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教材以环境监测岗位能力为核心,以工作任务为主线,在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中学习职业岗位所需环境监测知识和技能,培养职业素质,着重突出职业性、实用性和创新性。本书可作为各类院校环境类专业的教学参考用书,也可作为中、高级环保职业技能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的辅导教材。 本教材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开发学习项目,以工作任务为载体构建教材内容。本教材以环境监测工作过程为导向开发了体现岗位核心能力的7个典型学习项目,即地表水监测、污水监测、环境空气监测、固定污染源废气监测、土壤污染监测、植物污染监测和噪声监测。每个学习项目中以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构建了循序渐进的学习任务,全书共有29个学习任务。每个任务分“学习目标”、“知识学习”、“技能训练”和“思考与练习”4个模块。“知识学习”力求简洁、够用
“环境监测技术”是环境类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核心课程。《环境监测技术》结合环境监测岗位任务、监测项目和监测方法,依据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编写而成。打破了传统教材学科体系的构建模式,按照“行动导向,工学结合,理实一体”的教学理念重组教材结构。全书以环境监测对象为主线,基于环境监测岗位任务、项目和方法,分别介绍了水和污水、大气和废气、土壤、噪声的监测,并设计了环境监测的情境和监测项目,突出实用性,重点培养环境监测人员的综合素质、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完成岗位监测任务。 《环境监测技术》为高职高专环境类专业教材,也可供其他各类学习环境专业、分析专业师生及相关技术人员参考。
夏新、付强主编的《环境监测质量管理技术》分册是全国环境监测培训系列教材之一。环境监测质量管理是环境监测数据具有代表性、准确性、精密性、可比性和完整性的重要保证之一,是环境监测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本书立足当前环境监测质量管理现状和发展需求,注重对计量单位、标准样品、量值溯源和监测方法等基础知识及其应用进行概述,并系统总结和梳理人员资格考核和监测能力认定两方面的工作程序、技术要求和常见问题等,可作为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人员的学习资料和基础性教材。
认识生态修复对于全人类的命运和发展至关重要。21世纪是中国生态修复的世纪。那么,什么是生态修复?遭到破坏的大气、森林、土壤、河流,尤其是作为“绿色智慧新城”的雄安新区将如何进行生态修复?大熊猫栖息地的森林竟然是生态修复的结果。中国生态修复取得过哪些成绩又存在哪些问题,与世界各国有怎样的合作?这些问题,《认识生态修复/科学家在做什么丛书》将为您一一解答!
《放射性固体废物处理技术》全面系统地介绍了目前核工业采用的各种放射性固体废物处理技术。主要内容涉及放射性固体废物的分类,预处理和中间贮存,压实和焚烧技术,水泥固化技术,沥青固化技术,聚合体固化技术,水力压裂处置中放泥浆技术,a废物处理技术,极低放废物处理技术,放射性废物运输,辐射防护,以及我国放射性固体废物处理和处置技术的进展情况。同时,《放射性固体废物处理技术》最后部分简要介绍了外关于放射性固体废物处理和管理的法律、法规和标准。
《全国环境监测培训系列教材:环境空气质量监测技术》旨在规范全国环境空气质量监测培训工作,满足“十二五"期间技术培训工作的需求。主要读者对象为:全国各级环境监测管理人员、技术人员、环境监测研究人员和高等院校环境监测相关专业的师生,以及关心环保监测事业的公众。
为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保护环境,保障人体健康,规范水中氯苯类化合物的测定方法,制定本标准。 本标准规定了测定水中氯苯类化合物的气相色谱法。 本标准是对《水质 1,2.二氯苯、1,4.二氯苯、1,2,4.三氯苯的测定 气相色谱法》(GB l7131—1997)的修订。 本标准首次发布于1997年,原起草单位为中国环境监测总站。本次为次修订。修订的主要内容如下: 一一以毛细柱分离替代填充柱分离; 一一增加了目标化合物组分。 自本标准实施之日起,《水质 1,2一二氯苯、1,4.二氯苯、1,2,4一三氯苯的测定 气相色谱法》(GB/T 17131一l997)废止。 本标准的附录A、附录B、附录C为资料性附录。 本标准由环境保护部科技标准司组织修订。 本标准主要起草单位:中国环境监测总站、辽宁省环
本标准的附录A、附录B、附录C、附录D、附录E为规范性附录。
为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保护环境,保障人体健康,规范水中氨氮的监测方法,制定本标准。 本标准规定了测定水中氨氮的水杨酸分光光度法。 本标准是对《水质铵的测定水杨酸分光光度法》(GB 7481—87)的修订。 本标准首次发布于1987年,原标准起草单位是江西省赣州地区环境监测站。本次为首次修订。本次修订的主要内容如下: ——标准的名称由《水质铵的测定水杨酸分光光度法》改为《水质氨氮的测定 水杨酸分光光度法》。 ——增加30mm比色皿测定方式,降低了方法的检出限,扩大了方法的适用范围。明确规定了方法的测定下限和测定上限。 ——合并了结果的计算公式。 ——修改了规范性附录。 自本标准实施之日起,原国家环境保护局l987年3月14日批准、发布的《水质铵的测定水
