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工作坊到剧场的过程中,总有某些东西消失了。 著名戏剧、电影导演彼得 布鲁克说: 在剧场里,我总是犯困。 《西方演出空间简史》这部创新之作对西欧戏剧传统中的演出空间进行了历史描述。大卫 怀尔斯采取了一种广泛的视野,认为戏剧活动既发生在作为 剧场 而设计的建筑中,同样也发生在教堂、街道、酒馆和画廊。他追溯了从希腊罗马直至当下的一系列不同的空间连续性,其中包括在标准的戏剧史中没有涵盖的领域。借鉴亨利 列斐伏尔的文化地理学,本书将戏剧演出定义为特定社会结构的空间实践。这不是一部戏剧文学的背景史。 怀尔斯利用历史材料来解决一个当前的紧迫问题:戏剧演出是在现代建筑师设计的、表面中性的 空的空间 中更好,还是在富有个性的 现成空间 中更好?
《演出真实的生命(戏剧治疗的过程技术及展演)/艺术与心灵丛书》由戏剧治疗领域先驱、美国国家戏剧治疗协会前任 蕾妮·伊姆娜所著,她为戏剧治疗的理论和实践提供了一个整合框架。本书 次全面并系统地描述了戏剧治疗的技术,并进行了深度分析,同时列举了诸多关于短期/长期戏剧治疗进程的临床案例。 蕾妮·伊姆娜首先探索了影响戏剧治疗根基的重要概念的来源,继而描绘了治疗的五阶段整合模型,帮助戏剧治疗师制订治疗方案、评估过程以及选择有效的技术和干预方式。本书描述了超过125种不同的戏剧治疗技术,根据疗程和治疗系列的阶段以及想要达成的治疗目标进行了分类。同时,本书还介绍和涵盖了以表演为导向的戏剧治疗和“自我启示表演”。 《演出真实的生命》所阐述的戏剧治疗模式不仅适应于个人、家庭和团体治疗,同时也适用于
本书通过梳理英国莎士比亚戏剧改编、校勘和出版史,勾勒出英国新古典主义时期莎士比亚批评史的发展脉络,探究德莱顿、蒲柏与约翰逊等批评家莎评思想的形成与发展。在此基础之上,探究在这一历史时期莎士比亚身份和形象的发展变化。首先,英国新古典主义时期莎士比亚研究经历了奠基期、跃升期与完善期三个阶段。其次,英国新古典主义时期以寓教于乐、自然法则和普遍人性论为基本原则,形成了以德莱顿的莎土比亚人物性格论、蒲柏的涉士比亚戏剧结构论和约翰逊的悲喜场景杂糅体论为核心的批评体系。 ,在英国新古典主义时期,莎士比亚的身份与形象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动态发展的,兼具偶像化、经典化与大众化三重特征。新古典主义时期,莎士比亚批评家使用的“保守”或“墨守成规”标签并不客观,求“新”是这一时期的重要特点。文艺复兴
《演出真实的生命(戏剧治疗的过程技术及展演)/艺术与心灵丛书》由戏剧治疗领域先驱、美国国家戏剧治疗协会前任 蕾妮·伊姆娜所著,她为戏剧治疗的理论和实践提供了一个整合框架。本书 次全面并系统地描述了戏剧治疗的技术,并进行了深度分析,同时列举了诸多关于短期/长期戏剧治疗进程的临床案例。 蕾妮·伊姆娜首先探索了影响戏剧治疗根基的重要概念的来源,继而描绘了治疗的五阶段整合模型,帮助戏剧治疗师制订治疗方案、评估过程以及选择有效的技术和干预方式。本书描述了超过125种不同的戏剧治疗技术,根据疗程和治疗系列的阶段以及想要达成的治疗目标进行了分类。同时,本书还介绍和涵盖了以表演为导向的戏剧治疗和“自我启示表演”。 《演出真实的生命》所阐述的戏剧治疗模式不仅适应于个人、家庭和团体治疗,同时也适用于日间
从历史的发展进程来看,迄今为止,“大剧院时代”已经延续近三十年,本书基于国外较为成熟的表演艺术中心经验以及国内大剧院经营管理的可取之处,探讨改善中国当代大剧院经营与管理状况的办法。本书共分为四个部分,解析中国当代大剧院的经营管理。第一部分对中国当代大剧院经营现状进行剖析。第二部分对欧洲大陆的大剧院和以英美为代表的艺术中心进行经营现状分析。第三部分提出中国的大剧院应基于定位理论,重新构建经营定位的学术观点。第四部分论述采用平衡计分卡的考核体系来推行大剧院的经营定位,以实现经营目标。
