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环境保护总局规划与财务司和科技标准司,要求中国环境监测总站组织全国有关的监测技术人员对《水和废水监测分析方法》(第三版)进行修订再版。经过两年多的努力,《水和废水监测分析方法》(第四版)正式出版了,这是在第三版的基础上的增补和完善,是全国环境监测科研、监测方法研究、监测方法标准化成果的总结,是广大监测技术人员辛勤劳动的结晶。 为适应环境监督管理和国家新颁布的环境质量标准、污染源排放标准及有关规定的需要,在第四版中增加了许多监测的新项目、新技术、新方法,与第四版相比有较大的进步。在本版中监测分析方法分为三类,即:A类方法为国家或行业的标准方法(或与标准方法等效);B类方法经过国内较深入研究、多个实验室验证,证明是较成熟的统一方法;C类方法为国内仅少数单位研究与应用过,或直接
建立先进的空气和废气环境监测体系要做到数据准确、代表性强、方法科学、传输及时,能够及时跟踪污染源及污染物排放的变化情况,准确预警和及时响应各类环境突发事件。在此,本书编委会组织力量对第四版的部分内容进行了修订和增补,出版《空气和废气监测分析方法》(第四版增补版),以适应我国环境保护工作快速发展的需要。 本书主要修订和增补的内容为: 1.对第三篇“空气质量监测”的内容进行了修订。编写者为天津环境监测站冯剑秋。 2.第五篇增加了第七章“空气污染应急监测技术”。编写者为重庆环境监测站张卫东、龚宇、李新宇、吴莉萍、高飞。 3.增加了第七篇“化学质量平衡(CMB)受体模型及其在环境空气颗粒物源解析分析中的应用”。编写者南开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国家环境保护城市空气颗粒物污染防治重点实验室白志鹏、
夏新、付强主编的《环境监测质量管理技术》分册是全国环境监测培训系列教材之一。环境监测质量管理是环境监测数据具有代表性、准确性、精密性、可比性和完整性的重要保证之一,是环境监测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本书立足当前环境监测质量管理现状和发展需求,注重对计量单位、标准样品、量值溯源和监测方法等基础知识及其应用进行概述,并系统总结和梳理人员资格考核和监测能力认定两方面的工作程序、技术要求和常见问题等,可作为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人员的学习资料和基础性教材。
本教材以环境监测岗位能力为核心,以工作任务为主线,在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中学习职业岗位所需环境监测知识和技能,培养职业素质,着重突出职业性、实用性和创新性。本书可作为各类院校环境类专业的教学参考用书,也可作为中、高级环保职业技能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的辅导教材。 本教材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开发学习项目,以工作任务为载体构建教材内容。本教材以环境监测工作过程为导向开发了体现岗位核心能力的7个典型学习项目,即地表水监测、污水监测、环境空气监测、固定污染源废气监测、土壤污染监测、植物污染监测和噪声监测。每个学习项目中以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构建了循序渐进的学习任务,全书共有29个学习任务。每个任务分“学习目标”、“知识学习”、“技能训练”和“思考与练习”4个模块。“知识学习”力求简洁、够用
“环境监测技术”是环境类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核心课程。《环境监测技术》结合环境监测岗位任务、监测项目和监测方法,依据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编写而成。打破了传统教材学科体系的构建模式,按照“行动导向,工学结合,理实一体”的教学理念重组教材结构。全书以环境监测对象为主线,基于环境监测岗位任务、项目和方法,分别介绍了水和污水、大气和废气、土壤、噪声的监测,并设计了环境监测的情境和监测项目,突出实用性,重点培养环境监测人员的综合素质、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完成岗位监测任务。 《环境监测技术》为高职高专环境类专业教材,也可供其他各类学习环境专业、分析专业师生及相关技术人员参考。
本书围绕环境监测岗位实际工作任务安排内容,采用*的国家标准,理论与实践相融合,突出应用能力和职业能力培养。内容包括绪论,环境监测质量保证,地表水监测,城镇污水监测,工业废水监测,空气质量监测,固定源废气监测,室内空气监测,噪声监测,土壤与固体废物监测,辐射环境监测,应急监测等。章末给出了相关的专业网址,方便学习者查询参考。本书为高职高专环境工程技术,环境监测与控制技术,环境评价与咨询服务及环境保护类其他专业使用,也可作为相关专业的教学用书,同时可供环境保护技术人员参考使用。
本书是“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规划教材。 本教材侧重于系统介绍与我国各类标准密切相关的环境监测方法和技术,同时力求反映国内外环境监测技术新进展。全书共分为8章,分别为绪论、水质监测和分析、大气环境监测、土壤环境监测、固体废物监测、生物污染监测、环境监测新技术发展和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为配合理论教学,本教材还附有12个实验。 本教材可作为高等院校环境及相关专业本科生“环境监测”课程的教材,也可作为从事环境监测、环境分析、环境检测等工作的研究人员和技术人员的工具书。