为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保护环境,保障,健康,规范水中氨氮的监测方法,制定本标准。 本标准规定了测定水中氨氮的纳氏试剂分光光度法。 本标准是对《水质铵的测定纳氏试剂比色法》(GB7479—87)的修订。 本标准首次发布于1987年,原标准起草单位是江苏省环境监测中心站,本次为首次修订。本2订的主要内容如下: ——标准的名称由《水质铵的测定纳氏试剂比色法》改为《水质氨氮的测定纳氏试剂;光度法》。 ——增加了比色皿的光程(10—20mm),降低了方法的检出限,扩大了方法的适用范围。明自定了方法的测定下限和测定上限。 ——取消了目视比色法。 ——规范和调整了标准文本的结构和格式。 ——在主要试剂配制和样品预处理的关键步骤增加了注意事项。
刘艳霖主编的《水环境监测项目训练(十二五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内容包含水环境监测的各种方法,从样品采集到现代分析仪器使用,从常规环境监测到复杂环境样品中微量污染物的分析。 本书将水环境监测分为7个实训项目:水样采集和保存、物理性质的监测、非金属无机物的监测、金属及金属化合物的监测、有机化合物的监测、生物监测和综合项目训练,共包含45个子项目。本书依据环境保护部的*新标准和方法,结合教学需要,内容表达形式直观,实用性强,可操作性强。 本书是高职高专院校环保类专业的相关课程教材,建议学时为120学时,各学校可根据学校实际选讲有关知识,同时也可供各行各业工程技术人员参考。
为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控制水泥工业的大气污染物排放,促进水泥工业产业结构调整,制订本标准。 本标准按以下规定的日期,代替GB 4915-1996《水泥厂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 ——新建生产线:自2005年1月1日起; ——现有生产线:自2006年7月1日起。 本标准与GB 4915-1996《水泥厂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相比,主要修改如下: ——标准适用范围扩大至水泥工业生产全过程:不仅包括水泥制造(含粉磨站),还包括矿山开采和现场破碎。矿山开采和现场破碎按标准规定的时间不再执行GB16297-1996《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标准名称相应修改为《水泥工业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 ——增加规定了水泥制品生产的颗粒物排放要求; ——统一回转窑、立窑的排放限值; ——不再按环境空气质量功能区规定排放限值; —
为进一步规范全国环境监测业务技术培训工作,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监测司委托中国环境监测总站编制一套涵盖环境监测业务管理和各专业技术领域的*培训教材即环境监测培训系列教材。该书是环境监测培训系列教材中一个分册,首先概述部分主要介绍了国内外土壤环境监测工作进展;然后讲解了土壤样品的采集制备和无机有机项目分析测试方法,然后介绍了其数据处理和结果评价等。 赵晓军、陆泗进主编的《土壤环境监测技术(全国环境监测培训系列教材)》为全国土壤环境监测、农村环境监测技术培训教材,也可供各级环境监测站土壤和农村技术培训、从事土壤环境管理人员、高等院校师生等阅读参考。
为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保护环境,保障人体健康,规范水中汞、砷、硒、锑和铋的监测方法,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环境保护标准(HJ 694-2014):水质 汞、砷、硒、铋和锑的测定 原子荧光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环境保护标准(HJ 694-2014):水质 汞、砷、硒、铋和锑的测定 原子荧光法》规定了测定水中汞、砷、硒、铋和锑的原子荧光法。
为配合国家水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的实施,指导水污染物排放总量监测工作,制定本规范。 本规范规定了水污染物排放总量监测方案的制订、采样点位的设置、监测采样方法、监测频次、水流量测量、监测项目与分析方法、质量保证和总量核定等的要求。 本规范由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科技标准司提出。 本规范由中国环境监测总站负责起草。 本规范由国家环境保护总局负责解释。 本规范为首次发布,自2003年01月01日起实施。
本标准规定了测定因定污染源废气中氯化氢的硝酸银容量法。 本标准由环境保护部科技标准司组织制订。
为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保护环境,保障人体健康,规范环境空气中铅的监测方法,制定本标准。 本标准规定了测定环境空气中铅的石墨炉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本标准由环境保护部科技标准司组织制订。 本标准起草单位:北京市环境保护监测中心。 本标准环境保护部2009年12月30日批准。 本标准自2010年4月1日起实施。 本标准由环境保护部解释。
本书由实验室安全知识、工业废水监测、工业废气监测、固定污染源监测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实验室常用分析仪器基础知识和附录6个部分组成。采用选择题、判断题、填空题、问答题和计算题的形式对企业环境监测站日常环境监测所遇到的问题进行解答。其中涉及工业废水监测项目14个、工业废气监测项目5个,并涵盖了企业环境监测站在监测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工作中经常遇到的问题以及目前企业环境监测实验室常用分析仪器基础知识。 本书可作为企业环境监测人员的培训教材,也可作为环境工程、环境科学专业学生或技术人员的参考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