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过去的600年中,墨梅是受人青睐、得到广泛实践的东亚水墨画题材之一。毕嘉珍(Maggie Bickford)《墨梅》一书是对墨梅的次完整描述,她全面论述了中国画派中一种类型的形成,充分采用跨学科的方法,论证了艺术、文学、文化和政治以及群体、个人的活动如何相互作用产生了新的画派及其范式。墨梅出现于12世纪初的宋代,在14世纪中期蒙古统治下形成范式,这些均可得到文献准确地证明,允许现代学者近距离地去观察中国文人画艺术的形成过程。此外,《墨梅》批评性地考察了墨梅如何从宋代精英文人的艺术选择成为后来中国绘画正统艺术的过程。
《巨匠经典人体水墨》是一本汇集画坛巨匠经典人体水墨精品集,精选30位画坛巨匠及其300余幅经典人体水墨作品。 人体水墨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是巨匠们艺术特色的集中展现,也是国内次较全面介绍画坛巨匠经典人体水墨作品精选集,展现了人体墨线艺术之美。通过简短的文字介绍了画坛巨匠艺术特色、创作心路历程和对艺术虔诚的态度。 围绕表现墨线和再现的素线来展示巨匠经典人体水墨作品,突出了墨线是讴歌和赞美生命之美的独特艺术语言。尤其选择艺术家埃奥?陶凯恩、阿麦瑞卡?玛婷和耶尔?帕奈克等巨匠经典人体水墨都是国内难得一见。 以问道为核心,从多角度、多层次介绍艺术家的创作心路历程,点缀在版面中的艺术家创作灵感心语,增加了读者对艺术家创作灵感领悟。 高等艺术学校教学和欣赏国外一流艺术巨
仇英本《清明上河图》,纵三十点五厘米,横三百八十七厘米,绢本设色,现藏于辽宁省博物馆,卷末署“仇英实父制”款,描绘苏州都市繁华和江南风俗。仇英本保留了宋本的大体结构,从郊外开笔,沿运河两岸、虹桥、城门,绘至城内大街。相较宋本,卷末增加西湖(金明池)殿宇、龙舟画舫等场面。卷中还表现了更多娱乐文化消费场所,如戏班子、琴店、画店、书坊、古玩店、瓷器店、肖像馆、扇铺、盆景店等。
本画册为广西师范大学副校长白晓军的水墨写生作品集。画册中收录的作品是近来画家在华山、峨眉山等地的写生小品。这批小品画代表了画家在现阶段对中国水墨画的探索与新尝试,在艺术造诣上又上了一个台阶。白晓军的艺术风格独特,既雄厚豪放,又清旷流动、沉郁苍茫。他的画以水墨山水为主,画里的风景能够扑捉到山水的灵韵,尤其是他画笔下的桂林山水,率真、雄浑,画出了桂林山水的秀美与气势,墨色浓淡相宜,虚实结合,韵味无穷。 这本画册中所画华山、峨眉山、桂林等地的景色作品同样精彩,他把祖国各大名山用水墨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他笔下的名山或许不是写实的,但能让人一眼就看出是哪一座名山,因其生动地描绘出了每座名山的气质。画家用简单的水墨语言描绘不同景物的特点,从画中也可感受到画家在作画时内心的平静,这份
集众善之变化,成一己之运作初中海 / 文 中国绘画作为一种非常独特的视觉艺术,其本身具有一种 道 的属性,具有一种深厚的文化品格,具有一种 形而上 的哲学意义。同时,这种 道 的属性,深厚的文化品格和 形而上 的哲学意义又依托着笔墨来体现和表达,这些正是中国绘画的迷人之处。所以,一个画家的笔墨功力的重要性是*不能忽视的,这是一个画家的人文精神的承载体。从这个角度来说,年轻的萧阳就已经是一个成功的画家了。萧阳的山水,传统根基打的非常沉稳,他师法古人,对于笔法、墨法、章法的掌握运用上,都有自己的心得,看得出来确实是下了一番苦功夫的。对于传统绘画的赏鉴认知以及刻苦的探研学习,可以说是一个画家走向成功功的必经之路,是万丈高楼的坚实基础,自古以来历朝历代的大画家都是如此走过来的。晚年的董其昌在他的《画
中国画中的逸品之说由来已久。北宋黄休复《益州名画记》首倡此说,将逸品置于传统的神品之上:“画之逸格,难其俦。拙规矩于方圆,鄙精研于彩绘,笔筒形具,得之自然,莫可楷模。由于意表,故目之曰逸格耳。”意思是说,逸之为格应是超越于方圆彩绘之上,形于自然、合于自然之法的上之品。所谓“难其俦”,是指逸晶应具备超越所有风格向度、得天应人的“这一个”的品质。所以,“逸品”之“逸”并不仅仅是一种审美范畴,仅指雅逸、飘逸、畅逸之美,重要的是它指向一种超越于人世之表的境界提升。作品之“逸”只是这种境界的副产品而已,作品内蕴丰厚与否、这些内蕴所抵达的境界之高低方是论画者斤斤计较的关键所在。换句话说,笔简意丰、超于具体形骸之外而能与“天”相通,以天证人、以人证天的哲学背景,保证了逸品之“逸”能够与意
本书是我社推出的 水墨画技法丛书 中的一本。本书以水墨画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题材 溪谷 为主题,详细讲解五位画家创作的21幅作品,分别是根岸嘉一郎、藤原六间堂、久山一枝、沈和年和打矢惪。在本书中,将溪谷视为 有水流动的绝妙水墨画题材 ,并在其中加入了树、山、小径等其他元素,进行了画法介绍,是非常有魅力的一本水墨画教程。 本书适合作为相关艺术专业学生的自学用书,也可作为美术爱好者的临摹用书。
由于照相机的普及,一时以拍摄照片替代速写收集素材之风很盛,久之,机器替代了手工,速写本便被冷落了。同时,又因艺术之观念与形式的发展,有时也会产生搞创作不一定要有直接的生活体验的误解,以为其灵感与创作的素材只需从前人或他人的作品与资料中去汲取,尤其是一些意象或抽象的创作,更以为无需有生活的感受,似乎画速写和以速写的手段去观察生活,以及收集生活素材等方式已过时等等,这应该说是一种认识上的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