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邦党人文集》包括论文85篇,是三位作者共同以"普布利乌斯"为笔名在纽约报刊上发表的。《联邦党人文集》对后来一些国家的宪法的制定有着深远的影响,也是今人研究美国宪法和政体的重要资料。后来的美国法官常引用本书解释宪法。 美国宪法自颁布之后的两百多年里,除了二十七条修正案之外,再没有任何变动,但它却一直是美国赖以存在的根本。1787年,美国历史上著名的制宪会议举行,该会议制定并通过了一部新宪法。新宪法要由13个州的代表会议分别批准,一旦征得9个州同意,宪法即生效。但是在讨论过程中,各种拥护和反对之声不绝于耳,于是便发生了一场激烈的论战。《联邦党人文集》就是这次论战的产物,是全*面为新宪法辩护的一部著作。它一方面反驳了反对派对新宪法的抨击,另一方面阐述了美国宪法的基本原则和美国联邦政体的运作模
《弱者的武器》通过对马来西亚农民反抗的日常形式 偷懒、装糊涂、开小差、假装顺从、偷盗、装傻卖呆、诽谤、纵火、暗中破坏等的探究,揭示出农民与榨取他们的劳动、食物、税收、租金和利益者之间的持续不断的斗争的社会学根源。作者认为,农民利用心照不宣的理解和非正式的网络,以低姿态的反抗技术进行自卫性的消耗战,用坚定强韧的努力对抗无法抗拒的不平等,以避免公开反抗的集体风险。
民主究竟是不是一个 好东西 ?这个问题引起的大论战已经持续了 2500 年,仍未尘埃落定。今天,民主在全球范围内似乎迎来新一轮衰败,对民主政体的悲观论调也越来越流行,盖过了此前对民主普遍看好的声音。 在西方发达国家,移民问题正考验着民主的边界;在发展中国家,政治治理的运行不畅让民主踌躇不前。民主的未来是否危机重重? 《民主的逻辑》 基于扎实的文献功底、大量的历史经验,试图解答上述问题。具体从六个方面展开:从古至今思想史上的民主论战、现代民主如何起源、民主政体如何扩散到全球、民主兴衰的主要原因、怎样理解民主治理的绩效、民主的未来前景如何。 借助这 《民主的逻辑》 可以思考:该如何清晰地认识民主?人类的政治生活该往何处去?
本书是一门政治学研究方法课程,提供了研究政治学的新方法、一般策略和实战建议。在本书中,晦涩难懂的政治学概念将变得简单易懂,抽象枯燥的话题将变得生动有趣,纷繁复杂的政治现象也将变得更加真实客观 本书分为上下两部分。上半部分围绕 如何提出一个好问题 展开,从确定目标读者出发,到进行概念界定,再到基于因果变量相关性等方面来设计问题。下半部分围绕 如何获得好答案 ,详细介绍了研究方案的设计过程,包括研究设计、挑选案例、搜集数据和文献论证等方法。 通过系统地学习这本书,你将能够通过掌握分析问题的批判性思维方法,从而轻松写出优秀的论文,并具备独立开展课题研究的能力。政治学同样也可以用来解释社会和职场中的现象,更好地思考才能更好地工作,读懂了政治学就读懂了社会和职场。
本书是美国哲学家、政治学家简·本内特重新阐释“物”理论并由此反思当今政治哲学的重要著作。无论是人类身体还是非人存在,都具有一种充满活力的物质性。通过重新认识物质拥有的能动性,我们可以建立一种更加有责任感的生态政治学理论,促使人们重视不同力量的相互联系与相互作用,而不是过度聚焦某一人类个体或群体。本书广泛探讨和反思了诸多日常事物与物理现象中蕴含的活力物质,包括干细胞、电、金属甚至垃圾等,特别是它们影响人类情绪和活动的方式。本书的独特贡献在于它没有止步于对日常之物或事件的分析,而是由此出发,诉诸斯宾诺莎、尼采、阿多诺、德勒兹和瓜塔里等思想家的理论,重新发现被人类语言所遮蔽的“物”,从而梳理了一部关于活力物质的漫长思想史。