董健,南京大学原副校长、我国著名戏剧学家、文学史家、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荣誉资深教授。本书稿精选了四五十篇学术论文,从多方面展现了多位学者对董健先生的学术研究、戏剧教学、为人处世的深入分析,比如现当代文学史研究、中国话剧研究、戏剧教育观与戏剧意识研究、戏剧理论与戏剧美学、对于董健先生其他文体创作的研究等,对深入、全面、系统地认识董健先生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同时也体现出学术同行、门生弟子对他的怀念之情。
本书从西方戏剧实践的古希腊剧场和 戏剧两大源头出发,以欧洲和美国社会文化、政治环境为背景,全面梳理了欧美重要戏剧导演及流派,重点讨论了20世纪以来导演创作戏剧的不同形式和风格,进而从实践、审美、理论、历史等各方面对其形成的原因和继承脉络进行了深入剖析,挖掘导演工作蕴含的艺术性、行动性、社会性和政治性。主要涉及45位重要导演的成就与影响,经典导演有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梅耶荷德、布莱希特等,当代先锋导演有彼得·塞勒斯、罗伯特·威尔逊等。每一章在概述剧场发展史之后,使用 时代性的剧场演出实例来阐述戏剧导演的独特风格和发展趋势。本书的译介有利于中国学者与欧美学者就剧场研究开展学术交流与对话。
本书是以中国近代戏剧改良运动的起始时段为内容,论述了戏剧改良运动发生的时代背景,梁启超、陈独秀、傅斯年等代表性人物的改良思想及主张,以及《二十世纪大舞台》《新青年》等 早创办和宣扬戏剧改革的杂志,南社、易俗社等不同戏剧组织;研究并分析了海派京剧、川剧、秦腔、评剧、粤剧等团体的近代新形态戏剧的创造。本书是近代戏剧研究中 系统性的著述,客观、严谨,资料翔实富赡。本次再版,作者进一步丰富了注释内容。
个人剧本集。收录作者50多年来创作的莆仙剧本10余出。包括《孟丽君》《韩贞姬》《阿溜过臼杵关》《三请樊梨花》等。
本书以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戏曲舞台与银幕上的莎剧改编与演出为研究对象,选择了十余出改编个案,涵盖了京剧、昆曲、越剧、豫剧等中国人民耳熟能详的主要剧种以及一部电影改编,在探讨相对传统的戏曲改编的同时,也加入了对实验性独角戏以及双语戏剧改编的探讨,从学理的角度客观地分析在改編过程中所采取的策略与方法,所发生的改写与变异,所产生的新的内涵与意义,反映出莎士比亚戏剧在当代中国跨文化改编与演出所具备的世界胸怀及强烈的本土意识。本书研究莎士比亚戏剧的戏曲改编,有助于了解东西方戏剧的新动向以及发展趋势,深化我们对莎剧文学经典、戏曲艺术范式以及跨文化戏剧这一文化现象的理解与认识。
这部创新之作对西欧戏剧传统中的演出空间进行了历史描述。大卫·怀尔斯采取了一种广泛的视野,认为戏剧活动既发生在作为“剧场”而设计的建筑中,同样也发生在教堂、街道、酒馆和画廊。他追溯了从希腊罗马直至当下的一系列不同的空间连续性,其中包括在标准的戏剧史中没有涵盖的领域。借鉴亨利·列斐伏尔的文化地理学,本书将戏剧演出定义为特定社会结构的空间实践。这不是一部戏剧文学的背景史。怀尔斯利用历史材料来解决一个当前的紧迫问题:戏剧演出是在现代建筑师设计的、表面中性的“空的空间”中更好,还是在富有个性的“现成空间”中更好?
