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胜 I》是金一南将军继《苦难辉煌》之后,推出的一部灌注二十年心血的随笔集。在书中,作者震撼推出全新概念 心胜 战胜对手有两次,第一次在内心中。这是一本针对当下普遍存在的强势不足弱势有余,阳刚不足阴柔有余的风气,赋予每个人、每个组织乃至整个民族以力量的书。 心胜,也许并非是胜利的全部,却是迈向胜利的第一步。 毛泽东,在井冈山搞工农武装割据,才几个人,几杆枪,就发出史诗般的语言: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甘地,没有一兵一卒,没有办事处,没有权力,周游贫困乡村和污秽城市,摧毁了大英帝国在印度的殖民体系。马克思,交不起房租,衣食住行都成问题,最终马克思主义却掀翻了多少王座、颠覆了多少独裁者、改变了多少国家和民族的命运。 他们制胜的力量,皆来自他们的内心。在真正的胜利到来之前,他们已经实现了
《中国乡村:19世纪的帝国控制》是萧公权先生的学术代表作之一,考察了19世纪清王朝统治中国乡村的政治体系,包括理论基础、措施和效果。全书分为三大部分:*部分介绍乡村地区自然的社会组织划分和基层行政体系,即村、集市、乡镇的划分,保甲和里甲的行政分配和结构特色;第二部分考察国家控制乡村的统治体系,涉及保甲监控、里甲税收、社仓等灾荒控制以及乡约等思想控制系统的设置情况;第三部分讨论乡村控制的合理性及其效果,以及乡村对它的回应。本书附录有关里甲、粮仓等制度的珍贵资料。
本书是美国著名政治学者小瓦尔迪默 奥兰多 基研究美国政治、政党、选举和投票行为的经典之作。全书从四个方面对美国政党的类型和性质、政治规则的本质、压力集团构成及三者之间相互作用的历史与形式展开了详细论述:部分主要分析强势压力集团的类型与特征,逐章解析了美国政治生活中重要的利益关系或利益集团;第二、第三部分主要讨论与政党和选举相关的内容,如政党的功能、小政党、政党组织、提名、选举行为、选举权以及竞选方式等传统问题。第四部分讨论了对于政党来说可能属于次要,但是对政治秩序而言却具有重要地位的议题,包括暴力、贿赂和教育等。全书始终围绕权力与权力关系,以及政治权力的获取和维持等,给出了独到的研究观点和路径。 该书主要反映了20世纪中叶美国政治生活的现实,但其体现的基本原理却对21世纪美国的政治
由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研部组织编撰、辽宁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军事箴言》一书,既是一部厚重的军事历史文化著作,也是一部比较权威的*军事思想的通俗解读著作。 《*军事箴言》一书从*大量的军事论述中精选 40 多句*有代表性、*震撼人心、*有现实意义的箴言,如 我们的原则是党指挥枪 军民团结如一人,试看天下谁能敌 兵民是胜利之本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人民军队的*宗旨 加强纪律性,革命无不胜 政治工作是革命军队的生命线 对待战争一是反对二是不怕 你打你的,我打我的 不打无准备之仗,不打无把握之仗 人是*,武器第二 等,一一阐释其深刻内涵,介绍其来龙去脉,讲述其背后精彩的故事。从这些人们所熟知的箴言中,挖掘出新的史料、细节和故事,还原其产生的时代背景,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一步认识它们的意义和价值。这些 箴言 涉
本书从观念、组织、制度等方面全景式展现了19世纪英美两国的政党政治和民主运作过程。在工业革命与思想变革不断行进、旧统治阶级与新兴势力持续博弈、利益集团互相勾结之下,政党组织、大会与代表制度、选举制度等民主政治的要素不断形成和发展。在这样一种政治演进中,政党组织利用公民精神的疲软和人们对政党的狂热,操纵选民从而攫取权力,成为最大赢家。 作者在书里批判了渗透在英美民主制中的政治形式主义,认为政党政治下的民主,以对政党的虔诚取代个人良知,释放出普遍的依赖心理,束缚了公共精神,让懦弱裹挟了民主政府的生命。他提出,如果民主制有未来,那么应该将其建立在理性与自由之上,而不是在情绪与煽动之上。 由于例证扎实、论述详尽、分析透彻,本书成为民主与政党制度研究领域的奠基性巨著,并对后来马克斯 韦伯和罗
本书是2014年度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 中共党史研究科学化中的概念史问题研究 的最终成果。强调中共概念史与中共实践史的辩证关系,重点研究中共政治核心概念的解释与运用在党史研究过程中的科学作用。全书分为五章,主要梳理 科学化 与 概念史 研究领域的学术进展状况;讨论党史研究科学化蕴含的学科本质与研究技艺,概念史与实践史的内在关系,概念史研究中的语境问题、再概念化问题,概念解释和使用中的争议性问题等。本书理论性较强,具有重要的研究参考价值,对广大读者学习中共党史具有指导意义。
