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世界各国对“公共外交”的关注程度急剧提升。所谓“公共外交”,就是关于如何让对方(或者其他国家)理解本国、如何在符合本国利益的前提下,设定和认知世界并引导其言论。它并不局限于何谓外交以及何谓政治的问题,同时还包含如何理解别国或者别国的文化这种更深层次的问题。本书综合诸多敏锐的知名学者近年来取得的相关研究成果,着眼于美国公共外交领域的主要旗手——美国文化中心,探究其成立半个多世纪以来的活动理念和活动真实情势的变迁。从文化政治学的角度来考察围绕公共外交的各种言论之争,同时对于美国的国际文化研究和战略也进行了深入的思考。
本书是一本展现南京独特书店文化的书籍,深入探索了这座城市各式各样的书店,从老牌书店到新兴独立书店,呈现了这些书店背后的故事与精神。书中介绍了独特布局和文化氛围。读者将在其中感受到南京书店的多样性和独特魅力,同时领略到这些书店在传承文化、推广阅读和艺术交流方面所做出的重要贡献。本书通过文字和图片,以生动的方式展现了这些书店如何成为南京文化和知识的重要驿站,为城市增添了独特的文化魅力。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文化读本?微言大义》,就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制、爱国、敬业、诚信、友善12个方面,从文字学的角度论述其内涵以及24字的现实意义。12个篇章分为解字、解词、成语、名言、历史故事五部分。解字包括说文解字、形体演变、名家解字、文化解读等内容,按年代顺序列出汉字古文形体;解词部分围绕核心价值观核心词展开,对词义进行解释,标明出处,列出原文;选取与核心词义有关的成语,进行注释、译文。本书从上古甲骨文、金文以及字形的历史演变出发,深入挖掘传统文化对现代生活以及中国人格养成的重要影响,性强,通俗易懂,是市场上不可多得的结合传统文化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读本。
以儒学与基督教相结合为特征的在华会传教策略,或称文化适应政策是由利玛窦开创,并由随后几代传教士继承和发展的。这本由张西平主编的《国际汉学(第21辑)》以17世纪欧洲思想文化史为背景,以会的文化适应传教策略及其发展变化为线索,重点分析了会士依此策略撰写的有关中国语言、历史、文化的几部代表性著作,以及欧洲学者以自己的视角解读会士著作后写出的一些早期汉学论著,为读者还原和描绘了欧洲汉学早期产生、发展的图景。《国际汉学(第21辑)》是一部视野宏大的通史性研究专著,但对具体作者和著作的研究也相当细致深入,书中所涉的参考文献更是详实丰富,值得从事汉学研究的学者借鉴。
文化需求是城市生活的重要内容,民间体育文化是城市文化的根基和资源,以传统文化身份联系着中国文化的过去和未来。随着大国的崛起,在弹响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时代最强音的中国梦想设计中,城市民间体育文化必须直面社会转型带来的文化价值认知度低、生存弱化、地位边缘化问题。作品通过上海民间体育文化现状思辨和未来构想,构建文化强国思维下的城市民间体育文化价值、文化交流、文化体制互动模式。从文化内核、外在形式和运作手段等层面探寻城市民间体育文化发展的规律,以达到促进中国文化复兴的目的。
2030年是我国从全面小康社会迈向现代化强国、承接两个百年目标的关键时间节点,未来15年也是中国教育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加强改革和发展的关键时期。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中国教育将是什么样?将会面临什么样的问题和挑战?在世界教育发展格局中的地位又是如何?本报告依据的统计数据、采用规范严谨的模型方法对此进行预测分析。课题组研究结果表明,在面临复杂的人口、经济、技术和社会变革的背景下,2030年的中国教育将呈现较为乐观的发展前景:从学前到高等教育的普及型教育体系基本建成,面向人人、提供有选择的高水平教育格局基本形成,中国教育总体上达到发达国家平均水平。但是,如果不对教育系统进行结构变革,2030年中国教育仍将存在如下短板:中小学班额偏大问题仍然突出、高等教育普及水平存在明显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