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试验》较系统地介绍了实验室环境试验和自然环境试验。实验室环境试验涉及气候环境、机械环境、化学活性物质环境、生物环境、机械活性物质环境、辐射环境等试验,自然环境试验涉及大气环境、海水环境和土壤环境等试验。全书共28章,主要介绍了每种环境试验的目的与意义、环境影响效应、试验条件、试验程序、试验设备、有关技术与应用等内容,具体试验包括高温、低温、温度变化、低气压、太阳辐射、湿热、霉菌、盐雾、酸性大气、流体污染、流动混合气体腐蚀、二氧化硫、水、砂尘、爆炸性大气、风压、积冰/冻雨、正弦振动、振动、冲击、碰撞、稳态加速度、跌落、倾斜与摇摆、振动—噪声—温度、温度—湿度—振动—高度和各种自然环境试验。
环境监测是环境管理工作中一个重要的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通过对环境质量的监测,可以判断某一地区的环境质量状况是否符合国家的规定,可以预测环境质量的变化趋势,为预防环境质量恶化提供科学依据。 环境监测方法标准是评价一个地区环境质量的优劣和评价一个企业对环境影响的基本依据,是获取正确的环境质量信息和评价环境质量的重要手段和基础。 《环境监测方法标准汇编》于2007年首次出版,包括《环境监测方法标准汇编 土壤环境与固体废物》、《环境监测方法标准汇编 噪声与振动》、《环境监测方法标准汇编 放射性与电磁辐射》、《环境监测方法标准汇编 水环境》、《环境监测方法标准汇编 空气环境》,共5卷。 近年来,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等部委颁布了一批新的环境监测方法标准,同时有些标准被代替或作废,为此,我
《环境监测方法标准汇编:放射性与电磁辐射(第3版)》收集了截至2014年5月底前批准发布的放射性元素的测定方法相关标准54项,环境辐射与放射性监测与防护规定相关标准26项,放射性废物管理的相关标准20项,共100项。可以作为工具书,供从事环境监测和环境科学研究的科技人员使用。
《环境监测》既是《中国环境百科全书》的选编本之一,又可自成一册。全书共选收336个条目,按照逻辑关系,包括环境监测网、环境质量监测、污染源监测、采样分析方法、监测指标、监测结果评价、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和监测仪器9个部分,每个部分按照环境介质做进一步分类。 条目编写工作于2011年8月启动,经过对条目设置原则和条目内容的反复研讨,编写了19个样条,供作者参考。初稿形成后,综合考虑条目的内涵、外延及其相互间关系,将数量由420个调减至336个,于2013年12月终定稿。这项工作是全国环境监测科技工作者集体智慧的结晶。
本书全面论述了三峡库区目前调查清楚的陆栖野生脊椎动物种类及分布概况。着重介绍三峡库区珍稀濒危动物的种类、分布、栖息地特征等内容,以及这类物种面临的生存前景、受威胁现状分析和地区水平濒危等级评估。探讨三峡库区人类经济开发活动对库区野生陆栖脊椎动物物种、群落和生境的影响因素,以及应该采取的科学合理的有效保护措施。在阻止物种灭绝、期望恢复生态系统中珍稀濒危动物物种的种群生存力、协调物种保护目标与当地社会发展需求而进行经济开发活动的关系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分析。 本书适合从事野生动物保护和生境研究(特别是三峡库区)的科研人员、管理人员及大专院校的师生阅读。关心三峡工程及其环境问题的读者也可以从本书中了解到相关科学信息。
《环境监测方法标准实用手册(第1册):水监测方法》从环境监测方法的实用性和现行有效性的角度出发,结合我国环境监测的主要领域,汇编了当前我国现行有效的、常用的环境监测方法标准和监测技术规范,力求为读者提供一部具有较强实用性和较高便利性的工作手册。 《环境监测方法标准实用手册(第1册):水监测方法》包括水和废水、大气降水等。收录监测方法标准和监测技术规范150多项。《环境监测方法标准实用手册(第1册):水监测方法》适用于各级环境监测机构,各类别的环境分析实验室及各行业监测和化学分析使用。
中国标准出版社编著的《环境噪声测量标准汇编》汇编收集了截至2014年5月底前批准发布并现行有效的的环境噪声相关标准55项,其中国标48项,行标7项。可以作为工具书,供从事环境监测和环境科学研究的科技人员、从事标准化工作的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等参考使用。
