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理解?它和知道有什么不同?、为什么理解是一项重要的教学目标?我们如何知道学生达到了这个目标?在当前课程改革进一步深化、关注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情况下,我们怎样才能建设一套严谨的、有吸引力的课程体系,关注理解,注重学生的能力提升? 格兰特·威金斯、杰伊·麦克泰格著闫寒冰、宋雪莲、赖平译的《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第2版)》中回答了这些问题以及其他一些相关问题。自1 998年两位作者将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UbD)这一理念引入教育领域开始,世界各地很多教育工作者在教学中应用了UbD框架。通过借鉴大量教师的实践反馈,两位作者在原有工作的基础上对UbD理念进行修订和补充,用于指导教育工作者的课程体系建设、评估和教学设计。本书以优化的UbD模板为核心,借助各学科领域大量的实践策略、工具和案例,解释了逆向设计的基本原理;对一
本书描述了中国东、中、西部不同县域内乏力或奋进的学校、种瓜或得豆的课堂、踏实或游移的教师、在幻想或现实中长大的学生、对孩子教育过度操心或无能为力的家长、在正事和杂事中疲于奔命的校长、紧密交织的政校关系、国家教化权力和市场选择驱动之间的城乡关系……作者用纪录片式的分镜头细致呈现了县域教育的生态,深度剖析了中国“以县为主”基础教育管理体制所面临困境的根源及其后果,详解县域教育何以在今天这个时代成为一个问题式的存在。
重点大学寄托了万千家庭改变命运的梦想,如今一系列专项招生计划也为更多学子打开了机会之门。然而,金榜题名之后,学子是否如想象那般顺遂?不同社会经济背景的学生在毕业出路和职业前景上的差距是如何拉开的? 通过对位于京沪的两所重点高校毕业班学生的深度访谈,《金榜题名之后:大学生出路分化之谜》揭示了大学生在上大学过程中遭遇的一种隐性的挑战:是否洞察大学场域的“游戏规则”,掌握其中“默认”为常规的一系列认知和实践模式。 《金榜题名之后:大学生出路分化之谜》指出,家庭背景优势不仅带来了雄厚的物质支持,更意味一整套关于“上大学”的文化技艺的传承,这使得出身优渥的大学生得以在白热化的出路竞争中抢占先机,而家境平平者却更容易与机会失之交臂。 《金榜题名之后:大学生出路分化之谜》也关注了意义感在出路
从河南小郭庄的淘气少年到普林斯顿大学终身教授,再到致力于培养科技人才的教育工作者,施一公在自我成长之路上从未停下脚步。 2008年,正处于事业上升期的施一公放弃普林斯顿大学终身教职,全职回母校清华大学发展生命学科,在海内外引起极大关注。2018年,他辞去清华大学副校长职务,全力创办西湖大学。 他在56年的人生历程中,总是做出让大多数人难以理解的抉择。是什么促使他一次次突破自我?如何发挥理想的力量?实现人生理想的路径又是什么?相信读者可以在这本书中找到答案。 这是一本关于成长、求学、教育、家庭、友谊、理想之书,既写给自己,也写给教育科研工作者,更是写给青年学子,在追求理想的道路上步履不停,共同前行。
本书依照《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框架结构,从课程性质与课程理念、核心素养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学业质量与评价改革、课程实施与教学建议、教师发展与课程保障等方面进行深刻解读,紧扣核心理念,提取关键范畴,梳理课程内容,关注实施策略,对教师学习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作出准确回答;本书借助名师的典型案例,在案例解析过程中,全面解读的主要精神,深入阐明的核心理念,为学习呈现鲜活的实践样本,为落地提供有效的范例支架。本书既能彰显理论解读的权威性、深刻性,又能突出实践操作的示范性、引领性,是教师学习的常备参考书。
本书结合一线教学实例,提供了系统性、结构化、落地的“以学习为中心”的教学设计与教学实践指导策略。具体包括:如何进行学情分析设计,以保障跨越教与学的鸿沟;如何进行学习动机激发,以保障师生共创教与学的共鸣;如何进行学习目标设计,以保障师生共承教与学的责任;如何进行学习内容设计,以保障师生共创教与学的载体;如何进行学习活动设计,以保障科学遵守教与学的规律;如何进行学习评价设计,以保障师生实现教与学的改进。
