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力派插画大师、美术教育家安德鲁 路米斯集大成之作.十二项美的要素,十二堂审美大师课,从题材到技法,从认知到心态,系统建立审美认知基础,从生活中发现美,认识美,创造美。解读莫奈、凡 高、伦勃朗、马蒂斯等大师70余幅经典画作。无论是一般艺术类爱好者、初级学画者、插画师等艺术类工作者都能有所收获。
《心画:中国文人画五百年》是研究中国文人画的经典之作。 本书重要的贡献是还原了文人画的真实含义及其产生的社会环境。文人画在北宋产生之时,主要指的并非是一种鲜明的绘画风格,而是士大夫阶层对自身创作活动的一种认同和期许,并以此和那些职业画家划清界限。 之后,经过南宋、元代、明代,文人画的概念不断变化发展,文人画与院画、画师作品之间的关系变得愈加复杂微妙。苏轼对于士人阶层的推崇,在董其昌的南宗北宗论中得到一种新的回响。 本书以纵横开合、明暗相照的叙述结构展开,切入中国画的生成原境,以广阔而宏大的历史视角、对思想体系的社会历史背景的细腻分析、饱含思辨力和理论穿透力的笔触,清晰呈现了中国文人画理论的生发、演变与成熟的发展全貌。
本书收录了洛尔迦的七十首诗歌代表作,并另附两则剧本片段,所选篇目写作年代贯穿他整个创作生涯。 加西亚 洛尔迦是继塞万提斯之后*为世界所熟知的西班牙作家。他的诗歌音韵悠长,感知细腻,想象绝妙,堪称传统与现代技艺的完美结合。字里行间的情绪涌动孤独又热切,融合了极致的快乐和悲伤。 他的诗歌与人生是对西班牙本可能有的一个更好时代的留念与预想,那是保持谦卑、满怀勇气地用写作反抗不公,是替社会底层没有声音的人奔走发声,是把戏剧艺术带到*偏僻的乡间田埂,是站在民族的立场上拥抱世界 毕竟*后的*后,爱的定义,是一个人拥抱另一个人。
只需一支笔和一个本子,你就可以画出属于自己的漫画手账! 本书将带领大家用Q萌的漫画手账记录生活的点点滴滴。全书共五章:第一章介绍绘制漫画手账需要的工具和基本绘画技法;第二章介绍Q版漫画人物的绘制技巧,涵盖人物头发、五官、表情、身体比例、常见动作、夸张的漫画化动作的绘制技巧;第三章讲解漫画手账的页面设计技巧,提供多种场景下的漫画手账模板;第四章聚焦节日主题,提供多种节日的漫画手账模板;第五章分享大量的漫画手账常用素材,包括周计划、月历绘制模板,以及表情包、边框等素材。 本书适合手账爱好者阅读。
达利通过现实主义手法呈现出幻觉中的景象 马格里特将日常生活中的物体转化为神秘的图景 奥本海姆用毛皮包裹杯盘制造出可怕的诡异感 邮递员舍瓦尔以拾来的 宝贝 搭建出理想宫殿 超现实主义是20世纪*受欢迎、影响*广泛的艺术运动之一,它打破了内心世界与外部世界之间的壁垒,揭示出现实固有的诗意和陌生感。在本书中,我们会看到促使其产生和发展的艺术理念,看到超现实主义艺术家通过绘画、雕塑、电影等不同方式探索和展示现实的另一重境界。
尘世?庙宇?遗世明珠?敦煌是一部永远也读不完隐藏着生命奥义的 天书 。敦煌石窟历经千年持续营建,现存七百多个洞窟,其丰富性和系统性是现存文化遗产中的;其中包含了中国古代宗教、历史、艺术等多方面文化内涵,极大地补充了中国艺术史。现实与理想,科学与艺术,宗教与神话在这里已经难分彼此。从丝绸之路到数字敦煌,从壁画、彩塑到音乐、舞蹈,樊锦诗、赵声良、王旭东、荣新江等十位敦煌学学者精讲敦煌艺术的精美绝伦、前世今生,从大师敦煌艺术课中,真正走进敦煌、了解敦煌,欣赏敦煌艺术之美。