环境监测是环境管理工作中一个重要的、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通过对环境质量的检测,可以判断某一地区的环境质量状况是否符合国家的规定,可以预测环境质量的变化趋势,为预防环境质量恶化提供科学依据。 环境监测方法标准是评价一个地区环境质量优劣和评价一个企业对环境影响的基本依据,是获取正确的环境质量信息和评价环境质量的重要手段和基础。
本册《环境监测方法标准汇编 水环境》汇集了截至2007年8月底前批准发布的有关水环境方面的国家标准184项和行业标准80项。内容涉及工业废水、地表水、地下水、城市污水、农田灌溉用水等水环境的监测。
《环境监管无人机遥感技术与应用》介绍了无人机技术及其应用进展,对国内外无人机的发展现状以及无人机数据获取、传输、处理等技术发展现状及趋势进行了研究总结,主要讲述了无人机应用技术规范、无人机系统设计与实现及无人机技术在环境监测、监察、应急中的应用,并结合实际研究工作进行了无人机系统集成和实现及其应用案例。
付强等编著的《环境监测方法标准实用手册(第5册监测技术规范)》从环境监测方法的实用性和现行有效性的角度出发,结合我国环境监测的主要领域,汇编了当前我国现行有效的、常用的环境虩方法标准和监测技术规范,力求为读者提供一部具有较强实用性和较高便利性的工作手册。 《环境监测方法标准实用手册(第5册监测技术规范)》包括技术规范、导则、规定、指导等。收入环境监测技术规范、导则、规定、指导等30多项。本书适用于各级环境监测机构,各类别的环境分析实验室及各行业监测和化学分析使用。
《第十二次环境监测学术交流会论文集》内容简介:2013年以来,全国各级环境监测站在巩固监测转型成果的基础上,加大了监测技术创新的力度,更加注重科技成果业务化应用,提升了为环境管理服务的水平和效率。为进一步提高环境监测技术与学术水平,促进环境监测学术交流与合作,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环境监测专业委员会于2015年7月在青海省西宁市召开第十二次全国环境监测学术交流会,并组织监测技术人员撰写了环境监测科技进展论文集。本次学术交流会共收到论文246篇,经过评审,筛选出130篇,参加会议交流。论文内容涉及环境监测管理、分析技术、预警与应急、综合评价、环境统计、质量管理等领域的*科研成果。
本书精选了11个典型实例。这些实例覆盖面较广,从层次上看包括了国家和地方两个层面,从行业上看包括了铁路、公路、港口、矿区、流域开发等众多环评工作开展较为广泛的领域,具有较好的代表性。其中,相当一部分实例在我国战略环评发展史上有着开创性、示范性的意义,如《内蒙内古治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战略环境影响评价》是我国个真正意义上的高层次战略环评,《全国林纸一体化工程“十五”及2010年专项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是《环评法》实施后开展的个国家层面的规划环评,《大渡河干流水电规划调整环境影响评价》则是《环评法》实施后展的一个典型水电梯级开发专项规划环评等。
《湖泊水环境质量演变与水环境质量基准研究》针对湖泊水环境质量演变和水环境基准科学问题,通过系统的多学科综合调查与研究,全面分析了太湖等湖泊水体污染、水动力、水生态系统结构及演变、人群暴露参数和社会经济特征,系统总结近几十年来湖泊水化学、生态系统结构及典型污染物的区域差异和演变规律;提出了水环境基准测试生物名录;探索了水动力对湖泊污染物输移转化作用机理和营养盐基准的影响,研究了水动力对水环境质量演变及水质基准的关系模型;提出了湖泊饮用水体中的优控污染物清单,并建立重点污染物和新型污染物的健康毒性效应及风险评估模型;系统揭示了富营养化水体中有机质与多种污染物的相互作用机理,以及特征污染物的生物有效性和复合污染的生态毒理效应;初步构建一套适合我国国情的水环境基准理论体系框架和基准
罗毅、陈斌主编的《2011全国环境应急监测演练技术文集》全国环境应急监测演练共有105个环境监测站(部分省级站联合地市级监测站)参与,共出动环境监测人员三千余人,动用环境应急监测车百余台,应急指挥车三十余台,现场便携仪器设备数百台,实验室仪器设备近百台。
