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曲不是一种柔美小技,也不单单是中国古典戏剧中的范式、戏中*、曲中之神,昆曲格律之中正,运气吐字之松沉,曲牌结构、舞台魅力和音乐节奏之中庸圆融,都可以让人心生敬畏,不敢造次。 作者用优美简洁又不失严谨的笔调,将昆曲从诞生在江南的命中注定到六百年的昆曲梦娓娓道来。在书中,昆曲不再是高冷难懂的阳春白雪,而是魏良辅的昆山腔、梁辰鱼的《浣纱记》,是沈璟的“吴江派”、汤显祖的“临川派”、《牡丹亭》,是传奇里的故国旧家,是行当、唱功、做功、舞美这些美好的名词…… 让我们随作者一起,在水磨调里慢慢沉醉吧
本书是 高博士现代汉语方言丛书 中的一本,书中精选了漳州闽南地区比较有代表性的6出歌仔戏剧目,包括4出独幕歌仔戏和2出闽南语诗词歌仔戏。戏文的对白、唱词使用的都是地道、纯正的闽南语土语俗词、谚语、惯用语,所有方言、俚语、土字、俗言均用汉字表示,并标注了国际音标,再配以闽南本土音乐进行吟诵歌唱,把剧情主题、细节、人物性格特点等表现了出来。每出戏文均附有 词语简释 ,对其中的难语生字作了简明扼要的说明或解释。通过本书的阅读,读者不仅可以了解原汁原味的闽南歌仔戏,还可以进一步了解漳州的戏曲和文化。
评剧音乐——戏曲音乐——中国传统音乐,同生命体一样,体内蕴含有决定其风格特色的“生命因子”、“传承因子”——基因。 但“基因”是什么?过去没有答案,是一个秘密、一个黑箱、一个未解之谜,是戏曲音乐研究中的一个期待破解的共同难题。 《评剧音乐DNA探密》作者王学仲积30年研究戏曲音乐之阅历,经多年思考、倏然感悟,发现了其中的奥秘。以全新的方法破译了评剧音乐的全部基因密码,揭开了评剧音乐及戏曲音乐的传承之谜,并破解了评剧音乐研究历史中遗留F来的诸多疑难问题,为剧种音乐的改革与创新提供了新的理论,为戏曲音乐乃至中国传统音乐的学习和研究提供了新的方法。
丛书包括徐大椿《乐府传声》、沈宠绥《度曲须知》、王骥德《方诸馆曲律》、魏良辅《曲律》四本,在古人著述的基础上,对原文作尽可能的详尽注释,使昆曲的韦业人士与爱好者,能够以为借鉴。
昆曲行腔优美,以缠绵婉转、清丽妩媚见长,秉承了优雅的美学传统,带有浓重的文人气息,一言一动皆温文尔雅。诗歌和音乐构成昆曲的灵魂,音乐美妙婉转,唱词充满诗意。身为心理学教授,作者在欣赏昆曲时,极富创见性地借鉴了艺术心理学专业的诸多理论和概念,深具启发意义。本书用诙谐生动的语言,讲述了作者对昆曲的独特理解和深入研究,既是对昆曲及其相关知识的介绍,亦是作者研究赏析昆曲经历的记录。
本书希望通过对目前评论贾平凹长篇小说《秦腔》的各种观点的梳理指出中国当代文学批评领域所存在的问题并以此为基础对当代中国文学批评价值观的重建提出我们的意见,继而对贾平凹的小说《秦腔》进行新的较为客观的评价。本书的内容分四个方面:1、评论界有关贾平凹《秦腔》的各种观点述评,2、贾平凹《秦腔》的“乡土叙事”和“日常叙事”特征;3、当代中国小说的科学价值体系的构建;4、运用新价值体系对《秦腔》的定位。
昆曲行腔优美,以缠绵婉转、清丽妩媚见长,秉承了优雅的美学传统,带有浓重的文人气息,一言一动皆温文尔雅。诗歌和音乐构成昆曲的灵魂,音乐美妙婉转,唱词充满诗意。身为心理学教授,作者在欣赏昆曲时,极富创见性地借鉴了艺术心理学专业的诸多理论和概念,深具启发意义。本书用诙谐生动的语言,讲述了作者对昆曲的独特理解和深入研究,既是对昆曲及其相关知识的介绍,亦是作者研究赏析昆曲经历的记录。
《袅晴丝吹来闲庭院:昆曲与非实物文化传承国际研讨会论文集(2007)》讲述昆曲是中国戏曲舞台上雅的艺术,也是中国文化传承中最令人激赏的娱乐,其中融会了深厚的文化底蕴,浸润着一代又一代文人雅士的才情,以及度曲家与伶人们谱曲演唱的心血。在爵士乐、摇滚乐或西方交响乐团伴奏的“昆歌”与“昆歌舞剧”日渐充斥舞台的时代,本论文集的出版,对探讨昆曲的保护与传承有着重要的意义。