《领袖们》所表达的是尼克松这样一位曾经执掌过政权,深切体会过掌权甘苦的人的见识。他知道领导者所拥有的令人敬畏的潜力,他们可以制造灾难,他们也可以推动历史前进。 在《领袖们》中,我们认识了美国的对手 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还认识了新日本的共同缔造者 美国五星级上将麦克阿瑟和日本战后任首相吉田茂,我们了解了注重公开形象的戴高乐又是一位极为重视家庭生活的人,我们探知到德国前辈总理阿登纳务实却又有些理想主义的哲学,而我们读到丘吉尔轶事时,又感到兴味盎然。尼克松还向我们介绍了南欧、非洲、亚洲、澳大利亚以及中东等国家卓越而富有个性的领导人。此外,作者对领袖应有的素质及人民对领袖的要求,以及他们为何能成功,他们又为什么会失败,都做了透彻的解析。
以赛亚?伯林的成名之作伯林自由观念的完整呈现
本书是18世纪80年代三位美国政治家在制定美国宪法的过程中所写作的有关美国宪法和联邦制度的评论文章的合集,其中心论点是阐明需要建立中央相对集权的强大的联邦政府,以保证政治上的统一,实现国内安定,促进经济繁荣,但也不过多地侵犯各州和个人的权利。这同当时邦联政府的权力不能集中的软弱情况相比,更能符合获得独立后的资产阶级的政治愿望。所以,本书对各州批准新宪法起了促进作用。一般认为,它是对一直沿用到今天的美利坚合众国宪法和联邦政府所依据的原则的精辟说明。美国*法院曾把它作为宪法的来源加以引证。在西方政治学史上,尤其在代议制政体的理论方面,本书都被认为是一部重要的政治学经典著作。本书作为研究美国宪法的*重要的历史文献之一,对后世不少资本主义国家宪法的制定,也产生了重大影响。
统治阶级一般由武士、教士、土地贵族、有钱的和有知识的种种团体组成,他们管理国民事务,垄断国家权力,独占各种荣誉。因为只有这些少数人才有组织能力,而作为多数的群众则处于无组织状态之中。因此,有组织的少数对无组织的多数的统治支配是不可避免的。在特定的统治阶级失势之后,就会有另一个统治阶级来取代他们。事实上,整个人类文明的历史就是由统治阶级与他们的竞争者之间的斗争谱写的。莫斯卡的这一论断,极大地影响并促成了 精英理论 在西方政治学界的兴起。
县乡“责权利”不匹配为何发生?如何避免好政策“一地鸡毛”?基层工作如何考核?如何激励基层干部?公务员、事业编有何具体区别?基层干部如何实现晋升与流动?……本书在实地调研的基础上,对县域治理中的人(基层领导干部)、财、物、权、事、政策、体制和机制进行了多方位的勾勒和把握。对我国县域治理中通过具体的机制创新来充分利用体制资源、发挥体制优势进行了细致的调查研究,对县域责权构成以及基层干部晋升流动的逻辑进行了扎实深入的梳理,更对基层治理事务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剖析。书中既有细致的经验描述和生动的故事叙述,又有理性的理论分析和机理阐释。
日本昭和天皇裕仁1926年即位,1989年逝世,在位63年。由于日本皇室和政府的严密封锁,有关他的一生,世人了解甚少,尤其是他与那场以他的名义发动的侵略战争的关系则知之更少。裕仁逝世后,世界对他的关注程度不仅没有减弱,反而越发高涨。关注的焦点集中在裕仁与日本发动的侵略战争的关系上。随着昭和时代的结束,裕仁身边的一些工作人员的日记和回忆录逐渐公之于世。另外,美国国家档案馆也公开了许多有关太平洋战争以及裕仁个人的机密资料。终于,躲在铁幕后面长达半个多世纪的裕仁被拉到了前台。《真相:裕仁天皇与现代日本的形成》一书聚焦了日本这位不同寻常的政治领袖的性格、行为和思考方式,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解读20世纪的日本社会和政治。全书关注的中心在于昭和天皇是如何在近臣的帮助下为自己开创了一方政治空间,并从此(在这
