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庚、郭汉城编写的《中国戏曲通史(上中下)》通过古代戏曲与各个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关系,探索一些戏曲发展的规律,为今天的戏曲理论研究与舞台实践提供借鉴、思路。全书共分为四编十三章,从“戏曲的起源与形成”“北杂剧与南戏”、“昆山腔与弋阳诸腔戏”、“清代地方戏”较为清晰的勾勒了戏曲艺术发展脉络,既有对民间戏曲的重视与张扬,也不忽视文人戏曲和宫廷戏曲的价值与意义;既有对剧本文学的考辨论述,也深入涉及舞台表演各个环节的研究,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本书以演出负责人、行政负责人、技术管理者等3个管理岗位的角度阐释不同阶段的主要管理工作。管理者既需要分工,也需要合作,有时甚至不分彼些一起努力把工作做好,因此管理者需要了解甚至掌握不同管理岗位的工作流
张庚、郭汉城编写的《中国戏曲通史(上中下)》通过古代戏曲与各个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关系,探索一些戏曲发展的规律,为今天的戏曲理论研究与舞台实践提供借鉴、思路。全书共分为四编十三章,从“戏曲的起源与
南京大学戏剧戏曲学专业有着深厚的历史传统。南京大学的戏剧戏曲研究始自上个世纪二十年代。1922年秋,曲学大师吴梅先生应南京东南大学之聘,南归授曲。在此后近百年中,薪火传递,直至今日。吴梅先生的弟子卢前、唐圭璋、钱南扬、吴白匋等先后在此执教。戏剧戏曲学专业 九五 期间和 十五 期间持续被江苏省政府评定为省重点学科。其古典戏曲部分同时为国家重点学科、南京大学中文系中国古代文学专业重要组成部分,现代戏剧部分同时为国家重点学科、南京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重要组成部分。本书细致地整理了该学科在百年发展史中,由南大戏剧人创作的代表性戏剧作品。
戏,何以中国? 作者认为,戏,是诗、词之后“最中国”的抒情方式,蕴含着中国人特有的认知、思维、记忆、表达和交流、互动的方式。本真意义上的中国戏,要从中国戏(以京剧、昆曲为代表)的可追寻处(可听、可看处)讲起,而非停留在文学史和戏曲史中以文字钩沉;要突破舞台上占支配地位的西方戏剧理论范式,用戏曲自有的语汇去理解它的独特之处;要突破艺术和娱乐的狭义层面,从社会史和文化史的广阔空间,理解它何以成为中国人生命的组成部分。 为当代读者讲中国戏,不仅仅是一种知识和文化的普及,更是为了唤醒一种久远的文化记忆,寻回我们失落已久的文化认同。
《华服霓裳——京剧戏服探秘》由北京教育出版社出版。《华服霓裳——京剧戏服探秘》以京剧戏服为例,以穿戴规制为故事,深度挖掘中华文化中所蕴藏的“礼”,通过图文并茂的方式探究华服美的文化内涵。
本书从清代、民国间中国和域外的《桃花扇》的版本、别集、总集、选集、戏曲、小说、曲谱、曲选、笔记、杂著、日记、信札、方志、档案和报刊等中深入挖掘、广泛搜集有关这部剧作的成书、刊印、流传、演唱、接受、批评、研究、影响等的 手的大量文献史料,选择取舍的同时加以考辨校勘,集成为一部分类明确、方便利用的资料汇编。并对资料加编者按语,或介绍作者,或解释资料,或提出问题,或发表意见。涉及事实者,探究其载录的源流;涉及观点者,追寻其论说的出处。考证其中所涉时地人事、撰作背景,以见三百年间《桃花扇》传播、接受、影响之大较。
