了第七篇“化学质量平衡(CMB)受体模型及其在环境空气颗粒物源解析分析中的应用”。编写者南开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国家环境保护城市空气颗粒物污染防治重点实验室白志鹏、
夏新、付强主编的《环境监测质量管理技术》分册是全国环境监测培训系列教材之一。环境监测质量管理是环境监测数据具有代表性、准确性、精密性、可比性和完整性的重要保证之一,是环境监测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本书立足当前环境监测质量管理现状和发展需求,注重对计量单位、标准样品、量值溯源和监测方法等基础知识及其应用进行概述,并系统总结和梳理人员资格考核和监测能力认定两方面的工作程序、技术要求和常见问题等,可作为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人员的学习资料和基础性教材。
本教材以环境监测岗位能力为核心,以工作任务为主线,在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中学习职业岗位所需环境监测知识和技能,培养职业素质,着重突出职业性、实用性和创新性。本书可作为各类院校环境类专业的教学参考用书,也可作为中、高级环保职业技能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的辅导教材。 本教材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开发学习项目,以工作任务为载体构建教材内容。本教材以环境监测工作过程为导向开发了体现岗位核心能力的7个典型学习项目,即地表水监测、污水监测、环境空气监测、固定污染源废气监测、土壤污染监测、植物污染监测和噪声监测。每个学习项目中以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构建了循序渐进的学习任务,全书共有29个学习任务。每个任务分“学习目标”、“知识学习”、“技能训练”和“思考与练习”4个模块。“知识学习”力求简洁、够用
“环境监测技术”是环境类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核心课程。《环境监测技术》结合环境监测岗位任务、监测项目和监测方法,依据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编写而成。打破了传统教材学科体系的构建模式,按照“行动导向,工学结合,理实一体”的教学理念重组教材结构。全书以环境监测对象为主线,基于环境监测岗位任务、项目和方法,分别介绍了水和污水、大气和废气、土壤、噪声的监测,并设计了环境监测的情境和监测项目,突出实用性,重点培养环境监测人员的综合素质、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完成岗位监测任务。 《环境监测技术》为高职高专环境类专业教材,也可供其他各类学习环境专业、分析专业师生及相关技术人员参考。
本书围绕环境监测岗位实际工作任务安排内容,采用*的国家标准,理论与实践相融合,突出应用能力和职业能力培养。内容包括绪论,环境监测质量保证,地表水监测,城镇污水监测,工业废水监测,空气质量监测,固定源废气监测,室内空气监测,噪声监测,土壤与固体废物监测,辐射环境监测,应急监测等。章末给出了相关的专业网址,方便学习者查询参考。本书为高职高专环境工程技术,环境监测与控制技术,环境评价与咨询服务及环境保护类其他专业使用,也可作为相关专业的教学用书,同时可供环境保护技术人员参考使用。
本书是“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规划教材。 本教材侧重于系统介绍与我国各类标准密切相关的环境监测方法和技术,同时力求反映国内外环境监测技术新进展。全书共分为8章,分别为绪论、水质监测和分析、大气环境监测、土壤环境监测、固体废物监测、生物污染监测、环境监测新技术发展和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为配合理论教学,本教材还附有12个实验。 本教材可作为高等院校环境及相关专业本科生“环境监测”课程的教材,也可作为从事环境监测、环境分析、环境检测等工作的研究人员和技术人员的工具书。
本书以国内外森林及城市绿地资源一体化管理研究成果为基础.综合森林经营管理、城市绿地规划设计、生态学以及信息科学等理论,针对当前国内大都市存在的森林及绿地资源管理分离、监测技术体系不统一、森林及绿地资源数据不能全面反映生态环境状况的问题,采用比较研究法、系统整合法等研究方法,从理论、技术方法和实践三个方面对森林及绿地资源监测信息协同进行了研究和探讨;提出了大都市森林及绿地资源监测信息协同体系,并在北京等地进行了实证研究。 本书可供环境科学,林业工程等领域的工程技术人员,科研人员和管理人员使用,也可供高等院校相关专业师生参考。
