丛书内容简介: 罗锦堂曲学研究 丛书系罗锦堂曲学研究集大成者首次以简体字版本在大陆出版,包括《中国散曲史》《元杂剧本事考》《明代剧作家考略》和《北曲小令谱 南曲小令谱》。丛书资料丰富,考证有据,论证充分,勾勒清晰,对曲学渊源,相关作家、剧目、曲谱等进行了全面细致的梳理,有重要的学术、艺术和文化积累、传承价值。 本书内容简介: 本书收录流传至今的北曲50个曲调(附三支带过曲)、南曲25个曲调。每个曲调按句法、谱式、题解、曲例进行说明,列举四首小令作参考,每首不超过六十字,用符号标明其停顿、平仄、押韵等,力求简明易知。所收例曲来源广泛,甄选精当、文辞优美,规律谨严。对于南北曲谱的研究、爱好者具有极强的学习功用和参考价值。
《海外中国戏曲研究译丛:14 17世纪中国古典戏剧:杂剧史纲》是一本戏曲艺术理论专著。全书由引言、四章正文、结论、参考书目,以及目录索引几部分构成。在前面三个章节中,作者将本书中所涉及的杂剧剧目分别划归三个阶段,即明早期、明中期和明晚期,所有研究对象均按照相应的主题情节进行分类,并在每章的最后得出这一时期戏剧作品创作的理论特色。书中所论及的约150部杂剧剧作全面介绍了14 17世纪中国杂剧的发展历程。
本书通过对古今中外优秀剧作和戏剧理论的研究,探索了编剧艺术的规律。全书分为绪论、戏剧题材与主题思想、戏剧冲突、戏剧结构、戏剧人物、戏剧语言等六章。对于戏剧创作,戏剧理论研究和话剧、电影、戏曲等艺术院校有关专业的教学都有相当的参考价值。
此著致力于探讨艺术家对于 第四堵墙 的态度、用法,进而分析戏剧结构的不同特点。他首先溯源穷流、归纳整理,将2500年以来戏剧的叙事性结构类型进行分类,力图展现各个时期、各种流派提倡的戏剧结构特色。其次,与相对成熟的叙事性结构相比,有关剧场结构的论著还相对匮乏。作者以编导演模式为视点,横向比较世界戏剧美学体系,纵向挖掘中国的戏剧美学脉络,中西参照、点面结合、归类清晰。全书涉及的案例从历史到当下、从传统到后现代、从经典到热点,博采众长、配图精美,乃编剧学教学的重要参考著作。作者以宽容的姿态审视不同的戏剧流派,作为编纂者,我揣测大概对于当下话剧的弊端分析也是直面戏剧乱象的必经之途。另外,就叙事性结构与剧场结构的关系研究,也颇具启发,这也是未来编剧学所要努力研究的重要方向之一。
《幽灵出没的舞台》是戏剧理论的经典作品,是对戏剧理论家赫伯特 布劳和约瑟夫 罗奇提出的将戏剧作为记忆机制的 幽灵 的理论的发展。作者马文 卡尔森认为,戏剧作为一种文化活动,与记忆、重述密切相关。纵观整个戏剧史,舞台创作中的几乎每一个元素都存在被循环使用的情况,任何一个经常在剧院观看演出的观众也都曾有 这是一场熟悉的演出 的体验,这种体验会让人联想到之前他们接触到的艺术作品。这种戏剧作为记忆机制的现象,在卡尔森看来就是 幽灵出没的 (haunted,ghosted)。卡尔森认为,戏剧从从古至今在本质上都是 幽灵出没的 ,其作为一种文化活动与记忆、重述密切相关,它总是在相同的情景、相同的空间中,与相同的身体(舞台和观众席位)、相同的物质材料一起形成 幽灵出没 的效果。本书曾获由纽约大学颁发的奖励美国最佳戏剧书籍的
《实战表演》是一本表演教学类图书。作者刘天池以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表演体系为基础,结合自身多年表演实践、表演教学和表演指导的经验,形成特色专业教学体系,并在讲述理论的过程中融入真实表演教学案例。本书旨在找到实战表演的方法与价值,揭开演员的创作思维步骤,解决表演中的诸多困惑,让每一个想和表演存在关系的人都可以通过这本书更好地表达自己。所以这不仅是一本写给演员的表演指导书,也可以为非专业人士打开表演的大门。
