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为五位普利策戏剧奖获奖剧作家的作品集,收入了山姆·谢泼德的“家庭三部曲”、大卫·马梅特的三部代表作、林恩·诺蒂奇获普利策戏剧奖的两部作品、阿亚德·阿赫塔尔的两部重要作品,以及马蒂娜·迈欧克的两部突破之作,作品体现了不同时代、不 别、不同种族之人的困境与挣扎、理想与企盼,以各自独特的风格展现了社会的不同剖面,探索了人的精神世界的复杂性,也让读者能以一种特别的方式来欣赏戏剧,看到戏剧随时代发展的脉络。同时本书收入了五位译者为每位剧作家的作品所写的导言,能 好地帮助读者理解剧本的社会文化背景和作者的创作思路。
张庚、郭汉城编写的《中国戏曲通史(上中下)》通过古代戏曲与各个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关系,探索一些戏曲发展的规律,为今天的戏曲理论研究与舞台实践提供借鉴、思路。全书共分为四编十三章,从“戏曲的起源与形成”“北杂剧与南戏”、“昆山腔与弋阳诸腔戏”、“清代地方戏”较为清晰的勾勒了戏曲艺术发展脉络,既有对民间戏曲的重视与张扬,也不忽视文人戏曲和宫廷戏曲的价值与意义;既有对剧本文学的考辨论述,也深入涉及舞台表演各个环节的研究,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钱国桢编著的《中国戏曲音乐作品分析》是一本中国戏曲音乐作品的分析论文集,为戏曲音乐工作者和爱好者特别是音乐院校的广大师生提供了一条戏曲音乐作品分析的途径,对我国戏曲音乐欣赏、民间音乐分析的教学实践及我国民族民间音乐的传承都将起到积极的作用。本书选择了14篇戏曲音乐作品分析论文,按照昆山腔、弋阳腔、梆子腔、皮黄腔和本土腔的五种分类法进行编排。论文主要集中到对唱段的形态分析,从故事情节、图表分析、文字分析和演唱与表演四个方面进行分析。相关的剧作者、表演者、声腔剧种的形成、戏剧矛盾的进程、人物性格的体现以及对戏曲美学等的探讨都有所涉猎。对戏曲史的探讨不多,只有两篇本土腔论文作了些简要的介绍。
本书从当代民营剧团入手,探究民营剧团生态系统中的各个方面,包括人才培养、剧本创作、戏曲表演、剧团管理、戏曲观众、演出市场、 政策、民俗氛围、戏曲批评、媒介宣传、行业协会等。本书针对现实问题提出应对措施,以期引导当代民营剧团在戏曲艺术市场中实现良性运转,协调戏曲生态系统的内部关系。生态位理论的运用在一定程度上拓展了戏曲发展问题的研究思路。此外,本书通过对比国有剧团与民营剧团、不同地域之间民营剧团的发展情况,总结了可供复制推广的发展模式,旨在为各民营剧团互相学习和借鉴、为民营剧团的发展提供启发,进而促进民间戏曲艺术市场的进一步发展。
《中国戏剧学史稿》初版于1986年,是戏剧学家、教育家叶长海教授的代表著作,“中国戏剧学”学科的创发与奠基之作。近40年来多次重版,历来为中文系、戏剧文学系及相关专业的 教材或参考书。 全书以中国戏剧理论发展史为纲,从先秦艺术论起,至晚清民国,全面梳理、剖析历代戏剧学理论著作,并对王骥德《曲律》、李渔《李笠翁曲话》等作专章介绍。 全书从总体上把握中国古代戏剧研究成果,全面反映古代戏剧研究的内容及写作方式的多样性;从戏剧艺术的诸因素(剧本创作、表演、剧场效果等)出发,揭示中国古代戏剧研究的发展轨迹;讨论范围涉及戏剧理论、戏剧评论、戏剧技法、戏剧历史、戏剧资料等多方面。 此次增订再版,做全面修订,补入 研究成果,新增《〈曲律〉的声律论》等章节,内容 加完善。
戏,何以中国? 作者认为,戏,是诗、词之后“最中国”的抒情方式,蕴含着中国人特有的认知、思维、记忆、表达和交流、互动的方式。本真意义上的中国戏,要从中国戏(以京剧、昆曲为代表)的可追寻处(可听、可看处)讲起,而非停留在文学史和戏曲史中以文字钩沉;要突破舞台上占支配地位的西方戏剧理论范式,用戏曲自有的语汇去理解它的独特之处;要突破艺术和娱乐的狭义层面,从社会史和文化史的广阔空间,理解它何以成为中国人生命的组成部分。 为当代读者讲中国戏,不仅仅是一种知识和文化的普及,更是为了唤醒一种久远的文化记忆,寻回我们失落已久的文化认同。
以上ISBN信息均为平台自动生成,部分商品参数可能存在些许误差,商品准确参数详情可咨询客服。本店为新华书店总部直营店铺,所售图书均为正版,请放心购买! 基本信息 书 名 这就是戏剧(第10版)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 作 者 (美)罗伯特·科恩著 出版时间 20201101 I S B N 9787301314760 定价 299 开 本 16开 185*260 装 帧 平装 版 次 1 字 数 800 (千字) 页 数 684 读者范围 一
戏剧教育,是指运用戏剧理念和技巧从事教育活动的一门课程、一种教学方法。本书论述了戏剧化教育这一全新的领域,涉及戏剧化教育的概述、发轫、本质、方法、载体、类型,对戏剧化教育的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作了详尽的分析。对其理念、学理作了界定,总结了英美等国、亚澳诸国和我国的戏剧教育历史及现状;对戏剧教育的方法,如剧本写作法、导演操作法、表演实作法作了详细介绍;对时下新兴的校园喜剧、职场戏剧、社区戏剧作了介绍和指导。本书对戏剧化教育的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作了详尽的分析,对于现有高校、中小开展戏剧教育具有理论和实践指导意义。