俄罗斯艾尔米塔什博物馆以及其他的一些研究机构,包括图书馆、博物馆等,可以说是研究波斯艺术*为珍贵的资料来源。在本书当中,艾尔米塔什博物馆东方艺术部的主任弗拉基米尔 卢科宁与他的同事阿纳托利 伊万诺夫详尽地记载了波斯艺术的几大重要发展阶段:从公元前10世纪伊朗平原上闪现*缕文明的曙光一直到20世纪的早期。在过去3000多年的时间里,波斯艺术展现着共同的主题,它们贯穿各个艺术领域。书中讲到,尽管波斯艺术经历了许多宗教、政治巨变,但其建筑、雕塑、壁画、细密画、陶瓷、纺织品等,都展示出了精妙的美感,并给全世界的艺术带来深远的影响。
炼金术被埃尔金斯称为 被遗忘的化学 ,其文献记载中大量违反科学常识的知识和公式,却是一门用于思考物质及其内部运动过程的发达的语言。因此,关注炼金术能帮助当代人反思和重构古典时期的绘画本质和艺术理论。 作为利用水与石混合的例证,绘画等视觉艺术是其一,炼金术是其二。在炼金术中,贤者之石是终极目标;而在绘画中,通过水与石的关系终表现出独一无二的图像和色彩是终极目标。炼金术和绘画一样,其本质是实验室中复杂、肮脏、混乱而漫长的实验,这些实验的成功率不高,失败的案例也很多,并且绝非仅靠文本功夫就能深入探究,必须结合充分、专业、倾尽全力的实践。 物质性的记忆 构成了绘画的主体,而本书正是通过对炼金术常见步骤的分析解读,重现并反思油画画布上细腻的颜料纹路、笔触技巧和调配秘诀,从而有效地充实和巩固
本书以知识点的形式系统论述中国美术史的知识要点,帮助广大考生加深对中国美术史的理解,并掌握答题的一些方法。本书可供艺术硕士考试复习用,也是文艺理论研究者和爱好者的参考书。
该书是黄宾虹讲述前行的作品,黄宾虹的画有50年的时间无人看好,直到最后人们才发现他的画的价值,也终成一代国画大师,这部作品是黄宾虹对画、对人的感想,交往的作品。画作也选自黄宾虹本人的画作。由编辑零散整理而成,图文并茂、丰富、立体地展示了黄宾虹的治学、做人、交友等人生轨迹。展现一个国画大师的普通生活。
本书涉及视觉研究和艺术史研究中的一系列重要的议题,布列逊一方面立足于艺术史的传统问题,另一方面大量借用法国新理论对问题进行重新的梳理和反思,对被视为经典或者被认为自然而然的习见给予批判性的考察,对观者与绘画的关系做了重新审视。
《达 芬奇,和他的 *后的晚餐 》带领读者回到达 芬奇绘制《*后的晚餐》的那些年。透过对于那些年达 芬奇的生活样貌,理解这样伟大的巨作是如何诞生的。达芬奇身为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完美的代表,不仅是一位科学家、发明家,以及,更为人所熟知的:画家。他的故事也就从《*后的晚餐》讲起。
《印象派》以短小篇幅、精彩案例详细介绍了印象派艺术的起源、发展和代表艺术家及经典艺术作品。书中重点介绍了印象派的代表艺术家,如爱德华 马奈、克劳德 莫奈、皮埃尔 奥古斯特 雷诺阿、阿尔弗莱德 希斯莱、卡米耶 毕沙罗、埃德加 德加、贝尔特 莫里索,并对这些艺术家的经典作品进行剖析,为我们呈现了一部短小精悍的印象派艺术史,为读者展示了印象派艺术的精髓。本书作为一本普及读物,可以使读者快速掌握和了解印象派艺术的精华,本书适用于想要了解印象派艺术风格的读者。