《法国大革命时期的歌剧舞台》不仅 聚焦于法国大革命的五年,而且将目光全部投向一个具体的个案——巴黎歌剧院。此前并非没有关于大革命时期巴黎歌剧院的研究成果,但这些研究重点关注的是个别作曲家、体裁、作品及其接受情况,而《法国大革命时期的歌剧舞台》选择立足于 具包容性、中介性的机构史和建制史,来讲述巴黎歌剧院这座文化机构在那段动荡的年代中,在错综复杂的政治权力结构的制约下,在 监管、媒体批评、公众审视的三重压力下,如何维持管理运营、处理财政危机、应对审查制度,如何安排和改革剧目,竭力适应飞速变动的社会 势。由此,大革命史、个案史、机构-建制史共同造就了这部从未有过的著作。正如作者本人所言,在《法国大革命时期的歌剧舞台》之前,“有关巴黎歌剧院在法国大革命期间的详细发展轨迹却从未被讲述过,
百年身、千秋笔、儿女泪、英雄血……作者认为,戏,是诗、词之后“ 中国”的抒情方式,蕴含着中国人特有的认知、思维、记忆、表达和交流、互动的方式。本真意义上的中国戏,要从中国戏(以京剧、昆曲为代表)的可追寻处(可听、可看处)讲起,而非停留在文学史和戏曲史中以文字钩沉;要突破舞台上占支配地位的西方戏剧理论范式,用戏曲自有的语汇去理解它的独特之处;要突破艺术和娱乐的狭义层面,从社会史和文化史的广阔空间,理解它何以成为中国人生命的组成部分。 为当代读者讲中国戏,不仅仅是一种知识和文化的普及, 是为了唤醒一种久远的文化记忆,寻回我们失落已久的文化认同。
百年身、千秋笔、儿女泪、英雄血……作者认为,戏,是诗、词之后“ 中国”的抒情方式,蕴含着中国人特有的认知、思维、记忆、表达和交流、互动的方式。本真意义上的中国戏,要从中国戏(以京剧、昆曲为代表)的可追寻处(可听、可看处)讲起,而非停留在文学史和戏曲史中以文字钩沉;要突破舞台上占支配地位的西方戏剧理论范式,用戏曲自有的语汇去理解它的独特之处;要突破艺术和娱乐的狭义层面,从社会史和文化史的广阔空间,理解它何以成为中国人生命的组成部分。 为当代读者讲中国戏,不仅仅是一种知识和文化的普及, 是为了唤醒一种久远的文化记忆,寻回我们失落已久的文化认同。
《元刊杂剧三十种》是现存元代杂剧的 元刊本,保留了元刊杂剧的原始样貌,具有 重要的文献价值和版本价值。此次整理《元刊杂剧三十种新校》,作者在广泛吸收学界研究 新成果的基础上,对之前的校勘破陈出新,全面修订。修订工作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修改了初版一些编校错误;2.修改了正文中不同于底本的文字讹误;3.补充校例, 如“频婆”补充了数则方志释例等;4.修改校例,如《风月紫云亭》中“恁尊君”,初版“君字,形误为居”,修订版改为“原本君,作居,非形误,音假也”。后两种修订,也是 修订版的 重要价值所在,体现了作者在元刊杂剧整理工作上的进一步精进,对推动元刊杂剧研究的深入意义重大。
本书经民宗局审读,未发现违反民族 政策内容,批复文号:沪新出审(2023)22号。本书清晰地勾勒了从周到当代的傩与傩戏发展历程,对傩戏的要素和主要种类做了较为全面而深入的研究,基于作者多年来对民间戏剧和傩文化的研究关注,尤其是对目连戏、江淮僮子戏的实地调研。作者梳理了傩戏的历史渊源和流变,总结了傩舞在历史文献材料中的相关记载,提出了许多新见。它用主要的篇幅探索了傩舞、面具、赛社、姜女戏、目连戏、香火戏、师公戏、阳戏、地戏、萨满、羌姆与藏戏以及撮泰吉、七月跳会、咚咚推、毛古斯、九祭献、跳于菟等历史与艺术形态,即如赛社,稽考了它的源起、发展与在全国的分布状况,论述了它的 基础、功能和类别,对它的表演与表演者亦作了研究。
