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往大多数人权概念依赖形而上学或神学的假设,这实际上破坏了人权。因而,本书设想了另一种选择:人权可以由普通民众创造,在本土发育并被其适用的群体接纳。作者旗帜鲜明地提出应把人权看作社会建构的产物,由此铺筑从乌托邦到人类解放的 人权之道 :其一,通过开掘现实理论资源(包括文化资源和神经生物学资源),将人权的建构视为一个学习过程;其二,在具有自我批判能力的共同体(也可以是民族国家)之内哺育 坚定而自信 的个体,并创造条件使二者互哺;其三,进行 互惠主义和利他主义 的情感教育,并鼓励采取积极的 剧作者 立场。
本书基于我国二十年基础教育变革现实,围绕变革中的教师惰性展开研究。探讨了教育变革中的教师惰性内涵及其分类图谱,分析了当前教育变革中的教师惰性现状以及青年教师群体的惰性特征,并通过个案教师对教育变革惰性的成因进行了深入分析,通过教师工作家庭平衡状况的研究、日常教师教学中的情感体验以及典型教师教学生活的现象学分析,进一步探寻了教育变革惰性的影响因素。在前述研究基础上,从教师个人、社会、管理等方面提出了若干教师惰性干预策略。
从20世纪60 70年代起,在女权主义运动和新史学的推动下,西方妇女史研究异军突起,蓬勃发展。在我国,随着改革开放后中外学术交流的日益增强、高校中研究生培养制度的恢复和史学的革新,自20世纪80 90年代起,妇女史研究也日益繁荣,妇女史逐渐成为当代史学研究的一个前沿性的领域。本着在新的历史时期联合国内外学术界推动妇女与性别史研究的愿望,每年一本,辟有专题研究、理论方法、论坛、述评和学术前沿动态等栏目。
男女平等在国家意识中无疑具有合法性,但文化规则造成的社会性别差异已经深刻地内化,在理论工具缺乏,理性认识不足的前提下,光有对性别平等的一般愿望是无法识别性别不平等的,在性别不平等基础上所建立的平等规则
......
本书一方面尝试探究城镇化对环境影响的作用机制,构建了城镇化环境效应的机理模型,提出了城镇化环境驼峰效应的假说,为绿色城镇化实践提供了必要的理论支撑;另一方面就推进中国绿色城镇化战略进行了深入思考,包括绿色城镇化和绿色城市的基本内涵、绿色城市建设和城市群绿色发展的总体思路、构建城镇化绿色治理体系的建议等,对当前中国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新型城镇化战略具有较好的参考价值。
我国优抚制度*初创设于计划经济时代,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国防和军队改革深入推进的形势下,优抚制度运行的一些外在环境和条件不断发生变化,一些棘手的难题极大困扰着我国优抚工作的有效开展。 本书系2016年“优抚对象调查”项目的研究成果。调查团队分赴江西、山东、湖北、重庆、陕西五省市,深入24个县(区),走访4176位优抚对象,采集到一批珍贵的基础数据与典型案例,并在此基础上形成研究报告,力求真实呈现优抚群体的生活疾苦,准确锁定致贫因素,客观反映优抚制度实施过程中的重点难点问题,藉此有针对性地提出切实可行的政策建议,为优抚制度改革提供决策支持。