从2016年以来创作了10个剧本。有琼剧《冼夫人》,秦腔《关中晓月》, 京剧院演出的《嵇康托孤》,苏昆演出的《灵乌赋》,苏昆演出的《范公四咏》(又名《范文正公》)芳华越剧院准备排的《烟波迷月》,莆仙戏《钱四娘》,以及新编历史剧《仙霞古道》、小戏《雷州驿》《蜡丸案》。
本书汇集了近年来作者有关京剧人物的回忆文章和对京剧艺术的研究文章,这些文章记述了京剧名家的艺术风采,为读者提供了欣赏京剧艺术的途径,也对读者了解近当代京剧艺术的代表人物有所帮助。作为京剧票友和记者,作者跟许多京剧名家有过交往和艺术上的探讨,并在《百家讲坛》主讲过梅兰芳和谭鑫培,对京剧有着很深的感情和较高的研究水平,对当代除翁偶虹外,知道京剧典故 多的人之一。部分目录旧中出新 新而有根——梅葆玖先生的艺术创作玖爷轶事一缕梅香入梦来梅葆玖与《大唐贵妃》程腔的秘诀作为母亲的李世济当代“通天教主”借鉴西学的菊坛先驱京剧世家背影我的贵人苏少卿我所知道的梅兰芳孟小冬往事谭门七代梅兰芳美在哪里梅兰芳与现代传媒梅兰芳老唱片及其现代意思我的孙岳阿哥忆朱家溍先生说谭富英鲁殿灵光王玉田祭王思及文张
本书以现代学术视野, 立足于学理层面, 全面梳理了邕剧排场戏的相关资料, 重新构建了邕剧排场戏的概念, 重点考察了邕剧排场戏的形成与流变、结构与特征, 探讨了邕剧排场戏在不同剧目中推陈出新的使用规律, 阐释其对当代戏曲创作和表导演的启示。同时, 把近年来民俗学、生态学、文化学等相关学科领域关于“民间”话语的认识和思考, 熔铸到邕剧排场戏的研究上, 运用文本分析与活态演剧相结合, 文献考证与调查访谈相结合, 宏观描述与微观考察相结合的跨学科、多角度的方法和视野, 以期在邕剧及其排场戏的研究上有新的突破。
中国话剧已经走过了110多年的历史进程,在话剧现代化和民族化的发展过程中,涌现了一大批优秀艺术家,其中包括话剧表演艺术家、导演艺术家、舞台美术家、话剧史论专家,以及院团、剧场管理专家,等等,他们积累了丰富的艺术经验,参与了中国话剧历史建构,为话剧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 本书的内容以两种形式呈现:一是以对话体的方式,对在世的话剧艺术家进行采访和记录;二是以传记体的方式,对已逝的话剧艺术家或者不便采访的话剧艺术家进行艺术总结。力图在“访谈”中回望和审视话剧历史创造中的生命个体,在“研究”中探究话剧艺术家的人生轨迹和艺术业绩。
中国话剧已经走过了110多年的历史进程,在话剧现代化和民族化的发展过程中,涌现了一大批优秀艺术家,其中包括话剧表演艺术家、导演艺术家、舞台美术家、话剧史论专家,以及院团、剧场管理专家,等等,他们积累了丰富的艺术经验,参与了中国话剧历史建构,为话剧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 本书采用对话体、纪传体的记录方式,通过调研、访谈、研究,记录了刘厚生、吕凉、姚锡娟、童道明、查明哲、邹静之、梁冠华、初莲、扎西顿珠、王延松、王志洪、李利宏、刘杏林、赵家捷、霍秉全、邢辛、李羊朵十七位中国话剧艺术家的生平事迹、艺术道路、重要作品、经验心得等珍贵历史资料,旨在还原和丰富中国话剧历史的整体面貌,为后来者研究中国话剧史提供第一手资料。
书稿以时间先后顺序为经,以各民族戏剧艺术史为纬,提纲挈领、简明扼要地梳理了人类文化 的戏剧创作艺术,包括古希腊、古罗马悲剧与喜剧,印度梵剧,以明清戏曲为代表的中国戏剧,日本的“能”,以莎士比亚、莫里哀、易卜生、萧伯纳、契诃夫为代表的欧洲戏剧,以象征主义、表现主义、超现实主义、存在主义、荒诞派以及新写实主义为代表的欧美戏剧思潮,等等。作者力图将每一民族的艺术视为世界艺术整体的有机组成部分加以论述,既突出重点(古希腊、古印度和古中国),又有对欧美各种戏剧思潮系统而全面地平面展开论述,点面结合,繁简得当, 适合作为大中专文科教材和戏剧爱好者的入门级读物。 该书自2005年面世以来,作为高校参考教材,一直深受广大师生喜爱,多次加印,经久不衰。此为该书第三版,从原先的“艺术教室”丛书中取出