作为改革开放前沿的沿海地区一直是我国经济增长的热点地区和环境保护的重点地区。本书总结诸如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一些相对成熟的沿海经济区在以往发展过程中的环境问题和经验教训,分析一些新兴沿海经济区发展所面临的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形势,指出开展沿海经济区发展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必要性和意义,提出并建立了沿海经济区发展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技术原则和方法框架,并提供辽宁沿海经济带、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和广州南沙地区等三个典型的沿海经济区发展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案例。 本书可供从事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管理、研究和实践人员,环境科学、区域规划、经济地理、生态学、海洋环境保护等领域的科技人员、高等院校师生以及政府部门有关人员阅读和参考。
本书主要包括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两个部分,部分首先介绍生物多样性影响评价的发展历程,以及目前的研究状况和在实际应用中的局限性;其次,从理论上探讨生物多样性影响评价的科学理论基础,如何把复杂的生物多样性影响问题归纳为一般的科学规律,再进一步从可操作的技术层面解决生物多样性影响评价问题;再次,以生物多样性的组成和特点为基础,从景观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及遗传多样性有针对性地建立一系列评价指标。为了使生物多样性评价理论和建立的指标体系能在实际的生物多样性影响评价中得到较好运用,第二部分以现实中生物多样性较为丰富区域的发展规划为基础,从公路建设、旅游发展、森林防火通道建设等不同类型的生物多样性影响评价案例出发,更贴近实际的探讨和论述生物多样性评价的过程和方法。
本书共11章。前9章结合我国城市森林的发展情况,主要对环境影响评价的理论、方法、政策等进行了研究,并对我国城市森林的环境影响进行了评价。后2章主要进行了北京市、井冈山市城市森林环境影响的具体案例研究。
本书共分13章,包括区域性开发环境影响评价,城市建设环境影响评价,制造工程环境影响评价,房地产开发环境影响评价,电力、煤气、水生产供应环境影响评价,交通工程环境影响评价、水利工程环境影响评价,批零、餐饮设施环境影响评价,采掘工程环境影响评价,农业工程环境影响评价,放射性设施环境影响评价。本书共收集和提炼了46篇环境影响报告书的精华,具有选材广,选例精,突出项目特色的特点,有很强的实践指导意义。 本书可供环保科技工作者、环评工作人员、环境管理人员参考,也可供大专院校环境科学专业师生学习参考。
付强编著的《环境监测方法标准实用手册(第3册 土壤固体废物和生物监测方法)》从环境监测方法的实用性和现行有效性的角度出发,结合我国环境监测 的主要领域,汇编了当前我国现行有效的、常用的环境监测方法标准和监测技术规范,力求为读者提供一 部具有较强实用性和较高便利性的工作手册。 《环境监测方法标准实用手册(第3册土壤固体废 物和生物监测方法)》包括土壤和水系沉积物、固体废物、煤质、生物和生物体残留。收入土壤、固体废 物和生物监测方法标准和监测技术规范80多项。本书适用于各级环境监测机构,各类别的环境分析实验室 及各行业监测和化学分析使用。
本书在分析隧道工程建设与地下水环境相互作用关系的基础上,系统总结了隧道涌(突)水来源识别技术与方法,构建了岩溶隧道地下水环境负效应评价指标体系,全面阐述了其评价标准和评价过程,同时以一岩溶长大隧道为例进行了实例研究与验证。 本书可供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从事工程环境影响相关领域研究的人员参考,也可供从事隧道设计、施工和管理的工程技术人员使用。
《环境监测与影响评价技术》以环境污染源监测为主线,依据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和国家环境监测总站颁布的*标准和方法,详细介绍了废水、废气、固体废弃物、噪声、突发性污染事故等监测原理、监测方法和监测过程中的质量控制,并简述了环境影响评价技术方法。 严文瑶和戴竹青等编著的《环境监测与影响评价技术》突出实用性,注重介绍环境监测中使用的新方法、新技术,可供石油化工行业从事环境保护工作的管理人员、技术人员使用,也可供普通高等院校相关专业师生参考。