越剧在百年诞辰和进入上海九十年之际,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义化遗产名录”,这对保护和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继承和发扬民族优秀文化和传统戏曲艺术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尤其对越剧存新百年的发展是一个很大的促进。 越剧犹如一条溪水,从浙江嵊县的山野发源,汩汩流出,流进上海这个中外文化交汇的“海”,变得蔚为大观。著名的戏剧理论家郭汉城先生说:“越剧是中国近代最有代表性的剧种”。上海市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丛书《越剧》卷一书记述了上海越剧发展的轨迹、文化品性、艺术特色、经典剧目等各方面情况,从一个方面反映了越剧艰难曲折又曾有过辉煌的历史。这部历史,是越剧几代人共同写下的,其中交织着多少汗水与血泪、苦恼与希望、奋斗与追求。每个想了解上海文化特色和越剧艺术的人,看了
本书汇集了世界各大戏剧产业社区的基本资料,也传达了上海文化建设上的决心和梦想。本书共分四篇,十八章。主要内容包括:国际主要戏剧产业集聚区概览;国际知名戏剧演艺机构扫描;都市戏剧产业若干专题研究;探索中的中国案例——上海静安“现代戏剧谷”建设等。
《贵州戏剧史》的专门课题研究及成果,填补了这一项空白。它吸纳了建国以来贵州戏剧理论研究的科学成果,并有所创新。全书分上、中、下三篇,研究者们以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运用社会文化学的知识,把贵州戏剧的孕育、生成、发育、成熟、发展和繁荣的源流衍变,放在贵州经济和文化的发生、发展的社会历史大背景中进行考察,联系中原文化对贵州本土文化的影响以及贵州文化与巴蜀文化、湘楚文化、滇文化、八桂文化的相互交融和碰撞,探讨这些文化对贵州戏剧的影响,挖掘贵州戏剧历史的亮点,让世人一识贵州戏剧的真面目。 他们在研究中,略古详今,重点阐述了近现代贵州戏剧兴衰荣枯的变化,突出地探讨了贵州戏剧在建国后50多年来的发展变化历史和艺术发展规律,尤其是认真研究了贵州戏剧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中所发生的戏剧现象,
中国是一个戏剧大国,形态各异的戏剧分布在广袤的区域。《中国戏剧文化入门》不仅详细地阐述了中国戏剧的产生、发展过程,而且还具体地介绍了各类、各地方戏剧剧种的小史、艺术特色和代表剧目。《中国戏剧文化入门》对复杂的、博大精深的中国戏剧知识进行了合理的分类和梳理,深入浅出,用通俗简明的语言对中国戏剧知识进行了比较全面、系统的阐释,是一本难得的了解中国戏剧文化的入门读物。
18世纪,欧洲人对中国的看法发生了急剧转变:“人们普遍认为中华民族是一个腐朽的、道德败坏的民族;中国人的邪恶、残酷,在各方面都已堕落。”这成了当时欧洲人的普遍看法。当时,“未开化”或“野蛮”这个词已成为形容中国的套话。 由于长年生活在欧洲,陈季同对此感受最为强烈,努力消除西方人对中国的偏见成为他这些作品中的一个主题。在陈季同的著作中,给人印象深刻的是充溢其中的愤懑,每当提到欧洲人对中国的误解与偏见时,陈季同都会义愤填膺,不厌其烦地加以反驳。破除欧洲人对中国的偏见、使西方人了解真正的中国,成为他写作的最初动机和主要目的。