本书编订了荀慧生的部分日记,书名由荀慧生斋名“小留香馆”而来。以 繁忙演戏为生的荀慧生,青年时代起就开始记日记,且持续数十年不辍。本书包括两部分,一为20世纪20年代后期至30年代初,一为40年代,中间还有间断。不过,这6册日记记录的恰好是荀慧生艺术上最辉煌的年代。是京剧名伶的日常生活最有价值、也最可信的文本。
《中国傀儡戏史》为三卷史述式结构,包括古代、近现代史卷,当代发展史卷和文化艺术史卷。本书为《中国傀儡戏史》首卷――《中国傀儡戏史(古代近现代卷)(精)》,由叶明生著。书中除了“绪论”之外,共分七章。 靠前章“先秦汉晋傀儡”,叙述傀儡戏产生的渊源,从先秦到汉代陪葬明器的俑偶到娱人歌舞偶人形式的演变,汉代嘉礼“丧家乐”到魏晋傀儡产生的歌舞“郭秃”的滥觞,南北朝机关傀儡或水傀儡的产生,体现中国傀儡逐级衍变与进展。 第二章“隋唐五代傀儡”,主要讨论隋唐傀儡的特征。此阶段之水傀儡、机关傀儡与提线傀儡得到长足发展,而被纳入政府教坊管理。提线傀儡出现了弄郭秃、弄老人、弄鲍老、弄黄胖儿等剧目,于教坊中列俳儿之首。 第三章“宋元傀儡戏”,受宋杂剧、南戏兴起影响,提线、杖头傀儡呈戏曲化发展,呈现固定音乐
《剧院运营管理:国家大剧院模式构建(套装共2册)》一书针对如何根据中国国情和表演艺术发展的实际情况,探索出适合剧院发展的现代运营管理模式,变硬件经营为软件经营,实现剧院建设的初衷等一系列当前剧院行业亟
周来达(1943年-),浙江象山人。中国戏曲音乐理论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曲学研究》编委。北方昆曲剧院特聘研究员,临沂大学中国文艺评论基地特聘客座教授。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中国文艺家协会会员。研究方向中国戏曲音乐。出版学术专著4部(1部合著),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计200余万字。《百年越剧音乐新论》《当代视野下的平调曲牌考》《中国越剧音乐研究》3部学术专著分获“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浙江省社科研究优秀成果奖”“中国戏曲音乐论著·全国一等奖”。《对戏曲音乐创作机制与戏曲生存发展的思考》等5篇学术论文获省部级以上一等奖。
本书内容包括:中国戏曲舞台美术史;中国古典戏曲舞台美术;京剧传统剧目舞台美术;中国戏曲新编剧目舞台美术;地方戏曲舞台美术;地方戏曲舞台美术;中国戏曲舞台美术概论;概念论;功能论;审美论;符号论;综合论等。
舞台上的新中国是《舞台上的新中国(中国当代剧场研究)》(作者高音)试图建立的一个对戏剧历史认知的全新视角。《舞台上的新中国(中国当代剧场研究)》旨在把对演出史的研究置于社会历史的现实中。依据产生戏剧的历史条件来分析戏剧,勾画出植根于历史和现实的中国话剧随着历史变化而变化的线路。舞台上的新中国是一个反映社会主义思想、生活和社会主义道路和蓝图少有的国家意识形态的艺术现场,也是一次对历史进程的生动注脚。伊格尔顿说,一切文学批评都是政治批评,作者想接着他的话往下说,政治是身在其中的社会主义戏剧的优选现实。
本书为明末清初宁波戏曲家包燮所著《云石会》传奇的校注。《云石会》以奇石为引,敷衍故事,融入大量宁波历史人文地理典故和当时生活风俗,有诸多“宁波元素”,堪称宁波版的“石头记”。本书校注底本为《古本戏曲丛刊五集》所收依据北京图书馆(今 图书馆)藏清康熙刊本的影印本。凡改正底本,一般都作校记标示。除标点、校勘外,本次整理对序跋及全剧中难解的字、词,涉及到的人名、地名及相关典故,传奇剧本的相关体制等,也进行了注释。本书在戏文之后,又从相关方志、宗谱、明清别集等乡帮文献中汇辑了包燮生平资料、现存诗词,选编了历代云石故事、哑女传说、云石诗等,作为附录,以备读者利用。
本书通过梳理喜(富)连成社科班存在的历史,同时追溯其继承的前代京剧艺术传统,探讨京剧教育史上“科班”这一类重要人才培养机构兴起和取得辉煌成就的原因。同时展现京剧教育由一种传统方式向现代教育方向转型的历史进程。
《中国戏曲艺术大系:南北词简谱》取前代各谱之所长,去各谱之所短,从创作角度偏重研究曲牌格律。选取的曲词有代表陆,每支曲词后面都附有一篇说明性的文字,不仅剖析了每一曲牌的作法、增句、板式、唱法、联套中的位置,手稿的石印本共五个分册,北词简谱二册,包括卷一至卷四;南词简谱三册,包括卷五至卷十。此次合订为一册。为方便读者翻阅,北诃简谱和南词简谱的书名页各保留一页,把吴梅卷首语移至北词简谱的书名页之前,并为南北词简谱十个分卷的目录和正文页码加了目录,通排了页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