演艺产业既有文化属性又有经济属性,也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经济发展水平的一种体现。演艺产业在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开始在大都市聚集,形成产业聚集区,纵观全球,目前有百老汇、伦敦西区、首尔大学路等较为成熟的聚集区,上海演艺大世界也呈较快发展势头并朝着 东方百老汇 的目标前进。在此重要节点,对产业聚集现象的成因和发展历史进行总结,以助力我国演艺产业更好地发展就显得必要而迫切。 本书从梳理美国百老汇、首尔大学路、伦敦西区和上海演艺大世界的产业集聚过程及发展历程入手,基于M.波特"钻石模型"理论依据和分析工具,通过对生产要素、需求条件、产业关联、内在结构及竞争等要素,结合政策、机遇两个变量,分析都市中演艺产业集聚生态和特征,并在分析中重新定义和构架集聚竞争力分析模型,以期为我国都市产业集聚区建
本书是上海戏剧学院综合艺术教育教学研究基地的一本教材。主要用于对中小学教师进行培训,以指导他们在各校对青少年学生开展戏剧教育的示范与普及。 成语剧是一种全新的戏剧样式,短小精焊、有趣好玩的成语剧不仅是学习传统文化的很好的载体,也是向全社会推广戏剧艺术的绝妙抓手。 本书从拔苗助长、坐井观天等耳熟能详的12个成语出发,通过巧妙的构思,创新编剧,将古老的成语故事结合现代的故事情节和理解,以及中西文化结合的视角等,用短剧的形式表演出来。短剧既有情节,也有创意,既有古人的智慧,也有今人的巧思。而且,作者还详细地用台词、走位、动作、表情等的设计,将一出几分钟的小剧,演绎得活灵活现。
作者为著名的作家、红学家。是研究中国古典文学的权威,同时更是昆曲的痴迷者与传承人,为北京昆曲研习社的创办人。本书内容丰富,收录作者对昆曲经典曲目的研究和作者生前所写关于昆曲的散文,是昆曲爱好者和古典文学艺术研究者不可多得的一部佳作。
全书由戏曲写作的理论与技巧研究、戏曲写作的剧例研究和戏曲写作的教学研究上、中、下三编合成。其*的特点是谈戏说艺论写作,密切联系当代戏曲文学走向,引人入门得法而又发人断想频出。
这是一本专为3岁至8岁儿童设计的实用戏剧游戏手册,包含40节课程计划,200多个独立的戏剧游戏,教学提示清晰简单,易于操作。本书内容是基于国际先进戏剧教育经验研发而成的一套完整的戏剧课程,涉及团队协作、声乐练习、角色扮演,以及服饰装扮、木偶制作和故事表演等一系列丰富的活动,为孩子们提供了一种充满活力、创新和参与感的戏剧体验,有针对性地培养儿童早期的各项技能与综合素质,帮助孩子在探索与研究中形成创造性思维,并建立自信心。书末还附有课程模板,为从事儿童早期教育的工作者提供了十分有价值的参考。
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 这种约定俗成的说法,分别代表了诗、词、曲、小说这四种文体成熟、鼎盛的朝代分别是唐、宋、元、明清。唐诗、宋词和明清小说意思明确,只有元曲的情况稍显复杂。臧晋叔是直接把元杂剧称为 元曲 。一般来说,元杂剧和散曲合称为元曲,杂剧是戏曲,散曲是诗歌,属于不同的文学体裁。但也有相同之处。两者都采用北曲为演唱形式。因此,散曲,剧曲又称之为乐府。散曲是元代文学主体。不过,元杂剧的成就和影响远远超过散曲,因此也有人以 元曲 单指杂剧,元曲也即 元代戏曲 。这本书的书名是《元曲十题》,主体上是对元杂剧的各个方面的研究,仅仅在*后收了一篇白朴散曲《天净沙》的赏析。
《南戏新证》是戏曲理论家刘念兹先生的学术著作,它较为系统、全面地对“南戏”这一古老戏曲形式作了细致研究,不仅从它的产生、发展、流变进行梳理,还详细地通过对福建地区遗存的宋、元、明时期的南戏剧目作实地考察和理论总结,分别归纳出南戏的剧本题材与形式、曲牌及其遗存情况、音乐的特征、演出排场等一系列重要特点。
周端木编*的这本《戏剧结构论》,原书名为《 一座迷宫的探索》。此*特别强调戏剧动作是组织结 构的首要特性,并以此统领全*。作者还有意打破流 派的分歧和界限,就情节的提炼,悬念、惊奇的运用 ,情节的内向化发展,独幕剧的结构特点等话题进行 深入阐述,同时将不同的戏剧流派纳入讨论范围,包 括《罗生门》《三姐妹》《万尼亚舅舅》《推销员之 死》《野草莓》等剧作的细致分析,无疑具有生动实 用的借鉴意义。