作者以古今中外的美术教育理论为参照,以多学科研究成果为理论依据,以系统论的方法以及自身教学实践经验提出了自己的理论,认为学校美术教育除了绘画性方面的目的之外,还应当有许多更重要的超绘画性目的,本书初步勾画出系统而科学的学校美术教育整体理论框架,填补了我国这方面的空白。该书主要对学校美术教育的属性、超绘画性学校美术教育的社会性目的和个体性目的作出了宏观综述,该书还介绍了儿童心理发展和绘画发展的规律和特点,并进一步分析了儿童的感知觉、注意、记忆、思维、言语、想象等认知过程的发展与美术教育的双向促进作用;该书后还分析了儿童的动机与兴趣、情绪与情感、气质与性格、能力等个性品质的发展与美术教育的关系。
《最美中国画100幅》在华夏民族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甄选出100幅绘画作品。这些作品不仅是中国绘两目前具代表性的杰作,更是中华文明各个历史时期人文风貌的视觉化呈现。从第壹件作品战国时代的漆画,至最后一件作品1963年李可染创作的《万山红遍》,时间跨度长达数千年。从作品时代及内容出发,全书共分为六个章节。
《这才是艺术.安迪·沃霍尔》由姜啸然编著
学风所播,成为流派,画史姓氏,亦既夥颐。要之大家杰出,诣臻神妙,多师造化,几于化工。其*著者,如荆浩之写太行山,董元之写江南山,米元章写京口江山,黄子久写海虞山水,诸如此类,又皆因其所居之地,朝夕目睹,各有不同,一一施之于笔墨,历世久远,衣钵相承,矩步绳趋,墨守家法,古今名流赖以勿替,直接薪传,全凭口授而已。
本书以传记形式描写,以康有为的人生轨迹为轴线,梳理其艺术历程,以简明通俗的文字,配以历史照片、高清的彩色书画图片和疏朗的排版,让读者在轻松的文字和美观的书页中了解艺术家的生平和艺术。本书为六章。让读者全面了解康有为的书法艺术的形成过程、书学思想以及他对后世的影响。
本书以专业艺术本科教育为主,兼顾普通艺术教育的系统教材。在内容上,“中国艺术教育大系”既是20世纪中国专业艺术教育优秀成果的总体展示,又充分考虑到了培养21世纪合格艺术人才在教育内容上不断拓展的需要。因此,“大系”于整体结构上,一方面确定了5卷共计77种98册基本书于2000年出版齐全的计划;另一方面,为使这套教材具有前瞻性和开放性,对于在21世纪专业艺术教育发展过程中,随教学课程体系改革、专业学科更新而形成的较为成熟的新的教学成果,也将陆续纳入“大系”范围予以编写出版。
本书通过深入研究《梦境图》的图式生成语境与王鑑生平体阅之关系,进而延伸至对清初绘画生态的考察,对于我们了解这一时期的文人画家如“四王”辈“毫素深心”的创作生涯,以及时代赋予他们的心理轨迹,具有重要文献学术价值。
陆绍珩,字湘客,明代天启年间松陵(今属苏州)人,曾从仕,嗜书,生平具体事迹不详。 《醉古堂剑扫》为陆绍珩所编清言小品集,初刻本刊行于天启四年(一六二四),后遭人篡改,以《小窗幽记》之名盛传于世。作者自述编撰此书之过程,乃因读书时,“每遇嘉言格论、丽词醒语,不问古今,随手辄记。卷以部分,趣缘旨合,用浇胸中傀儡,一扫世态俗情,致取自娱,积而成帙”。 全书分为“醒”“情”“峭”“灵”“素”“景”“韵”“奇”“绮”“豪”“法”“倩”十二卷,每卷各有其旨。卷四题下,作者则做了如下论述:“天下有二舌之微而千古如新,一字之义而百世如见者,安可泯减之?故风雷雨露,天之灵;山川名物,地之灵;语言文字,人之灵。毕三才之用,无非一灵以神其间,而又何可泯减之?集灵第四。”可见作者忧时伤世之心,心怀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