《辩论:美国制宪会议记录》是美国宪法的缔造者麦迪逊记录的美国制宪会议的全过程,由著名翻译家尹宣先生翻译整理,有很高之学术价值。本书记载了1787年美国建国之父们设计联邦政府的全过程,记录了代表们在每天会议上的发言。全书按麦迪逊在制宪会议期间的原始手稿排印,保留历史原貌。麦迪逊的记录自始至终、一天不缺,写法类似连续剧,记下了历史人物(代表们)在特定场景(每天不断深入的辩论)上的台词(发言)。
本书收录了布洛赫、卢卡奇、布莱希特、本雅明、阿多诺、杰姆逊这些西方马克思主义艺术批评家对美学与政治问题讨论的重要文章。这些思想成果对西方当代美学、当代文学批评和文学理论、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文化批判等诸领域都有巨的大影响,甚至可以说这一群体一同在某种意义上奠定了二十世纪批判性文艺理论的基础、提供了最核心的概念和方法论体系,其影响力覆盖整个当代西方文化思想领域。原书主体部分共四个部分,分别为:写于上世纪30年代的(一)布洛赫和卢卡奇关于表现主义的争论;(二)布莱希特四篇反驳卢卡奇的小文章及本雅明所录与布莱希特的谈话;(三)阿多诺和本雅明关于本雅明拱廊街计划、波德莱尔研究、技术再生产时代艺术的研究的四封通信;和写于上世纪50年代的(四)阿多诺批判卢卡奇、布莱希特的两篇长论文。
从14—16 世纪现代的酝酿,到17 世纪现代政治观念的“诸神入庙”、18世纪意识形态体系初具雏形,再到19—20世纪不同政治观念的实践,依照时间线索,按照主题演进,本书呈现出一部混搭的观念与行动互动史。 从一神退场、诸神入庙,到下沉到民间并与大众的日常生活相连,观念不断塑造着现代的形成。透过不同时代思想家的观念探索与政治实践,本书带我们了解各种意识形态的诞生、交错及趋同,以此去重绘现代政治的立体图景,于政治现实与政治想象间诉诸自我的理性判断。
作者罗芙芸揭示了卫生如何在19、20世纪成为中国的现代性表述中的紧要因素。她集中于中文概念 卫生 ,作为贯穿时空和多样性的线索,并将其置于天津复杂的通商口岸环境之中。本书揭示了随着帝国主义暴力的到来,卫生的意义是如何从中国人的宇宙观转变为包含了诸如国家主权、科学实验、身体净化和民族适应性等方面的概念。外国人和中国的精英们往往认为,中国人在这些方面都有所缺乏。这项令人耳目一新的研究,向我们展示了卫生怎样在中国的现代性中成为一个矛盾的概念。作者解释了卫生的现代性不仅改变了一座城市,还塑造了中国人对于立足于现代世界的卫生要求的认知。
本书是以中国共产党的革命形势和太行根据地的创建、坚持、发展的过程为背景的著作。围绕太行根据地干部成长活动的变迁,讨论了来源不同的党员干部的融合、党内干部队伍的组织整合、党内整风运动的方法方式与成果三个方面的内容,指明各种党建措施在干部培养和成长过程中的必要性和有效性。本书利用档案史料、地方党史、报刊材料、老干部个人日记、口述史料等互相参证研究。设置四个章节:第一章叙述太行山根据地的简历及干部队伍框架的搭建过程。第二章叙述1940年前后的太行根据地第一次整党,第三章叙述1940年秋冬根据地进入困难时期后干部群体的政治生存状况,第四章叙述1942年到1945年太行根据地的整风运动。第五章叙述太行根据地的土地改革过程中区级以上干部的整编。
《马基雅维里时刻》对于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主要思想家的国家观念在现代的延续性,进行了历史的、社会的经典研究。波考克提出马基雅维里思想的重点在于共和国面对其自身在时间中的不稳定性的时刻 马基雅维里时刻 ,并转而论述共和思想在清教徒的英国和独立革命时期的美国复兴,认为美国革命是文艺复兴时期的公民人文主义的*后一次伟大行动。
《政治通鉴》每卷包括五部分:(一)古今中外的重要政治学经典;(二)改变政治历史进程的重大政治事件;(三)影响各国政治发展的重要政治人物;(四)对人类政治生活具有广泛影响的政治理论;(五)人类有史以来的基本政治制度。每部分有两篇文章。有作者的主观分析和评论,也包括各国政治学研究具有代表性的前沿成果。 第六卷 名著 有《陈亮集》《人的境况》; 事件 有周朝的建立、明治维新; 人物 有曼德拉、铁托; 思潮 有泛阿拉伯主义、甘地主义; 制度 有城邦、独裁制。
《英国工人阶级的形成》叙述了工业革命时期英国工人阶级的状况,说明英国工人阶级的形成这一历史现象,试图为人们提供一幅更为完整的历史图景。书的*部写18世纪留传下来的人民传统,第二部分是工业革命时期不同工人集团的亲身经历,第三部分讲述了19世纪初年代工人阶级的政治史。书中引用了大量*手资料,内容之丰富令人惊叹。汤普森不愿站在后人的高度上来指责前人的 幼稚 ,坚持依照笔下人物的立场去理解他们那个时代,强调阶级在客观因素的作用下被形成时又主观地形成自己。
.
本书是《张文木战略文集》的第六卷,面向读者大众,主要通过介绍俄罗斯国家地缘政治特征及其利益诉求,沙俄、苏联时期的俄罗斯国家外交战略,研究俄罗斯国家兴衰规律,特别是其对中国产生的影响。本书是作者多年研究成果的结晶,反映了作者学术研究的方法、学术主张等,在地缘政治研究领域,有很高的研究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