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书于清代的《芥子园画谱》自出版三百多年来,经过不断地积淀传承、拓展出新,成为广大国画爱好者学习中国画的启蒙读物。在它的影响和熏陶之下,成就了无数中国画坛巨匠,诸如黄宾虹、齐白石、潘天寿、傅抱石、陆俨少等,都从《芥子园画谱》入门学习,从此迈出了他们画家生涯的*步。时至今日,《芥子园画谱》依然有它重要的借鉴意义,正如清代何镛所言,这本书 足以名世,足以寿世 。 《芥子园画谱》内容丰富,囊括山水、人物、花鸟三大科。其中《山水集》包括树谱、山石谱、人物屋宇谱、摹诸家画谱四部分,囊括山水画题材、造型规律、构图章法、笔墨技巧、落款等要素,内容丰富,体例完备。并博采众长、通览各家,讲求画法传承,图例列举历代名家作品风貌,并附文字讲解;由简单到复杂、由局部到整体,积累了中国画的宝贵遗产,
成书于清代的《芥子园画谱》自出版三百多年来,经过不断地积淀传承、拓展出新,成为广大国画爱好者学习中国画的启蒙读物。在它的影响和熏陶之下,成就了无数中国画坛巨匠,诸如黄宾虹、齐白石、潘天寿、傅抱石、陆俨少等,都从《芥子园画谱》入门学习,从此迈出了他们画家生涯的*步。时至今日,《芥子园画谱》依然有它重要的借鉴意义,正如清代何镛所言,这本书 足以名世,足以寿世 。 《芥子园画谱》内容丰富,囊括山水、人物、花鸟三大科。其中《山水集》包括树谱、山石谱、人物屋宇谱、摹诸家画谱四部分,囊括山水画题材、造型规律、构图章法、笔墨技巧、落款等要素,内容丰富,体例完备。并博采众长、通览各家,讲求画法传承,图例列举历代名家作品风貌,并附文字讲解;由简单到复杂、由局部到整体,积累了中国画的宝贵遗产,有学
在过去的600年中,墨梅是受人青睐、得到广泛实践的东亚水墨画题材之一。毕嘉珍(Maggie Bickford)《墨梅》一书是对墨梅的次完整描述,她全面论述了中国画派中一种类型的形成,充分采用跨学科的方法,论证了艺术、文学、文化和政治以及群体、个人的活动如何相互作用产生了新的画派及其范式。墨梅出现于12世纪初的宋代,在14世纪中期蒙古统治下形成范式,这些均可得到文献准确地证明,允许现代学者近距离地去观察中国文人画艺术的形成过程。此外,《墨梅》批评性地考察了墨梅如何从宋代精英文人的艺术选择成为后来中国绘画正统艺术的过程。
《荷花小品》内容为作者李晓明所绘制的荷花作品白描原大画稿12张,适合初学者直接过稿之用。书中还附有作者李晓明所绘制的彩色图片与线稿相对应,使美术爱好者可以了解作品所用的颜色,对中国画的学习者有很大的帮助。
《张充和诗书画选》收录了作者自选诗词二十首,书法作品二十余件,绘画作品十余件,是目前出版的一部最为全面地展示她的艺术成就的书籍。由旅美艺术史学家白谦慎先生撰写的作品说明,不但对她的艺术作了精到的分析,还描述了一些她的生活和创作具体情境的细节;汉学家先生的长序高屋建瓴;散文家董桥亦郑重推荐,对读者了解张充和与她的艺术都甚有助益。附有少量插图和作者相关散文、照片。 充和早年是在古典教育的熏陶之下成长起来的,她在不知不觉中直接体现了中国艺术“以通驭专”的独特精神。充和的能事虽多,所精诸艺却非各不相关。以本书而言,诗、书、画“三绝”显然已融合为一,并且在同一风格的笼罩之下,展现出艺术创作的鲜明个性。这便是庄子所谓“道通为一”或孔子所谓“吾道一以贯之”。充和与中国古典艺术精神早已融
《水墨山水传统笔墨参考》是对山水画的参考,山水画简称“山水”,是以自然风景为主要描写对象的绘画,山水画是中国传统画科之一。山水画按技法可以再细分成两大类:水墨山水和青绿山水。水墨山水是使用水墨及皴擦点染来进行山水描绘的绘画艺术,亦称“墨笔山水”。此外,还有浅绛山水、小青绿山水、没骨山水等技法。中国山水画的出现晚于人物画和花鸟画,山水画于元代以后因文人的大力提倡而逐渐成为中国最重要的画科,影响深远、流派众多、蔚为大观。据史料记载,中国最早的山水形象出现于远古时期。战国时期,山水形象多作为人物画的背景或衬景。秦汉时期的画像砖出现了大量山水形象的描绘。魏晋时期出现了山水画的萌芽,晋代画家顾恺之的传世摹本《女史箴图》和《洛神赋图》中都有山水的描绘,其技法特征为工笔设色。独立意义的山
永茂先生生于北京,习画之时,有幸受到李可染、刘凌沧、何海霞、白雪石等先生指导,并师从著名画家王明明,受到严谨的中国画训练;又于上世纪末入中央美术学院深造,使其修养、技艺得到极大提高与升华,且眼界,胸怀得到拓展,对艺术的认识与理解愈发走向精神层面,作品图式与笔墨技巧也更加个性化,更加注重性情的流露与表达。 从性情出发,从个人气质出发,于永茂把自己的创作题材,逐渐从人物画转向山水,而画山水又渐从北方山水转向江南山水,并全然痴迷在江南山水的烟树柳岸、江村云雨,岗峦叠翠的境界之中了。可以肯定,这些作品表现了画家梦寐以求的家园图景,尽管它带有“世外桃源”的迷离色彩,却给人以“身在此山”的亲切感。一个生于北方的画家,偏爱并专事表现江南水乡风情,而且在笔、墨、色中涵咏着华滋秀润、清新隽永
