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贻琦是清华大学校史上任期最长(1931 1948)的校长,为学校的建设发展做出卓越的贡献。蒋梦麟称赞梅贻琦为负重前行的骆驼。梅贻琦也自比为于惊涛骇浪之中驾驶清华这艘大船的船长。 本书考察了梅贻琦在清华大学校务管理、教育教学、学科建设、国际交流、抗日救亡等方面所做的重要工作以及蕴含在其中的优良品格和办学风格。不同于一般人物传记,本书基于大量档案,呈现诸多工作细节,很大程度上还原了梅贻琦工作的具体思考和推进过程;同时档案与回忆等各类材料相互参证,将人物活动置于特定的时空之中,澄清了一些长期流传的不虞之誉与求全之毁,使梅贻琦形象更饱满鲜活、接近真实。
陈嘉庚,被*主席称为 华侨旗帜,民族光辉 的伟大人物,在一百年前的民族危难之际,作为华侨领袖,抱着 教育为立国之本,兴学乃国民天职 的信念,创办了集美学村,以及闻名海内外的厦门大学。他一生 深怀爱国之情,坚守报国之志 ,他跨越了四个时代的历史人生,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中,无论怎样的艰难曲折,怎样的云遮雾罩,怎样的诡谲多变,他在每一个历史的关节点的正确选择与行动,都值得受到后人深深的敬仰。
本书以梅贻琦的人生经历为主线,深入挖掘这位清华大学主持者在大学教育管理、高等教育思想、办学治校方面的经验及智慧,展现一代教育家的卓越人生、教育抱负、办学成效以及人格魅力。这本评传,不仅是对梅贻琦辉煌教育人生、卓越教育成就、高尚校长魅力以及博大奉献精神的记述,而且可为当代中国高等教育提供改革的深刻借鉴和现实启示。
叶圣陶(1894 1988)是我国现代著名的教育家、文学家、编辑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他为我国现代教育、现代文学和现代出版事业都做出了重大贡献,是现代中国文化教育的一代宗师。本书作者叶小沫是叶圣陶先生的孙女,她在叶圣陶身边生活了四十年,耳濡目染,对叶圣陶先生的教育思想和育人观念有深刻的认识和体会。本书分为四辑:第一辑我的爷爷叶圣陶,从不同侧面记述叶圣陶先生的生平事迹;第二辑爷爷教我做人,记述叶圣陶先生教导孙女做人做事的若干小故事;第三辑为了纪念,收集了作者为有关叶圣陶的书籍写的序跋;第四辑做一颗铺路石子,收录了作者在有关叶圣陶的纪念大会等活动上的发言。本书收录了叶圣陶先生写给孙女的18封家书,大部分是第一次公开出版,很有价值。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率先垂范尊师重教。北京师范大学 学为人师、行为示范 的校训,浓缩着北师大悠久的办学传统和文化遗产。北京师范大学作为中国高等师范教育之先驱,自1902年京师大学堂师范馆创建至今,已走过120年的历程。2022年正值北京师范大学建校120周年,值此校庆之际,由顾明远先生牵头,组织编写《北师大的先生们》一书。本书承前启后,遴选了新中国成立之后长期在北师大任教的35位大先生,早出生于1903年,晚至1938年,大多是20世纪初期至二三十年代的人物。书稿主要内容为所入选大师们的弟子或同事所撰写的文章,所撰写内容主要为这些大师们严谨治学、教书育人的事迹。北师大的大师灿若星河,我们只取一瓢,本次选录的大先生大多对我国基础教育的发展、对北师大学科建设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希望本书能够体现北师大人独
张元济(1867 1959),浙江海盐人,我国杰出的出版家、教育家、爱国实业家,曾主持南洋公学译书院,代理南洋公学总理(校长),离校后,长期关心、支持交通大学校务发展,是交通大学的重要校史人物。本书共30余万字,首次系统发掘、搜集、整理张元济与交通大学(南洋公学)及交大学人相关的原始档案文献,旨在全面呈现张元济在交通大学工作期间的日常业务和业绩,以及与交大学人之间的交往和友谊,有助于推进中国近代出版史、文化史、上海城市史等领域的深入研究。
汉学 概念正式出现于19世纪。1814年,法国法兰西学院设立了被称为西方汉学起点的汉学讲座。我国学界关于汉学概念的认知有所差异,比如有关 汉学 的称谓就包括海外汉学、国际汉学、域外汉学、世界汉学、中国学、海外中国学、国际中国学、国际中国文化等,近年来更有 汉学 与 中国学 概念之争及有关 汉学主义 的概念讨论。李学勤先生将 汉学 看作外国学者对中国历史文化和语言文学等方面的研究。阎纯德先生在为 列国汉学史书系 所写的序言中说,中国人对中国文化的研究应该称为国学,而外国学者研究中国文化的那种学问则应称为汉学,汉学既符合中国文化的学术规范,又符合国际上的历史认同与学术发展实际。这样,我们在综合国内外学者主流观点的基础上,目前拟将 (海外)汉学 初步界定为国外对中国的人文学科(如语言、文学、历史、哲学