本书聚焦于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需要遵循的心理活动规律及心理机制,将心理学的知识性与实用性结合。本书分为了解学生篇、认识自我篇、教育与教学篇、管理与沟通篇,共十六章,涉及人格发展、情绪情感、学习、记忆、激励、课堂、德育、沟通、网络等多个领域,每一章均以典型案例导入,然后对案例进行理论分析,进而提出有建设性的对策与建议。所以本书以案例的方式向读者提供了多种思考情境,既有对经典理论的论述,又有近期新研究领域的介绍,有助于一线中小学教师将本书的知识和自身实践融会贯通,有效地应用于自己的教育、学习和生活中。
本书分为两编,第一编 “长话短说·五问”,从教育、教师、素质、经典和教材等方面提出问题,每个问题下列示了数十个直白又圆融的观点(方面);第二编“说来话长·六论”,选录了作者发表在不同媒体上谈教育的数篇文章,与第一编形成互相印证和说明的关系。
本书以一位经济学家的视角,详述了他对美国现行教育系统的疑惑,对教育真实回报的反思以及探究教育给社会带来的真正价值。卡言兰通过六年时间,把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和经济学领域的相关研究发现与教育相关利益者(学生、家长、教育工作者和雇主)的 证词 相结合,客观且有力地指出了教育过度导致的社会成本增加、教育溢价、学历通胀,以及探讨了将大量的时间及金钱花费在当下的教育中是否合理等问题,论证严谨周密,论据翔实全面。 卡普兰赞同用信号理论解读教育的价值,但又反对将教育的价值仅视作信号的观点。以上述 合四为一 的跨学科研究视角来审视教育的真谛,看似有些 离经叛道 ,但他对于未来教育改革方向的探索,用信号模型解谜教育的真正价值,新视角解读教育与灵魂、启蒙的关系,具有开创性意义。
特级教师徐世贵、蔡淑卉基于自身多年来对听评课理论、方法和技术的潜心研究,通过理念篇、听课篇、评课篇、校本篇和专题篇六个板块,全面系统地揭示了听评课的艺术。本书重实践、重实效、重实用,力图把抽象的理论通俗化,空泛的表述具体化,确保理论可学,技术能用,方法有效,一线教师能看得懂、用得上。本书既是教师提高自身业务素质的良师益友,又是教学研究人员的参谋和向导,对当前课堂教学研究有较高的指导价值。
项目式学习(PBL)作为一种重要的教学策略,正在全世界获得越来越多的关注。然而我们看到过太多所谓的项目,它们仅关注趣味性或动手实践,却没有涉及重要的学习目标;与之相对,实施良好的项目,却为学生搭建了一个舞台,使他们得以深度体验有意义的学习内容。因此,有志于转向PBL的教师想要参考更多高质量的项目实例,想要了解更多日常用来支持和吸引所有学生参与PBL的具体做法。 本书深入介绍了帮助学生成功的七大项目式教学实践—建立课堂文化、设计与计划、与课标对应、管理教学活动、评估学生的学习、搭建学习支架、参与和指导,每个要点均包含大量的实用教学策略,以及教师们对课堂经验的反思。 本书站在PBL教师的视角,为你详细讲述发生在PBL课堂上的故事。
本书共八章,包括考试命题概述、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命题策略、整本书阅读命题策略、现代文阅读命题策略、古诗文阅读命题策略、表达与交流命题策略、参考答案与评分标准的编制、考试数据的分析与反馈。从语文核心素养、不同题型及功能的角度切入,进行理论与实例结合的分析。
智商分数能够判定一个孩子的智力水平吗?多元智能理论之父,哈佛大学教育学、心理学大师霍华德·加德纳给出了震惊教育界的答案。通过加德纳的作品,我们懂得人类的智力能力是多元化的,每个孩子都有专属于自己的智能特点,不能用一把尺子去衡量所有孩子,更不能让孩子成为互相攀比的牺牲品。这本书是在多元智能理论提出25周年之际,加德纳教授对理论核心的整体回顾,并对多元智能理论在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等不同阶段教育领域的应用给出了前沿分析,并就实践成功的案例进行了详细的展示,为广大教育行业从业者提供详尽的落地参考方案。这本书充分展示了对个性的尊重和理解,充满了对个体无限潜力的认可。加德纳的理论会带给家长、教师和其他教育工作者全新的教育观念,帮助更多的孩子成为有自信、有个性、有无限可能的人。