《京江画派/画派系列》用生动、简洁的语言向读者全面介绍了清代中晚期,于镇江地区逐渐发展并壮大的地域性画派——“京江画派”。此画派以自然山水为师法对象,画风直接宋元,形成了鲜明的绘画风格特征。作者从时代背景、代表画家、代表作品、艺术特色及在美术史中的地位等方面入手,为读全面介绍了清代中晚期,于镇江地区逐渐发展并壮大的地域性画派——“京江画派”。
是由国家文化部所属中国画研究院主编的大型权威中国画专业从刊。本刊装帧精良,国际标准16开本,128页码,内容丰富。 《水墨研究》立足学术性,公平性,争鸣性的编辑原则,内容涵盖学术论坛,理论争鸣,学术动态报导,信息交流,艺术家创作成就展示,创作心得交流,优秀作品创作评析等。 《水墨研究》力求以当代人的视角关注传统,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努力挖掘传统文化中现代之因,深化当代中国画的创作研究。 《水墨研究》力求以东方人的视角审视西方文化,积极吸纳优秀异族文化之精华,为东西方的文化交流,为当代中国画新的型态的探索,精心搭建一座交流展示的平台。 《水墨研究》力求以全方位的视角,积极关注当代中国画研究的前沿问题,认真梳理当代中国画创作研究的现状,积极推介优秀艺术家的创作成果,努力发现新人新作,
画者,本于天地之灵气,结于人心之妙想。画家立于天地之间,万象在旁,神思融趣,忽然划然,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所闻所感;绝叫一声,纵横万状,以成精品。吾国绘画渊源有自,自晋顾恺之,千数百年来,流派林立,代不乏贤;洎乎南北,哲匠问出,风格迥异,自成风范;浩浩长江,巍巍昆仑,不足以道其高远。后人欲知其详窥其妙,难矣。 予生不能为画,而纵观古今名家之作,与其一时不得不然之变,始知法后能知无法。前辈有言,此道中尽可寄兴,其然欤?展读历代名迹,更觉其法如镜花水月,宛然有之,不可把捉;而其无法,如长天清水,茫宕无际。
以水墨精写妙摹,画出融合了文化意味和现代精神的沉香物象,只是作者探索的开始,沉香代表了一种“闲”文化,一种“雅”活动,一种澄心涤虑的意象,一种今人与古人对话的中介。交流的深度永无止境,作者正在这条路上行走,至于道,而游与艺。
作者是当代专享的中国美协理事、中国书协理事、西泠印社理事集于一身的艺术家,也是专享的援藏任职于文化厅领导的艺术家。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精于书法,长于绘画,尤以山水画著称于世。本书入选了他的《水墨光晕系列》作品60幅左右,附有画家简介及美术评论家的推介文章,展示了画家在援藏的四年中,深入基层,表现了藏区圣水的壮丽风光。在他的令人耳目一新的作品中,画家巧妙地将西方绘画技巧融入到中国画的笔墨体系之中,在天地创生的神奇里求水晕墨彰的灵动和天籁之光的妖娆,拓宽了山水画的表现范围,为传统山水画走向现代提供了一个成功的范例。
江寒汀画鸟是有名的,可以说在近代画家中,没有人能默写出百种以上的鸟来。而江老师能做到,他每画一种鸟都能说出它的名字和习性,这与他平时的养鸟和细心观察是分不开的。他不但家里养风种鸟,而且在画院里他还建造了大铁笼养了不少鸟。他还爱好摄影,随身常带相机,见到入画的花卉、飞禽就摄下。所以他画的家禽,野鸟无不栩栩如生。张大壮画师赞叹说“寒订笔下鸟,天下到处飞”。江老师是名符其实的花鸟画家,他的一百幅画中至少九十幅是既有鸟又有花的。他有时开玩笑说:“我肚子里的鸟太多了,常吵着要飞出来,就落到纸上了。”老师的画,用笔清晰、笔笔到家,用色秀丽、雅俗共赏。他解放前的画小写意画法较多,五十年代开始,用笔放阔,尤其是六十年代开始,采用简笔谈彩的大写意画法,风格更趋强烈成熟。他原定六十岁生日举办新
中国水墨画是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的代表,水墨画蕴藏着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和独特的表现形式。本书通过寇元勋教授对水墨画研究创作和教学成果,从中国水墨画的写意精神、基本技法、创作成果、教学经验、众评及作品赏析等多方面来呈现寇元勋教授对中国水墨画学理的深刻理解及形成独特创作风格的历程。借助寇元勋其人其画来充分诠释 中国水墨画家作品背后是重在心性与人格的锤炼,在水墨画理论体系流派众多风格多样的格局中,能真正体现中华传统文化精神内涵,又具时代气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