21世纪,全球各国都将可持续发展作为所面临的首要问题而给予高度关注,环境污染是其中主要的困难之一。各国对各种有毒有害气体的探测,对大气污染、工业废气的监控以及对人居环境质量的检测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发展低成本可携带的有毒有害气体传感器及阵列,对环境污染的源头进行监控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众多气体传感器中,质量敏感型气体传感器具有结构紧凑、工艺性好、成本低、适宜批量生产等优点而被广泛应用于有毒有害气体的检测中。但质量敏感型元件本身对气体或蒸汽不具有选择性,其作为化学传感器的选择性仅仅依赖于表面敏感膜的性质。 孙萍、冯兴编著的这本《质量敏感型有毒有害气体传感器及阵列研究》以质量敏感型传感器元件为基础,用合成新型气体敏感材料聚炔和超分子材料,以及基于聚炔的有机无机复合材
本册《环境监测方法标准汇编 水环境》汇集了截至2007年8月底前批准发布的有关水环境方面的国家标准184项和行业标准80项。内容涉及工业废水、地表水、地下水、城市污水、农田灌溉用水等水环境的监测。
为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保护环境,保障人民身体健康,规范固定污染源废气中氮氧化物的监测方法,制定本标准。 本标准规定了测定固定污染源废气中氮氧化物的非分散红外吸收法。 本标准为首次发布。 本标准由环境保护部科技标准司组织制订。 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国环境监测总站、上海市环境监测中心、河北省环境监测中心站。 本标准验证单位:河北省环境监测中心站、沈阳市环境监测中心站、湖北省环境监测中心站、贵阳市环境监测中心站、天津市环境监测中心、秦皇岛市环境监测保护站。 本标准环境保护部2014年2月7日批准。 本标准自2014年4月15日起实施。 本标准由环境保护部解释。
为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实施大气固定污染源排放污染物监测,制定本标准。 本标准规定了固定污染源烟气排放连续监测系统的主要技术指标、检测项目、检测方法和检测时的质量保证措施。凡进入国家环境监测网络的烟气排放连续监测系统须符合本标准的要求。 本标准对《固定污染源排放烟气连续监测系统技术要求及检测方法》(HJ/T 76—2001)主要做了如下修改:调整了颗粒物连续监测系统和流速连续测量系统的部分技术指标;进一步明确了颗粒物连续监测系统相关系数的检测方法;补充了烟气参数的技术指标和烟气排放连续监测系统90 d运行期间的技术要求。 本标准起草过程中参考了国外的技术标准、国内和国外部分生产厂家生产的连续监测系统的技术指标和企业标准。 本标准自实施之日
本书较为详细地介绍了环境监测的基本原理、技术方法、环境标准和监测过程的质量保证。突出环境监测的特点,在一定的理论基础上,强调实践,注重专业素质和能力的培养,并配合教材内容选编了一定数量的阅读材料,增强了教材的可读性。 本书为中等职业学校环境保护与监测专业教材,亦可作为中等职业学校环境类及其他专业的教学用书,或作为环境保护科技人员、管理干部、环保职工培训教材及参考书。
为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保护环境,保障人体健康,规范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中硝基苯类化合物的测定方法,制定柘标准。 本标准规定了测定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中硝基类化合物的气相色谱法。
环境影响评价是预防环境问题产生的基本措施和进行环境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环境保护的一项法律制度在我国已施行20多年,为有效地保护环境,维持生态平衡,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促进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2002年10月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影响评价法》,则以法律的形式将环境影响评价的范围和建设项目扩大到有关规划,使中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更加完善。环境影响评价标准是进行环境评价的法律依据。近多年来,我国在环境影响评价标准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制定发布了许多环境影响评价标准。为促进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开展,我们把我国现行的环境影响标准汇编成册。希望对从事环境保护工作者,尤其是对从事环境影响评价工作者有所帮助。 本汇编收集截至到2004年7月,收入标准21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