本书是青海省重大科技攻关项目“江河源区生态环境的演变与质量评价体系研究”的系统总结。本书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通过年轮分析、遥感影像、数学建模和计算机模拟仿真等方法,反演了江河源区近600年来的历史气候变迁,分析了近50年来气候变化特征,预测了未来气候变化;界定了江河源区的范围;根据气候、地形地貌、社会经济等对江河源区进行了生态地理区划;阐明了从地质年代高原隆起至今江河源区生态系统格局的变化;提出生态系统主体和区域生态环境地位的概念,用能值分析、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估算确定了草地是江河源区生态系统的主体;建立了自然因素与人文因素对该区生态环境演变的分离模型并计算了其作用的效应强度;构建了科学、符合实际、具有可操作性的环境质量评价的指标体系,并分别选用层次分析法、综合指数法、神经网络分析
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所引起的生态环境质量变化日益受到关注,研究全国生态环境质量状况及变化趋势,对于经济的持续发展、自然资源的保护和生态环境的改善具有重要意义。本书以景观生态学理论方法为基础,以“3S”(RS、GIS、GPS)技术为主要研究手段,提出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标准和评价模型,探索景观生态学和遥感要素识别技术与方法,并在海河流域、黄河源区、深圳市和成都平原温江县、郫县、都江堰等典型地区进行了应用研究,为生态环境退化原因分析、生态环境保护对策制定提供了可操作的管理和技术方法。 本书可供生态学、环境科学和景观生态学研究者、高等院校相关专业师生以及从事生态环境相关专业工作的管理人员参考。
《中国近岸海洋环境质量评价与污染机制研究》内容分为三篇9章。篇“我国近岸海洋环境背景、质量状况与主要问题”包括第1章至第3章,主要以“908专项”调查成果为主,结合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海洋环境监测与调查成果,评估我国近海海洋环境背景和污染基线,系统评价近岸海洋环境质量现状及变化趋势,分析近岸海洋环境的主要特征和面临的主要问题。其中,对近海海水水质、沉积物质量和贝类生物质量状况的评价主要基于“908专项”于2006—2007年的调查结果,在趋势评价中则综合利用“全国第二次污染基线调查”至2009年的海洋环境调查与监测数据。
本书详细阐述了湖泊水环境遥感的基础理论、实践应用及系统集成。全书共11章。第1~5章阐释了湖泊水环境遥感的理论基础,重点介绍湖泊水环境遥感的物理概念、辐射传输以及大气校正,突出固有光学量以及表观光学量的测量方法,并分析了两者的光学特性;第6~10章为湖}白水环境遥感的实践应用,主要阐述湖泊水体水色参数遥感反演、水体富营养化遥感评价、水生植被遥感监测与生物量遥感估算、湖泊水体表层水温反演以及湖泊蓝藻水华监测;第11章为湖泊水环境遥感的软件系统集成,介绍了太湖MODIS卫星遥感监测系统、中国湖泊水环境遥感监测系统的总体框架、开发模式、系统功能以及业务流程等。 本书可读性强,适合具有地学、环境、空间信息等地球系统科学背景的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作为参考教材,也可作为湖泊科学和遥感科学工作者的参考书
为贯彻执行《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GBZ 1)和《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GBZ 2),特制定本标准。本标准是为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配套的监测方法,用于监测工作场所空气中锑及其化合物[包括金属锑(Antimony)和氧化锑(Antim。ny oxide)等]的浓度。本标准是总结、归纳和改进了原有的标准方法后提出。这次修订将同类化合物的同种监测方法和不同种监测方法归并为一个标准方法,并增加了长时间采样和个体采样方法。 本标准从2004年12月1日起实施。同时代替GB/T 17063-1997、GB 8773-88附录A。 本标准首次发布于1988年,本次是次修订。 本标准由全国职业卫生标准委员会提出。 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批准。 本标准起草单位:四川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深圳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武皋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