柯军、王晓映著的《说戏》是柯军从艺四十年所演经典剧目的传承之作,书中收录了《宝剑记 夜奔》《桃花扇 沉江》《铁冠图 对刀步战》《铁冠图 别母乱剑》《长生殿 酒楼》《牧羊记 望乡》《牧羊记 告雁》《九莲灯 指路闯界》《红楼梦 胡判》《邯郸梦 云阳法场》《邯郸梦 生寤》11折昆剧的情节概述、角色理解、表演门道等内容,由柯军作为非遗传承人进行口述,由资深昆曲文化推广者王晓映进行挖掘、整理,将前辈师傅的表演技艺传授、主演对剧中人物命运的体悟、唱念做打舞台湾闽南语言的把握等,一一说来,既作为柯军舞台生涯四十年集大成之艺术档案,又可供当前昆曲传习之珍贵文献。
《汉刘秀云台记》,著录于《远山堂曲品》,全剧2卷44出。讲述西汉末年,王莽专权,汉室后裔刘寅与冯异上殿劾王莽,汉平帝不听,冯贬官外放,刘被关进天牢。不久,刘寅全家被杀,弟刘秀起兵,在邓禹、冯异、姚期、郅恽等谋臣武将辅佐下,南征北战,终于夺得天下。刘秀称帝,建云台,列功臣名将之名,计28将,逐一封侯。即为云台二十八将。《张子房赤松记》,是讲述汉代名臣张良的故事。注意,此书中包含两种书,前一种为《汉刘秀云台记》,后一种为《张子房赤松记》,其中《汉刘秀云台记》作者为蒲俊卿,《张子房赤松记》作者佚名。此二种书,刊刻在一起,均为明代金陵唐氏刻本。
本书全文收录或节选了德国汉学研究历程中颇具代表的三位学者(高珮儒、卫礼贤和鲁道夫·冯·戈特沙尔)关于中国戏曲研究的文章,较为系统而全面地展现了中国戏曲在德语文化界的接受和阐释状况的演变,这有助于为中国的汉学研究者提供集中而丰富的参考资料,对推进中国的汉学研究及中国戏曲的海外传播进程有着的意义。
川剧又称川戏,是用四川话演唱的地方戏曲,主要流行于四川、重庆全境以及云南、贵州的部分地区,是我国西南地区影响大的地方剧种。 川剧历史悠久,起源可以追溯到先秦乃至更早的时期,而后两汉的角抵百戏,为早期的川剧奠定了基础。唐代有“蜀戏冠天下”的说法。明末清初,随着“湖广填四川”的移民浪潮,川剧经历了一个声腔流入到融合的过程,到辛亥革命前后,昆曲、高腔、胡琴、弹戏及四川本土的灯戏在同台演出中融为一体,形成“五腔共和”的现代川剧,一直延续至今。川剧唱腔曲牌丰富、唱念做打齐全、妙语幽默连篇、器乐帮腔精彩,特别是“变脸”“喷火”更是独树一帜,为世人所津津乐道。 《川剧文化》共收录文稿40篇、图片100余幅。按内容大致分成五大版块:其一,主要记载清末以来营山县的川剧玩友、票友、戏班、剧社、剧
《天津老戏园》一书以丰富、翔实的档案史料和珍贵图片,展现了城市变迁中的人文风物,再现了天津当年文化艺术的辉煌,从一个侧面揭示了天津城市发展的文化底蕴,以及天津当代都市文化形成的历史渊源。一种文化现象总是与社会的变革、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变革相生相伴而又相辅相成的。京剧的一代演员程长庚、余三胜,第二代演员谭鑫培、汪桂芬以及此后的“须生”“名旦”,河北梆子的元元红、金刚钻、银达子、韩俊卿等,曲艺的万人迷、侯宝林、骆玉笙等,都曾在天津登台献艺,无数名伶在天津走红。京韵大鼓、河南坠子、铁片大鼓、西河大鼓等外地曲种先后在天津唱响,体现了天津地方文化包容吸收的特征和开放式发展的特性。从梨园行流行的名言“北京学艺,天津走红,上海赚钱”,从冠以天津的“曲艺之乡”“河北梆子发祥地”“评剧的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