在政治舞台上,政客的举手投足会透露出何种信息?从官僚的刻板行事中,我们能否一窥权力运作的玄机?在这本引人入胜的获奖作品中,美国西北大学的罗伯特 哈里曼教授以独具洞察力的修辞学观点,重新定义了政治研究的边界,从崭新的角度启发我们对政治事务的思考。 在本书中,作者通过分析马基雅维利的《君主论》、卡普钦斯基的《皇帝》、西塞罗的书信集、卡夫卡的《城堡》等一系列经典文本,识别出西方文化中的四种政治风格:充满权谋的现实主义、关注礼仪的宫廷主义、强调说服的共和主义、程序优先的官僚主义。作者不仅深入研究古代的政治艺术,还深刻剖析了现代政治家的成功之道。他探讨每种风格的特征与危机,以及它们带来的社会和道德影响。对文学理论以及政治思想感兴趣的读者,都不应错过这本突破学科边界的创新之作。
《彼此的对等》是一部深刻剖析人类平等基础的政治哲学力作。在西方哲学传统中,人人生而平等的观念根深蒂固,但在现代道德和政治哲学中,基本平等的原则却鲜有深入研究。沃尔德伦在本书中提出了一种细致且多维的解释,旨在阐明西方对人类平等的承诺之根基。 本书探讨了平等的深层含义,包括其是否意味着人类与其他生物的区别,以及平等的根本依据 是宗教信仰还是人权理念。沃尔德伦否认存在单一特征作为平等的基础,而是提出,理性、自主性、道德能力和爱的能力这四种所有人类潜在拥有的能力构成了道德平等的基础。他进而探讨:面对这些能力在不同个体间的差异,我们应如何秉持平等原则;对于那些严重残疾者,其人性价值又该如何界定。
政治仪式是人类政治生活中的精髓所在,历史长河的洗刷未褪其色,反而更令其熠熠生辉。政治仪式对于理解政治实践的内在逻辑和机制、政治文化的功能和效果以及政治制度的 理性 和 非理性 特征等,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书基于现象学方法论的洞见,借用一种戏剧隐喻的叙事手法,以权力生产和再生产为主脉,渐次铺陈出政治仪式的原初动力、外部环境、内在结构、操演过程、 重要变因和理解图式。在跨学科视野和政治学框架下,完成了对政治仪式全过程的系统性分析,构建起一种政治仪式研究的基础理论。对各领域中丰富仪式研究成果的借鉴和融 合,以及对古今中外各种政治仪式案例的精心采撷和整理,令本书兼顾思想性和可读性,并呈现政治仪式这一主题的广博性和趣味性。
《心胜 I》是金一南将军继《苦难辉煌》之后,推出的一部灌注二十年心血的随笔集。在书中,作者震撼推出全新概念 心胜 战胜对手有两次,第一次在内心中。这是一本针对当下普遍存在的强势不足弱势有余,阳刚不足阴柔有余的风气,赋予每个人、每个组织乃至整个民族以力量的书。 心胜,也许并非是胜利的全部,却是迈向胜利的第一步。 毛泽东,在井冈山搞工农武装割据,才几个人,几杆枪,就发出史诗般的语言: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甘地,没有一兵一卒,没有办事处,没有权力,周游贫困乡村和污秽城市,摧毁了大英帝国在印度的殖民体系。马克思,交不起房租,衣食住行都成问题,最终马克思主义却掀翻了多少王座、颠覆了多少独裁者、改变了多少国家和民族的命运。 他们制胜的力量,皆来自他们的内心。在真正的胜利到来之前,他们已经实现了
......
本书是萧邦奇在其博士论文基础上出版的部学术专著,研究了从清末新政到北伐战争时期浙江的精英组织和政治变迁。本书采用核心 边缘的框架,依据人口密度、邮政系统层级、金融机构数量等要素,将浙江分成了核心区内部、核心区外部、边缘区内部和边缘区外部四个不同的社会政治生态区,通过丰富的历史细节、数据、图表,分析了不同区域内的精英参政模式、精英与政府关系、政治变迁过程。萧邦奇从浙江经验中发现,20世纪的中国政治史是政治变迁从核心区内部向外部区域、从精英阶层到非精英阶层不断扩展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