《半导体太阳电池数值分析基础(上册 )》涵盖了实现半导体太阳电池数值分析所需的器件物理模型、数据结构、数值算法和软件实施等四部分内容,着重于物理模型的来龙去脉、数据结构的面向对象、数值算法的简洁高效、软件实施的完整详尽,终方便读者快速开发面向自己工作的数值分析工具。《半导体太阳电池数值分析基础(上册 )》建立在作者20年来从事III-V族多结太阳电池器件物理与制备技术的经验基础上,相关内容是十几年来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多异质结太阳电池数值分析软件工作的总结与提炼,部分内容作为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研究生的专业课讲授过。
为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执行国家、地方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实施大气固定污染源排放污染物总量控制,提高固定污染源烟气排放连续监测水平,特制定本标准。 本标准规定了固定污染源烟气排放连续监测系统的安装、调试、联网、验收、运行维护、数据审核等技术要求。 本标准对《火电厂烟气排放连续监测技术规范》(Ⅲ/T 75—2001)主要做了如下修改:扩大了原规范的适用范围,覆盖了工业固定污染源;细化了固定污染源烟气排放连续监测系统的安装位置要求以及经验收合格后的烟气排放连续监测系统数据传输到污染源自动监控网络后的数据审核和处理要求;规定了固定污染源烟气排放连续监测系统的运行管理和质量保证要求;简化了各种固定污染源烟气排放连续监测方法和监测仪器结构的介绍;补充了固定污染源烟气排放连续
为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保护环境,保障人体健康,规范水中氯苯类化合物的测定方法,制定本标准。 本标准规定了测定水中氯苯类化合物的气相色谱法。 本标准是对《水质 1,2.二氯苯、1,4.二氯苯、1,2,4.三氯苯的测定 气相色谱法》(GB l7131—1997)的修订。 本标准首次发布于1997年,原起草单位为中国环境监测总站。本次为次修订。修订的主要内容如下: 一一以毛细柱分离替代填充柱分离; 一一增加了目标化合物组分。 自本标准实施之日起,《水质 1,2一二氯苯、1,4.二氯苯、1,2,4一三氯苯的测定 气相色谱法》(GB/T 17131一l997)废止。 本标准的附录A、附录B、附录C为资料性附录。 本标准由环境保护部科技标准司组织修订。 本标准主要起草单位:中国环境监测总站、辽宁省环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提高,室内环境问题引起了人们的普遍关注。根据中国建筑装饰协会的统计数据,我国新建住宅装修率达到了95%以上,而有机合成材料在室内装饰及设备用具方面的广泛应用,致使用内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气体大量散发,严重恶化了室内空气品质。 全书共分六章,章结论主要阐述了室内空气和室内空气质量的定义,室内空气污染与室内空气质量监测的目的、意义、特点、任务和方法以及相关的国家标准,使学习者建立正确的基本概念。第二章室内空气监测的质量保证阐述了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的重要性、实验室质量管理的具体方法,以及室内空气监测的数据的正确处理和表述,使学习者了解数据准确和精确的重要意义。第三章室内空气污染物的性质、来源以及毒性,在国际GB 50325和GB/T 18883的框架下阐述空气污染物的性质、来源
本标准规定了测定因定污染源废气中氯化氢的硝酸银容量法。 本标准由环境保护部科技标准司组织制订。
我国当前地下水污染加剧、污染状况不清,因此区域地下水环境风险控制和污染修复技术亟待突破。 2010年,环境保护部设立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区域地下水污染监测系统与风险管理关键技术研究”,专项研究瞄准《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和《国家环境保护“十一五”科技发展规划》中的重点领域和优先主题,遵循“地下水污染监测一风险评估一复合污染净化一管理对策”的研究思路,满足地下水环境管理需求,促进地下水环境管理领域的人才培养和发《区域地下水环境风险评价技术》为该项目第二课题“区域地下水环境风险评估指标与技术体系研究”的重要成果,通过区域地下水环境风险评估指标与技术体系的研究与开发,构建了地下水污染风险评估指标体系;通过区域地下水污染风险评价指标、评价方法和技术研究,
