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相声是北京市首批、 第二批、第四批非物质遗产,是民族文化经典代表。建国后中国相声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新相声由此崛起。一是内涵上变革讽刺相声,创造了歌颂相声;二是艺术上进行变革,发展为电视相声;三是文化上趋于高雅化和知识化;四是创作上开始创新。本书稿是对新相声的专题研究。
近代意义上的戏剧学研究,在中国则是二十世纪初开始于王国维的戏曲史研究。尔后对中国戏剧历史的研究不断有新的创获,如吴梅的《中国戏曲概论》、周贻白的《中国戏剧史长编》、任二北的《唐戏弄》、张庚、郭汉城主编的《中国戏曲通史》等。对外国戏剧理论的介绍研究则有宋春舫、余上沅、洪深、熊佛西、张庚及顾仲彝等人。欧阳予倩、田汉、焦菊隐、黄佐临等人则试图通过艺术实践和理论研究,建立中、西结合的新戏剧体系。近年来,戏剧理论的研究视野大为拓宽。戏剧概论、戏剧地方志等研究正在全面展开,而且还出现了建立与戏剧学有关的交叉学科的尝试,如戏剧社会学、戏剧哲学、戏剧心理学、戏剧生态学、戏剧管理学、戏剧教育学等等。本书集结了此领域的研究文章二十余篇。
本书囊括话剧舞台艺术元素,集剧本、创作过程、思想内涵、导演追求、专家评议、以及灯光、舞美、音乐、服装、化妆、演员 经验体会于一体,不惟可读可藏,更可用于专业人员操作,具有实用、指导特质。该剧演出时,如是表述梗概 一曲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深情颂歌一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旗帜上的绚目异彩。1939年6月,全面抗战已进行了两年,大半个中国已沦陷,山西境内的日寇一次次扑向中条山,企图由此越过黄河、长驱直入西北西南,占领全部中国国土。由陕西地方军为主组成的中国国民革命军第四集团军驻守黄河北岸,誓死保卫中条山、保卫黄河、保卫祖国的半壁江山。在艰苦的一场战役中,一群十六七岁、刚刚入伍的陕西 冷娃 ,在完成牵制敌人任务、弹尽粮绝之后, 宁跳黄河死,不作亡国奴 ,义无反顾地走向母亲河一一黄河。他们吹着唢
。。。
《演出真实的生命(戏剧治疗的过程技术及展演)/艺术与心灵丛书》由戏剧治疗领域先驱、美国国家戏剧治疗协会前任 蕾妮·伊姆娜所著,她为戏剧治疗的理论和实践提供了一个整合框架。本书 次全面并系统地描述了戏剧治疗的技术,并进行了深度分析,同时列举了诸多关于短期/长期戏剧治疗进程的临床案例。 蕾妮·伊姆娜首先探索了影响戏剧治疗根基的重要概念的来源,继而描绘了治疗的五阶段整合模型,帮助戏剧治疗师制订治疗方案、评估过程以及选择有效的技术和干预方式。本书描述了超过125种不同的戏剧治疗技术,根据疗程和治疗系列的阶段以及想要达成的治疗目标进行了分类。同时,本书还介绍和涵盖了以表演为导向的戏剧治疗和“自我启示表演”。 《演出真实的生命》所阐述的戏剧治疗模式不仅适应于个人、家庭和团体治疗,同时也适用于
赵炳翔主编的《中国十大戏曲剧种唱腔精粹》选择近一百年内曾广为流传、脍炙人口、至今仍是某个剧种、某个流派或某个戏曲大师的代表性剧目唱段。所选的十大剧种分别是:京剧、昆剧、越剧、黄梅戏、豫剧、评剧、川剧、粤剧、晋剧以及淮剧。可供戏曲的曲作家在作曲时参考,让戏曲的爱好者据谱歌唱,让音乐教育者凭此教学。
本书是以中国近代戏剧改良运动的起始时段为内容,论述了戏剧改良运动发生的时代背景,梁启超、陈独秀、傅斯年等代表性人物的改良思想及主张,以及《二十世纪大舞台》《新青年》等 早创办和宣扬戏剧改革的杂志,南社、易俗社等不同戏剧组织;研究并分析了海派京剧、川剧、秦腔、评剧、粤剧等团体的近代新形态戏剧的创造。本书是近代戏剧研究中 系统性的著述,客观、严谨,资料翔实富赡。本次再版,作者进一步丰富了注释内容。
中国非遗文化是中国本土 传统文化知识的集成体现,是中华五千年历史的“活化石”,是中华文明的“基因库”,而中国的 非物质文化 是中国非遗文化的 代表。中国非遗文化特别是中国的 非遗文化对外传播是中国文化“走出去”的重要内容。本读本介绍 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京剧,选取西皮、二黄、一桌二椅、脸谱、道具、虚拟动作、台步、蟒袍、帔、褶子、靠、官衣、京胡、月琴、三弦、梅、程、尚、荀、四功五法等核心术语为知识节点,以趣味故事脚本形式深入浅出地阐释中国非遗核心术语所承载的重要知识及文化观念。读本为汉英对照形式,以汉语核心术语为线索,加以文字解说,并配有趣味插图及互动问答等内容。适合作为 教育学院来华留学生、对外汉语学生,以及孔子学院等及海外其他汉语培训机构的中国文化读本,也可供 外非遗爱好者以及中国文