汉学 概念正式出现于19世纪。1814年,法国法兰西学院设立了被称为西方汉学起点的汉学讲座。我国学界关于汉学概念的认知有所差异,比如有关 汉学 的称谓就包括海外汉学、国际汉学、域外汉学、世界汉学、中国学、海外中国学、国际中国学、国际中国文化等,近年来更有 汉学 与 中国学 概念之争及有关 汉学主义 的概念讨论。李学勤先生将 汉学 看作外国学者对中国历史文化和语言文学等方面的研究。阎纯德先生在为 列国汉学史书系 所写的序言中说,中国人对中国文化的研究应该称为国学,而外国学者研究中国文化的那种学问则应称为汉学,汉学既符合中国文化的学术规范,又符合国际上的历史认同与学术发展实际。这样,我们在综合国内外学者主流观点的基础上,目前拟将 (海外)汉学 初步界定为国外对中国的人文学科(如语言、文学、历史、哲学
海外汉学家群体数量颇观,本套丛书筛选英国、法国、德国、俄国、意大利、荷兰、美国、日本、斯洛伐克等国家的著名汉学家30位,每位传主1卷,分别展开关于他们的综合研究工作,评述每位传主的汉学历程、特点及其重要贡献。海外汉学家群体数量颇观,本套丛书筛选英国、法国、德国、俄国、意大利、荷兰、美国、日本、斯洛伐克等国家的著名汉学家30位,每位传主1卷,分别展开关于他们的综合研究工作,评述每位传主的汉学历程、特点及其重要贡献。本书是对德国汉学家鲁道夫 瓦格纳开展的个案研究。瓦格纳长期来往于欧洲和美国之间开展学术研究工作,在西方汉学界具有比较高的声誉,但国内有关于他的译介和研究都比较缺乏。本书在收集德、英、中三国文字原始材料的基础上,立足于充分的文献分析,结合哲学、历史学、社会学、文学、新闻传播学
《海外著名汉学家评传:狄百瑞评传》的研究对象狄百瑞教授是当代美国研究亚洲思想史的学者,对新儒学尤有精湛的研究,著作宏富,狄百瑞教授不仅有着丰硕的科研成果,还积极将研究投注教学实践,无论是作为学者还是教育者都有着瞩目的成就。万分感恩能够在学术起步阶段拟定狄百瑞教授为研究对象,这是位越深入了解越让人对其尊崇有加的学者。他学术态度客观严谨,思想深邃颇具前瞻性,并对人类文明发展前景饱含人性关怀;他科研上坚持不懈、笔耕不辍,生活中心胸开阔、敏锐仁厚,笔者是在逐渐深入了解狄百瑞教授的过程中,透过其视阈、观点渐次打开着认识世界与人类文明发展的广阔大门。 《海外著名汉学家评传:狄百瑞评传》主体部分是在恩师葛桂录先生的指导与帮助下撰写完成的,学术上无数个迷茫无措的关口,葛桂录先生的信任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编著的《共和国老一辈教育家 传略(第2辑)》是《共和国老一辈教育家传略》的第 二部,着重记录了20世纪五六十年代共和国高等教育 领域的9位老一辈教育家的家庭环境、成长经历、革 命历程、教育理念、教育成果以及杰出弟子等。他们 曾经在我国具有重要影响力的高等学校中担任过主要 领导工作,在教育战线德高望重。他们对党和国家的 教育事业竭尽忠诚,对教育思想和办学理念有独到见 解,对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过重要贡献。这 9位老一辈教育家分别是朱物华、李曙森、刘达、李 国豪、刘佛年、唐敖庆、钱令希、赵沨、谢希德。书 中配有大量珍贵的照片,使这样一部沉甸甸的有着丰 富史料价值的图书显得更加厚重。
本书由作者的两部著作《西潮》《新潮》组成,兼含附录年表等。《西潮》记录了1842年至1941年间的中国历史,主要讲述外来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影响。由于前半段是作者“亲闻”的,后半段是作者“亲历”的,故被作者视为“有点像自传,有点像回忆录,也有点像近代史”。《新潮》则讲述中国文化在外来文化影响下所发生的种种变化。 书中所反映的不仅是他的一生,更是他一生所经历的时代。蒋梦麟的一生经历了从中国学究的私塾到西洋自由的学府,从古老的农村社会到近代的都市文明,从身经满清专制的皇朝到接受革命思想的洗礼。他多年生活在广大的外国人群里面,更不断生活在广大中国人群、尤其是知识青年群众里面。他置身于中西文化思想交流的漩涡,同时也看遍了覆雨翻云沧海桑田的世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