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遵宪站在他者的立场上,曾对日本进行了 细致的描写和分析。本书将其作品中的日本形象大致分为三个时期。 个时期为1877一1882年的日本形象,这一时期日本形象的特征是在大中华心态下的以本社会话语来塑造的日本形象,其 终宗旨在于强化和肯定中国自身进而否定日本。第二个时期是1882一1894年的日本形象,通过乌托邦式日本形象的建构,黄遵宪表现出对日本文明的肯定和向往,同时也表达了对中国自身的否定。第三个时期是1894一1905年的日本形象,在这一时期,黄遵宪的作品中的日本形象呈现出了强势殖民者的形象。 作为睁眼看世界的 批使臣及诗人,黄遵宪笔下日本形象的意义不仅仅是使当时的国人深刻认识崛起中的日本, 重大的意义在于通过他者之镜来反观中国自身。它有力地推动了中国现代化的进程和中华文化的重整,再进而推动中华民族走向伟
本书为基于教育大数据的教师专业发展丛书的第四本。本书系统介绍了基于教育大数据的知识发现的涵义、过程、方法与案例。生动揭示了如何将教育实践过程中创造的海量数据进行采集、挖掘、重组;如何将这些海量数据转化为教与学的知识,如何将这些海量数据为教育带来变革。通过对基于课堂教学行为大数据的知识发现和基于学习分析大数据的知识发现的案例展示,可以发现基于教育大数据的知识发现提供了一种探究教育的新途径——通过针对教育大数据进行数据挖掘和知识重组,产生指导教与学的知识,从而促进教育和学习的改革与创新。本书将帮助教育教学研究、教育实践探索、教育创新开拓的科研人员和一线教师理解和把握基于教育大数据的知识发现,指导如何将教育大数据转化为教与学的知识。也将为教育管理者与教育从业者提供全新的认识教育的
高校是“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摇篮,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培育当代大学生,是高校的使命。本课题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着眼于价值观教育理论在大学生群体的运用,在整合价值观教育研究、青年学研究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等领域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深入研究攸关当代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生成的内容、主体、载体、方法、物质基础、生活基础、心理基础、文化基础等一系列基础性问题,力求解决与培育当代大学生核心价值观中的重点、难点问题,为高校提供具有较强针对性的综合性研究成果。
本书是我国部全面系统地阐述文化事业的改革与发展的专著,对当前正在进行的文化体制改革及文化事业的改革与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文化事业要遵循分类指导、分类改革的原则。对分类的正确理解应是按类型分类而不是按行业分类,分类改革的一个重要前是对文化事业组织按类型进行科学分类。本书从公益性与营利性两个本质特征出发,创新界定了文化事业按类型进行科学分类的标准,将文化事业分为类:公益性文化事业、非完全公益性文化事业、非公益性文化事业。 对公益性文化事业,重点是进行机制改革;对非公益性文化事业,应进行体制改革和机制改革,重点是体制改革。非完全公益性文化事业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借鉴公益性文化事业和非公益性文化事业改革与发展的思路。 在此基础上,本书重点从操作层面上对公益性文化事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