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上海戏剧学院教授、著名剧作家曹路生先生的话剧集,他曾在美国纽约大学攻读人类表演学博士,任上海戏剧学院《戏剧艺术》副主编,其创作的戏剧作品在数量和形式上都非常丰硕,荣获过文华奖、国家舞台精品工程优秀剧本奖等。书稿中共收录了九个剧本,编剧取材于著名的中外现当代文学作品,如基于雨果的《九三年》、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伏尼契的《牛虻》、徐渭《玉禅师》原著基础上进行的话剧剧本创作,还有根据文献资料创作的《弘一法师》、《庄周戏妻》,其中《弘一法师》是传记体文献剧。还有两个剧本是在现当代小说基础上改编成的剧本,如改编自当代作家陈彦同名小说的《主角》,叙述了秦腔名伶忆秦娥近半个世纪人生的兴衰际遇、起废沉浮,及其与秦腔及大历史的起起落落之间的复杂关联,另一个改编自阿来同名小说《尘
《中国话剧研究》(第十四辑)涵盖多个研究主题,包括戏剧与仪式、五四话剧与新文化100周年、《新青年》与中国话剧、纪念南开新剧团110周年、曹禺研究、国立剧专研究、新中国话剧 研究等。作者阵容包括丁罗男、胡志毅、宋宝珍、吴卫民、汤逸佩、李锡龙、卡莉娜。斯蒂芬诺娃、饭冢容等多位颇有分量的专家学者。本辑还特别收录了悼念本研究丛刊创始人、中国话剧研究界泰斗人物田本相、董健两位先生的文章。此外还有新鲜出炉的戏剧剧评、专著书评等。
艺术作品,最能鼓荡人心的是戏剧;现代戏剧的主流是话剧。话剧跟中国社会有什么关系?话剧跟普通人生有什么关系?话剧是如何植入中国本土,生根、发芽、开花结果的?它有什么不为人知的光鲜可爱、怪诞生猛之处,有什么秘而不宣的制作秘笈,使它能在过去对中国社会人生发生如此巨大的影响,在现在能对知识精英阶层提供源原不断的创造灵感,对文化大众产生持久的艺术魅力。并使普通民众保持强烈的好奇心,一睹为快?作者带着这些疑问在中央戏剧学院修习多年,执教多年,自以为有所领悟、于是发而为文,写了此书。为使阅读赏心悦目,特意配图数百幅。读书少的看图,读书多的看字,读书不多不少的图文并茂看,不亦乐乎。该书将重要事件、人物、代表性作品融为一体,全方位审视中国话剧史的发展进程,史论结合,图文并茂,表达了作者个性化
依文学史与戏剧史成例,《话剧与社会--20世纪30年代中国话剧文献史料辑》在“三十年代”名下所选资料,时间范围为1928年至1937年(截至抗战爆发),个别资料的时间稍有下延。 按照丛书统一要求,本书所选资料分原始史料与重要文献两部分,每部分资料以话题的相近性归类编排;同类资料,以发表或出版的时问先后为序。本书由刘子凌编。
。。。
陈坚、盘剑著的这本《20世纪中国话剧的文化阐释》是编者们在研讨现代话剧史中转换视角的一次尝试。旨在以社会文化学为视角,对20世纪中国话剧的文化结构及其历史进程进行梳理,对那些具有代表性的戏剧思潮流派、剧作家及其作品作一初步探询。
。。。
《从《父亲》到《长夜》:李宝群剧作评论集》由樊国宾主编
《中国话剧研究》(第十四辑)涵盖多个研究主题,包括戏剧与仪式、五四话剧与新文化100周年、《新青年》与中国话剧、纪念南开新剧团110周年、曹禺研究、国立剧专研究、新中国话剧70周年研究等。作者
该书研究的不是表演艺术,而是演员文化,将演员作为一种文化现象看待。演员作为一种文化存在,构成了台上/台下、场内/场外共同构筑的效果,它涉及了家庭出身、教育背景、表演实践、舆论传播、经济生存、流行文化等诸多方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