《续剧说》是周明泰编著的一部戏曲史料笔记,系辑录散见于各书中的论曲、论剧之语而成,所引用书籍有杨钟羲《雪桥诗话》、震钧《天咫偶闻》、王韬《淞滨琐话》等,全书共四卷。作者将见于各书的戏曲史料辑录成稿,分门排列,并对之进行了自己的探索。其内容可归纳为:1.叙述中国戏剧的历史发展;2.考察戏剧故事的源流;3.载录剧坛掌故与作家、演员的轶事;4.品评北曲和南曲的风格和词采。《明本传奇杂录》是周明泰所作明代传奇提要目录,上卷为汲古阁本《六十种曲》提要,下卷为其他明代传奇提要,著者对每一剧目皆简单介绍作者、情节、源流、版本等,并提及至作者著书时代该剧是否尚有演出。因此,该书不仅可以作为明代传奇研究的入门指要,且可从中发现明清以至民国时期戏曲演出的发展脉络。
《当代戏曲发展轨迹(增订本)》是中国著名戏曲理论家、评论家郭汉城先生关于当代戏曲改革与发展的研究论文集。郭汉城先生始终活跃在戏曲艺术改革发展的理论建设与研究的一线,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在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论、辩证法研究中国传统戏剧理论方面成就卓著,是新中国戏曲理论的重要奠基人之一。该书在原版的基础上作了较大的修改与增订,从“戏曲审美特征及其他”、“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现代化与戏曲化”、“戏曲的改革与发展”四个部分,分别对当代戏曲改革与发展中出现的种种现实问题进行了理论解答,具有很高的理论价值与很强的实践指导性。
王元化,1920年生于湖北武昌,1930年代开始写作。曾任中共上海地下文委委员、代书记,主编《奔流》文艺丛刊。抗战胜利后,曾任国立北平铁道管理学院讲师,1950年代初曾任震旦大学、复旦大学兼职教授,上海新文艺出版社总编辑,上海文委文学处长。曾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二届学科评议组成员,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杭州大学名誉教授,中国作家协会顾问,中国《文心雕龙》学会名誉会长,中国文艺理论学会名誉会长。著有《文心雕龙讲疏》《读黑格尔》《九十年代日记》等。
《戏曲与舞蹈(从戏曲艺术特色看其对舞蹈创作的影响)》一书从舞蹈专业出发,以翔实、生动、丰富的内容,建立起一门完全适应舞蹈专业需求的新学科,填补了戏曲与舞蹈跨学科理论研究的空白。它通过分析戏曲经典片段,归纳戏曲艺术的特点,并将戏曲中经典的舞蹈断落与含有戏曲元素的舞蹈作品进行比较分析,探索戏曲舞蹈的特点以及戏曲对中国舞蹈创作的影响,从而让读者深入了解戏曲的艺术魅力,感受中国传统艺术的文化内涵,同时加深读者对舞蹈创作的理解。此书出版后必将成为舞蹈专业人士不可或缺的理论书籍。 作为本书的作者,张丽民有戏曲科班出身的优势,深谙戏曲之奥妙。本书从独特的视角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将自己多年来在北京舞蹈学院所做的大量舞蹈音乐理论方面的科研成果融人这本专著中,使得这本专著内容充实,既有高度
20世纪中国美学有三大理论遗产:*是蔡元培、朱光潜等为代表介绍的西方的美学思想和理论;第二是以王国维、宗白华、徐复观等为代表的立足于中国人美感独特性的美学理论;第三是以蔡仪、李泽厚、朱光潜等人为代表的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美学理论,其中以李泽厚等人的“实践美学”成就*,影响*,是20世纪下半叶中国美学界的主流理论。“实践美学”与蔡仪和朱光潜的美学之间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难以截然分开。因为,“实践美学”是马克思主义这根藤上结出的瓜,李泽厚、朱光潜、蔡仪的美学在这个根本理论上是一致的。而从王国维和宗白华等人的观念和方法中,可能找到中国美学健康发展的正途,找到在真正学术意义上研究中国美学理论的不二法门。基于这种考虑,本书不是一种中国美学一百年的编年史,而只是把一百年来能够称作学术研究的中国美学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