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一部随笔集。全书包含作者历年创作的30篇随笔,书写了作者在舞台艺术领域的见闻、思考和感悟,其中多有作者身为舞台表演艺术家、戏剧专业工作者的宝贵经验。全书聚焦“文旅演艺”这种较为新兴的舞台艺术形式(如《印象·刘三姐》等),对其舞台内外的方方面面进行了描写和讨论,文章夹叙夹议,内容充实,语言清新从容,饱含作者对舞台的热爱之情和睿智观察,是一部具有较高水准的艺术评论随笔集。
本书共收录10个剧本,由上海市剧本创作中心选编,这10个剧分别为《暖·光》《大江北望》《路遥的世界》《义勇军进行曲》《同舟》《好八连》《千里江山图(上)》《鹿鸣》《东海波臣》《假如我不是嵇康》。剧种涉及话剧、歌剧、沪剧、越剧、评弹、京剧和昆剧等多种样式。剧本顺应了上海文化建设中“红色文化”“海派文化”和“江南文化”的主题与旋律,题材丰富,涉及古今中外、历史现实,它们是上海舞台艺术剧本创作的缩影,代表着上海剧本创作的新成果与新水平,也反映了近年来上海剧本创作的艺术水准和思想水准。
《戏剧的诱惑》从社会政治、文化意识形态的视域考察元杂剧在元明清三代不断被改写、重构的历史(版本)演变研究,是研究中国古典戏剧的西方汉学专著。作者聚焦于在印刷文化语境中文本的真实性和再生产等问题,详尽地探讨了在后期历史发展的流动语境中元杂剧文本的改写、再生产等问题,追溯了在过去五百多年间文人学士、编辑者、出版商以及翻译者给予一些元杂剧著名文本以重大影响的历史进程,从而进一步地深化了对中国古典戏剧的认知和研究,也为我们提供了一部有关元杂剧在元明清时期被经典建构和接受的跨文化史。
本书主要围绕当代艺术创作中的影像作品(纪录片、剧情片、实验影像等)和剧场作品(戏曲、话剧、舞蹈剧场、行为艺术等)展开研究和论述,主要聚焦于这两种媒介的语言特性、传播效用和背后的政治哲学分析,尤其又关注此两种媒介之间的跨界融合部分的创作研究。书中探讨影像和剧场两种艺术语言形式在新媒体时代映射出的独特质地,用影像与现场,投射情境空间的生产力,生产交互性与现场的政治哲学,去再造社会空间,去思考知识生产和关系场本身。剧场和影像场,都不仅仅是摹仿和再现的地方,而是当下人们制造和分配人类感性经验的重要场所,是真理的角力场。
本书是描写现代知识分子奉献西部的很好戏曲剧目,再现了壮怀激烈、大有作为的伟大时代,昭示了知识分子“哪里有事业,哪里有爱,哪里就是家”的人生理念,令人精神升华,心灵净化,彰显了西迁人崇高的人格和精神力量。
本书系作者2015年之后发表的优秀曲艺艺术评论文集。作者将50余载从事曲艺演出、创作、编辑、理论研究、活动组织等经历,视之为与曲艺有难解难分的“不解之缘”。因为其艺术观念来自其艺术的具体实践,而表达、语言受中国文化优秀传统的影响,不仅生动鲜活,且不失隽永的哲思与味道。因为是作者持之以恒、笔耕不辍的心血结晶,故而许多皆是对曲艺艺术规律独有发现的深刻思考与梳理,如《曲艺传统的“四梁八柱”》《上医治未病》《“收徒拜师”热闹下的冷思考》等多篇文章,发表后皆受到业内与读者的普遍好评,被评价为“清醒发现与适时思考的有机平衡”。文章以“诗意家常话”的文风,“俗而不伤其雅,嬉而不损其高”,是一本引人入胜、言之有物的文艺评论专集。
义乌丛书编纂委员会编的《义乌曲艺选(第2辑区域文化)》收录传统道情曲目《龙凤玉环》。讲的是宋朝首相之子陆凤阳奉母命赴京探父,正遇奸相之子庞云彪强抢民女,陆凤阳打抱不平,为救民女失手打死庞云彪,由此引出一场弥天大祸。 庞国丈为争夺首相之位,借机陷害忠良陆云忠含冤绞死午门,陆娘娘问罪冷宫,刑部大堂撞死金庭,开封知府含冤吞金 幸喜贤良冷宫之中产下一条金龙,大宋后继有人。保国忠臣寇元、狱禁官吴进偷梁换柱,舍子(女)冒死调换。神宗昏庸无道,听信奸佞,贤良也被绞死午门。东宫太子历尽艰险死里逃生,保国忠臣与败国奸佞进行生死较量,终于除尽奸佞,保住东宫太子顺利接位登基。
本书不仅介绍了舞剧的故事情节,而且对舞剧诞生的背景、经过,以及一些鲜为人知的有关舞剧作曲家和舞蹈家的创作故事都作了叙述,让广大读者对每部经典芭蕾舞剧艺术有更深层次的理解。此外,本书还收有精心选择的每部舞剧不同版本的剧照,使读者多侧面地了解每部经典芭蕾舞剧的历史价值和它的艺术特点。理解、欣赏芭蕾是没有国界的,本书图文并茂、具有文献价值和舞剧欣赏工具性质的图书,将会让广大读者忘我地进入经典芭蕾舞剧之中。正如芭蕾女神乌兰诺娃所说 只爱心中的芭蕾,而不是芭蕾中的自己 。
自20世纪70年代起,国外剧场研究经历了从“戏剧”到“剧场”的范式变换,而今已形成丰富的理论成果。本书立足国内外剧场实践共通的媒介社会现实语境,从剧场的社会基础、主体设想、心理机制、时空结构等层面系统研究国外剧场理论的近期新成果,通过考察旨在言说社会实践复数性与复杂性的“悲剧”视域,提炼出剧场艺术批判地介入媒介社会的四个核心范畴:他律主体、悲剧升华、年代错位、剧场场景。由此重思处在媒介技术与商业资本双重牵引下的剧场艺术,把握其独特的艺术生产规律,反思当代艺术备受威胁的使命,表达隐而不显的社会关系,从而将剧场批评扩展为一套批判地理解媒介社会文化结构的“拟剧论”方法。本书融合了前沿剧场理论研究与剧场艺术批评的工作,目标读者为从事美学、文艺研究、文化产业研究的学者与高校学生,文艺批评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