中国非遗文化是中国本土 传统文化知识的集成体现,是中华五千年历史的“活化石”,是中华文明的“基因库”,而中国的 非物质文化 是中国非遗文化的 代表。中国非遗文化特别是中国的 非遗文化对外传播是中国文化“走出去”的重要内容。本读本介绍 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之一的昆曲,选取昆山腔、水磨调、折子戏、闺门旦、巾生、大面、小丑、《牡丹亭》、四功五法、穿关、砌末、曲笛、曲牌、南北合套、宫调、工尺谱、板眼等核心术语为知识节点,以趣味故事脚本形式深入浅出地阐释昆曲术语所承载的重要知识及文化观念。读本为汉英对照形式,以汉语核心术语为线索,加以文字解说,并配有趣味插图及互动问答等内容。适合作为 教育学院来华留学生、对外汉语学生,以及孔子学院等及海外其他汉语培训机构的中国文化教材,也可供 外非遗爱好者以及中
书稿以时间先后顺序为经,以各民族戏剧艺术史为纬,提纲挈领、简明扼要地梳理了人类文化 的戏剧创作艺术,包括古希腊、古罗马悲剧与喜剧,印度梵剧,以明清戏曲为代表的中国戏剧,日本的“能”,以莎士比亚、莫里哀、易卜生、萧伯纳、契诃夫为代表的欧洲戏剧,以象征主义、表现主义、超现实主义、存在主义、荒诞派以及新写实主义为代表的欧美戏剧思潮,等等。作者力图将每一民族的艺术视为世界艺术整体的有机组成部分加以论述,既突出重点(古希腊、古印度和古中国),又有对欧美各种戏剧思潮系统而全面地平面展开论述,点面结合,繁简得当, 适合作为大中专文科教材和戏剧爱好者的入门级读物。 该书自2005年面世以来,作为高校参考教材,一直深受广大师生喜爱,多次加印,经久不衰。此为该书第三版,从原先的“艺术教室”丛书中取出
皮影戏,又称“影子戏”或“灯影戏”,是一种以兽皮或纸板做成的人物剪影,由人操纵,在灯光照射的幕布后进行表演的戏剧。皮影与中国戏曲、 、民俗等方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皮影人物造型都是艺人手工制作的,不但十分精美,而且惟妙惟肖,是欣赏价值很高的艺术品。本书探究了中国皮影的历史与文化内涵,具体介绍了皮影造型、皮影制作工艺、皮影戏表演艺术,以及其不同的地域特色,使读者可以 加直观地体会中国皮影的艺术魅力与艺术精髓。
中国非遗文化是中国本土 传统文化知识的集成体现,是中华五千年历史的“活化石”,是中华文明的“基因库”,而中国的 非物质文化 是中国非遗文化的 代表。中国非遗文化特别是中国的 非遗文化对外传播是中国文化“走出去”的重要内容。本读本介绍 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之一的昆曲,选取昆山腔、水磨调、折子戏、闺门旦、巾生、大面、小丑、《牡丹亭》、四功五法、穿关、砌末、曲笛、曲牌、南北合套、宫调、工尺谱、板眼等核心术语为知识节点,以趣味故事脚本形式深入浅出地阐释昆曲术语所承载的重要知识及文化观念。读本为汉英对照形式,以汉语核心术语为线索,加以文字解说,并配有趣味插图及互动问答等内容。适合作为 教育学院来华留学生、对外汉语学生,以及孔子学院等及海外其他汉语培训机构的中国文化教材,也可供 外非遗爱好者以及中
季国平著的《颐和集/当代中国戏剧家丛书》包括命运篇、创作篇、剧评篇和人物篇四个部分,是笔者新世纪十多年间有关现实戏剧的阶段性文字结集,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代戏剧发展的时代风貌。从《寒窗集》到《颐和集》,正是从学院书斋到戏剧现场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戏剧研究事业的继续和延伸。
王季烈、叶德均所著的《孤本元明杂剧提要宋元明讲唱文学(精)》是两部研究中国古典戏曲和曲艺的著作合订本。《孤本元明杂剧提要》是昆曲大家王季烈民国时应出版者之约做了一百四十四种元明杂剧校刊时所写的剧目提要,对剧目及其作者做了介绍、考证和评价。《宋元明讲唱文学》是研究和考证宋元明代曲艺发展和流变的专著。论述和分析了“乐曲系”、“诗赞系”两类讲唱文学的渊源与流变。
本书共分《二人台现状的田野调查》《二人台艺术本体追溯》两部分,第一部分在大量田野调查的基础上,对内蒙古地区二人台艺术的生产和再生产情况进行客观的调查,通过对民间戏班、国有剧团、民办艺校、公办艺校客观、全面的考察,构建起内蒙古地区二人台生存现状的图景。第二部分从戏剧学的角度探讨二人台艺术的定位和改革,以二人台剧目建国前、建国后不同的艺术形态的剖析为蓝本,抽丝剥茧,探寻在庞杂的二人台艺术现象背后真正的本体。