扬州弹词作品整理。根据李仁珍的口述版本整理而成。故事改编自传统弹词书目《落金扇》,《落金扇》讲述的是明代官宦之子周学文,拾得尚书之女陆青云遗落之金扇,由好友孙赞卿设计,乔扮女子, 陆府,遂能与陆青云私订婚约,后几经周折,终成眷属。《扬州弹词:夺妃记(李仁珍口述本)》的生活气息 浓郁,扬州地域特色、风俗人情扑面而来。书中描绘的人物、故事,像一幅幅老扬州的风俗长卷一一展现我们面前,既愉悦了听众的身心,也给我们留下无穷的回味。本书方言运用 是 魅力,妙不可言,不仅增加了人物语言的准确与传神,还突出了扬州弹词的地域特征。
孙周兴主编的《隐喻之像(严智龙当代艺术)》是严智龙博士个人毕业展的作品集,收录严智龙近几年创作的油画作品,水墨作品,同时还收录了作者本人、导师、同行的评论文章若干。作者认为,在中西方艺术碰撞、融合的 ,中国当代艺术若想在 当代艺术中占据一席之地,就需要实现传统隐喻思想的当代转化。书中从历史和文化的角度,对隐喻的现象、功能、变迁和发展规律进行全面分析,借助对艺术家达利、杜尚和玛格里特艺术隐喻个案的深度研究,把超现实主义艺术隐喻纳入中国当下文化语境去探讨,具有极其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中国曲艺志》是新中国成立以来, 层面 以方志体裁、统一体例、分省编纂的,记述曲艺发展历史和现状的专业志书。而澳门卷是在遵循内地各省卷编纂体例、继承编纂经验,与时俱进的基础上,积十年之功,编纂而成的硕果。 《中国曲艺志·澳门卷》提供了近千个曲目的有关信息,同时包括南音、粤讴、龙舟、粤曲等的曲词,详细记录澳门历来演出曲艺的机构、场所及场地过百处,并全面地整理艺人资料,为五十七名澳门曲艺人士立传。 该志书既从宏观的视野组织编纂,也细致深入地引介事件人物,编纂成果保存地方特色和时代背景和人文风貌,可谓澳门曲艺的“百科全书”。
《我和相声:青少年相声教学与表演艺术论》主要内容包括:小学五、六年级期间的相声培训;中学期间的相声教学活动;大学期问校内组建相声兴趣小组及社团应注意的问题;如何改编传统相声;我和我的那些学员们和我与相声的故事等。
看不懂?天书?错了!这本书的名字是"地书"!享誉世界的华人艺术家徐冰历时七年,经典作品《天书》之后又一奇书问世!《地书》是一本用各类标识语言和符号写成的书,妙趣横生地记录下现代城市白领一天二十四小时的典型生活。在某种意义上,这是一本奇特的小说。艺术家徐冰经过七年的材料收集、概念推敲、试验、改写、调整、推翻、重来,最初的灵感终于转化成一件成熟的艺术作品问世。这是一本没有使用任何传统文字的读物,也是一本在任何地方出版都不用翻译的书。无论哪种文化背景,讲何种语言,只要有当代生活经验的人,就可以读懂这本书。
《舞台美术设计基础》是中央戏剧学院2020年抢先发售出版的舞台美术系舞台设计专业主课教材。承继中戏舞美系70年舞台设计专业教学传统,体现延续至今的教学研究探索成果,以及几代师资的集体智慧结晶,其中很多
《桃花扇》取材于历史而聚焦于爱情,但毕竟是戏曲而不是历史,为了成全艺术,并不拘泥史实。侯方域是浊世公子,末代名士,文采有余而风骨不足,难称英雄,所以也不是主角。《桃花扇》真正的主角,真正撑得起那把名扇的扇骨的,当然是李香君。侯方域未能峻拒阮大铖于前,又不能放弃试场于后,孔尚任舍其晚节不计,写到国亡就算曲终,这就是艺术,必须四舍五入。科学才保留小数点后的零头。 《桃花扇》是本事始于秣陵,终于秣陵,顺理成章,当然应由南京的江苏省昆剧院来演出。早在十年前苏昆就曾演出此剧的改编版。今年三月在北京保利的剧院盛大演出的《桃花扇》,由话剧导演田沁鑫精心执导,不但保持了孔尚任原著的文本与精神,而且在舞台布景、灯光设计等方面融入了西方当代剧场的新技巧,乃使孔尚任的杰作以新的时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