《昆曲欣赏读本 昆曲文本选粹(套装共2册)》包括:《昆曲欣赏读本》、《昆曲文本选萃》共2册。《昆曲欣赏读本 昆曲文本选粹(套装共2册)》由陈均主编,北京大学昆曲传承与研究中心编。《昆曲欣赏读本 昆曲文本选粹(套装共2册)》关键词:昆曲、鉴赏、青年读物。《昆曲欣赏读本 昆曲文本选粹(套装共2册)》由山东临沂新华印刷物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印刷。《昆曲欣赏读本 昆曲文本选粹(套装共2册)》开本710mm×1000mm 1/16。《昆曲欣赏读本 昆曲文本选粹(套装共2册)》为2014年12月版。如发现印、装质量问题,影响阅读,请与印刷厂联系调换。
《川剧绝活》在一出戏的演出中,虽然大多在“揭示人物内心活动最隐蔽之处、表现人物思想感情最强烈之时、剧情发展突变之点、形成戏剧高潮之际”才使用,但往往能起到牵动全局和画龙点睛的作用,成为一出戏的闪光点。通过这些散珠碎玉式的特技绝活,窝囊可以充分领略到川剧艺术的独特神韵。
翻开此书,大家会发现很多鲜为人知的人物事件。与一般的戏剧书籍截然不同,此书不是单纯地为戏剧写戏剧,而是写戏剧事件和制造这些戏剧事件的戏剧人,叙说他们在跋涉中的抗争,在逆风中的奋进,写他们的情感和伤痛,展现他们的喜怒哀乐。
20世纪是中国历史上变化剧烈、发展迅速的一个世纪。19世纪中期以来的近代化进程到20世纪开始加速,完成了由传统向现代的历史性转换。学术研究是一个时代社会文化的构成部分,同样经历、体现着这种历史的变化。20世纪中国人文学科涌现出了众多的学术名家和大批的学术经典,中国的学术研究也在这一世纪从学术观念到著述形式逐步建立起现代学术思想研究的体系。研究、总结20世纪人文学科学术发展的历史,不仅是对各个学科学术研究百年成就的审视,也是对中国学术研究现代化进程的一次集体回顾,意义深远。
本书在吸取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有所创新,有所,例如:首次专门以传统中国社会最普遍的娱乐形式——戏曲为研究对象,采用历史学、戏曲学、社会学、民俗学的方法和理论,将我国项非物质遗产导人社会史研究领域,对其历史和社会价值进行了多方面的探讨;以江南昆曲受众为立足点,结合昆曲艺术特色,分析了他们喜好昆曲以及参与昆曲活动的原因和心理动机;阐述了昆曲在江南社会生活中所发挥的功能及其对江南社会生活的影响等。这些见解有不少是新人耳目的,对昆曲研究向纵深和宽广推进不无裨益。
巴渝文化艺术中的戏剧舞乐与其他地区文化艺术在大的文化范围中同源于中华民族这一宏大的母体,然而,由于古代历史的客观存在,决定了不同地区的人群有着不同的艺术追求。这也是由于他们所处的地理环境、物质生产方式以及社会结构等关系的不同给人们带来的行为、思考和感悟的不同所致。人们的各自适应的历史环境中释放自己的感知,抽象自己的艺术,建立自己所热衷的艺术情感与形式。巴渝人所热衷的戏剧舞乐是这一地区文化艺术建立的重要符号,要了解这异彩纷呈的文化现象,从这里入手不失为一条可以进入的路径。
《玉卿嫂》是作家白先勇的小说,原作的情境是广西,而越剧版《玉卿嫂》把故事发生地搬到绍兴,与越剧地域特色更为贴切。《说绍兴话的玉卿嫂》图文并茂的展示了绍兴版本《玉卿嫂》的制作与舞台艺术风格呈现。
再明亮的舞台,演起昆曲来,都美好得陈旧。——旧人、旧事、旧的心绪,旧情未了。妩媚和烦恼都是许久以前的,尘封起来没有走样。几个朝代几个百年前的一篷一笑,而今,也还是懂得。懂得,却无法安慰了——隔得太远,隔了万千的光阴。 横亘着岁月的河,昆曲是对岸的风景。河水汤汤,没有摆渡的舟。只有停留在此岸看着。迷失、怅润、困惑…… 一段段前尘往事,明明素未谋面却偏偏似曾相识,梦里熟悉得真切,醒来,皆不认得。 昆曲,是今生看到的前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