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环境监测培训系列教材:环境空气质量监测技术》旨在规范全国环境空气质量监测培训工作,满足“十二五"期间技术培训工作的需求。主要读者对象为:全国各级环境监测管理人员、技术人员、环境监测研究人员和高等院校环境监测相关专业的师生,以及关心环保监测事业的公众。
江志华、叶海仁编*的《环境监测设计与优化方法》根据当前环境监测的实际需求,以环境统计学原理为基础,全面阐述环境监测设计与优化的原理、程序和方法,提出了一套完整的环境监测设计与优化标准操作程序,系统地论述了环境监测边界、监测参数、采样站点、采样时间频率等的设计与优化方法,分析每种方法的适用范围、优势、限制和操作方法,提出了环境监测设计的文件说明格式。 本书有较强的实用性,可供环境管理者、环境研究人员、环境保护技术工作者及高等院校环境保护类专业教师和学生阅读参考。
夏新、付强主编的《环境监测质量管理技术》分册是全国环境监测培训系列教材之一。环境监测质量管理是环境监测数据具有代表性、准确性、精密性、可比性和完整性的重要保证之一,是环境监测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本书立足当前环境监测质量管理现状和发展需求,注重对计量单位、标准样品、量值溯源和监测方法等基础知识及其应用进行概述,并系统总结和梳理人员资格考核和监测能力认定两方面的工作程序、技术要求和常见问题等,可作为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人员的学习资料和基础性教材。
《大气污染防治宣传手册》主要介绍了大气污染防治的主要只是,包括“大气污染主要源头是什么?”“这些污染物会给公众带来什么样的伤害?”“治理污染国家有什么法规?”“落实好这些法规、要求,公众需要怎样配合、怎样参与、怎样支持?”等。
受环境保护部委托,环境保护部环境工程评估中心从2010年开始环境影响评价基础数据库的建设工作,经过分年建设,已经构建了环境影响评价基础数据库的框架体系,形成了系列标准规范,建设了环评基础数据中心和支撑环评审批、技术评估的会商平台。 相关初步成果已经在环评管理和业务中得到应用,对环评工作起到了实际的支撑作用。 环境保护部环境工程评估中心和国家环境保护环境影响评价数值模拟重点实验室编*的《环境影响评价基础数据库建设指南》是环境影响评价基础数据库系列丛书之一,重点介绍环境影响评价基础数据库项目建设目标、建设任务、过程和经验。全书分为四大部分,**部分是项目建设。主要介绍项目的基本情况和主要建设内容;第二部分是数据管理,主要介绍数据库设计、数据处理和入库、数据质量控制、数据成果及接口服
为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规范噪声与振动控制工程的建设与运行管理,防治环境污染,保护环境和人体健康,制定本标准。 本标准规定了噪声与振动控制工程的通用技术要求。 本标准为指导性文件。 本标准为首次发布。 本标准由环境保护部科技标准司组织制订。 本标准主要起草单位: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协会、北京市劳动保护科学研究所、国家环境保护城市噪声与振动控制工程技术中心、深圳中雅机电实业有限公司、北京绿创声学工程股份有限公司、四川正升声学科技有限公司、上海新华净环保工程有限公司。 本标准由环境保护部2013年9月26日批准。 本标准自2013年12月1日起实施。 本标准由环境保护部解释。
大宗工业固体废物环境监管责任重大,构建大宗工业固体废物污染源环境风险评价体系是建立固体废物管理技术体系的重要内容。本书根据大宗工业固体废物污染源的特点及其环境风险特性与评价要求,介绍了生命周期、安全检查表、概率风险、模糊逻辑和层次分析法的应用,并提出了对策性建议。 《大宗工业固废环境风险评价》可供环境工程、固体废物管理、矿业工程管理等方面的科研和工程技术人员参考使用。
《我国战略环境评价的有效性研究》首先对我国战略环境评价的制度管理体系、区域性战略环评、重点领域规划环评、基础能力建设等方面的实践进展进行了全面的回顾;其次,从战略环境评价有效性的内涵和功能剖析入手,构建了战略环境评价的一般研究框架,并按这一框架,对我国战略环境评价的有效性进行了剖析和问题诊断;再次,以有效性影响因素为出发点,在已有的单一学科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采取问卷调查法、因子分析法、多元回归法等方法,探讨影响战略环境评价有效性的因素以及不同因素间的影响机理;*后,在此基础上构建了我国战略环境评价有效性评估的整合框架模型,通过层次分析法、群组决策法、模糊综合评价法等定量研究方法进行了实证检验。从实践角度看,《我国战略环境评价的有效性研究》在战略环境评价运行有效性评价结果的基
本标准规定了测定环境空气和工业废气中氨的纳氏试剂分光光度法。 本标准由环境保护部科技标准司组织制订。