自2009年《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条例》颁布实施以来,环境保护参与综合决策步入了新的历史时期。为进一步提升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在宏观战略层面 解决重点、难点和热点环境问题的能力,更好地服务于经济发展大局,引领我国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技术的发展,2012年10月10—12日,环境保护部环境影响评价司和环境保护部环境工程评估中心联合云南省环境工程评估中心。 在云南省昆明市组织召开了“全国第三届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技术研讨会”。《重点领域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理论与实践(第2辑)》是该研讨会的重要 成果之一,收录了研讨会论文共39篇。涉及煤炭矿区、城市轨道交通、港口、土地利用及城市总体规划等领域的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技术方法、评价指 标体系及典型案例研究等方方面面,是对我国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研究成果和工作经验的系统归纳与总结。是广
为了使观测所收集数据的项目、内容、方法、精度具有可比性,从而找出其间的特点与规律,方法的统一十分重要。只有方法的统一,并严格按统一方法进行操作,其不同类型草地或同一类型不同时间所获得的大量的数据才可进行对比、分析,找出其间存在的共同特点与规律,从而为草地生态系统的有效管理、生物多样性的保护、草地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以及草地资源的合理利用与模式的建立,提供科学依据。 编写本书的目的,正是希望建立一套科学、切实可行的方法,为国家野外草地试验站进行长期观测提供依据。希望国家野外草地试验站能够按照这统一的规范,从标准地的确定、观测场的建立,到样品的采集、处理、分析和数据处理都能统一起来,从而产生大量可比、系统与规范的数据,并通过网格建立先进的、不断更新的信息系统,同时对数据实行有序
由周敬宣和宇鹏编著的《中国战略环境评价若干关键问题的探讨》以“湖北省区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战略环境评价立法建议案”为例,探讨了战略环境评价必须解决的一系列问题;介绍了对政策环境评价的原则、标准、方法和程序;参照现行《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试行)》,尝试构建了一部导则,其内容包括评价的项目和目的,评价研究的对象、内容、方法、程序、数据、手段与平台、原则、结果、质量保证措施等,并进行了必要论证;介绍了综合集成研究厅的作用与功能;以较多的篇幅按提出的评价导则,对《武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总体规划纲要》进行模拟环境评价,并与南开大学2005年对同一对象所做的环境评价对比,分析了各自的优缺点,论证了所建立导则的合理性。 此外,《中国战略环境评价若干关键问题的探讨》附录
本标准是对SL144 95《水环境检测仪器与试验设备校(检)验方法》的修订。修订的主要依据为JJF 1071--2000《国家计量校准规范编写规则》和JJF 1002--1998《国家计量检定规程编写规则》,同时按照GB 1.1—200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规则》和SL1—2002《水利技术标准编写规定》等规定执行。 本标准对水环境常用检测仪器及设备定期进行校验的通用技术要求作了规定。
地表水特别是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监测是环境监测系统工作的重点。本实用监测方法立足高效、实用的原则,借鉴国内外的相关监测方法。综合监测一线同仁的实践经验编辑而成。书中包含地表水常规项目24项、补充项目5项、集中式饮用水源地特定项目80项的现行实用的分析方法。《地表水环境质量监测实用分析方法》可供各级环境监测部门、从事地表水环境监测工作人员使用。
我国的环境监测工作始于20世纪80年代。在环境监测工作开展的初期,我国就开始有组织地推动环境监测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工作,以普及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基本知识、制定环境监测技术规范、建立监测方法、研制和生产环境标准样品与质控样品为依托,以质量控制考核和技术培训为主线,逐步探索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质量保证工作路线。1991年,原国家环保局颁布了《环境监测质量保证管理规定(暂行)》、《环境监测人员合格证制度(暂行)》和《环境监测优质实验室评比制度(暂行)》等一系列制度,标志着质量保证工作开始步入制度化和规范化发展轨道。全国性实验室质量控制考核、数据比对、持证上岗考核、优质实验室评比以及计量认证和实验室认可等活动的开展,有力地促进了环境监测人员素质、质量管理水平和监测能力的全面提高,推进了监测质
水生态服务价值研究是对水生态系统的各项服务功能的价值量化评价, 是揭示水生态系统对社会经济的支撑作用、全面认识水资源价值的重要环节 。孟庆义等编著的《北京水生态服务功能与价值》在分析国内外水生态服务 价值评价的*新进展和北京水生态演变的基础上,建立了北京水生态服务功 能评价的理论和方法,系统地评估了北京水生态服务功能及其生态经济价值 ,探讨了北京水生态服务功能管理对策与措施。 《北京水生态服务功能与价值》可供生态规划与管理、生态评价与监测 、水资源管理及相关领域科学问题的研究者和有关院所师生参考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