本书全面介绍了3-6岁儿童发展观察评价的基本理论,详细阐释了“3-6岁儿童发展观察评估工具”中学习品质、健康、语言、社会、科学、数学、艺术7个领域的评估项目,并结合大量实例,对评估工具在一日生活不同情境中的使用、观察记录的整理以及评估结果的处理与运用进行了具体解析,旨在指导广大教师和家长学会运用评估工具观察和评价儿童,了解和理解儿童,鼓励和支持儿童,调整和改进幼儿园保教工作,提升家庭教育水平,切实贯彻落实《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和《幼儿园保育教育质量评估指南》精神,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全面发展。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个教师专业化的发展,“教育写作”正在成为一种趋势,一种潮流,它对教师的专业成长有看不可估量的作用。对教师来说,写作正在成为教育生活中每天需要面对的事情,尤其是,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不少一线教师积累了大量的教育思考和教育成果,如何以论文、报道、叙事等等方式表达这些成果,使其转化为文字,是我们需要关注的课题。本书致力于解决教师在教育写作中的困惑,帮助教师更好地提炼和表达自己的思考与研究。
如何用项目式学习引导真实情境中的学习? 如何将项目式学习理念转化为可执行的模型? 如何依据模型形成具体的行动方案? 如何为行动方案提供支架? 本书从中国教师的实际需求出发,总结了项目式学习的周期模型,以及50个常用的经典工具,并为每个工具搭配了中国教师的实践案例、演示视频和可下载的电子文档。 本书旨在帮助教师系统了解项目式学习这一日趋流行的教学方式,从理念学习快速转向实操,进而培养“项目式思维”。
在课堂上落实核心素养,教师往往并不缺少这样的理念和意识,只是缺少方法和工具,苦于找不到具体途径。 针对教师面临的困惑与困难,立足课堂实践,本书通过数十个教学案例,具体分析如何将核心素养转化为可操作的教学目标、如何设计具有素养目标承载力的核心任务、如何根据学科大概念重构单元;解释为什么要从课时教学走向单元学习、为什么要将教学目标转化为学习目标;阐明在课堂上指导学生学习应提供的资源,以及进行学习诊断、评估的操作要点。 在提供落实核心素养操作框架、流程和方法的同时,书中还特别提示了应着力避免的典型误区。
王崧舟老师的评课以教师发展为基点,深入浅出、妙趣横生,获得一线语文教师的深度认可。作者基于倾听和理解,因地、因时、因人、因材、因境评课,让执教者通过评议,找到一个语文教师应有的职业尊严和专业激情,也让他自己在评议中有所进步。
本书是新教育实验发起人朱永新教授对新教育实验二十年的回顾、总结与展望。全书主要包括新教育实验的发展历程,新教育实验的使命、愿景和价值观,新教育实验的哲学、伦理学和心理学基础、新教育实验的十大行动,以及新教育实验的主要贡献、问题反思和未来发展。
一本全方位解决课堂问题的教学干货书!基于10000个课时的研究,凝练出98种课堂教学策略有效解决学生读不懂题目、上课走神、不写作业、不愿意动脑解题、不会记笔记等14大课堂问题全球100000名小学、初中、高中教师验证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课程与教学研究院院长张春莉教授推荐!
课程建设是系统化、结构化、全面化的大工程,而课程设计则是课程建设的“先锋队”。为了让课程建设更好实施,必先进行系统化的学校课程设计。学校课程设计如何着手,如何进行,如何在课程设计的环节将教育理念落地?本书从理论、观念、实施路径等维度对学校课程设计进行了系统阐述,形成学校课程设计之思想设计、规划设计、图谱设计、教学设计、组织设计、工具设计、技术设计、模型设计完整的设计方法和实施路径。课程建设永远在路上,没有优选,只有更好。本书旨在帮助学校校长、教育科研人员以及广大的教师产生对课程设计的亲近感,一起走在追求更好地课程设计的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