为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规范含多氯联苯废物焚烧处置设施设计、建设及运行管理,防止含多氯联苯废物焚烧处置对环境的污染,保护环境,保障人体健康,制定本标准。 本标准规定了含多氯联苯废物焚烧处置工程设计、施工、验收和运行管理等过程中的有关技术要求。 本标准为指导性文件。 本标准为首次发布。 本标准由环境保护部科技标准司组织制订。 本标准起草单位:沈阳环境科学研究院(国家环境保护危险废物处置工程技术(沈阳)中心)。 本标准由环境保护部2013年9月26日批准。 本标准自2013年12月1日起实施。
为了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保护环境,保障人体健康,规范水中金属总量的微波消解方法,制定本标准。 本标准规定了水质金属总量的微波消解方法。 本标准为首次发布。 本标准的附录A为资料性附录。 本标准由环境保护部科技标准司组织制订。 本标准主要起草单位:宁波市环境监测中心。 本标准验证单位:上海市环境监测中心、杭州市环境监测中心站、绍兴市环境监测中心站、台州市环境监测中心站、宁波市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和宁波市环境监测中心。 本标准环境保护部2013年11月21日批准。
本书以济南市为实例,论述了废水污染源在线监控点位优化、监测仪器的优选、系统运营组织体系、企业现场查勘、废水在线监控系统附属设施建设、现场点位控制、网络与视频、软件设计、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等。可供从事水质监测和环境保护管理工作的相关人员阅读参考使用。
为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和《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防治环境污染,改善环境质量,规范城市轨道交通工程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制定本标准。 本标准结合城市轨道交通建设与运营特点和环境影响特征,规定了城市轨道交通工程环境影响评价的原则、内容、方法和要求。 本标准附录A为规范性附录,附录B、附录C、附录D为资料性附录。 本标准由环境保护部科技标准司组织制订。 本标准起草单位:北京市地下铁道设计研究所、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节能环保劳卫研究所、北京市环境保护监测中心、广州市地下铁道总公司、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本标准环境保护部2008年12月25日批准。 本标准自2009年4月1日起实施。 本标准由环境保护部解释。
为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保护环境,保障人体健康,规范水中氨氮的监测方法,制定本标准。 本标准规定了测定水中氨氮的水杨酸分光光度法。 本标准是对《水质铵的测定水杨酸分光光度法》(GB 7481—87)的修订。 本标准首次发布于1987年,原标准起草单位是江西省赣州地区环境监测站。本次为首次修订。本次修订的主要内容如下: ——标准的名称由《水质铵的测定水杨酸分光光度法》改为《水质氨氮的测定 水杨酸分光光度法》。 ——增加30mm比色皿测定方式,降低了方法的检出限,扩大了方法的适用范围。明确规定了方法的测定下限和测定上限。 ——合并了结果的计算公式。 ——修改了规范性附录。 自本标准实施之日起,原国家环境保护局l987年3月14日批准、发布的《水质铵的测定水
赵育,男,现任中国环境干部管理学院教授,长期从事高职高专环境保护专业教学与科研,有图书和专著出版经验。
“环境监测技术”是环境类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核心课程。《环境监测技术》结合环境监测岗位任务、监测项目和监测方法,依据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编写而成。打破了传统教材学科体系的构建模式,按照“行动导向,工学结合,理实一体”的教学理念重组教材结构。全书以环境监测对象为主线,基于环境监测岗位任务、项目和方法,分别介绍了水和污水、大气和废气、土壤、噪声的监测,并设计了环境监测的情境和监测项目,突出实用性,重点培养环境监测人员的综合素质、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完成岗位监测任务。 《环境监测技术》为高职高专环境类专业教材,也可供其他各类学习环境专业、分析专业师生及相关技术人员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