汤显祖的戏曲代表作品“临川四梦”在戏曲目前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作为汤显祖诗文曲艺创作整体的一个部分,“临川四梦”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其思想倾向与艺术旨趣。本文将“临川四梦”作为研究对象,特从艺术形式特征上把握汤显祖戏剧艺术的精妙所在。从戏剧艺术的本体层面去观照“临川四梦”文本,以“情境”学说作为全新的理论视野,从戏剧本体意义上重新阐释、解读,在“汤学”研究领域开启一个新的维度。
《元剧联套述例金元戏曲方言考》是两本中国戏曲作品文本研究作的合订本。《元剧联套述例》是一本以元剧存目一百一十九种为例专门分析元剧套曲的。全书把元杂剧一一例出,对比元杂剧一折之中曲牌如何联套以及各折之间宫调如何安排等问题,按仙吕宫、南吕、正宫、双调等九个宫调,对复杂而严谨的元杂剧的套曲长短、前后变换展开分析和归纳,使元杂剧的各宫套曲安排有规律可循,补充了前人所失,特别是吴梅在《南北词简谱》中没有专题展开详论的北曲联套规律。书前有吴梅序、瞿宣颖题辞。《元剧联套述例 金元戏曲方言考》影印之底本为商务印书琯中华民国二十二年初皈。 《金元戏曲方言考》是以滇语对金元戏曲方言和俗语进行释义的。元曲是中国经典文学的又一高峰,相较于唐诗宋词,为繁难,虽然清代重考据的学风利于文本研究,惜艇涉足者
全书分上下两篇,上篇为“叙事性结构”,针对戏剧的形式、美学价值等作客观的阐述。下篇的“剧场性结构”则以开放的文风讲述了一百年来的戏剧。
《宋辽夏金装饰纹样研究》由谷莉著。宋辽夏金时期堪称新形势下的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又一次具有较大深度和广度的多民族文化艺术大融合时期。契丹、党项、女真所代表的辽夏金是与宋在政治、军事、经济等方面长期抗衡、对峙的少数民族政权。在民族大融合的旋涡中,在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激荡的声浪中,艺术不断交融与创新,孕育并铸就了中国装饰纹样艺术的又一次辉煌。
与西方戏剧、歌剧和舞剧不同,戏曲就字面理解,就是戏中有曲。它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艺术,以戏为本,辅以音乐、歌曲、服装、身段、道白、杂技等,其中又以道白和歌曲唱段为主,而这两项,又和戏曲的地方性有着血缘的关系。在农村乡镇,地方戏的起源,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基因,就是地方性的特征——方言。 语言的确是表演艺术的重要载体,无论是戏剧的台词、歌曲的歌词、旋律的起伏,都直接受创作者所用的语言影响。但现今的表演艺术,借助于科技,台词、歌词,能直接翻译并同步放映在荧幕上,也可以在开幕前,把故事和每幕情节介绍在荧幕及特刊上。我们去看一场演出,是身、台、行、表的综合视听享受。让我们着迷的,是剧意,是情节,是节奏,是舞美,是艺术家的精湛演出,是音乐的旋律,是词曲的配合,是整体演出的震撼,是对精神的一次
郭文生所著的《近代皮黄剧韵(精)》是民國時期研究京劇音韵的專著。全書分上下卷。作者受張伯駒《亂彈音韵輯要》一書啟發,以元代周德清《中原音韵》和趟蔭棠《中原音韵研究》為依據,再證以當時京劇舞臺上使用的劇詞唱念發音實踐,以十三轍為綱目把字分聲別韵组成二十二韵。下卷以傳统音韵學和文字學知識和理論,總结了京劇音韵的發音方法,專門講解了京劇音韵中的特例,上口字、五聲和倒字。 本書影印底本為北京中華書局民國廿七年八月十曰初皈。
本书稿是一本剧本集。全书收录了中国戏曲学院戏文系2014届学生的10个剧本。这些剧本都是从古代的有名人物和有名事件的内容挖掘、编写的剧本。从这些剧本中可以看出戏文系的学生们普遍具有较为扎实的写作基础和较为丰富的文学历史方面的知识。
《新旧戏曲之研究》引入了西方审美心理学等理论,把中国传统戏曲,包括昆曲、皮黄《当时京剧的称法》和地方戏与话剧、傀儡戏等表演艺术形式作为研究对象,既对其内在的艺术规律和特点进行历史溯源和形态分析,同时又介绍了新旧戏剧表演艺术的演出场所、音乐、舞美和化妆直到剧本大纲的编写并提供范例。在戏曲戏剧舞台作为主流娱乐形式的时代,对创作和欣赏各类戏剧均有实用意义。《新旧戏曲之研究》影印底本为戏曲研究会出版的『戏剧丛书』之一,文化书局民国十六年(1937)三月再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